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6例神经原性膀胱的药物灌注治疗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杜建伟[1](2019)在《以下尿路症状为临床表现的膀胱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无痛性肉眼血尿是大多数膀胱恶性肿瘤的首发症状和主要临床表现,而以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起病的膀胱恶性肿瘤患者多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的膀胱刺激症状和排尿困难等症状,此类患者症状多不典型且发病相对隐匿,可误诊为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泌尿系感染、神经源性膀胱或间质性膀胱炎等,确诊时多伴随肿瘤进展。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较以LUTS为首要临床表现或伴随症状的膀胱恶性肿瘤患者与无LUTS表现的膀胱恶性肿瘤患者在诊断、病理及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性,探讨以LUTS为首要临床表现或伴随症状的膀胱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案。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7月-2018年7月因膀胱肿瘤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连续病例285例,排除病历资料记录不全及失访患者41例,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总数共244例,选取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且以LUTS为首要或伴随临床表现的48例患者为LUTS组,而无此类症状的196例患者为非LUTS组。分析比较两组在基本资料、检验指标、影像学特征、病理资料和手术方式等方面的差别。采用t检验比较连续性变量间的差异,采用c2检验比较组间率的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基本资料:两组在性别比例、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伴随高血压、糖尿病、伴随BPH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检验指标:两组在尿隐血、尿白细胞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LUTS组中尿脱落细胞学阳性比例为27.1%。(3)影像学及膀胱镜检查:两组在肿瘤是否多发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LUTS组在肿瘤直径大于3cm的患者比例较对照组显着升高(X2=4.245,P=0.039);LUTS组在肿瘤主要分布位置较非LUTS组存在统计学差异,LUTS组分布于膀胱三角区及颈部以及肿瘤巨大布满膀胱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非LUTS组(X2=6.674,P=0.036)。LUTS组特殊病例: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或仅表现为局部膀胱壁增厚,原位癌、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癌(PUNLMP)、部分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在普通膀胱镜可表现为类似膀胱炎的淡红色改变,部分原位癌可表现为正常膀胱粘膜。(4)病理资料:相比较于非LUTS组,LUTS组病理类型中原位癌、混合尿路上皮癌和非尿路上皮癌患者比例升高,单纯尿路上皮癌比例下降(X2=8.649,P=0.034);LUTS组病理分期中Tis、T2、T3和T4期比例明显升高,T1期比例减小(X2=8.413,P=0.038);在尿路上皮癌分级中,LUTS组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比例显着升高,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癌(PUNLMP)和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比例降低(X2=8.330,P=0.016)。(5)治疗方式:LUTS组行根治性手术的比例较非LUTS组升高,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和膀胱部分切除术比例较非LUTS组降低(X2=8.696,P=0.013)。研究结论以LUTS为首要或伴随症状的膀胱恶性肿瘤患者相比较于无此类症状的患者,肿瘤分布于膀胱三角区及颈部、肿瘤巨大布满膀胱的患者比例升高,其病理类型特殊,LUTS组中尿脱落细胞学阳性率较高,原位癌、混合尿路上皮癌和非尿路上皮癌患者比例升高,肌层浸润性肿瘤、高级别肿瘤的比例升高,根治性手术比例升高。前列腺增生和泌尿系感染对诊断有混淆作用,影像学检查、尿脱落细胞学及膀胱镜电切活检是鉴别其他LUTS症状疾病、明确此类膀胱恶性肿瘤诊断的主要方法,尤其对于部分原位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等在普通膀胱镜下表现为类似膀胱炎的淡红色改变或正常膀胱粘膜的膀胱肿瘤。在治疗方面,局灶性原位癌和高级别非浸润癌可行TURBT辅以卡介苗(BCG)灌注,高级别及特殊病理类型的肿瘤需行根治性手术并辅以新辅助化疗及术后放化疗。
