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铁路走向市场取得大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展论文,走向论文,铁路论文,我国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阐述了“八五”期间我国铁路走向市场所取得的成绩,包括实现改革目标上的突破,运输企业转换机制迈出新步伐,走向市场的具体形式有新发展,在社会融资上取得明显成效等。并介绍了“九五”在攻克铁路走向市场的难点上需要取得一些大的突破。
关键词:市场经济 企业转换机制 社会融资 铁路改革 成绩“八五”
明确提出铁路运输必须走向市场,探索走向市场的多种形式,是“八五”铁路改革的主旋律和最为显著的特点。
1 抓住关键,实现改革目标的新突破
10多年来,我国的改革是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在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后,将铁路运力资源的配置从以计划为主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基础,就成了铁路深化改革的关键。1993年,全路领导干部会议明确提出推动铁路走向市场,特别强调其关键在于推动运输走向市场。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实现了铁路改革目标的新突破。1994年,部党组制定了“深化铁路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初步形成了铁路走向市场的总体框架。
2 突出重点,运输企业转换机制迈出新步伐
运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从计划经济下的生产单位转变成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实体,实现“四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经营,这是铁路改革的重点。“八五”期间,在这方面迈出了五大步。一是贯彻国务院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条例(简称转机条例),结合铁路特点,与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发布了“铁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为深化铁路企业改革提供了法规依据;二是根据“实施办法”,选择一个运输企业(济南铁路局)进行转机试点并获得成功;三是进行将广州铁路局改组为企业集团的试点,把改革同改组和改造相结合,探索了实施大企业战略的路子;四是以打破传统体制下铁路“统收统支统分”为突破口,运输企业全面实行“管内归己,直通清算”方案;五是选择11个企业,以运输企业为重点,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通过改制确立企业法人制度,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3 大胆探索,走向市场的具体形式有新发展
运输企业创造出下列一些行之有效的走向市场的具体途径和办法。
(1)把铁路支线客货运输作为走向市场的突破口。1992年, 铁道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铁路支线经营管理和改革的通知”,指出“支线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改革可先深入一步。”各运输企业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了实行特殊收费标准或将支线从路网中独立出来与地方联合开发,与地方铁路联营等多种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推进货运计划改革, 使铁路运输生产组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济南铁路局首先将客货计划分为基本计划和调节计划,既保证了重点物资运输,又适应了市场竞争的需要。推广济南局经验,使货物运输计划改革成为实施铁道部1995年运输8项单项改革的重头戏。
(3)进行协议运输的试点,推进运输市场的发育。 为使运输与市场供求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结合得更为紧密,运输企业根据货主自愿、服务到位、协商定价、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大型厂矿企业签订运输协议,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通过剥离来精干主体,推动运输走向市场。 从初期对副业和辅助作业部分的剥离发展到对货物的集中和承运、到达和分散的服务的剥离,有力地推动了铁路车站货场的改革、客运车站行包房的改革,拓宽了收入渠道和利润源泉。
(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旅客列车“开优、增卧、减慢”, 调整了客运的供给结构,各局相继停开了一些短途慢车,优质优价列车发展较快,目前已达39对。在客运总能力中,硬卧的比重逐年提高。
(6)多种经营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营领域继续拓展, 在兴办实业、实行集团化发展上迈出了新步伐,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7)市场形成运价的机制有了新的发育。 铁路运价在坚持政府定价的同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新路新价、区域运价、优质优价、季节浮动价、分流运价和协议运价等多种定价形式,运输供给和需求对运价的作用日益增强。
4 突破难点,在社会融资上取得明显成效
投资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吸收社会资金,实现铁路投资的多元化,对加快铁路发展尤为重要。铁路基础设施的特性增加了从社会融资的难度。“八五”铁路加大了这方面改革的力度,在多方吸收资金建设铁路方面取得下列大的成效。
