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向东[1]2003年在《湖南省山区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和可持续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90年以来,湖南省山区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危害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掌握山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规律,探索有效的管理方法,本文对山区马尾松毛虫在山体不同部位的发生及扩散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山区主要气候因子对马尾松毛虫发生的影响,并对山区马尾松毛虫防治措施、生物农药的选择和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等项目管理方式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山区马尾松毛虫发生代数与丘陵区有所不同,以一年1代为主;山区马尾松毛虫防治指标为Ⅰ级林分9条/株,Ⅱ级林分26.5条/株;通过对环境因子与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等因子是共同影响马尾松毛虫的发生;在防治技术研究中,将卫星导航技术(GPS)用于山区飞机防治,可大幅度降低防治成本,同时辅以生物农药的水平、垂直传染作用,可弥补GPS卫星导航的误差,经筛选,贝林克防治效果最好。GPS和生物农药在山区马尾松毛虫防治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山区防治效果,减少飞机防治地勤人员及其劳动强度,节约防治经费。另外,本文还探讨了山区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性控制的项目管理方法,对如何建立山区防治组织形式、实施体系和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为山区马尾松毛虫防治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可参照的防治组织形式。
陈绘画[2]2010年在《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南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林的历史性大害虫,对马尾松毛虫的虫口密度、有虫面积和有虫株率的预测预报是可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的基础工作之一。本项研究根据本地气象因子及其马尾松毛虫自身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利用地理统计学和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分析1983年4月至2010年7月马尾松毛虫的虫情调查资料,研究仙居县各乡镇(街道)的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随气象因子以及时间、空间的动态变化;将地质统计学(空间信息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延伸到时间—空间域,采用时空域克里格方法研究全县各乡镇(街道)的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的时空变化规律;根据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和特点以及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理论和目标,以马尾松毛虫生态调控为理论基础,维持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生物多样性,对仙居县马尾松毛虫的长期可持续控制进行了探索。研究成果为:1分别建立仙居县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的时空回归预测模型,所建立的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预报未参与建模的2009—2010年2代虫口密度、有虫面积和有虫株率,虫口密度模型、有虫面积模型的预报准确率为100%,有虫株率的预报准确率为50%。2首次利用时空域克里格方法分别建立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的乘积—和模型,预报未参与建模的2009—2010年5代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预报准确率均为100%。3在开展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的同时,以营林技术、物理措施和仿生农药为主要控制手段,充分利用和保护天敌,改变马尾松林生态环境,增强林分自身的抗虫能力;马尾松林封山区比非封山区的马尾松毛虫蛹期寄生率高10.7%;在马尾松毛虫低虫口状态下持续采用黑光灯诱杀,可以达到长期的控制效果。
刘敏[3]2005年在《丘陵区马尾松毛虫灾害控制的生态恢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南方各省为害森林最严重的大“害虫”,分布范围广,危害面积大,年世代多,繁殖力大,迁飞力强,危害极其严重。我国很多学者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对马尾松毛虫的分布、生物学特性、种群动念及其预测预报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它的防治也提出了很多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至今为止,马尾松毛虫灾害一直未能完全解除。从每年的虫情报告来看,虽然年年防虫、年年治虫,但年年还是有虫灾,而且有些地方还有增长的趋势。 为找到一个能从根本上解决马尾松毛虫灾害的方法,本文结合昆虫行为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试图通过生态恢复措施来控制马尾松毛虫灾害。