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风气之先和社会化方向——探寻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生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命力论文,青年志愿者论文,之先论文,方向论文,开风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两年多来,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蔚为大观,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探寻这种生命力的源泉在哪里,对于保持其生命力,使其更加发展壮大,在认识上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的根深深扎在深刻变动中的社会需求之中——不仅是对优秀道德楷模的精神需求,而且是人民群众切切实实的生活需求。它以满足这种具体的生活需求为出发点、目的和标准,就决定了它不是社会的一道风景,而是实实在在的公益事业;不是盆景,而是森林。我们的社会当然需要道德楷模,但我们同样需要解决社会矛盾、生活矛盾的具体行动和这种行动赖以存在的机制。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社会矛盾、生活矛盾具有新的特点,由此产生的社会需求,是在市场经济初期不能完全覆盖的空缺: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人们分散进行的救助活动,一般不具有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性质。这种活动要承担起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部分职能,就得进入社会日常生活。就我们能够理解的公益活动来说,扎扎实实地进入生活和敲锣打鼓地走上大街,是完全不同的。
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寻找到了多年来人们一直探索的好形式。将分散的、各自的道德理性和道德热情融入规模化、制度化的社会服务体系,这是多年以来各级团组织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一直积极寻找的方向。所以,当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萌芽在青年自发的行动中刚一出现,就得到了团中央和各级团组织的敏锐关注、高度评价和迅速倡导、推广,不久就在全国形成波澜壮阔的规模。青年志愿者行动自身发展的历程,应该化为一种经验和认识,使我们珍视它的那种自主性、生活性;也同样珍视它的组织化、规模化。这两方面都关系到它的生命力。
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本身具有反形式主义的倾向。源于人民群众切身需求的事物,源于优秀青年道德自觉的事物,是与形式主义的作风不相容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各地青年志愿者活动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吉林青年志愿者的“温暖工程”,浙江青年志愿者的“敬老工程”,上海的“抱一抱孤儿——好人热心志愿行动”,“做一天小辈”活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志愿者救灾服务队,河南、辽宁青年为见义勇为者志愿服务的活动,天津青年志愿者与失足青年的结对帮教活动;团中央也在尊重志愿者们创造性的基础上,向全国团员青年倡导和推出了“一助一”志愿服务结对活动、中学生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大学生社区援助、大中专学生暑期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等多种活动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源于一种社会需求,而不是仅仅增添花样。多种形式,也意味着志愿者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不同层次、不同深度地做出奉献。珍视青年志愿者活动,就应该珍视它的创造性和多样性。
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强大生命力,还在于它不断向整个社会扩展的影响力。青年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总是承担着开风气之先的社会作用,他们有精力,有热情,有便捷的组织形式,特别适合进行大规模的志愿行动。但是,青年志愿者行动所推行的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而不是仅限于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它所倡导的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型人际关系,而不是青年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的特殊关系,而应是具有旺盛生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的生长点。志愿活动及其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不应局限于青年群体。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社区6万人口中就有近两千名志愿者协会会员, 社区居民广泛、自觉地相互服务,这种被称作“新兴街上第六伦”的现象,使我们看到了志愿者活动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感召力,也使我们看到了志愿行为融入当代中国社会意识的可能性。我们相信,更多的人将会接受志愿行为,投入志愿活动,使互助互爱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普遍的社会意识,这才是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之奋斗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