(1)按照使用者负担的原则征收铁路建设基金。经国务院批准,自1991年3月1日起,对铁路运输的货物按每吨公里征收0.2 分作为铁路建设基金,以后又两次提高征收标准。预计“八五”期间征收建设基金近1030亿元,是铁路建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2)制定政策,促进合资铁路的发展,吸引地方资金建设铁路。 抓住地方政府建路的积极性,与国家计委联合召开了合资铁路工作会议,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和铁道部《关于发展中央和地方合资建设铁路的意见》,有力地促进了铁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加快了铁路的发展。“八五”期间,一批合资铁路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有10个铁路建设项目先后组建了合资铁路公司,其中5个按照《公司法》组建成规范的公司制企业。合资铁路既加快了铁路的发展,又推动了铁路的改革。
(3)利用外资和社会资金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七五”期间, 利用外资、银行贷款、其它贷款和企业自筹等几项资金占铁路基本建设投资的17.1%;“八五”前4年,上升为25.6%, 利用外资和社会资金的规模是“七五”的3.8倍,已成为加快铁路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5 加大力度,“九五”在攻克铁路走向市场的难点上要取得大的突破
“八五”,铁路在走向市场中迈出了大的步伐。但是,与目前全国经济市场发育的程度相比,与“九五”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比,是很不够的。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着力制度创新,在攻克难点上再取得下列大的突破。
(1)要在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上取得突破。实践证明, 政企分开,重点在“分”,难点在“政”。要按照政企分开、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改革政府机构,分离政府铁路行业管理职能和所有者职能,建立铁路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系,构造专门负责铁路国有资产经营的实体机构。
(2)加快铁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 为深化铁路企业改革积累经验,创造条件。现代企业制度始于铁路,理应成为铁路运输企业的主要制度形式。在企业公司制改造中,重点是全面准确把握“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明确国有资产的出资人,确立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界定出资人和企业法人之间的责权关系,建立企业法人内部治理结构,使铁路企业成为“四自”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3)在企业特别是运输企业改组上迈出大的步伐。 一是实施大集团战略。12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和五大总公司,全部进入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布的国有企业500强之列。被誉为“中国的脊梁”。 铁路最有资格实施大集团战略。授予它们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利,强化产权约束,以资本为纽带,带动一批企业的改组和发展,使之成为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大公司。二是借鉴公路、民航和国外铁路改革的经验,实行路车分离,把基础设施从运输企业中分离出来(第一步可借鉴车辆系统先将财务独立出来的作法),单独成立公司,收取过路费,自求财务平衡,必要时政府补贴,将客货运输企业从基础设施的沉重财务负担中解脱出来。三是在分离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重新构造客货运输企业,积极培育运输市场的竞争主体。
(4)开创吸收社会资金建设铁路的新局面。 铁路企业改组为广开融资渠道创造了体制条件。一是企业集团要利用好国家的倾斜政策,扩大市场融资;二是线路建设要根据基础设施的性质,争取扩大利用国家政策性贷款;三是客货运输企业要成为投资主体,利用优势,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进行自我滚动发展。
(5)大力参与运输市场的竞争,推动运输市场的发育。 运输说到底是为流通服务的。要适应市场经济下流通体制的变化,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一是对实行代理制的产品,要加强与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联系,建立稳定的运输关系;二是对工厂直销的产品,一般是大批量的专用产品,要积极占领这部分运输市场;三是对一般的买进卖出贸易,要以货物的集中地为重点,开办相应的运输业务;四是积极参加客运市场的竞争,当务之急是改革售票办法和提高服务质量;五是根据不同客货运输市场竞争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运作政策,深化运价改革,逐步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运价的机制。
(6)切实加强企业管理, 重点是用改革的思想和办法来改进管理。对运输企业来说,必须建立从市场直接取得收入的机制和在此基础上的利润(亏损)考核机制,把适应计划经济的企业管理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管理。
(7)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企业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求把企业家的培养提高到有组织的阶段,重要的是要形成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其有足够的动力和压力,把搞好企业作为个人毕生奋斗的事业。
(8)高度重视传统体制运行的历史后果,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卸掉企业沉重的包袱,使其轻装走向市场,在深化改革中保持铁路的稳定。
(收稿日期19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