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MRI诊断指标探讨

胰腺癌MRI诊断指标探讨

余帮龙[1]2004年在《胰腺癌MRI诊断指标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中胰腺癌各项征象及其组合对胰腺癌诊断的价值,为临床诊断胰腺癌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及其周围疾病患者80例,均在术前一个月内进行MR检查。MRI检查序列包括平扫T1加权和T2加权、Gd-DTPA动态增强、MRCP。由两位不知道结果的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阅片分析,观察病灶的有无、部位、大小和信号改变。以选定MRI征象或其组合为参考标准,诊断为胰腺癌。结果与手术及病理检查报告对比,进行统计分析,画出ROC曲线,选择合适的诊断指标。结果:本组80例中,胰腺癌及非胰腺癌各40例。胰腺癌在MRI中表现为①胰腺改变,包括胰腺肿块、局部增大或局部结构不清;②胰头癌常有胰管非穿透性扩张,以及胆管扩张;③中晚期可出现周围淋巴结肿大,周边血管推移或受侵;④晚期可出现远处脏器转移,其中以肝转移多见;⑤动态对比增强检查,胰腺癌多表现为无或轻度增强。⑥手术所见肿块多大于影像所见,并常发现影像中未见的淋巴结肿大及胰周脂肪浸润。⑦胰腺其他疾病如慢性胰腺炎可有与胰腺癌类似的MRI表现,但慢性胰腺炎的胰管扩张多表现为穿透性扩张。应用动态对比增强诊断胰腺癌效果较好。40个胰腺癌发现36个,在40个其他疾病中,有6个被错误地归类至胰腺癌。其敏感性、特异性和正确性分别为90%、85%和87.5%。应用MRCP检查,以胰管非穿透性扩张为指标,特异性达95%,敏感性52.5%。结论:动态对比增强检查在应用MRI诊断胰腺癌时非常重要,在动态对比增强的MRI图像中发现病灶呈轻度或无强化是诊断胰腺癌的较好指标。MRCP对胰头癌诊断很有必要,如发现胰腺改变并有胰管非穿透性扩张,则诊断基本可以确立(特异性95%)。

杨艳春, 姜代群[2]2013年在《胰腺癌MRI诊断指标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胰腺癌磁共振成像(MRI)主要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例周围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的MRI征象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本组20例研究对象中,通过MRI诊断发现胰腺癌18例,在对照组20例其他疾病中,出现3例胰腺癌判断错误。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85%,正确性达到87.5%。采用MRCP检查,特异性达到95%。结论:应用MRI进行胰腺癌诊断中,动态对比增强检查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于胰头癌诊断中,如果发现胰管有非穿透性扩张和胰腺改变情况,可基本做出确立诊断。

余帮龙, 赵建农, 张小明, 贾培沂[3]2009年在《胰腺癌MRI检查方法探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RI)中胰腺癌各项征象及其组合对胰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因胰腺及其周围疾病手术患者,分为胰腺癌组及非胰腺癌组各40例。以选定MRI征象及其不同组合为参考标准,图像诊断与手术及病理检查报告对比,画出ROC曲线,观察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应用动态对比增强的动脉期诊断胰腺癌效果较好。其敏感性、特异性和正确性分别为90%、85%和87.5%。应用MRCP检查,以胰管非穿透性扩张为指标,特异性达95%,敏感性52.5%。结论动态对比增强检查在应用MRI诊断胰腺癌时非常重要。MRCP对胰头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很有必要。

余帮龙, 赵建农, 张小明[4]2008年在《胰腺癌MRI各征象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RI)中胰腺癌各征象及其组合对胰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因胰腺及其周围疾病手术患者80例,胰腺癌及非胰腺癌各40例。均在术前1个月内进行全面的MR检查。以选定MRI征象或其组合为参考标准,诊断为胰腺癌。结果与手术及病理检查报告对比,进行统计分析,画出ROC曲线。结果应用动态对比增强诊断胰腺癌效果较好,40例胰腺癌发现36例,在40例其他疾病中有6例被错误地归类至胰腺癌。其敏感性、特异性和正确性分别为90%、85%和87.5%。应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以胰管非穿透性扩张为指标,特异性95%,敏感性52.5%。结论动态对比增强检查在应用MRI诊断胰腺癌时非常重要,在动态对比增强的MRI图像中发现病灶呈轻度或无强化是诊断胰腺癌的较好指标。MRCP对胰头癌诊断很有必要,如发现胰腺改变并有胰管非穿透性扩张,则诊断基本可以确立。