吴雅冰[2](2019)在《萆藓分清饮加减联合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中老年女性尿频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女性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较为普遍的,同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女性LUTS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无力、排尿困难、排尿不尽和尿失禁等等,是一组由不同原因、不同机制的病变所致的临床常见的综合症候群,其病因复杂,表现多样化,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目前尚无明确定论,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中更为常见。瑞典、美国和英国的一项基于下尿路症状流行病学的互联网调查(EpiLUTS)报告,男性和女性LUTS的患病率分别高达72.3%和76.3%[1]。男性LUTS在多由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引起,目前国内外LUTS诊疗指南均针对男性,对其有比较详细的研究,女性LUTS研究相对较少,直到最近几年才被临床医生所重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多就诊于妇科,大多数患者感到症状尴尬或认为尿频及夜尿次数多等症状是老龄及功能退化的自然结果,所以尽管女性LUTS发病率很高,但就诊率相对较低,导致许多患者在临床上没有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按照国际尿控协会(ICS)2012年的定义,LUTS症状包括储尿期症状、排尿期症状(排尿障碍)和排尿后症状,储尿期症状通常指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LUTS可能由多种膀胱尿道病变引起,如尿路感染,膀胱出口梗阻(盆腔脏器脱垂、尿道口狭窄、治疗尿失禁相关手术等),逼尿肌功能低下(因药物、高龄、膀胱过度充盈、慢性尿潴留、逼尿肌收缩无力、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脊髓损伤等因素造成),压力性尿失禁等。某些系统疾病状态,如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脊髓硬化症等也可继发出现各种类型的LUTS症状。生活相关因素如饮酒、吸烟、高龄、便秘、精神等对各种类型LUTS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现代医学对LUTS的发病机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临床上一般按照女性OAB、女性排尿障碍和二者同时存在等进行分类,在治疗上首先强调的是健康教育和疾病管理,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寻找病因,在针对膀胱尿道功能异常类型进行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推荐行为治疗、心理、药物治疗与个体化方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近年来随着国内对女性LUTS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本病的综合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中医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各有不同。本文参考近年来有关女性LUTS的最新文献,总结近十年来有关女性排尿功能障碍的尿动力学临床资料,从临床观察和临床研究两部分,探讨萆薢分清饮加减联合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中老年女性尿频的可行性。2第一部分中老年女性尿频患者的尿动力学数据研究2.1目的回顾性的分析了2007年至2017年十年间在我院诊治的以尿频为主诉的中老年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学临床资料,总结尿动力检查和其他检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系统、科学规范的可行性方案,为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2方法对234例以尿频为主诉的中老年女性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年龄42~76岁,平均51±5.87岁,尿常规检查均无异常,临床表现均为下尿路症状,以储尿期症状为主的169例,以排尿期症状为主的65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7例,高血压病16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7例,有反复尿路感染史42例,脊髓疾病3例,直肠癌术后1例,宫颈癌术后1例,10例伴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其中4例为重度盆腔脏器脱垂。2.3结果234例尿频患者中,主诉以储尿期症状为主的169例,以排尿期症状为主的65例。Qmax>20ml/s患者42例,主要为压力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患者,共30例,余下12例合并残余尿,30~50ml不等。对所有患者行压力流率测定,感觉性尿急患者89例(未伴逼尿肌不稳定活动),单纯逼尿肌活动过度患者41例,单纯尿失禁(压力性及混合性尿失禁)患者34例,膀胱流出道梗阻患者33例,尿道病变6例,逼尿肌活动低下患者21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0例。2.4 结论LUTS作为一种主观症状表述,并不是所有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均存在逼尿肌不稳定活动,患者情绪及表达极易影响临床医生判断的准确性。治疗前尿动力学检查不但可以明确诊断,且可提高疗效,对制订手术方案有一定帮助。逼尿肌活动低下患者,行为治疗联合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治疗效果。3第二部分萆薢分清饮加减联合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中老年女性尿频的临床观察3.1目的评价在行为治疗的的基础上,采取萆薢分清饮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中老年女性尿频的临床疗效,探索新的临床治疗方案。