此方法在马尾松毛虫灾害的防治上与生态恢复的应用上还未见报道。按照此思路,本论文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 第一部分,探讨马尾松毛虫的危害区、形态特征、生态学习性,以及常用的防治方法。并对国内外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及常用方法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介绍研究区的现状,并选择出恰当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叁部分,研究丘陵区松林生态系统退化现状及退化机理,以及分析松林生态系统退化程度与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关系。首先,从松林生态系统结构退化、功能退化两个方面分析了丘陵区松林生态系统退化现状,得出以下结果:① 长沙县森林中松林最多,占76.89%。另外,整个地区纯林、人工林较多。② 松林生态系统比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组成简单,种类也较贫乏。③ 松林系统内生物多样性低,松林纯林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类以及松毛虫天敌都要比常绿阔叶林或混交林少。④ 群落结构不稳定,群落结构与食物网结构简单化。⑤ 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常爆发马尾松毛虫灾害。⑥地力衰退严重,土壤中团粒含量低、土壤容重高、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大,并且林分蓄积量低,生产力水平不高。⑦ 抗逆能力减弱。⑧ 调节小气候效能低。⑨ 水土保持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其次,采取多途径综合诊断方法,用综合自然度指标对丘陵区马尾松林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进行诊断。结果得出:长沙县平均综合自然度为3.47。松林生态系统退化以中度为主,占全县面积的9.32%;重度退化的乡镇占全县面积的24.48%。并且,系统退化越严重的地区,马尾松毛虫灾害越严重,发生频率越高;退化较轻的地区,马尾松毛虫灾害较轻或不发生。最后,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分析了丘陵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 第四部分,分析了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的生态学机理。首先分析了马尾松毛虫灾害与森林景观结构的关系。经常发生虫灾的地区松林斑块个数、平均斑块大小、松林斑块所占面积比例以及最大斑块指数都是最大的。景观多样性指数越大的地区,景观
张刘源[4]2014年在《松毛虫害对马尾松林生物多样性和碳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是松林生态系统中的常见昆虫,对我国南方各省的松林危害极其严重,也严重影响着松林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县市区马尾松毛虫虫害的监测,选取新邵县和辰溪县叁年前发生样地和对照样地,当年发生样地和对照样地作为本文主要试验样地,主要从马尾松毛虫害对林分生物多样性、生物量、碳贮量、土壤持水性能、林分景观结构等方面论述了马尾松毛虫对林分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新邵县各试验样地以及辰溪县叁年前发生与对照样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是对照样地>发生样地,而辰溪县当年对照样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d指数值(1.42,0.70)<当年发生样地(1.80,0.80),主要是由于发生样地植被种类数量多于对照样地,又因监测时候正处马尾松毛虫发生期,除了造成马尾松松针大面积被食,其他还未造成其他影响。(2)叁年前发生样地林木蓄积量(新邵县108.8m3·hm-2、辰溪县206.3m3·hm-2)<叁年前对照样地林木蓄积量(新邵县121.7m3·hn-2、辰溪县220.9m3·hm-2),叁年前发生样地林木生物量(新邵县68.77t·hm-2、辰溪县125.52t·hm-2)<叁年前对照样地林木生物量(新邵县74.84t·hm-2、辰溪县142.40t·hm-2),主要是由于马尾松毛虫食掉松叶,导致林木光合作用减弱,固碳能力下降,生长速度缓慢,甚至小部分植株死亡,所以马尾松毛虫发生样地蓄积量也小于对照样地,部分植株死亡,停止生长,也会影响马尾松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的大小。(3)对乔木层林分碳贮量研究表明,辰溪县与新邵县监测的叁年前发生试验样地和对照样地均表现出,叁年前发生样地林木碳贮量(新邵县34.74t·hm-2、辰溪县63.41t·hm-2)<叁年前对照样地林木碳贮量(新邵县37.81t·hm-2、辰溪县71.94t·hm-2)。(4)新邵县、辰溪县各试验样地叁年前发生样地活地被物生物量>叁年前对照样地活地被物生物量,主要以灌木层最为明显,叁年前发生样地(新邵县0.327kg、辰溪县0.646kg)>叁年前对照样地(新邵县0.128kg、辰溪县0.359kg)主要是因为马尾松毛虫害的发生改变了林分内光照条件,促使林分内矮小灌木的生长发育。各试验样地枯落物未分解层生物量表现为叁年前发生样地(新邵县0.348kg、辰溪县0.105kg)<叁年前对照样地(新邵县0.512kg、辰溪县0.269kg),当年发生样地(新邵县0.322kg、辰溪县0.334kg)<当年对照样地(新邵县0.384kg、辰溪县0.390kg),主要是因为马尾松发生样地内,大量松针被马尾松毛虫食掉,造成林分内凋落物量大量减少,枯落物积累量减少,枯落物未分解积累量减少,枯落物未分解层生物量减少。而辰溪县叁年前发生样地枯落物总生物量(0.674kg)>叁年前对照样地枯落物总生物量(0.629kg),主要是受叁年前马尾松毛虫大爆发后,经过两年枯落物生物量积累量逐渐增加,加上马尾松毛虫大量死亡,马尾松毛虫的排泄物及虫体腐烂进入林分内,使得叁年前发生样地枯落物总生物量积累量增速比叁年前对照样地快,经过叁年积累,枯落物总生物量超过对照样地枯落物总生物量。