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论文_刘雅婷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论文_刘雅婷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545036

摘要:中国的一些传统村落经过持续千百年的规划建设,与其内外的山水形胜交融渗透、共存相生,成为人与天调的大美之境。从风景园林学视角来看,这些村落已经形成了一种以自然审美为主调的园林环境体系。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有助于促进国内风景园林学理论研究打开更大的专业视界,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体系,以及探索传统村落

保护复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

我国传统乡村建筑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传统与记忆,现代条件下对于旧建筑尤其是传统乡村建筑的完善和修补,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新的建筑技术手段和新的设计方法。基于旧建筑上的新建筑,可以利用许多高科技和新型材料,这些新型技术或者设计手段不可避免地要和传统建筑发生冲突,但是,一些新旧建筑却因为在不同文化和不同时空中的冲突、矛盾或者差异而重组,形成了更富内涵和当地环境特色的建筑语言。研究黑川纪章的建筑哲理,有助于我们去探索出一条新旧建筑的和谐交融之路,并为我国传统的城市建筑、井巷文化,尤其是传统乡村建筑的改造,提供更广泛的视角和多方位的审视。

1传统村落的保护

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然而,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破坏。

1.传统村落的生存保护现状及问题

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在2000年时拥有363万个自然村,但到2010年时只剩271万个自然村。2012年缩减为230万个,村落消亡迅猛势头不可阻挡。

1.1传统村落的“自然性损毁”

长期以来,对传统村落稀缺性认识不足、保护乏力,造成了乡土建筑“自然性损毁”。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地区,破败严重。有的地方对传统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许多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传统村落建筑的土木结构,抗风雨侵蚀及灾害能力差。由于受到风雨侵蚀和洪水、泥石流、地震、台风等自然力的破坏,众多已无人居住的民宅、祠堂面临着倒塌的威胁。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濒临消亡,不少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

1.2传统村落处于“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状态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的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传统村落的老龄化、空巢化,使得传统村落缺乏维持自身发展的动力,传统村落发难以为继。很多村落的现状是:交通闭塞,许多田地长满了杂草,村里只有几栋被遗弃多年的破旧农舍,残垣断壁横亘在高高低低的草丛里,很多民居已经人去屋空,村落偶尔可看到一两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大都搬到附近的镇上去住。许多村庄由于无人居住面临着消失的困境。

1.3大量并村导致传统村落迁移消失

村落规划无序性使传统村落频遭撤并扩张性破坏,失去了可印象性。异地脱贫、下山移民、海岛和库区整村搬迁,使不少传统村落迁移消失;城镇化扩张性发展使许多村落被圈进城中村;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误区及其对传统村落实行萎缩管理,使不少传统村落逐渐消失和衰败。

2.传统村落保护的内容

2.1村落选址与山水格局保护

传统村落的选址一般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地方景观代表性。利用自然环境条件,村落布局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包括沿江、抱湖、靠山等几种选址类型,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居住文化和地域背景,并与维系村民生产生活的方式密切相关。

对村落的选址和山水格局的保护,首先要对传统村落的选址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村落的选址理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山体、河流、植被等要素,通过图解分析村落的选址与布局特点、轴线对位、视觉廊道等;其次应该对村落的自然景观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对于村落有直接的视觉关联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自然植被、农作物等的形态和种类特征进行考察与分析,对主要景观特征及其内容构成、形态特征、人文内涵等进行分析。

对村落的选址和山水格局进行保护分析应该至少得出如下成果: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分析图、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影响因素分析图。通过对环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识别,明确具体的保护对象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2.2传统建筑保护

在传统村落中,传统的乡土建筑往往是最能体现传统村村落特征的关键要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传统乡土建筑承载着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情结,是美丽中国的核心景区和景观基因,具有多方面的珍贵价值。

在传统建筑中,民居是最主要也是特色最鲜明的建筑。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因此传统民族在不同地域间有巨大的差异。基本上按照地域可以分为:华北民居、东北民族、西北民居、西北窑洞、江南民居、西南民居、闽粤民居。此外还有比较特殊的,如维吾尔族阿以旺、藏族土库房和碉房、彝族土掌房等民居。

