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分工的反梯度演化均衡_梯度下降论文

论国际分工的反梯度推移演进均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梯度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6)02-0013-08

一、理论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到目前为止,国际贸易与分工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虽然可以较好地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但是,面对这样一个现象——要素禀赋相似,技术水平相近,生产率差别不大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额远远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额,也就是说,产业内贸易量大于产业间贸易量,而且资源禀赋不占优势的国家也能出口其稀缺资源密集度高的产品获利的现象却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

20世纪中、后期,以保罗·克鲁格曼、迪克西特、格罗斯曼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建立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并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参与市场竞争的同一产业内的产品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异质性,所以,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因此,厂商成为垄断竞争者,能获取规模收益递增的好处。已处于发达领先地位的国家,受规模收益递增作用的影响各自在某些产业、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形成优势,出现专业化的分工格局,生产规模扩大,合作交易流量和消费品交易流量大大增加,其占据国际贸易绝大部分也就不足为怪。因此,该理论给人们的政策启示是,政府可以积极干预产业组织结构,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从贸易伙伴那里将利润“转移”到本国以增加本国的福利,或者使本国避免福利损失。

鉴于当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采取新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与新贸易理论有着一定联系,针对克鲁格曼等人在其不同论文中逐步阐释的结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导致高端产业竞争加剧,发达国家员工工资水平W[,1]下降,福利受到损害;贸易条件改善使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品价格上升导致发达国家员工的购买力下降;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越快,向发展中国家可转移的产业也越多,使发展中国家员工的实际购买力上升,福利得到改善。本文将从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这三个方面,结合现实世界对克鲁格曼的上述理论观点进行分析,提出合作双赢,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合作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

二、理论分析与探讨

1.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

克鲁格曼选定的南—北贸易模型,以及技术创新与技术转让的模式中假定:①所有产品都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生产,利润最终为零;②排除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别,每个国家只有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并假定所有的产品以同样的成本函数进行生产;③只有两种产品即老产品和新产品参与贸易。老产品是发达国家过去曾经生产过的产品,在专利有效保护期过后,南方发展中国家与北方发达国家都有权生产它。

假设所有产品都处于供求平衡状态,每个人的效用函数设为:

(1)

其中,n代表产品种类数,C(i)为第i种产品的消费量,θ为每种产品彼此之间的替代弹性。

由于处于完全竞争条件下,新、老产品的价格完全等于劳动力的价格,即:

P[,N]=W[,N] P[,S]=W[,S](2)

那么,(P[,N]/P[,S])=(W[,N]/W[,S])(3)

北方国家生产产品与南方国家生产产品的价格比等于两国员工工资水平之比。如果公式(3)的比值大于1,也就是说,两国员工工资差距很大,北方发达国家在新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竞争力;若公式(3)的比值等于1,则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在新产品的生产上形成竞争,迫使北方发达国家员工工资下降,生产地向南方国家转移,南方国家收入水平上升。用代数式表达这一过程如下:

通过从公式(4)到(6)的变换,在劳动力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南—北国家的相对工资率完全取决于新、老产品的比率,北方国家创新产品越多,北方国家的收入水平也越高。克鲁格曼认为北方国家原已开发的产品种类多,技术储备丰厚,因而更具备开发创新的实力。新产品的开发数与已有的产品成正比例关系,即存在下列公式:=i×n(7)

其中,代表新产品的增加量,i代表技术创新率,n代表已开发并正在生产的产品。

技术转让就是将北方国家所垄断的新产品转化为南、北双方国家都可以生产的老产品的过程,因而北方国家也就会丧失这些产品的垄断利润。他假定南方国家可生产产品的增量与北方国家的技术转让率及新产品数量有关,公式如下:[,s]=t·n[,N](8)

其中,[,s]代表南方国家产品种类增量,t代表北方国家技术转让率;n[,N]代表已有新产品种类数。

北方国家新产品的净增加量就是新产品开发数与新产品转让数之差:[,N]=in-tn[,N](9)

又设σ=n[,N]/n为新产品在所有新、老产品总数中的份额,新产品份额的增长由新产品的增长率和老产品增长导致σ下降的双重因素决定,于是有:

(10)

如果=0,即技术创新与技术转让维持在一定水平保证了新产品在所有产品混合中的份额σ不变,则进入了一种动态均衡,可导出:

σ=(i/i+t),于是有公式:(n[,N]/n[,S])=(σ/1-σ)=(i/t)(11)

结合公式(6),我们得到:(6a)

该公式说明: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的相对工资比率由创新率i与转让率t决定,如果i一定,技术转让率t越高,南方国家的工资率就会越接近北方国家,收入重新分配导致北方国家福利受损,新产品生产上的竞争力受到损害。但该结论与现实世界严重不相符,其原因在于克鲁格曼将技术转让的交易成本假设为零,且在涉及创新产品的生产行业中,抛弃了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而是重回完全竞争的假设。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都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技术创新使企业的投入要素报酬递增,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可能;同时,创新产品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在短期内可以享有独家生产的垄断地位,因此,企业可以获得规模收益递增的好处。北方国家一旦率先开发出了新产品,由于新产品中所含技术知识具有外溢性,垄断厂商只能禁止别的厂家完全模仿生产其产品,却无法禁止别的厂商在新产品的启发下开发出其他新产品和功能有不同程度差异的同行业产品,为了维护眼前的垄断利润,北方国家也会在南方国家申请专利保护,并在有附加条件的前提下将成熟技术转让给南方国家,如此一来,一是打开了南方国家的市场,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规模收益递增的好处;二是将南方国家的技术进步阶梯纳入到北方国家新设定的路径上,成为“无效率”的追随者,跨国公司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第二代、第三代成熟技术分期转让,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续其产品技术的生命周期,从动态上获取最大垄断利润。所以,公式(8)中的转让率t,不仅包含交易成本,而且对转让技术的控制会最大限度地抑制其技术的外溢性,公式(8)若改为:

[,S]=(t-c)n[,N](8a)

公式〔6a〕就转变为:(6b)

仔细考察交易成本C的构成,其构成式为C=C[,i],C[,i]代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和产业时,发展中国家所承担的各种成本和付出的代价。具体构成:①知识产权交易成本C[,1]。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不是无条件的转移,比如:一次性购买支付巨额转让费用,或者将本国的重要资源以低廉的价格作为交换,这是直接成本。②机会成本C[,2]。发达国家向外转移成熟技术和饱和产业,一方面,将巨额转让费用投入到新兴领域的研发,使其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而发展中国家的有限资金在用于引进技术和产业后,无力从事新兴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技术进步纳入到自己的阶梯体系中,控制其技术进步的方向与速度,减少对自身的潜在威胁,这也构成发达国家的机会收益,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机会成本。③机会成本C[,3]。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在每一次经营活动当中,看上去公平合理的交易,其实都符合发达国家的规模收益递增利益要求,抑制了发展中国家某些产业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的发挥。④负外部性成本C[,4]。发达国家将能耗大、污染重,偏重于密集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移往其他国家,使其他国家环境污染,环境价值降低,人民生活环境质量恶化,这又构成负外部性成本。

除以上所分析的,还包括其他各种隐性成本,这里不再列举。总之,发展中国家承担的巨额交易成本抵消了工资水平低的优势,一方面,发达国家发展更快,员工工资提高;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缓慢,技术进步空间缩小,跨国公司利用了南方国家廉价的要素资源,控制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获得的大部分垄断利润提高了相对工资比率。

2.技术差距扩大的模型

克鲁格曼仍借助比较优势原理,分析了发达国家技术进步从而扩大南—北国家技术差距对福利的影响。假设有南、北两类国家,北方国家1拥有技术领先优势,南方国家2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在工业制造品上北方国家1相对于南方国家2的生产优势用指数函数表示为:A(z)=(a[,2](z)/a[,1](z))=exp[g[,z](λ[,2]-λ[,1])](12)

公式中g[,z]表示生产产品Z的最新技术进步率,Z也可以表示技术进步程度指数;λ为落后技术前沿的年限,国家2落后年限λ[,2]大于国家1的落后年限λ[,1]。所以,相对生产优势A(z)为正数。

该模型还严格假定:①只有一个生产要素,依要素斜线技术变化的影响,推导出要素禀赋和技术决定比较优势。②所有的北方和南方国家按照技术水平决定的高低严格排列次序。③国家1比国家2发达,A(z)=a[,2](z)/a[,1](z),以Z表示上升,Z值大的产业比Z值小的产业生产率提高得多一些。④北、南国家的产品都具有相同的柯布—道格拉斯需求偏好,且一国的产品消费需求份额随该产品的技术含量上升而扩大。

