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对外开放的几点思考_企业经济论文

世纪之交对外开放的几点思考_企业经济论文

关于世纪之交对外开放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对外开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世纪之交对外开放大背景的再认识

(1)20年来,我国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我国经济已经开始融入了世界经济竞争、合作与发展之中,经济政治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新时期重要标志之一的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20年来,进出口贸易以大大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平均每年超过5 个百分点以上)的快速增长,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其发挥出的巨大的后发性优势,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扩大了市场,提供了资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加快了技术进步,在更大范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为我国经济驶入持续增长的快车道注入了巨大动力。进出口额已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3252亿美元。 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拓展,到1997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600亿美元。对外开放为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带动内陆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兴办经济特区、扩大沿海开放地区和海南省建省、建立上海浦东新区,多种形式的对外开放,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起到了积极示范和有力推动的作用。与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开展,改善了国家间的关系。双边和多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使我国在国际经济政治的风云变幻中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对外开放是这20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年均递增9.8%)的重要拉动力量, 它为提前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为加快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始终瞄准和追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前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对外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了人们的观念更新,加快了新旧体制的转换进程,为我国经济迎接跨世纪的持续而稳定的增长,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

(2)20年对外开放的成功实践,使我们积累了不少重要经验, 这是我们今后牢牢把握对外开放大方向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积极应对新世纪挑战的有力武器。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是坚持抓住有利时机,正确估量国内外形势,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多种形式,既大胆又谨慎,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三是坚持从国情出发,把握主动权,渐进开放,因地制宜,不断开辟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四是坚持改善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避免出现大的波折,把对外开放持续向前推进。五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牢牢把握国家的主动权,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要自觉而坚定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就必须经常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探索规律,不断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3)一场在现在看来并非突如其来的大范围经济危机, 深化了人们对全球诸多经济问题的再认识。1997年7月1日,当我们还沉浸在成功对香港收回主权、洗刷百年耻辱的欢庆之中,第二天,邻近的泰国爆发了一场在当时并未料想到有如此震撼力的金融风暴。一年多来,从东南亚到东北亚,从欧洲的俄罗斯到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以至非洲的南非,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像瘟疫一般难以阻遏的扩散开来。人们不得不看到,在一些危机深重的国家和地区,汇率大幅贬值、银行接连倒闭、股市跌荡剧烈、企业纷纷破产、进出口大幅下降、经济全面萎缩;导致企业员工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经济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政权更迭频频发生。

这场由金融引发的经济危机,其来势之猛,发展之迅速,变化之复杂,牵涉层面之广,危及国家之多,至少是二战以来所未曾有过的。它已使得全球超过1/7人们的生活和GDP的生产受到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拯救措施不断受到非议,且援救资金也已囊中羞涩;一年来,该组织不断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在其9月30 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明确指出,1998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速度预计仅为2%。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场危机已经超过了区域的范围,正在走向世界。它所以会发生,何时会结束,人们的判断不尽相同。究竟应该如何考察,除了人们谈论较多的各国自身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金融监管、政府腐败等起因之外,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放宽视野。

(4)环顾跨世纪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 由于东亚经济危机的蔓延,而变得更趋复杂、起伏多变。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使国际政治进入了向多极化发展的新时期。世界经济以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为中心,形成了若干个范围不等的区域经济体。目前,与日美经济关系密切的一些东亚国家,在用30年迈过了西方300年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东亚正在危机中苦苦奋争。在俄罗斯,今年以来,经济和金融状况已经背离了改善的轨道,政府更迭、矛盾重重、困难加重,短期难以克服。至于美国的状况,各种评论更是大相径庭,有人认为“新经济”带来了长久的希望和增长,也有人恐惧泡沫经济一旦引发危机,可能产生像1929——1933年的世界性大萧条。但一般普遍认为,今年美国经济一季度增长 5.5%,二季度增长1.8%;英国经济一季度增长2.5%,二季度增长1.2%,明年可能出现负增长;欧盟一季度增长3.2%,二季度增长1.5%,这些,不能说与东亚经济状况无关。这场世纪末相当范围的经济危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所谓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的作用,可谓福祸相依:

一是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正以两倍于GDP的增长速度发展, 贸易自由化已经从传统的商品贸易领域扩大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1997年,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额合计已达6.7万亿美元。贸易、 投资和金融自由化作为发达国家的税利武器,成为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实现的义务,且并不顾及两者之间的差距是10年、20年所能解决的。金融全球化使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发展,到1996年,国际直接投资累计总额达到3.2万亿美元。而1997年一年的国际直接投资已为4000 亿美元,比5年前增加了1倍,令人瞠目。发达国家总额达30多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包括股票、证券和银行存款),使跨国公司将经济活动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并成为总管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到1996年,4.45万家跨国公司及其所属的28万个子公司,总资产达3.2万亿美元, 掌管了全球1/3的生产,8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国际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而发展中国家如果拒绝与跨国公司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可能为此付出新的重大代价。这往往是在该领域经济技术的停滞不前或事实上的倒退。严峻的现实促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思考:摆脱、躲避跨国公司是不现实和非理性的,如何与跨国公司在合作与竞争中获得对本国经济有利的积极因素,争取主动,趋利避害,求得加快发展本国经济的积极成果才是出路。

二是经济信息化。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传递,以美国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经济管理的水平和效益,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信息高速公路”在将世界联成一体的同时,更使每个工作日在全球金融市场流动的2万亿美元、年成交量达500万亿美元的外汇交易活动,与其说是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还不如说是已经把世界经济近乎变成了一个基本脱离实物贸易交易的“大赌场”。因为这种交易基本没有实物和商品(仅占1—2%)为基础,产生和追求的结果,完全是一种赌博性质的投机性收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的基础准备工作远未完成的时候,未必完全自愿地放开了必要的管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新的“狼吃羊”的故事,值得深思。而世界金融体系在防范金融风险、抑制过度投机方面显得束手无策,刚刚开始手忙脚乱地讨论重新制定规则,匆匆应战,金融自由化的理念和政策遭到了现实的巨大挑战。

三是经济区域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邻相近的各国经济利益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使各国在商品、投资及其他资源、环保、生态等诸多问题上,具有广泛的合作要求。目前已有146 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35个区域性经济集团。这些区域经济体内部,商品和资本流动加快,共同市场正在形成,且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并行不悖。但区域合作也伴随着矛盾和斗争,如何协调好区域内各国的自身利益,制定合理的经济运行规则,并控制主导权,已成为区域经济中各国关系正常发展的矛盾焦点,同时,为了避免矛盾和冲突的恶性发展而损害各国自身的利益,国家间双边和多边协调机制也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但事实上,区域内的大国,往往实际上控制着主导权。

四是经济知识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预示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目前,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集中了世界90%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人口占世界不到1/22的美国,拥有世界1/3的大学生、50 %以上的研究生和近乎1/4的科学技术人员(其在职工程师中,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高达30—40%)。今天的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的作用愈益突出。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0%—80%。高科技、新知识带来的高效益已经大大超过传统观念中的资本和劳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政策,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人才、科技战略,自觉而有效地开发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有可能使差距越拉越大,在竞争中越来越居于不利地位。这是相当危险的。

(5)在这一大背景下, 亚洲危机的走势必然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目前,危机的前景依然需要冷静观察,多谋善断。但一般估计,今后二、三年内,东亚经济将会在低谷中徘徊。这除了上述世界经济的基本原因以外,还由于:第一,东亚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所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非常深刻。这些矛盾涉及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法律制度完善,政府机构改革,清除腐败等,调整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远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第二,作为一次区域性经济危机,其范围广大,一波三折,相互影响和连锁反应,显现出相当的复杂性,走出困境需要有关国家协调行动,共渡难关。第三,东亚经济走势在很大程度上要以日本经济政策和状况的改善为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是东亚经济复苏的关键。而现在来看,日本对这场危机不仅未起积极地缓解作用,反而成为拖累东亚经济复苏的一大隐忧:日元的大幅波动、超过一万亿美元的银行不良债权、左右摇摆的经济和金融政策、小渊新政府过低的民众支持率,使日本经济在委靡8 年之后仍然看不到振兴的曙光。