(5)新邵县林分土壤容重表现为叁年前发生试验样地(1.30g/cm3)<叁年前对照样地(1.13g/cm3),各马尾松毛虫发生样地非毛管空隙度表现为,对照样地非毛管孔隙度>发生样地非毛管孔隙度,而辰溪县叁年前发生样地非毛管孔隙度(9.30)>叁年前对照样地非毛管孔隙度(5.15),主要是因为辰溪县叁年前马尾松毛虫大爆发后,经过两年良好生长,同时在充足的光照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使得叁年前发生样地土壤结构恢复正常,加上林分内马尾松毛虫大量死亡,虫体腐烂进入土壤内,给发生样地提供充足的营养循环,促进土壤良性发育。对土壤蓄水能力来说,新邵县叁年前发生样地最大持水量(99.49mm)>叁年前对照样地最大持水量(79.19mm),最大蓄水量为叁年前发生(994.86t/hm2)>叁年前对照(791.93t/hm2)。(6)对林分景观结构的影响分析可知,不同的景观类型能对马尾松毛虫发生甚至造成松毛虫灾害的传播起到隔离阻碍作用,从而控制灾害的发生和扩大。在偶灾区和无灾区以及常灾区3个松毛虫划分区域类型中,而对于研究区域的常灾区中,该划分区域中得景观均匀度和景观多样性指数都很小,而林分斑块数量和占其面积的比例均较大,但对于其中的景观相对优势度很大,研究出的无灾区分析得知,其景观结构特征与常灾区相比,刚好相反,表明混交林能有效控制虫害。
夏如兵[5]2002年在《建国以来中国昆虫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动因》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近现代昆虫学研究虽肇始于20世纪初期,但其体系的完善、规模的扩张及许多重要成就的取得多是20世纪后半叶完成的。建国以来,中国昆虫学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建设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新世纪开始的今天,对过去五十年中国昆虫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一回顾,不仅有助于理清学科发展的脉络,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更好地把握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关于中国现代昆虫学的历史发展虽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昆虫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探讨更是凤毛麟角。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文在掌握丰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和计量分析等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内史研究与外史研究相结合,根据学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把现代昆虫学分为叁个阶段,对每一阶段昆虫分类学、昆虫生理学、昆虫生态学等昆虫学基础研究和农业昆虫学、林业昆虫学、医学昆虫学、资源昆虫学等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探讨了建国以来中国昆虫学发展与经济、政治、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力图昭示影响其发展的深层动因。认为经济因素是昆虫学发展的最直接动力,政治条件是学科发展的必要保证,而可持续发展是学科发展的方向。
李智勇[6]2001年在《商品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环境成本研究》文中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工业文明以来,世界森林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目前仍以每年2000 万公顷的速度消失。森林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在给人类的经济增长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着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等巨大的生态环境危机。大力发展人工林是恢复植被,缓减天然林木材采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并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所重视。中国是世界森林破坏最严重,森林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也是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人工林保存面积达4600 万公顷。我国人工林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正面临着人们往往不愿正视的水土流失、病虫害、地力衰退和长期生产力下降的生态环境危机和经济危困。这种人工林危机在以木材提供为主要使命的商品人工林发展中尤为突出,商品人工林纯林化所造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以及不合理经营造成的病虫危害和地力衰退,在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同时,也使得商品人工林经营的木材收获等预期经济目标难以实现。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商品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环境成本研究为题,就商品人工林环境成本发生的经济学背景、经济理论、成本对象、成本测度计量指标及方法,商品人工林环境成本测度计量的案例,以及商品人工林环境成本控制的政策途径展开了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本项研究所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4 个方面:(1)提出了商品人工林经营中的环境成本概念。