用公式:W=(W[,1]/W[,z])=W()(13)

表示国家1与国家2之间相对工资率,对于Z<的产品都在国家2生产,对于Z>的产品都在国家1生产。用公式:S=S()(14)

表示国家2的产品的消费份额,随着国家2技术提升产品档次提高,S()会扩大。又假定国家1、国家2劳动力供求平衡,即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由公式:

WL[,1]S()=L[,2][1-S()]转变为W=(L[,2]/L[,1])·(1-S()/S())(15)

该公式表明,国家2在技术进步导致产品消费份额提高后,相对工资比率会下降,这既说明收入在北南国家之间有重新分配的趋势,也表明国家2的生产成本在上升。依据上述理论,我们做出坐标图1。

在图1中,横轴表示技术密集程度指数,纵轴表示北—南国家的相对工资率,与横坐标成45度的OA(z)线,表示国家1的技术优势越大,与国家2的相对工资比例值越大,工资差距也越大;向下倾斜的W()线表示国家2若技术进步产品档次提高,相对工资比率值下降,即沿横坐标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的优势会被工资成本上升所抵消,其技术进步的均衡点为Q,横坐标对应的点为临界均衡技术指数点。

在图2中,克鲁格曼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分析北方国家技术进步从而技术差距拉大的影响。图2中的横坐标表示lnA(z)——国家1的生产率优势百分比;纵坐标表示lnW——相对工资对数,OA线与W()线同图1中一样。当北方国家1发生技术进步,既有产品创新也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Z值越大的行业,其提高幅度会更大,OA线发生平移的同时还会发生逆时针旋转,平移线A[,1]A[,1]表示生产率平均提高程度,O′A′线表明技术差距的扩大使南—北国家的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由于北方国家的技术进步,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了,其出口产品的档次下降,其收入份额S()下降导致工资水平W[,2]下降,在原先同等的技术差距下,相对工资比率W会上升,所以,W()会平移到斜线W[,1]()的位置,但对于Z值越高的行业,其工资水平W[,1]的上升比其他行业要快一些,所以,W[,1]()会以f点为原点旋转形成W[,2]()线,相对工资比率W在同等技术差距下更高。克鲁格曼认为,要判定哪个国家受益,应从实际工资W[,1]/P(z)和W[,2]/P(z)来判断。北方国家1由于W[,1]上升以及相对工资率W上升,受益是显然的,但对于南方发展中国家2,用其本国产品表示的劳动力购买力未发生变化,而对于发达国家1的产品,因劳动生产率提高程度大于W[,1]的上升程度,以国家1劳动力购买力衡量这些产品的价格是下降的。对于那些“过渡”产品——尚未完全转移到国家2生产的,既可以在国家1又可以在国家2生产的产品,南方国家2可以选择不变的成本进行生产,这样南方国家2劳动力购买力W[,2]/P(z)就因产品z价格下降而得到提高,用图2中的四边形cdef来表示发展中国家的获利。

事实果真如此吗?一是北方国家1由于技术进步,新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贸易条件对他们变得更为有利,其出口产品的收入份额[1-S()]会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2收入份额S()下降,对于降价有限的国家1产品,未必就能够真正实现购买消费。二是北—南国家双方的技术差距扩大,临界均衡点H(对应点)会发生左移,在图2中不应是点f,而应是点f[,1];此外,依据公式(6b),发达国家1在转让技术中将收取高额费用,并对国家2进行该行业的控制,W()的斜率的绝对值更大,变得更为陡峭,因此,实际应得到图2所示W[,3]()线,该线表明,南方国家2沿北方国家设定的技术阶梯,哪怕取得一点点进步,也会因成本上升(相对工资率W下降幅度更大)而付出更大代价,W[,3]()处于W[,2]()之下,表明巨额交易转让费用的存在,使南方国家2技术进步的空间大大缩小。所以,仅仅是对于“过渡”产品而言,南方国家2的劳动力购买力的提高就只有四边形cde[,1]f[,1],所得到的好处远小于克鲁格曼的认定值。

