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与发展问题——在第十八届太平洋科学大会上的演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太平洋论文,大会上论文,中国人口论文,科学论文,第十八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尊敬的主席先生: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请允许我对第十八届太平洋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本届大会以“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的前景与对策”为主题,充分反映了太平洋地区各国对人类所面临的这些问题的关注。我相信,通过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必将为促进太平洋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总人口(不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下同)已超过12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已超过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的总和,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耕地、林地、草原、淡水等相对不足,局部地区环境恶化。中国人民正在迎接人口、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我愿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中国人口与发展的情况。
一、中国政府对人口与发展问题的认识和采取的基本战略
中国政府对人口与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总人口为5.4亿人。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迅速增长。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人口与发展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政府曾号召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使用避孕药具。但是,由于对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政府没有制定明确的人口政策,有一段时间还受到了错误思想的干扰,计划生育没有能够有效地推行。1969年全国总人口达到8亿,妇女总和生育率高达5.72。70年代初,中国政府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开始在全国城乡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服务,并开始将人口发展计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80年代初,更进一步将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作了明确规定。
中国政府对人口与发展问题的认识以及所采取的基本战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人口与发展密不可分。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发展问题。只有坚持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不以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作为代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口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现阶段中国的人口仍然增长较快,特别是人口总量过大,妨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也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人口问题不仅仅是数量问题。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必须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为了从根本上全面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普及文化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城市化的进程,特别要注意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推行计划生育要坚持国家指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尊重和维护个人和夫妇的基本权利,又要强调个人和夫妇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目标,既要考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群众的意愿与接受能力;对条件不同的地区,实行分类指导。
实施计划生育方案,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反对任何形式的强迫命令。主要是深入开展国情教育,使人们了解国家面临的人口形势,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广泛传播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妇幼保健方面的科学知识与信息;帮助所有夫妇能够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自由地负责地作出有关生育、避孕节育的选择。
——政府努力向育龄人群提供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方便的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服务,这种服务绝大部分是免费的。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还提供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农民家庭增加收入,帮助妇女提高经济、社会地位,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各方面为推行计划生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各国的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不同,因此不可能按一个统一的模式解决各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各国根据本国的人口状况和具体国情,自主地确定其人口政策和人口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案和措施,是各国的主权,应当受到充分的尊重。稳定世界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各国政府的努力,也十分需要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
二、中国在人口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16年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
——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16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平均年增长速度为9.4%;
——与1978年相比,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平均每年递增15.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递增14.8%;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3年的8000万人。
自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方案获得了成功,主要表现在:
——生育水平显著下降。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下降到1994年的17.7‰;人口死亡率自70年代以来一直稳定在6‰-7‰之间;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0年的2.58%下降到1994年的1.12%;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下降到1994年的2左右,已略低于人口更替水平。中国城市人口已基本实现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农村人口正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中。
——人们的婚育观念正在向晚婚晚育和少生优生方面转变。妇女平均初婚年龄1992年为22.5岁,比1970年提高了1.7岁。平均家庭规模1990年为3.96人,核心家庭不断增多。全国累计约有5000万对育龄夫妇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率达到83.4%。
——人民的健康与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69.1岁,其中男性为67.3岁,女性为70.7岁,成为世界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婴儿死亡率已下降到50‰以下,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降到了0.947‰;以县为单位的计划免疫率达到85%。1993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7.7%,青壮年的文盲已降到7%,与1949年相比,普通中等学校在校生增加了43.8倍,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增加了21.7倍。
——妇女地位不断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方案的实施,使妇女摆脱了婚后频繁生育和抚养多子女带来的沉重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从而提高了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她们的婚姻生育和节育的权利得到了充分尊重,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尽管中国在人口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人口基数大、耕地少,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目前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仍在2000万以上,每年净增人口约在1400万左右。人口过多,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困难,都与人口问题有直接的关系。
——虽然中国的粮食总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人口增加过多,人均占有粮食在某些时期反而减少。受耕地面积少而且还在不断减少和水土流失的影响,粮食的进一步增产将受到限制,人口增加对粮食生产的压力越来越大。
——尽管中国近年来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但森林覆盖率仅达到13.4%,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水平的15%。水资源短缺使300多个城市的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村约有5000万人口饮水仍有困难。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淡水资源供给受到水质恶化和水生态系统破坏的威胁。
——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国的自然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再加上环境保护工作跟不上,造成局部地区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能源短缺与浪费并存,防治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的社会抚养问题日益突出。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加速了中国人口老化的进程,据预测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到2000年将达到1.28亿(约占总人口的10%)到2050年将达到3.97亿(约占总人口的24%)。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中国的人口老化是超前于国家的工业化而到来的。由于家庭规模缩小和人口迁移加快,使传统的家庭供养老年人的功能削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逐步依靠社会供养,将进一步加重社会的负担。
——贫困地区人口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目前中国农村约有7000万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这些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中西部的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而以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为主。其共同特征是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生态失衡,生产和生活条件差,人口文化素质低,经济发展缓慢。解决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是中国到本世纪末在经济与社会发展领域中的重大任务。
此外,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似,中国在生育率迅速下降的情况下,近年来出现了出生性别比升高的趋势,政府和社会对此十分重视,正在采取加强宣传教育,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严禁采用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和选择性人工流产(但医学上确有需要的除外)等措施,逐步予以解决。
三、中国未来人口与发展的规划与措施
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的发展,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是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目的。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领导下,80年代初,中国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完成;第二步,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使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富裕起来。与此同时,到2000年要力争把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以下,基本上完成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力争到下世纪中叶把总人口控制在15至16亿,实现人口的零增长。因此,未来中国将继续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增长的双重任务。
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制定《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求实现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制定《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纲要(1995-2000年)》,提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强调要把计划生育同帮助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广大群众及家庭提供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引导广大群众走少生、快富、文明、奔小康的道路。
——提高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于1992年颁布了《妇女权益保障法》,这部基本法对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劳动、财产、人身、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权益作了比原有法律更为全面、具体的规定。1994年为了保障母亲和婴儿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又颁布了《母婴保健法》。
——中国十分重视国际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合作与交往,认真履行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中国积极参与了1994年9月在开罗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并正在积极准备迎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年9月在北京召开。
各位来宾,尽管我们在人口与发展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我们对世界和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深知自己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责任。在切实解决好本国的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同时,中国愿为稳定全球人口,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
标签:中国的人口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科学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