林利民[5]2017年在《MRI诊断早期胰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分析早期胰腺癌在磁共振成像中的主要征像以及早期诊断胰腺癌与胰腺周围疾病的鉴别,为临床的诊断提供价值。方法根据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中的30例初步证实为早期胰腺癌的患者做为研究组,另取30例为胰腺周围疾病的患者做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同时进行磁共振成像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将两组患者的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价值并且分析。结果在研究组中的30例早期胰腺癌的患者里面,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诊断为胰腺癌的患者27例,在对照组的30例周围疾病的患者里面,有26例患者诊断为胰腺周围疾病,另有4例患者诊断为早期胰腺癌,研究组诊断早期胰腺癌的准确率达到了90%,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只有1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无辐射性以及对于现实胰腺是否侵犯血管,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很好的显示出来,让其胰腺的疾病和早期的胰腺癌之间可以相鉴定,具有很高的特异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准确诊断早期的胰腺癌还是值得成为临床上一种重要的确诊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

潘晶晶, 潘春树, 叶慧义[6]2015年在《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的术前CT及MRI评估》文中认为[目的]评价CT和MRI术前判断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0例胰腺癌的CT和MRI征象,包括肿瘤大小、边界、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结果]术前影像学显示肿瘤大小平均4.5cm,边界清晰18例,血管受累不可切除26例,淋巴结转移21例,肝脏转移8例,腹膜及远处转移6例。术前影像学对于血管可切除性、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76.9%、40.7%、52.5%和70.0%、65.0%、67.5%。手术可切除组和不可切除组肿瘤大小(P=0.546)和肿瘤边界(P=0.053)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CT和MRI是评估胰腺癌可切除性的有效方法。

徐慧, 冯蕾[7]2011年在《即时超声微泡造影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即时超声微泡造影技术在诊断及鉴别胰腺占位性病变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42例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即时超声微泡造影检查,观察病灶区域及非病灶区域胰腺实质(以下简称实质)在灌注早期(EPPP,0~30s)和灌注晚期(DPPP,31~120s)的增强形态、增强模式、增强时间、增强速度、增强水平,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或最终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42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最终确诊恶性病变34例,良性病变8例。恶性病变、良性病变与实质灌注(包括灌注早期、灌注晚期)3组间的造影剂始增时间、始-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例胰腺腺癌中,30例表现为EPPP及DPPP呈整体不均匀低增强,DPPP造影剂退出时间早于周围胰腺实质;2例表现为EPPP等增强,DPPP低增强;另2例表现为EPPP不均匀高度增强,DPPP低增强。3例胰腺内分泌肿瘤中,2例表现为EPPP及DPPP不均匀高度增强,1例表现为EPPP及DPPP等增强。5例局限性胰腺炎4例表现为EPPP及DPPP不均匀高度增强,1例表现为EPPP及DPPP呈等增强。结论即时超声造影能够提供更多的血流灌注信息,能为胰腺局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季卫增[8]2017年在《多项指标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肝癌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无数的人死于肝癌。其中,中国是肝癌高发病率的国家,占据了全球约一半的发病人数。而中国的肝癌患者普遍有着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史,且大多数经历了肝硬化的过程。因此,在中国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以及肝硬化的患者将成为肝癌的高发人群,也是肝癌临床早期诊断的重点人群。然而,肝癌在临床早期隐匿性高,诊断困难,这使得很多的肝癌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目前,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以及外科切除手术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但对于中晚期的肝癌患者来说,这些方法并不能达到治愈肝癌的目的。因此,提高肝癌临床诊断技术就显现出了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试剂盒的方法分离和纯化了31名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fDNA,并且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cfDNA的浓度。基于cfDNA的浓度初步评估其在肝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之后收集了这31名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数据,包括了CT检测、MRI检测、US检测叁项影像学检测信息以及性别、年龄、多肿瘤标志物检测等重要的信息。利用Excel、SPSS分析软件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显示,31名原发性肝癌患者cfDNA浓度的平均值为121.58 ng/mL,中值为36.2 ng/mL,这一结果比较符合相关研究。临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31名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以男性居多。而从年龄分布上看,年龄在40至60岁的患者居多,该年龄段是肝癌高发的年龄段。4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患病人数相对较少。肝炎肝硬化情况则为仅1名患者(占3.23%)为非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其余30名患者(96.77%)均伴有慢性乙型肝炎。25名(80.65%)患者为肝硬化患者,6名(19.35%)患者为非肝硬化患者。该数据表明中国的肝癌患者基本患有慢性乙型肝炎,且多数经历肝硬化过程。根据肝癌临床诊断中血清标志物的正常范围值评估各项指标的临床诊断率。结果显示,在血清标志物中以AFP的诊断率最高,其次为CA19-9和CA242,其余的指标较低。而AFP的肿瘤特异性又低于CA19-9和CA242。本文进一步利用ROC曲线分析AFP、CA242、CA19-9、CA125、CEA、CYFRA21-1、NSE这七项指标在肝癌临床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同样得到,AFP的诊断率最高,其次为CA19-9和CA242,其余的指标较低的结论。并且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了AFP、CA242、CA19-9和CEA这四项指标对肝癌临床诊断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综合这四项指标后临床诊断率将高于任何单独一项的临床诊断率。