3.2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门诊以尿频为主诉的中老年女性LUTS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萆薢分清饮加减口服联合超声药物透入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M受体阻滞剂治疗,疗程4周。研究期间要求患者填写问卷,问卷包括排尿日记,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问卷表、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评价萆薢分清饮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治疗中老年女性尿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访观察其症状缓解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3.3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提示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OABSS症状评分、QoL指数、最大尿流率、排尿量、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OABSS症状评分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大尿流率、排尿量、QoL指数、中医证候评分相关指标在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结论采用萆薢分清饮加减配合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以尿频为主诉的中老年女性LUTS患者安全有效,在缓解症状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
卢剑,余新立,廖勇彬,庞健,吴荣海,付锦高[3](2014)在《尿流动力学检查在男性下尿路症状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尿流动力学检查在男性下尿路症状(LUTS)临床诊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Laborie尿流动力学分析仪对385例合并下尿路症状的男性患者进行检查,检测其各项尿流动力学指标,参考国际尿控学会(ICS)标准判断其膀胱尿道功能并进行分型,并根据其分型进行针对性治疗。结果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发现,385例男性LUTS患者中,膀胱出口梗阻(BOO)283例,其中合并膀胱过度活动(OAB)96例,合并逼尿肌无力38例;单纯OAB 64例;神经原性膀胱25例,尿流动力学检查正常13例。根据其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分别进行治疗,有效率93%,疗效满意。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对于男性LTUS患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李浩[4](2014)在《神经原性尿失禁的外科治疗功能训练及随访调查》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 dysfunction,NBD)是指任何中枢、周围神经病变及损害导致膀胱或者尿道括约肌功能的障碍。神经原性大小便失禁是其主要临床症状,小儿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大多是先天性脊柱裂或骶骨发育异常所致,分骶髓病变、骶髓上病变、骶髓下病变、周围自主神经病变和肌肉病变,骶骨发育不全通常包括2个或者多个椎体先天性完全或部分缺失,很少为后天获得的,或因脑膜炎、脑瘫、神经系统肿瘤、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外伤致脊髓损伤、盆腔手术神经损伤等所致。该病很严重的并发症即是大小便失禁和上尿路损害。NBD主要是低顺应性膀胱或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性失调,或伴有尿失禁的慢性尿潴留,可以阻碍尿液自肾脏从输尿管膀胱结合部到膀胱的流通,从而引起肾脏积水,长期致功能损害。膀胱高压潴留尿导致肾脏坏死已经被McGuire等通过对好多骨髓发育不良(myelodysplastic)的儿童研究已证实,表明逼尿肌漏尿点压力≧40cmH2O就会对上尿路的功能造成损害。儿童下尿路功能障碍可能是隐性脊柱裂的表现,大多数病例显示,骶尾部、足部、下肢的畸形(如毛束征、皮肤血管瘤、跛行、单足或双足高足弓、酒窝征、皮下脂肪瘤等)。以上畸形在有些病例中或许很轻微,但认真考虑分析骶尾部正侧位片能识别出与神经系统异常有关的脊柱畸形。不同程度的隐性脊柱裂具有不同的意义,单纯第四、五椎板未融合通常不是很严重,如果椎管明显扩张很有可能会导致脊髓的损伤(脊髓栓系综合征、纵形脊柱裂)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异常,尿急、尿频、尿失禁,白天尿湿裤子夜晚尿床,也有部分患儿因排尿困难、费力、尿线无力、尿液浑浊,反复发热,走路异常或者肢体活动障碍等。目前诊断该病的临床检查是行影像和尿流动力学(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是评估下尿路功能障碍的金标准,通过膀胱尿道造影或者超声进行形态学检查,在临床实践、影像、神经生理检查怀疑有疾病时,可考虑进行中枢神经系统成像,PET功能性神经成像将对膀胱尿道正常功能和异常功能相关的中枢神经功能解剖提供一个新的诊断方法,神经成像能弥补临床神经平面评估膀胱功能异常类型之间的差别,超声及MRU的上尿路影像学,在神经原性下尿路功能障碍中被推荐为最基本和常用的随访检查。膀胱低顺应性和伴有或不伴有尿失禁的慢性尿潴留提示肾脏风险时必须进行影像学检查。该病的治疗方案应该根据尿动力评估结果制定,其目的保持膀胱低压储尿和膀胱排空尿液,以起到保护上尿路和获得排尿控制。并非所有患儿都需要早期清洁间歇导尿和抗胆碱药物治疗,对一些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或括约肌功能不全但是能够有效地排空膀胱的患儿应密切观察,膀胱排空困难的应给以清洁间歇导尿术。