环境成本是环境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难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重点是对工业污染以及天然林资源采伐利用的环境经济损失进行分析计量,对商品人工林经营的环境成本相关研究尚属空白。本项研究针对商品人工林经营过程中林地清理、整地、抚育、采伐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病虫害、生物量移出和地力衰退等生态环境危害,纳入环境成本中并进行了成本测度和成本控制的研究。(2)构建了商品人工林的环境成本分类体系。本文在系统评述了环境成本产生的经济学背景、SEEA 中的虚拟环境成本、SNA 中资源利用(含森林资源)的环境经济损失(环境成本)、自然资源定价中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类别、特征、规律和评价计量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商品人工林的长周期、多轮伐、生态脆弱性和影响广泛性等特点,提出了商品人工林环境成本中的显性环境成本和隐性环境成本的概念和类别,以及显性和隐性环境成本中的内敛环境成本和外溢环境成本的概念和类别。(3)进行了商品人工林环境成本的测度计量。本文以我国南方主要商品人工林树种杉木和马尾松为对象,通过地力衰退所造成的不同世代林分生长量损失对商品人工林经营中的隐性环境成本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病虫害所造成的林分材积损失对商品人工林经营中的显性环境成本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整地所造成的林地水土流失的养分损失对商品人工林经营中的内敛环境成本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杉木收获所造成的生物量移出损失对商品人工林的外溢环境成本进行了案例研究。(4)提出了商品人工林环境管理的概念。本文在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新林业理论等森林经营理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商品人工林环境成本控制的可持续经营模式,提出了发展人工林业、加速市场化进程(政府逐步退出市场和企业稳步进入市场)、发展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以及建立环境认证体系的我国商品人工林环境管理策略。关键词:环境成本,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林业,经济
谢善高[7]2009年在《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综合经营技术及其产业化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经营以及松脂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马尾松采脂林综合经营技术及其产业化模式研究,为马尾松定向培育和采脂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脂对马尾松林分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采用40%和50%割面负荷率分别对15a、20a和25a生马尾松林分进行采脂,与非采脂林分相比,采脂林分胸径年平均生长量下降14.9%~41.3%,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下降7.5%~18.9%,材积年平均生长量下降12.3%~36.2%;各林龄林分胸径和材积年平均生长量以及中龄林的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下降幅度均随着割面负荷率增大而增大,但近成熟龄林分的树高生长量下降幅度不明显。2、气温是影响马尾松产脂量的主要气象因子,马尾松产脂量随气温变化规律十分明显,一般情况下,马尾松产脂量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对马尾松产脂量影响没有气温影响那样明显,但保证一定的降雨量可有效地提高马尾松林内相对温度,降低松脂凝固速度,有利于提高松脂流动速度达到增产目的;在降雨量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日照时数增加有利于提高松脂产量。3、胸径是影响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重要测树因子,产脂量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林龄的林分,胸径对产脂量影响程度不同。树高对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的影响没有胸径影响那样明显,其对产脂量影响间接体现在冠高比这个冈子上,同一林龄林分,产脂量随着冠高比增加而增大。林木冠幅和树冠面积对产脂量影响明显,产脂量往往随着冠幅和树冠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影响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的测树因子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胸径和冠高比互补效应影响产脂量的规律明显。4、施肥对成过熟龄马尾松低产脂林分产脂量提高作用不大,而对近成熟龄马尾松低产脂林的产脂量增产效果显着。另外,研究发现施肥有利于对遭受马尾松松毛虫危害而形成的低产脂林分恢复生长,适当增加N素,更有利于马尾松针叶恢复生长,从而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泌脂能力。5、林分密度是影响马尾松产脂量的重要因素。林分单位面积产脂量开始是随着密度增大而增加,产脂量达到最大值后,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年平均单株产脂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在松脂主产区,成熟龄的马尾松采脂林保留600株/hm~2~700株/hm~2的经营密度,林分单位面积产脂量高且经营经济效益好。