3.技术差距缩小的模型

克鲁格曼认为:①南方国家2的技术进步缩小了南—北国家的技术差距,南方国家2由于贸易条件改善,相对工资比率W会缩小,同时,所有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都会得到提高。因此,OA线平移到xy,它代表在现代的技术差距阶梯上,南—北国家的工资差距缩小了。但是,对于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南方国家2的技术进步导致该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更大,对国家1的冲击影响也更大,引起北方国家1的工资下降更快,所以,O′A′线与OA线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在同样的技术差距阶梯上,南—北国家的相对工资比率值更小;②国家2技术进步后,那些既可以在国家1生产又可以在国家2生产的“过渡”产品,现在由国家2生产以后价格会降低,这相当于国家1的劳动力购买力W[,1]/P(Z)提高,图3中阴影△pyx代表购买力提高,阴影△o′px代表传统产品价格升高北方劳动力购买力下降。北方国家1获得的购买力提高的好处可能远远小于购买力降低的损失。

这里,结合现实情况,对图3的分析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南方国家2在引进北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产品以及产业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干中学”,模仿制造同类产品,研究破译设计原理和设计思路,这种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产业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南方国家2不甘于仅仅做一名“追随者”慢慢发展,而是大胆进行创新,突破完全依赖北方国家1转让技术与产业的路径模式取得产业的跳跃式发展。因此,技术进步不仅仅使每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上升,而且对于达到一定技术密集程度的行业其进步效果更为显著。于是,O′A′线顺时针偏转的幅度更大,其直接结果是:①虽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名义价格也许会有所上涨,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为生活必需品一类,或者为原料类,其价格上涨会作为成本计入最终产品价格,所以,与北方国家1的产品的相对价格是不变的,O′A′线应处于x点的右边邻域内,也就是说,代表国家1购买力损失的△o′xp不存在;②南方国家2虽然自己进行研发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但节省了引进技术和产业的巨额交易费用,将这笔资本投入到其他创新领域,自己的技术进步空间扩大了,摆脱了发达国家1的控制,所以,得到了相对平缓的w[,1]()线,它与O′A′线的交点z[,1]代表新的临界技术均衡点;③发展中国家2的技术进步,一方面提高了本国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有更多的“过渡”产品可以由南方国家2来生产,其价格下降也提高了国家1的劳动力购买力,图3中△py[,1]z[,1]>△pyz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姑且不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打破垄断使整个世界的技术进步速率得到提高这一点,单就购买力提高所得到的福利而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样得到了收益,新的分工格局应当是促使北、南国家同时得到了发展。

三、动态分工均衡与反梯度推移战略

发达国家在技术及产业转移的问题上持有矛盾心理,担心发展中国家通过解剖模仿进口产品,在技术上形成赶超从而威胁自己的产业生存。但是,为了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获取最大利润,又不得不这样做。发展中国家则考虑如何在引进技术与产业的基础上缩短“跟跑”的路程和中间发展阶段,尽快提升产业层级以减少分工演进的全过程中所承担的总成本。这一过程可以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解析(模型中将不可能路径上的博弈状态剔除了,见图4)。

假设一部分发达国家以P=1/2的先验概率支持技术转让,另有一些发达国家以1/2的先验概率不支持,所采取的行动为类型依存战略。发达国家1首先行动,分别以1/2的概率选择L(不支持)和M(支持),在L路径上,发展中国家别无选择,只能采取独立研究创新,发达国家保留了先进技术,获取最大现期收益,但承担未来巨大的沉没成本、社会负外部性以及发展中国家关闭市场的风险;发展中国家2独立科研创新则非常缓慢,因此,支付向量为(3,1)(发达国家的支付数值用第一个元素表示,发展中国家的支付数值用第二个元素表示,下同),低于另一路径M。若发达国家1选择M(支持),发展中国家2有两种不同策略:若选择D路径,完全依靠进口技术,没有独立创新,面对产业转移所导致的巨额成本C全部独立承担,发展中国家虽然在某些产业领域取得进步,但由于引进购买成本高昂产品售价必然不低,发达国家消费这些产品所付的价格也高,所以,D路径上的支付向量(4,2)虽高于L路径上的支付向量,但低于A路径。在A路径上,发展中国家2引进技术和产业,承担当期的巨额成本C,但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解剖模仿先进技术,并扩散到其他产业领域,跨越中间发展阶段加快发展速度,反过来在下一期引进技术和产业的活动中拒绝负外部性过大的产业技术,要求引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与技术,减少发展中国家自身所付出的总成本C;发达国家在压力下不能再将发展中国家作为牺牲品转嫁成本,无论是其独立研发还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都会减少全球所付出的成本协同进步,因此,A路径上的支付向量(6,3)是最高的。