蔡辉华[9]2010年在《TNFRSF10C启动子异常甲基化与胰腺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胰腺癌是高度恶性肿瘤之一,绝大部分胰腺癌患者在诊断后一年内死亡。当前,手术切除是治疗胰腺癌最好的选择,但80%以上的患者确诊时已经是晚期或不能手术切除,这也是切除率(4%-27%)和生存率低的原因。在能够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其5年生存率也仅为为0.4%-4%,是所有癌症中生存率最低的一种恶性肿瘤,而且流行病学显示,胰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胰腺癌的预后至关重要。在现有的临床检查中,由于血清CA19-9高度敏感性(84.9%-86%)和高度特异性(69.7%-73%)成为目前检测胰腺癌的最好指标。但由于发现标志物升高时,患者的胰腺肿瘤通常已超过3 cm,因此限制了它在检测早期可切除肿瘤中的作用。其他如血清CA50及CT、MRI等影像学检查等对早期胰腺癌以及微小胰腺癌的诊断也不尽人意。与遗传学(genetic)相对应,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的学科,研究突飞猛进,已经深入发展到表观遗传组学(epigenome)水平。现在,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已经成为肿瘤发生中最重要的分子事件之一。表观遗传学包括DNA甲基化(胞嘧啶5’位碳的甲基化)、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组蛋白的变异、染色质重塑(结构发生改变)、基因印记以及RNA干扰(非编码RNA或者基因沉默)等等。目前,DNA甲基化导致转录失活的机制已基本明确,但恶性肿瘤中DNA甲基化改变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不同的恶性肿瘤中可能存在不同的甲基化谱,同一肿瘤的癌前病变、早期癌以及中晚期癌的甲基化谱有无改变,尚不得而知。同时由于甲基化有可逆性特点,因此,寻找早期癌、甚至癌前病变阶段肿瘤的甲基化改变,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很可能对肿瘤的防治发挥积极的作用。目的:⒈运用MeDIP技术对正常胰腺/胰腺癌细胞株DNA样本进行基因筛选;运用COBRA(combined bisulfite restriction analysis)方法在组织中检测TNFRSF10C,观察该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在正常胰腺、癌旁组织、癌之间有无发展的模式,并以此寻找早期的诊断指标及中晚期的治疗新靶点。2.以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和/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richostatin A,TSA)对细胞进行干预,检测胰腺癌细胞株增殖、凋亡及对TNFRSF10C基因转录、翻译的影响,探讨该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在胰腺癌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⒈应用甲基化芯片对正常胰腺和胰腺癌细胞株进行基因筛选,选取基因TNFRSF10C。⒉运用COBRA和/或BGS(bisulfite genomic sequencing)在4株胰腺癌细胞(BxPC-3,CFPAC-1,PANC-1,SW1990),6个正常胰腺组织(N),27对癌旁(TP)/癌(T)组织中检测TNFRSF10C甲基化程度,同时与临床病理分期相对照。3.以5-氮脱氧胞苷(5-aza-dC)和/或TSA对细胞进行干预:BGS检测甲基化状态的改变;流式细胞仪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药物干预后对TNFRSF10C基因转录及翻译的影响。结果:⒈通过甲基化芯片筛选,选取出TNFRSF10C为研究对象,以RASSF1A作为阳性对照。⒉在不同细胞株中TNFRSF10C基因启动子区呈现不同的异常甲基化率BxPC-3 (68.84%),CFPAC-1 (0%),PANC-1 (96.77%), SW1990 (54.97%);而在组织中,TNFRSF10C在癌旁及癌中的甲基化率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50.71% vs. 5.84%, P < 0.01; 47.89% vs. 5.84%, P < 0.01),而癌旁及癌的甲基化率在各个临床分期之间无明显差异(P >0.05)。3.药物干预后,四株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凋亡,在BxPC-3中被发现TSA的促凋亡作用大于5-aza-dC的促凋亡作用,其余叁株细胞则是5-aza-dC的促凋亡作用大于TSA的作用;5-aza-dC+TSA的抗凋亡作用较单独使用明显;其甲基化程度的改变通过BGS得以证实;除了CFPAC-1外,其他细胞株的TNFRSF10C出现不同程度的重新转录及蛋白的重新表达。结论:⒈不同的胰腺癌有不同的DNA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即存在不同的肿瘤发生、发展机制。⒉TNFRSF10C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在大部分胰腺癌的发生机制中是一个早期事件,我们推测TNFRSF10C可作为一个早期诊断指标,但不能以此判断病程。3. TNFRSF10C可作为胰腺癌早期干预和术后化疗的一个新靶点。