6、割面负荷率对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影响差异显着,同一林龄和同一密度下,林分单位面积产脂量随着割面负荷率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林龄增大,割面负荷率对产脂量影响程度逐渐减少。采割间隔期越短,越有利于松脂分泌,同一林龄和同一林分密度下,林分单位面积产脂量随着采割间隔期的增大而减少;随着林龄增大,采割间隔期对产脂量影响程度逐步减少。中龄林采用40%割面负荷率隔天割,近、成熟林采用50%割面负荷率隔天割的采脂方法,不但可以降低采脂劳动强度,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节约林木割面,延长采脂经营年限。7、利用马尾松林木胸径预测不同采脂方法的产脂量取得满意效果。采用幂函数模型和s型曲线模型,可获得预测较高精度。首次利用上述模型编制出松脂主产区桂东南马尾松采脂林6种不同采脂方法的单株单刀产脂量收获表。8、40a生马尾松采脂林,在一定经营期内无论从静态或动态上看,林分经营收益都是随着采脂年限增加而增大。40a生马尾松林分经营采脂16a与同龄非采脂林分相比,采脂林分的静态经营净收益比非采脂林分增加47.6%,采脂林分的内部收益率比非采脂林分增加1.16个百分点。9、针对广西实际首次提出广西马尾松采脂林产业化发展的四种模式:林脂完全一体化、林脂部分一体化、林脂雉形一体化和林脂准一体化。上述模式运营后具有广阔前景:有利于抑制松脂原料市场供应无序竞争局面,并可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采脂,集约经营和定向培育;有利于建立松脂产业新型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松脂加工企业降低原料市场交易成本。这对于推进广西马尾松采脂林可持续经营和松脂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杨文军[8]2010年在《林地分级与估价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专家系统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专家系统利用知识库中丰富的专家知识,结合推理机、解释器的推理能力,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解决相关领域内的复杂问题。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林地流转工作量日益增强,开发林地分等定级与估价专家系统,有利于协助或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林业专家进行林地分级与资产评估工作。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株潭地区林地为研究对象,以长沙县星沙镇林地为例,将专家系统的知识与理论应用到森林资源分级与评估工作中。本系统以林地的立地质量因子(地貌、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腐殖层厚度、海技高度、坡向、坡位、坡度)与生态经济质量因子(群落结构、地表覆盖度、物种多样性、经营水平、集材条件、人为干扰度、供应潜力、运输距离)为主要参数,进行林地等级的划分;可设置估价的范围,选择估价的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估价。为提高专家系统的实用性,本系统实现了林地分级与估价专家系统知识库与推理机的分离。用户可以灵活定义专家系统推理机,即:针对各林地的不同情况,用户可以自定义推理规则,选择最适合的估价方法来进行林地森林资源的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采用美国ESRI公司提供的Arcgis Engine组件,利用ActiveX组件式开发技术,实现了专家系统分等定级结果与ArcEngine图形库的挂接;同时,系统还实现了图层要素的编辑、空间分析与管理功能,能够灵活地添加公路、河流、林地等地理要素,开发了距离、长度、面积的测量功能,极大地拓展了空间数据管理的灵活性,也增强了分级与估价结果的可视化功能,使林地分级估价结果的查询工作丰富多样、简单实用。本系统通过对专家知识的收集与整理,建立了林地分等定级公式库(Formula.dll),为其它相关系统提供了部分专家知识,简化了开发工作。本系统除完成林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功能外,还实现了项目查询、项目统计、区域更新、数据更新、规则修改、蓄积计算、数据库修改与结果报表等功能,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山区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和可持续控制的研究[D]. 黄向东. 中南林学院. 2003
[2]. 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的研究[D]. 陈绘画. 浙江农林大学. 2010
[3]. 丘陵区马尾松毛虫灾害控制的生态恢复技术研究[D]. 刘敏. 中南林学院. 2005
[4]. 松毛虫害对马尾松林生物多样性和碳储量影响的研究[D]. 张刘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5]. 建国以来中国昆虫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动因[D]. 夏如兵. 南京农业大学. 2002
[6]. 商品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环境成本研究[D]. 李智勇. 中国农业大学. 2001
[7]. 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综合经营技术及其产业化模式研究[D]. 谢善高.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8]. 林地分级与估价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杨文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