抗胆碱药物对膀胱过度活动或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的患儿效果较为满意,其能够有效增加膀胱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前的容量,减少无抑制性收缩的次数,从而使膀胱总容量增加。保守治疗效果欠满意的,膀胱容量较小,顺应性差的患儿应选择膀胱扩大术,本研究选择回肠去粘膜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联合术后膀胱功能训练,其目的建立一个充足容量的压力较低的膀胱,并对术后患儿进行远期随访调查,任何病例成功的治疗都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不能单纯认为选择好的外科手术治疗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术后患儿膀胱的康复功能训练也有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方法2008年7月-2013年6月5年间我院收治的神经原性大小便失禁患儿手术病例75例,完整随访病人61例,男36例,女25例,年龄6岁-23岁,平均年龄(10±0.5)岁。以脊髓脊膜膨出术后不自主遗尿为临床症状的患儿40例,夜间尿床患儿15例,大小便控制不住为临床表现的患儿6例,椎管发育不良脂肪瘤术后1例。术前均行尿动力、膀胱造影、腰骶椎DR、IVP、超声、肾功能等术前检查,膀胱造影提示:膀胱形态似“宝塔征、小袋状膀胱或圣诞树征”,并双侧输尿管膀胱返流病例11例,膀胱颈口低于双侧闭孔连线上缘,说明盆底肌松弛此类病人有6例。尿动力均提示:排尿期未见逼尿肌主动收缩,小容量膀胱,膀胱顺应性差,少数有尿道压力降低,逼尿肌-内括约肌协同失调等改变。其中行回肠去粘膜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术式42例,盆底肌松弛的行盆底肌加强的病例6例,尿动力提示尿道压力较低的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患儿行锥状肌膀胱颈悬吊术13例,术后均行尿道扩张治疗,术后切口完全愈合后拔除尿管,嘱患儿每月定时连续尿道扩张治疗1周,坚持3-6月,训练收缩肛门,定时排尿,逐渐学会鼓肚子腹压排尿,可用手掌适当轻压下腹部协助加压排尿,定时排大便,排尿间歇期可逐渐延长憋尿时间,避免长时间憋尿导致膀胱破裂。术后电话、复诊、调查问卷等形式随访3月-5年复查尿动力、膀胱造影、超声、尿常规等了解膀胱恢复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资料比较的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1例术后患儿坚持扩尿道及膀胱功能训练,术后完整随访患儿3月-5年显示均为腹压辅助排尿,术前排尿无感觉的患儿35例,术后有尿意或腹部、脐周疼痛不适提示有排尿感觉的占32例(91%),排尿症状较前明显改善56例,占91.8%,术前夜间遗尿的患儿15例均较前好转,偶有夜间遗尿现象,排尿控制时间55例大于2小时,1例小于1小时较术前改善不明显,术前双侧输尿管返流的11例患儿均较前减轻或消失,术后4例发现膀胱破裂漏尿的,返院行留置尿管后均能愈合,尿动力学数据显示术前膀胱容量(121.00±25.65)ml术后(236.45±30.50)ml,术前最大尿流率(3.18.±1.35)ml/s,术后(6.20±2.65)ml/s,术前膀胱顺应性(3.20±1.65)ml/cmH2O,术后(8.18±2.49)ml/cmH2O(1cmH2O=0.098kpa)逼尿肌压力术前为(0.42±0.09)cmH2O术后(0.20±0.08)cmH2O,P<0.01。术后肾功能均正常,长期并发症15例反复泌尿系感染。结论(回肠去粘膜浆肌层带血管蒂补片膀胱扩大术、盆底肌加强术、锥状肌膀胱颈悬吊术)联合术后尿道扩张,膀胱功能及盆底肌加强功能训练能有效治疗神经原性大小便失禁。
武富明,牛浩,李江涛,宋连新[5](2013)在《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分级A级)患者行人工膀胱反射弧重建,其中28例脊髓圆锥上脊髓损伤患者(痉挛性膀胱),切断并显微吻合单侧S1前根与支配膀胱最强的神经根(一般为S2或S3)前根;8例脊髓圆锥损伤患者(弛缓性膀胱)采用腓肠神经移植并显微吻合T10/T11神经根前根及支配膀胱最强的神经根前根。通过对34例(2例痉挛性膀胱患者死亡)患者术前、术后6、12、18个月随访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无菌生理盐水灌注速度25ml/s),评估痉挛性和弛缓性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两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原性膀胱患者均选其具有代表意义的尿流动力学检查指标,整理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6例痉挛性膀胱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术后3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残尿量、膀胱顺应性不同时间点间比较两两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8例弛缓性膀胱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残尿量由术前的495.1±56.6ml降至术后18个月时的264.4±30.8ml,且术后不同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逼尿肌压力由术前的6.3±3.9cmH2O升高到术后18个月时的82.9±4.3cmH2O,且术后3个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未发现一例通过搔抓下腹部皮肤引起排尿。结论: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神经原性膀胱人工反射弧改善膀胱功能是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武富明[6](2013)在《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脊髓损伤大国。据报道,美国有长期生存的脊髓损伤患者50万人,每年新增病例1万人。