杨盈赤[10]2007年在《胰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胰腺癌是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多数患者被发现时已是晚期,仅15~20%的患者有根治手术切除的机会。目前胰腺癌诊断主要通过多种影像学方法和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进行检查,在排除胃肠疾病、慢性胰腺炎和腹膜后肿瘤等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诊断。影像学检查(CT或MRI)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然而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因此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努力方向应是对有疑似胰腺癌症状的好发人群积极行胰腺癌的临床筛查。肿瘤标志物的测定具有费用低、方法简单和技术易于推广的特点,并且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因此是对胰腺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的理想指标。目前在胰腺癌诊断中临床应用比较多是CA19-9和CA242,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理想,因此寻找有效的胰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工作从未停止,目前已有了一定的进展。我们检索文献发现,SiSo细胞表达的受体结合癌抗原(RCAS1)和骨桥蛋白(OPN)有可能和胰腺癌的发生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相关,血清中RCAS1和OPN的浓度变化对胰腺癌的诊断可能有一定的意义,但尚缺乏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验证。另外,由于胰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现有的肿瘤标志物的准确性和实用价值均有一定局限,并且不可能依靠单独检测一项肿瘤标志物就能够特异性诊断胰腺癌。目前常用的方法为多项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但是由于传统线性判别函数模型的限制,判别效果也不够理想。同时由于临床上一些条件的限制,使收集到的诊断数据不够完整,对这些不完整的数据应用传统的线性判别方法难以处理。模糊聚类分析法较好的克服了数据间量纲不同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变量间的不相关性。利用该方法可较好地实现对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进一步通过模糊识别可以判别检测目标同实际模型间的贴近度,将模糊识别同计算机技术结合,可以使计算机生成的程序更加智能化,结合临床肿瘤标志物检测分析可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迅速发展,以非线性大规模并行分布处理为特点的人工神经网络(ANN)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处理模式,以其高度的并行性,良好的容错性和自适应能力成为人们探索和研究某些复杂大系统的有力工具。研究目的:本实验拟在前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首先应用ELISA、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胰腺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RCAS1和OPN的表达情况,以期明确其可能作为新的胰腺癌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前景;然后应用模糊聚类识别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分别对目前临床已经广泛应用的肿瘤标志物数据进行处理,构建诊断模型,并且同经典统计学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诊断准确率的比较,探讨并提出提高胰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准确率的分析方案,并构建应用软件模型,以期能够提高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和结果:第一部分:血清肿瘤标志物RCAS1和OPN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首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46例胰腺癌患者、18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中RCAS1和OPN的浓度,并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法(ROC曲线法)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显示胰腺癌患者血清中RCAS1和OPN的浓度与慢性胰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86.21±6.36 vs.21.51±4.93,14.40±2.54;504.51±56.12 vs.212.87±28.48,96.32±26.46,P<0.05、),并且在分层分析中,胰腺癌患者血清中OPN的浓度在无法手术切除组高于可手术切除组(550.17±93.72 vs.343.47±41.51 P<0.05),而RCAS1在重度黄疸组高于轻度黄疸组(134.05±13.43 vs.88.94±7.19,P<0.05),同时检索病历,对应同一患者CA19-9等四种临床常规应用胰腺癌肿瘤标志物结果构建ROC曲线进行对比,RCAS1、OPN、CA19-9、CA242、CA50和CEA的AUC分别为0.827、0.813、0.805、0.737、0.530和0.727,P<0.001。