这里,最优均衡路径(M,A)所揭示的均衡含义为:发达国家1将其发展成熟的产业技术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己留出了产业发展空间,获得了技术研发的雄厚资金;发展中国家2取得技术进步,降低了产品的价格提高了质量,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生产与生活消费资料,这种持续合作双赢就是动态分工演进均衡。

从本文前四个模型的分析中我们认为:克鲁格曼将技术转移的速率t看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抹杀了发达国家人为抬高的转让成本C,这直接限制了发展中国家技术扩散的步伐,我们突出技术转让过程中内生的成本C,是为了探讨发展中国家在追赶过程中怎样减少总成本C。动态博弈均衡模型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分工演进中共赢的基础与现实可能性,发展中国家要将(M,A)均衡路径上的最优结果变为现实,必须将静态比较成本优势——先天自然要素禀赋优势与动态比较利益优势——后天学习形成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模仿创新和研发,将创新原理与成果移植到其他产业领域,加速提升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实现产业结构非连续转换升级,走出一条参与国际分工的工业化反梯度演进的道路(刘茂松,1998)。

工业化反梯度发展理论是指在承认和接受高新技术、资本和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梯度转移扩散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改变被动地被辐射被牵引发展的态势,改变三次产业渐次发展的顺序,跨越某些中间发展阶段,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自身具有优势的高端产业,形成相对较高的产业分工梯度,成为新的“次极化”经济核,将周边地区的要素资源聚集到“区”内,形成自身积累优势,向原“中心”区方向反向推移辐射,推动“中间”地带快速发展。在发展中国家转变成为新兴的发达国家过程中,上述博弈模式中蕴涵的技术交流模式将会发生改变,技术转移和扩散由单向变成双向交流模式,除了存在以个别发达国家为创新核心、居于支配地位的垂直分工跨国生产组织体系以外,在某些产业领域同时存在包括高速发展中国家、准新兴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创新层内的横向分工跨国生产组织体系,创新研发、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将分解到横向一体化体系内的不同国家,由他们合作完成,其规模会更大,满足需求的创新产品的种类会更多。其深层本质就是:在过剩经济条件下,发掘潜在需求、需求创造能力的质的提升飞跃,参与分工的各方都能获取规模收益递增的好处。从纵向垂直分工演变为发展中国家融入其中的横向一体化国际分工生产体系,正是反梯度推移发展战略谋求的终极理想分工格局。

反梯度推移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着眼点,则是有效减少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过程中前述的各项总的成本。所以,在总结发展中国家过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反梯度推移理论所提倡的赶超战略,既不排斥比较成本优势战略,也与过去的“闭门造车”式赶超发展战略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提倡将静态的比较成本优势与创造动态比较利益优势相结合,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在承认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通过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以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政府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弥补“市场失灵”,营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在不扭曲资源的市场信息的前提下,对主导产业进行倾斜扶植,使主导产业中的企业形成垄断结构,最终具备独立的创新和竞争能力参与国际分工。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技术转让与技术进步的理论模型入手,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对克鲁格曼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如果只是简单地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及技术转移,实际上便是帮助发达国家更快地发展,而自己受益有限;发展中国家只有在引进、模仿的基础上通过独立研发创新,采取反梯度推移发展战略,才能获取平等的贸易条件与地位,并使世界各国的消费者都能受益。

发展中国家采取反梯度推移发展战略,应当将经济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比较优势成本战略发展层次,主要依照比较优势成本,优先选择能够产生引致投资最大化的产业部门作为基础支柱产业,并根据该产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大小,产业的前、后向关联效应的大小排序,重点发展排序靠前产业,依靠这些产业部门拉动上游与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整个产业的集合竞争优势。二是创造动态比较优势——赶超发展战略层次,破除三次产业渐次梯度发展的束缚,利用信息化时代发达国家产业技术梯度转移中的外溢性,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对其原创技术、产品的设计思路与原理进行反求破译,实施自主创新开发:一是开发出同行业中的功能差异性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获取规模收益递增的好处;二是将创新思路与原理移植到传统产业,在渗透过程中改造提升第一层次的产业,带动第一经济层次产业跨越中间发展阶段,直接进入较高层次发展。

标签:;  ;  ;  ;  ;  ;  ;  ;  ;  ;  

论国际分工的反梯度演化均衡_梯度下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