我国尚无准确的脊髓损伤普查数据,但根据发病率推算,我国目前脊髓损伤患者总数约100万人,且每年新增脊髓损伤患者5万人左右。引起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外伤、体育运动和暴力。脊髓损伤最常见的部位是颈部及其与胸椎结合部。合并损伤最常见部位是头部、上肢、躯干的骨折、胸腹部脏器的损伤。脊髓损伤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平均30岁左右。国内外资料均表明,脊髓损伤稳定以后,对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的处理如何,是影响患者生活和寿命的主要因素。目前,脊髓损伤后的泌尿系并发症(尿储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膀胱内高压导致尿液反流、肾积水、肾衰竭)在我国仍是这类患者晚期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脊髓损伤后膀胱尿意感及收缩功能丧失、膀胱逼尿肌出现持续痉挛或者弛缓状态,是导致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问题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现有的治疗方案也是处于发展阶段,难有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根据平时患者自身排尿次数、排尿量及残余尿量,并从术前、对术后三个不同时间的尿动力学检查提取3个具有说服力的指标几方面进行系统评估,用统计学的数据来证明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康复疗效,为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并发症,减低患者死亡率提供可行性方案。方法:对3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评分A级;2000)患者行人工膀胱反射弧重建,术前均查尿管并连接测压装置。其中28例脊髓圆锥上脊髓损伤患者(痉挛性膀胱),切断并用9-0无创缝合线显微吻合单侧S1(跟腱中枢平面)前根或L3(膝腱中枢平面)前根与支配膀胱最强的神经根。支配膀胱最强神经根的寻找方法:通过电刺激(参数:20V,20Hz,5~10s)S1、S2、S3神经根前根观察测压计数值,压力最高者为膀胱主要支配神经根(术中大部分切断一侧S2前根及对侧S3前根)。8例脊髓圆锥损伤患者(弛缓性膀胱)采用腓肠神经移植并显微吻合T10/T11神经根前根及支配膀胱最强的神经根前根(神经根寻找方法同痉挛性膀胱)。通过对34例(2例痉挛性膀胱患者死亡)患者术前、术后6、12、18个月四次随访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无菌生理盐水灌注速度25ml/s),评估痉挛性和弛缓性膀胱功能恢复情况。选取痉挛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检查中三项指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残尿量、膀胱顺应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进一步评价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患者行膀胱功能重建术,手术时间2~4h,平均3.5h;术中出血量500~1000ml,平均600ml。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感染。26例痉挛性膀胱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术后3次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残尿量、膀胱顺应性两项指标内参数比较两两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8例弛缓性膀胱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正常值400~600ml)术后3次与术前比较变化不大,均在415~563ml范围之内。残尿量也由术前的428~605ml降至232~302ml,最大逼尿肌压力(逼尿肌压力=膀胱压-腹压)均由术前的0~13cmH2O升高到67~89cmH2O。未发现一例通过搔抓下腹部皮肤引起排尿。结论:除2例患者死亡外,34例患者数据表明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神经原性膀胱人工反射弧改善膀胱功能是可行而有效的方法。利用正常的神经反射通路重建人工反射弧能明显的观察到可以减少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残余尿量,改善痉挛性膀胱的容积,减少患者泌尿系感染及肾功能损害,并最终实现神经原性膀胱患者自主性排尿,为患者本人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为家庭及社会减轻了负担。
郭选贤,张华锴,吴毓敏[7](201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近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近5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概况。文献表明:基础治疗非常重要,它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前提,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排尿训练等;西医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但应当合理规范,大致有控制血糖和修复神经2个方面;中医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是中药内服和针灸治疗2大类别,但都离不开辨证施治这一特色精髓,临床多从肾、脾、肺三脏进行治疗,其中肾脏是关键,还应考虑气、阴、阳虚以及血瘀等因素。结合的模式是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同时采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其具体方案虽然繁多各异,但其效果优于单纯的西医或单纯的中医治疗。