然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结果显示胰腺癌组织中RCAS1的阳性率87.5%(28/32),慢性胰腺炎组织40%(4/10),正常胰腺组织17%(1/6);胰腺癌组织中OPN的阳性率71.9%(23/32),慢性胰腺炎组织20%(2/10),正常胰腺组织不染色。第二部分:模糊聚类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处理血清肿瘤标志物数据对胰腺癌临床诊断的价值首先运用统计学单因素分析方法对213例胰腺癌和86慢性胰腺炎患者的包括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A242、CA50和CEA等23项诊断指标进行处理,结果显示性别、年龄、CA19-9、CA242、CA50、CEA、WBC、Tbil和ALT等9个诊断指标在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患者的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然后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A242、CA50和CEA四项诊断指标进行处理,通过Visual Basic 6(VB)编程软件编写应用程序,运用模糊识别方法评估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胰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对相同的病例库建立ANN诊断模型,算法选用BP网络,运用Matlab 6.5软件编程实现ANN的训练和测试。同时采用STATA 8.0软件建立二分类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将与模糊聚类分析模型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同的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将所有样本代回方程求得预测值。最后应用VB编程软件进行编程,构建以血清肿瘤标志物为主体的胰腺癌诊断的应用软件模型。结果显示应用模糊聚类后建立的肿瘤标志物界值分类模型标准进行模糊识别,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98.67%;78.57%)均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93.33%:14.29%),P<0.05。ANN模型诊断的正确率和ROC曲线下面积(89.6%;0.932)均大于Logistic回归模型(84.34%,0.897),p<0.05。结论:1.RCAS1和OPN作为一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胰腺癌的诊断中有意义,综合诊断能力明显优于CA50和CEA,如果同时联合检测CA19-9和CA242,则对提高胰腺癌诊断和胰腺肿瘤术前评估的准确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2.RCAS1和OPN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同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系。3.应用模糊聚类分析后建立的分类模型标准进行模糊识别可提高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胰腺癌诊断的准确率。4.应用ANN模型分析联合检测的肿瘤标志物指标诊断胰腺癌优于传统的Logistic回归模型。ANN模型运行稳定,界面友好,可操作性强,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胰腺癌MRI诊断指标探讨[D]. 余帮龙. 重庆医科大学. 2004

[2]. 胰腺癌MRI诊断指标分析[J]. 杨艳春, 姜代群. 陕西医学杂志. 2013

[3]. 胰腺癌MRI检查方法探讨[J]. 余帮龙, 赵建农, 张小明, 贾培沂. 西部医学. 2009

[4]. 胰腺癌MRI各征象的诊断价值[J]. 余帮龙, 赵建农, 张小明.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8

[5]. MRI诊断早期胰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J]. 林利民. 当代医学. 2017

[6]. 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的术前CT及MRI评估[J]. 潘晶晶, 潘春树, 叶慧义. 肿瘤学杂志. 2015

[7]. 即时超声微泡造影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的价值[J]. 徐慧, 冯蕾.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8]. 多项指标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比较研究[D]. 季卫增. 浙江理工大学. 2017

[9]. TNFRSF10C启动子异常甲基化与胰腺癌发病机制的研究[D]. 蔡辉华. 南京医科大学. 2010

[10]. 胰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价值研究[D]. 杨盈赤.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胰腺癌MRI诊断指标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