这场危机对我国而言,既获得了难得的“免费”教程,也经受了不小的冲击。全球贸易、投资格局的变化,使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更趋激烈,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更多地运用非贸易壁垒措施,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加强。而我国原有的传统贸易市场和投资来源地经济萎缩,使双边贸易额、投资额锐减(且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渡过货币贬值初始阶段的艰难岁月后,将会继续以我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面目出现)。要开辟新的市场,就要抵御严峻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克服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障碍,寻求和扩大新的贸易市场和投资来源。这无疑是我们需要迎接的一场巨大挑战,我们要充分估计它的严重性,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避免由于海外净需求的过量减少,对我国经济增长构成比较大负面影响。要看到重大转折中往往孕育着新的机遇,要争取在危机和转折中赢得主动,创造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全面理解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内容

(6)在变幻莫测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下,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是:

一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开放型经济,扩大对外开放规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技术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努力增加劳动力就业岗位,加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发开放,缩小地区差距;三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实现工业化;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涉外经济法律体系,依法管理涉外经济活动,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五是积极参与多边和双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中争取主动。

(7)如果亚洲经济危机只教给我们重视防范风险, 而没有从中学会在开放中战胜风险,在风险中赢得开放,那么,对这场危机的真实含义不能说已经完全弄懂。从领域来看,我们应当加快开放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扩大开放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有步骤、有区别、有控制地推进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这是我国跨世纪对外开放的一个重点领域。要在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国际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水平的竞争,提高我们的企业素质和行业先进程度,降低成本,改善服务,赢得效率和效益,进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对外资进入银行、保险、证券、外贸、内贸等领域,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金融、税收监管体系,有控制地稳步开放。旅游、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其他服务贸易领域,主要应当扩大开放范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运输等领域,重点应当是为扩大出口服务。今年8月, 在东亚危机持续不断的背景下,国务院就我国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批准继续扩大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即:增加部分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批准深圳为第二个允许外资银行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完善外资银行在浦东、深圳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有关规定。这无疑顺应了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表明了我国政府继续稳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坚定信心。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举措。

从地域来看,就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以及沿海其他地区来说,应当从东亚这场经济、金融危机中得出经验教训: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调整经济结构,压缩经济泡沫,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增创新优势,更好地发挥对内地经济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应当增加区域开放内容,鼓励沿边省区积极参与同周边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建立边境自由贸易区或跨国公司经济技术合作开发区。在资源富集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不同类型的开发开放区,形成形式多样的对外开放局面。目前,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仅占我国吸收外资总额的不到12%,虽有较多的制约因素,但亦存在着资源、市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给予相应的政策推动,其吸收外资必定会有大的进展,这将大大有助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8)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改革开放中求得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要求。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降低关税总水平,理顺关税结构,建立健全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的对外经济间接调控体系。大幅度减少和规范行政性审批,对少数实行数量限制的进出口商品的管理,按照效益、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实行配额招标、拍卖或规则化分配。加大国有外经贸企业的改革力度。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动建立以少量大型企业集团为主体,以广大中小企业为辅助的对外经贸企业群体。强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继续加快赋予各类国有生产企业的外经贸经营权。总结经验,逐步实现外经贸经营权由许可制向依法登记制过渡,推动实现平等竞争。促进建立科学的外经贸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协调指导和咨询服务,完善涉外经济的监督管理一体化工作。