李倩[8](2011)在《益气调气法治疗糖尿病膀胱病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益气调气法治疗糖尿病膀胱病(DCP)的临床疗效和对糖尿病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以揭示新治法作用靶点所在,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糖尿病膀胱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益气调气法(加味枳术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弥可保治疗,观察两组在症状、体征及膀胱残余尿等方面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首先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观察对糖尿病大鼠膀胱壁CGRP及血清CGRP含量的影响。结果:临床观察显示益气调气法在改善症状、体征及膀胱残余尿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动物实验表明益气调气法能增加大鼠膀胱壁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面积的表达,有效预防了糖尿病膀胱病的发生发展。结论:益气调气法对DCP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增加了膀胱感觉神经递质CGRP的含量。
罗锐[9](2011)在《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南京部分医院门诊临床发病情况及干预性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初步评估南京部分医院门诊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painfulbladder syndrome, PBS /interstitial cystitis, IC)临床发病情况,提高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的检出率,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泌尿外科医生对下尿路症状中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发病情况的认知度,分析来自流行病学研究方面的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本病提供流行病学基础,为有效诊治探索途径。2.对确诊的一部分患者进行干预性治疗,观察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sodiumhyaluronate, HS)、膀胱内注射A型肉毒素(botulinum toxin A, BTX-A)对女性PBS/I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对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南京市部分医院泌尿外科门诊中以非尿路感染、非前列腺增生但具有尿频、尿急、膀胱充盈后耻骨上区疼痛或盆腔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就诊患者为基础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筛查可疑患者,建立患者数据库,采用PUF (pelvic pain and urgency/frequency patient symptomscale,盆腔疼痛和尿急/尿频症状量表)及NIDDK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美国国立糖尿病、消化和肾病研究所)诊断标准,并经尿培养、尿找脱落细胞、尿找抗酸杆菌、尿动力学、泌尿系B超、钾离子敏感试验(potassium sensitive test, PST)、麻醉下水扩张及膀胱粘膜随机活检等检查,排除泌尿生殖道感染、肿瘤、结核等明确引起下尿路症状的疾病,并分析可能与其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2.将41例女性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患者随机分为膀胱内灌注透明质酸钠组(A组,22例)和膀胱内注射A型肉毒素组(B组,19例)。嘱患者记录排尿日记,定期随访,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的临床症状(每日排尿次数、疼痛程度评分)、O,Leary-Sant问卷表评分及尿动力学指标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两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在收到有效问卷的278名患者中,男性82名,女性196名,PUF评分大于15的有84名,行尿培养、尿找脱落细胞、尿找抗酸杆菌、尿动力学检查、泌尿系B超,排除6人,对剩下的78名患者行PST试验,结果阳性的71例,PST阳性率为91.0%,最后行麻醉下水扩张及膀胱粘膜随机活检,确诊52例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病例,均为女性,年龄在21-67岁之间,平均(52.3±10.7)岁,病程40-120个月,平均病程(58.6±12.1)个月,发病较多的人群集中在51-60岁和41-50岁年龄段,分别占42.3%和30.8%,检出率为18.7%。PBS/IC在研究人群中的发生可能与年龄偏大(≥40岁)(P<0.01,OR=3.37)、喜食刺激性食物(P<0.01,OR=2.70)、妇科感染病史(P<0.01,OR=3.24)有关。2.