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机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浦东新区 201202)
【摘要】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查阅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至我院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8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按其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门冬氨酸钾镁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美托洛尔(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14d后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高于对照组的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与对照组的7.3%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于心率失常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心律失常;美托洛尔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178-02
心率失常是心内科的常见病,主要是由心脏传导系统功能紊乱或起搏点异常所致,可伴随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发作,也可单独发作,起病突然,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易造成猝死的严重后果。以往临床上常用胺碘酮、普罗帕酮等“专职抗心律失常药”进行治疗,β受体阻滞剂只是作为辅助用药,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使用。近来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率失常效果显著,可作为一线用药[1]。为探究β受体阻滞剂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本文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至我院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8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至我院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82例,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门冬氨酸钾镁片+美托洛尔)和对照组(门冬氨酸钾镁片),每组42例。排除有严重并发症如意识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等患者和有严重肝、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患者。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37~68岁,平均(56.2±5.7)岁,心律失常分为:房性心律失常19例,交界性心律失常14例,室性心律失常8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39~66岁,平均(57.9±5.5)岁,心律失常分为:房性心律失常17例,交界性心律失常15例,室性心律失常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低流量吸氧、卧床休息、维持水电酸碱平衡紊乱等心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门冬氨酸钾镁片(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534)2~4片/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常州第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169),1~2片/次,2次/d。
1.3 疗效评定
疗效评价按显效、有效、无效三级评定,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1)显效:心动过速和早搏的发生率下降90%以上;(2)有效:心动过速和早搏的发生率下降60%~90%,发生次数处于逐渐减少的趋势中;(3)无效:心动过速和早搏的发生率下降小于6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应用χ2检验。疗效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4d后,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8.3%;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11?P<0.05)。见表。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发生心动过缓1例,低血压2例,总发生率为7.3%;观察组发生心动过缓1例,低血压1例,总发生率为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P>0.05)。
3.讨论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等原因引起,其预后与心律失常的病因、诱因、演变趋势、是否导致严重血流动力障碍有关,可突发导致猝死,也可持续累及心脏导致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门冬氨酸钾镁是临床上治疗低钾、洋地黄中毒等引起的心律失常的常用药,有调节机体内电解质、糖类、酸碱平衡的作用,但是有报道指出其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并不理想[3]。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率失常的优势在于其特殊的电生理基础,进入机体后β受体阻滞剂与儿茶酚胺竞争肾上腺素受体,若儿茶酚胺与β受体结合可引起心肌细胞相关离子的通道结构和通透性,最终使相关离子失衡引起交感兴奋。β受体阻滞剂正是通过防止离子通道改变来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2]。
本次研究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门冬氨酸钾镁片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门冬氨酸钾镁片治疗的总有效率,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近,均较低。这与杨杰[3]的研究结果相符,说明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缓解心率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彦.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率失常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4):153-154.
[2]童丹丹.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率失常的特殊机制及其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9):290.
[3]杨杰.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5):6-7.
论文作者:唐满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1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阻滞剂论文; 受体论文; 患者论文; 失常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