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回归,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精神。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也要认真的贯彻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才不至于让学生的作文变成无本之本,无源之水。
反省我们现阶段的作文教学,从一开始的起步,似乎就很少重视“人本”。功利性使师生不约而同地瞄准了立竿见影的“文本”,为文而文,使作文与人格分离;为文造情,使作文发展严重“畸形”。于是我们的作文教学陷入了一个很难堪的境地:学生写作文便出现了“千题一试”、“千人一面”的现象。如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暑假里的一天》、《放学路上》等为题的作文中,写拾钱与帮老人、让座的人居多,真不知马路上一天要丢失几个钱包?又有几个老人正在你的视线范围内需要你的搀扶?在写《我的妈妈》的作文里,好多学生的妈妈都是“苗条的身材,白皙的皮肤,说起话来声音甜美……”试想,诸如此类的作品又如何感染人,如何昂扬时代精神,此种情形真让人忧心如焚。
另外在实际习作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告诫学生:作文写不好,考试分数高不了,因为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而此种言论完全忽略了语文的可持续发展性。再者教师的要求禁锢了学生的作文独创性,一味地“求同”,而绝不允许“为文异类”者的凌寒独自开。但事实上,过分注重结果而无视实际则是大错而特错;诚然,“为文”本无错,但一味的追求文以载道,主观地认为“胡作非文”更是错上加错。那如何能使我们的作文教学锦上添花,寓教于乐呢?我有以下看法:
1 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放活语文
作文教学必须要有强烈的开放意识。这种意识的关键是教师要有人文主义观念,还要有大语文,大课堂、大作文的观念。大语文就是坚持“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点,就是让学生走进大语文的教材,用大语文观的眼睛与心灵解读品味语文资源。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收起传统的“唯师命是从”的糟粕,鼓励孩子唤回自己久违的童心,在丰富的生活中体验,让他们的思维火花在身临其境中点燃,才能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为了写好秋景可以让孩子们在大自然里拨弄一朵野菊花;为了写好家人可以让孩子回家给奶奶洗一次脚;为了让孩子了解吸烟有害健康可以带领他们去医院采访医生……一个人自觉地去想,去说,去写,总会有许多抑止不住的创作灵感。实践证明,以人为本,让生活教会学生做人,学生大语文观的眼睛才会越来越明亮。为了学生作文的“活”,就得大胆地“放”,即实行开放式的作文改革。以学生为主,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文章,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意愿,耐心地指导,正确地评价,给学生作文一个“放”的机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习作要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想孩子做到“易”与“乐”,教师就要洒脱地给孩子松绑,让学生放开胆子敢于下笔。
2 张扬儿童个性,倡导创新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但也正是这种差异,为学生的创新提供资源,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强调写作的个性化,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学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将习作从纯粹的客观观察,从简单的遣词造句等技法转入表达有灵性,自由,情感细腻的作文中去。
2.1 以真感人。作文虚假是小学生作文教学训练的一个顽症。当然,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有点创造是允许的,可是作文中是不能无中生有,甚至连捕风捉影的都不行。有些同学写《我第一次做饭》,说了一大堆言之有理的做饭云云,可是事实上他连一次饭也没做过。我们姑且不论这篇文章的可读价值,但这种文风显然是不健康的。作文与做人相辅相成的,一个孩子习惯于假、大、空的造假与敷衍了事,敢问在他的内心深处还会有多少真、善、美?这种现象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行严厉“打假”,将会给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带来极坏的影响。
2.2 以新引人。我认为创新是作文与做人的命脉,作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做到以人为本,积极创新。引导学生用个人独特的语言去再现个人独特的思想,充分发掘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让自己的心灵和情感作一次倾诉和释放,而不是重复前人的故事和作虚伪浮华的剽窃。学生只有在受到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会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增强创新意识,写作具有鲜明个性的文章。
2.3 以趣促人。我们时常看到:智力水平相当的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竟然悬殊很大;同一个学生,不同心态时的作文水平可能大相径庭;同一篇习作因习作兴趣的波动,前后会有显著的差异。此种现象明示:儿童兴趣对于作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兴趣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也是行为,所以作文教学强调注意遵循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通过情境的创设,语文的描述,心灵的交流,激发习作兴趣,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做到“情到而辞发”。
3 改变评价机制,倡导人本
叶老曾说过:“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因为我们在作文批改这一环节,改变必须精批细改的作法。再者,“精批细改”有意义吗?有必要吗?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被批改的面目全非,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是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习作中重视“人本”要求有相对宽松的育人大环境,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为写作做必要的准备。否则,一群身心疲惫,不堪重负的学生只能使自由的课堂变成“紧张身心”的放松厅,“疲劳大脑”的休息室,焉能成为创造之花的春天?
总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作文教学在教给学生必要的“章法”以外,务必要教会学生“以吾笔写吾心”,以“文本”载“人本”,写出一个“真”意,归于一个“情”字,使学生的作文真正散发出“人文性”的醇香来。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第二小学
论文作者:桑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
标签:学生论文; 习作论文; 语文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要有论文; 《教育研究》2015年1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