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各项评价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及O,Leary-Sant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没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在尿动力学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 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 < 0.05)。A组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B组有3例患者在第3个月时出现排尿困难,后逐渐改善,无其他不良反应。A、B两组分别有2例、1例患者在行麻醉下水扩张之后出现轻微肉眼血尿,后逐渐消失。A组有1例患者因体检发现心脏病中断治疗,其余患者均完成治疗及随访。结论1.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多发于女性,以中老年妇女多见,年龄偏高、喜食刺激性食物及既往有妇科感染病史可能会加大罹患该病的风险。主要临床症状以尿频和与膀胱充盈相关的耻骨上区疼痛或盆腔疼痛为主,排尿后症状缓解。尿频和疼痛程度各不相同。绝大部分患者行钾离子敏感试验结果为阳性,提示疼痛来源于膀胱,膀胱粘膜通透性增高。钾离子敏感试验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及敏感性,临床诊断将PUF评分、NIDDK诊断标准及钾离子敏感试验联合起来,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2.膀胱内灌注透明质酸钠能有效缓解PBS/IC患者临床症状,增大膀胱容量,提高其生活质量,患者耐受性及安全性均较好。膀胱内注射A型肉毒素短期内能缓解症状,但疗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性下降,且伴随少量不良反应的发生,不良反应随着药效的减退逐渐改善。对比二者有效性及安全性,膀胱内灌注透明质酸钠优于膀胱内注射A型肉毒素。
杨杨[10](2010)在《头部透穴法结合普通针刺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头部透穴法结合普通针刺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DNB)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临床观察选取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其中30例给予头部透穴法结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给予西沙必利治疗(对照1组),30例给予普通针刺治疗(对照2组),分别对其进行系统临床研究,着重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膀胱功能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的变化。结果:1、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优于对照1组的53.33%(P<0.05)和对照2组的60.00%(P<0.05)。2、从症状评分的降低程度,DNB患者膀胱功能、血脂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看,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3、从DNB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个项指标来看,三组治疗后所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1组和对照2组并没有更显着的改善效果(P>0.05)。4、从综合疗效比较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优于对照1组的53.33% (P<0.05)和对照2组的60.00% (P<0.05)。结论:1、治疗组在中医症候疗效、综合疗效、症状评分的降低程度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2、治疗组患者的膀胱功能、血脂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综上所诉,可以看出头部透穴法结合普通针刺疗法对DNB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二、36例神经原性膀胱的药物灌注治疗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6例神经原性膀胱的药物灌注治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以下尿路症状为临床表现的膀胱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1.基本资料对比分析 |
2.检验资料对比分析 |
3.影像学及膀胱镜检资料对比分析 |
4.病理学资料对比分析 |
5.治疗方式对比分析 |
6.LUTS组具体治疗方式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2)萆藓分清饮加减联合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中老年女性尿频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女性下尿路症状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传统医学对女性下尿路症状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老年女性尿频患者的尿动力学数据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萆薢分清饮加减联合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中老年女性尿频的临床观察 |
前言 |
目的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神经原性尿失禁的外科治疗功能训练及随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术前检查 |
2.3 治疗方法 |