(9)坚持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重点, 继续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这是把握对外开放大方向的一个重要内容。东亚危机一年多来,人们在评论这场危机的教训时,提出了许多看法:不能允许没有偿还把握的借债;不能维持经济中的泡沫和过热的经济;不能放任国际游资自由流动,等等(恕不全列)。事实证明,这些评述尽管是事后的议论,但毕竟是正确的。而我国的情况是,1993—1996年,经济的成功“软着陆”,足以说明中央的前瞻性和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我国利用外资20年的实践更足以说明,我们一贯坚持的防止投机性的国际游资进入、审慎把握资本市场开放的政策是卓有成效的。1993年和1995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对我国经济跨世纪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其中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利用外资要“以吸收外商投资为重点”的战略方针。这对那些似是而非的议论(如:向外借债是我们“利用”外资,外商来华投资是外商“利用”我们;主张继续以借债为主,限制外商直接投资;把外商直接投资中的一些问题提到了吓人的“高度”,等等。)确是一个再清楚不过的回应。1996年8月, 国务院又及时下发了扩大内地省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等单位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审批权限的通知(即项目总投资审批权由1000万美元扩大到3000万美元),明白无误地给这场争论叫了“暂停”。这些都是我们曾经走过的坚实的脚印,也是继续前进的经验和财富,弥足珍贵。

在世纪之交,利用外资,大有可为。应当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争取使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在全球跨国投资竞争中,占有恰当的份额;使利用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保持合理比重。比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如何吸收和引导好跨国公司投资,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促进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推动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当地化。怎样继续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把吸收国外资金和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方式、营销观念相结合,增强消化、创新能力。第二,如何依法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产品销售、进出口、纳税、用工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做到既维护国家及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又促进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第三,要继续改进国际商业贷款管理办法,严格有效地控制外债规模,使对外借款与建设配套能力和偿还能力相适应。

(10)对外开放最为突出的意义在于:加快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普遍存在着的较大差距,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消化创新,争取在某些重点领域尽快赶上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技术引进的重点应当是机械、电子、石化、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原材料和装备工业。应制定重大技术引进项目的总体规则。注重技术引进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资本流动的结合,在投融资政策上积极支持。建立大型的工业技术开发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技术引进的消化创新创造条件。

搞清这个道理,看似容易,实则困难。 譬如:拿今年努力实现GDP增长8%来讲,按支出法对总需求分析,就需要投资、 消费和海外净需求最好都能有所增长。撇开投资、消费暂且不论,单看海外净需求,年年都要有增长,就是一件很难的事。这就要求每年的净出口(表现为贸易顺差)比上年都有扩大,才算是对当年的经济增长有正的贡献。使贸易顺差比上年减少,则对当年经济增长呈现出负的贡献。使贸易顺差增加的办法,不外乎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包括相对减少,等等(我们已经听到了要求今年减少进口,从而实现顺差扩大,促进经济增长的意见。可惜这是个短视的意见)。应该说,对进出口作用的这种简单地考察、评判是过于轻率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实现追赶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发挥后发性优势,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利用日元和其他欧洲国家货币相对美元较弱的有利时机,加大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力度,扩大企业技术改造规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机会难得,可谓“数”载难逢。它即使“挤占”或“替代”了一定量的当年国内需求,也还会因为扩大了技术引进规模而带来新的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算总帐并不会是简单的减少。实际上, 西方宏观经济学这一整套解释GDP增长的理论,不是没有缺陷的。它主要对即期宏观经济状况作出描述、分析和判断,而把对中长期考察的任务交给了发展经济学。这种割裂,在这里则忽略了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巨大作用(有人称为发动机);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技术和资金的引进,贸易活动的扩大,其后发性优势是非常显著的。因此,考察宏观经济走势及其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关系,应当把当年的经济增长与中长期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不能偏废。

(11)以法律促进、保障、规范对外开放,是对外开放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必须高度重视。应当加紧总结20年来对外开放的立法经验,全面完善涉外经济法制建设。加强研究有关国际经贸条约和国际组织,继续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参照国际规则,制定、修改和完善对外经济贸易法律法规,增强国家涉外经济法律体系的统一性、规范性和透明度。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严格的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及时有效地审查、纠正执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维护司法公正。

三、对某些相关政策的几点想法和讨论

(12)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统筹规划,积极组建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这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所在。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大方向,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企业改革的大方向,通过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与竞争,趋利避害,快速成长壮大,加快提高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的能力,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垄断竞争的趋势。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培育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合理配置,投资、开发、生产、销售以国内外广阔市场为目标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