对传统村落中的传统建筑制定保护措施的时候,需要对建筑的以下特征进行分析:①类型分析:对传统建筑的时代功能形制构造类型等进行分类归纳。②布局与形制特征:对传统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间的相互关系、建筑的空间组合关系、建筑尺度、屋顶形式等进行分析。③构造特征:对传统建筑的台基、地面、墙体、构架等特征进行分析。④材料与工艺特征:对传统建筑的主要建造材料及建造工艺特点进行分析。⑤装饰装修特征:对传统的装饰装修细节进行系统性的分析。⑥相关民俗特征⑦建筑综合特征:通过对前面的布局形制、构造、材料、装饰等特征的梳理,总结出建筑最鲜明的特征。

2.3村落形态保护

村落格局鲜明,体现出有代表性的地方传统营造文化,同时能够鲜明体现出有代表性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村落整体格局保持完整的乡土特征。对传统村落形态的分析包括:①村落传统格局演变分析②格局特色分析爱③街巷河道分析④公共空间分析⑤整体风貌特征分析⑥影响因素分析。

2.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内容包括:村落中的传统民俗和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他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乡风民俗等内容,以及其他所依托的场所和建筑、用具实物的保护;了解相关知识的特殊村民;传统手工艺品、食品、器具的做法工艺等。

3研究中国传统村落园林的启示

从风景园林学角度来研究传统村落园林的历史发展、空间构成和审美特质,不仅可以解答

前文中的所有疑问,也可以给予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一些启示。明清江南精美的城市私家园林只是传统园林的一种类型,以其来指代中国传统园林是唐宋以来文人写意化视角的延续,却失于以偏概全。明清徽商在各地城市广造园林,在其故里却很少造园,因为故乡村落原本就是大尺度的风景园林,只要住宅营造处理好借景技巧,便可居游于大美园林之内。另外,徽商在城市造园的动机既有寄托风雅闲情的冲动,也有对故乡山水的眷念,亦有社交活动之需。

风景园林是地生艺术,适地性是其生命之本。从园林历史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西方风景

园林理论重视规划设计,关注重心在城市空间;中国传统园林理论更加重视自然山水,人环

境追求自然之美与伦理之美的统一。西方园林的理论视角不符合中国园林历史真相和现实的人地关系,却重塑了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的理论框架。如果放下这种先验框架,回归风景园林活动本质,完整还原概念内涵的3个维度,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村落园林发展既有完整的历史脉络,也有内在的营造理论,既是人地关系和谐圆融、开放公共的大美生境,也是重要的风景园林形态,理应引起当代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重视。

从风景园林学视角来看,传统村落是包括人、传统建筑、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完整体系,其发展繁荣有内在的逻辑,因此,复兴传统村落也必须基于完整体系来统筹谋划,才能可

持续发展。然而,当下的古村落保护复兴工程大多停留在保护古建和旅游开发2个层面,于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软环境和自然环境体系缺少整体思考。例如,歙县潜口的明清徽派民居古建园是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的重要内容,具体做法是遴选各村落保存相对完整的民居古建,整体拆解后集中到潜口村水香园旁边易地重建,构成徽派明清建筑的博物馆。这种做法虽然保存了古建实体,却彻底铲除了其与成长环境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毫无生机的建筑标本。此外,美丽乡村亦如经典园林,需要经过长期持续的生长过程,虽然当代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大干快上的节奏,但是其建设不能靠一场运动。忽视其内在的长逻辑和时间轴,无论是初衷如何善良的规划改造,还是基于短期利益驱动的旅游开发,都必将对乡村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

结语

传统村落长期被中国园林历史所遗忘,诸如皖南村落之类边界清晰、规划严密、体系完

整、持续建设、公共开放的大尺度实景山水,早已发展成为中国式的风景园林。这些村落园林生长于各地山水之间,如今依然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家园,从风景园林视角来研究这些传统村落园林,对于拓展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研究视野,完善历史理论体系,探索当代乡村复兴之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安如,刘颍白.陈去病诗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周振甫.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全唐诗[M].合肥:黄山书社,1999.

论文作者:刘雅婷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  ;  ;  ;  ;  ;  ;  ;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论文_刘雅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