2.4 术后并发症 |
2.5 术后随访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5)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膀胱尿动力学检查及主要观察指标 |
1.4 统计处理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SCI后神经原性膀胱的概况 |
3.2 神经原性膀胱术后疗效 |
3.2.1 痉挛性膀胱 |
3.2.2 弛缓性膀胱 |
(6)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治疗 |
1.1 进行健康教育 |
1.2 严格控制饮食 |
1.3 适当规律运动 |
1.4 定时排尿训练 |
2 西医治疗 |
2.1 严格控制血糖 |
2.2 修复受损神经 |
3 中医治疗 |
3.1 中药内服 |
3.1.1 温阳补肾化气 |
3.1.2 健脾补肾益气 |
3.1.3 滋阴清肺降气 |
3.1.4 益气温阳化瘀 |
3.1.5 清热益肾活血 |
3.2 针灸疗法 |
3.2.1 毫针法 |
3.2.2 水针法 |
3.2.3 电针法 |
3.2.4 灸法 |
3.2.5 针、灸并用 |
4 问题与展望 |
(8)益气调气法治疗糖尿病膀胱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随机分组 |
(二) 治疗方法 |
(三) 疗程 |
(四) 观察方法 |
(五)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 |
三、统计方法 |
四、临床结果 |
(一) 治疗前后两组各指标比较 |
(二) 安全性观察结果 |
实验研究 |
一、动物及试剂 |
二、造模及实验 |
(一) 分组造模 |
(二) 模型筛选 |
(三) 灌胃 |
三、检测指标与方法 |
(一) 取材 |
(二) 血清CGRP 含量的测定 |
(三) 膀胱CGRP 免疫组化实验 |
四、统计学处理 |
五、结果 |
(一) 血清CGRP 含量的变化 |
(二) 膀胱壁CGRP 蛋白表达的变化 |
讨论 |
一、糖尿病膀胱病发病机制探讨 |
二、西医治疗 |
三、中医对糖尿病膀胱的认识 |
(一) 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
(二) 中医学对糖尿病膀胱病的认识 |
四、益气调气为主要治则 |
五、益气调气法的组方原理及依据 |
(一) 处方来源 |
(二) 方解 |
(三) 中药功效溯源 |
(四) 现代药理研究 |
六、疗效结果分析 |
(一) 临床疗效分析 |
(二) 实验研究的观察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南京部分医院门诊临床发病情况及干预性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一部分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头部透穴法结合普通针刺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一、中医对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认识 |
二、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研究现状 |
三、头部透穴针法的概述及临床应用 |
四、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认识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讨论 |
一、头部透穴结合普通针刺法的选穴、配穴特点及现代研究分析 |
二、头部透穴法结合普通针刺的临床疗效与结果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36例神经原性膀胱的药物灌注治疗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以下尿路症状为临床表现的膀胱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D]. 杜建伟. 青岛大学, 2019(02)
- [2]萆藓分清饮加减联合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中老年女性尿频的临床观察[D]. 吴雅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3]尿流动力学检查在男性下尿路症状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 卢剑,余新立,廖勇彬,庞健,吴荣海,付锦高.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18)
- [4]神经原性尿失禁的外科治疗功能训练及随访调查[D]. 李浩. 郑州大学, 2014(02)
- [5]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J]. 武富明,牛浩,李江涛,宋连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11)
- [6]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D]. 武富明.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2)
- [7]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近况[J]. 郭选贤,张华锴,吴毓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13)
- [8]益气调气法治疗糖尿病膀胱病的疗效观察[D]. 李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 [9]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南京部分医院门诊临床发病情况及干预性治疗研究[D]. 罗锐. 南京医科大学, 2011(11)
- [10]头部透穴法结合普通针刺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D]. 杨杨.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