(13)突出强调贸易、投资与国际金融的合作与融通,创造贸易、投资、金融相互促进的新局面。面向21世纪的对外开放,应当在防范金融和投资风险的基础上,促进贸易、投资多元化,逐步实现双向化;努力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国内市场。要充分注意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外部资金的使用结构、规模、时机等,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培养合格人才,使之与经济的吸纳能力和承受能力相适应。在处理金融、财税与对外经济的关系方面,总体上仍然是不断完善税率(包括关税和出口退税)、利率、汇率的调节功能,逐步实现以关税为主要调节手段,利率、汇率向基本实现市场化的方向转变;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把握推进力度。当前,尤其应当重视上述市场经济杠杆的灵活运用。

(14)当前,要特别重视调整和改善金融业与企业界的关系,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继续完善和改革出口退税制度,使外贸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搞活国有外经贸企业,扩大出口来说,应当在继续强化企业内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拓展外经贸企业的资本来源渠道,适当放宽政策,支持外经贸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对资信良好的企业增加发放信用贷款,提高授信额度。就抓好主要商品出口来说,重点是激励企业技术改造,抓住当前国际市场有利于企业技术引进的时机,推动进口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促进产品更新、升级换代,追求提高附加价值。在坚持和完善外贸出口退税制度的基础上,对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率先实现出口商品“零税率”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力度,灵活运用买方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扩大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就支持合资企业来说,要通过一定的金融融通方式,解决好合资企业中中方的股本金问题,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为继续扩大吸收外商投资创造条件。

(15)高度重视以质取胜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这是我国扩大出口的希望之路。10年前提出的这两大战略是非常具有远见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应当结合新的形势增加新的内容。可以认为,以质取胜战略的重点和方向,现在应当是已占出口总额1/3的机电产品。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根本措施,就是通过尽快改善技术装备能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极大地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化产品结构。按照国际通则,对机电产品出口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力争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实现机电产品出口占我国年出口总额一半左右的比重,为彻底扭转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作出决定性的贡献。要继续完善、巩固、发展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果,同时根据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化情况,重点将投资与贸易结合起来,努力扩大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与贸易关系。一是长期重视欧美市场,深度开拓,建立批发代理销售网络,着力扩大市场份额。二是加强对东南亚传统出口市场的协调和清理,挖掘潜力,放眼长远,树立信心,巩固完善,把不利影响缩小到最低限度。三是继续扩大对非洲、拉美、独联体、中东欧和大洋洲的出口增长态势,扩大贸易规模,增加贸易渠道,力争持续高速增长。同时,努力扩大从这些地区的资源性商品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四是进一步使海外贸易中心、分拨中心办成独立经营的实体,为海外企业扩大出口服务。五是努力使进出口与海外投资、对外援助、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结合起来,全方位拓展海外市场,在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全过程中赢得总体竞争优势。

(16)进一步完善外资政策,努力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后二、三年,我们有条件创造更好的引资环境,有理由对利用外资形势继续保持信心。因为在这场亚洲经济危机中,我们与周边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优势比较明显。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一场痛苦的调整之后,将拥有新的竞争优势,且东亚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基本因素是健全的,其竞争力将会在渡过危机之后进一步显现出来。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要抓住当前的“时间差”,尽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调整结构,引导投向,保护中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大力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二是将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具体化,选择好急需引进的技术项目以及国内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有关地区和领域,有试点、有控制、有重点地逐步开放服务贸易。三是继续推动国有大型企业开展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在促进新兴企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上,走出技术消化创新的新路,既不受制于人,又能获得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四是从建立健全规范的外商投资服务和监督机制入手,下决心铲除各种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形成的土壤,改善投资“软环境”和“硬环境”。五是加快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外债管理体制,严格控制外债总规模。

标签:;  ;  ;  ;  ;  ;  ;  ;  ;  

世纪之交对外开放的几点思考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