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论文_杨玉春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论文_杨玉春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河北 沧州 061000

摘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安全,因此提升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重视程度,有效保障其治理效果。文章通过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失稳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为工程边坡治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边坡稳定;滑坡治理;分析

1导言

岩土层发生不正常变化,会出现地质灾害,且此类灾害具备较强的突发性。地质边坡的滑坡问题使得地质边坡缺乏稳定性,从而影响地面建筑的稳定性,使得地面建筑的牢固性减弱,危害人民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因此,对该工程中的边坡稳定问题和滑坡治理方法进行分析,可最大程度地确保工程的总体施工质量和主体安全。

2边坡稳定性

当边坡岩及其土体处于相对性的坡高和坡角前提时,其具备的稳定程度可称之为边坡稳定性。通常来说,如果边坡属于天然斜坡,经过人为或其他因素产生不合理的坡角,会导致该项稳定性较低,重力影响、水的冲刷和震动等因素都会增加边坡滑塌发生率,导致相关的路面交通、建筑物、河道等发生各式中断、坍塌或堵塞灾害,进而无法有效保障相关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这类灾害的治理工作,其稳定性的研究和分析至关重要。为了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不受威胁,还能对此类灾害引发的破坏、危害程度等进行预测,进而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和防护,避免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影响,要确保整体设计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3地质灾害中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3.1地层岩石及土壤造成的影响

由于各个地区的实际地质构造具备差异性山体,且存在各种各样的微量元素和组成成分。基于自然条件产生的斜坡,其稳定性可约束地层中的岩石、土壤本身的物理性质,然后通过力与力间的相互作用粘合形成物理力学。岩体长时间遭受日照、风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会降低岩层的物理性质,随后导致其他性质作用出现递减态势。另外,有关作用力呈现变化剧烈趋势,则会导致岩层发生松动现象,严重时还会在外力因素影响下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3.2外部因素

风化、日照、水蚀等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因素称之为自然因素,而板块运动引发的地震因素则会重点诱发该项灾害。一般来说,四级以上振幅的地震现象除了导致山体结构和土壤在相关力的作用下发生分裂现象外,还会导致两者间的作用力发生变化,此时,由于岩层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一旦地震活动使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就会导致岩石和土壤间的相互作用力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波动,此时,此类活动打破自然环境的平衡状态,就会导致滑坡事故或者地表坍塌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性施工分析

4.1人工边坡施工分析

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天然边坡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由于大多数天然边坡很难达到工程项目建设的需求,这就需要在对边坡实施回填、开挖和切削时,对方式方法加以改进,甚至重新进行边坡的修建,从而将天然边坡建设成为更具稳定性的人工边坡。另外,在进行人工边坡施工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岩体抗剪强度、结构层面形状、物理特性以及各种外力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4.2不同结构边坡分析

岩土结构是导致边坡发生滑坡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岩土结构对滑坡的影响也不同,特别是岩体的形态、规模和朝向对边坡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若边坡属于顺坡结构,则更容易引发滑坡问题;若滑坡面倾角较地形坡脚小时,便会形成较为完整的滑坡面;若滑坡面倾角相对平缓,边坡稳定性会更好,但抗剪强度比较低;若边坡属于反坡结构,稳定性通常要更好。对于不同结构面的边坡,受岩体发育影响较大,很容易形成岩石破碎地带,在重力作用下,极容易造成滑坡;圆弧形结构的边坡稳定性较低,这种圆弧形边坡的滑坡面通常是由基岩发生滑坡引起的,在此情况下,需采取反压坡脚的方法来抑制滑坡。

5滑坡治理方法

5.1施工方法的选择

为确保边坡稳定性,避免滑坡问题的发生,在施工时,应对现场进行实地勘察,保证勘察资料的准确性及完整性,还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此外,选择科学合理地施工方法,并按照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提升边坡的稳定性。

5.2锚索(杆)施工

锚索(杆)施工的操作主要包括:坡面清理及调整、初步喷浆、确定锚孔位置、清孔、安装锚索(杆)、锚孔注浆,最后进行增喷混凝土的施工操作。

5.3连接梁施工

连接梁的主要作用是对上部挡土墙进行重力的承载,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设计要求施工梁厚及梁宽,要确保梁体混凝土的强度,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钢筋的制安,使连接梁达设计要求标准。施工过程中为了避免发生爆模及人工剃平的情况,模板表面的平整度及清洁度应符合相关施工标准的要求。在混凝土浇筑施工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施工过程中需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要确保混凝土强度能够满足施工要求。

5.4挡土墙施工

在编制施工方案时,需对勘察资料进行现场实地复核,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上的要求进行基础挖掘。挡土墙砌筑施工时,应采用分层错缝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还需保证各层横缝厚度相同。对正处于凝固状态的台阶层进行保护。此外,挡土墙使用的条石和块石材料表面的平整度和清洁度需满足施工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块石厚度。

5.5抗滑桩及桩间板施工

抗滑桩是穿过滑坡体深入于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力,起稳定边坡的作用,适用于浅层和中厚层的滑坡,是一种抗滑处理的主要措施。

抗滑桩宜采用人工挖孔法,桩间隔跳挖,不能通槽施工。挖孔桩投入劳动力较多,施工机械简单,劳动强度较大,安全施工很重要。施工工序包括放轴线定桩位、平整场地、锁口梁施工、桩护壁、桩孔开挖、钢筋笼制安、桩身混凝土浇灌、桩间挡板浇灌等。

抗滑桩的质量控制主要有三点:

(1)嵌固段深度。

悬臂桩约为桩长的三分之一,锚固桩约为桩长的四分之一,设计师确定的滑面埋深是大致的,实际挖孔过程中能对滑面埋深做出准确判断,并依据设计师确定的计算原则定出实际嵌固深度。

92)受力主钢筋位置及连接。

一般为不对称布筋,受拉力面布筋较多,受压力面布筋较少,主筋连接很重要,现多采用焊接方法,宜采用粗钢筋连接新技术,如泠挤压连接技术、套筒连接技术等。

(3)混凝土强度。

在桩间板施工时,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桩间挡土板高度和厚度,以及桩间挡土板地下埋入深度,保证桩间板处在桩中间的位置。通常情况下,应选择标准为14HRB400级的螺纹钢来作为桩间板的竖向及横向受拉主筋,再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合理设置间距,板身则采用C30混凝土材料进行制作。

5.6边坡稳定性人为提升方法

对存在滑坡风险的边坡,可以科学搭建抗滑桩,使岩体抗滑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从而提高边坡的稳定性。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边坡滑动面上附着的土体进行清理,也可以适当减小滑动角,从而增强边坡滑动面的摩擦力和支撑面的支撑力。

6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过程中,需对边坡稳定性及滑坡问题引起高度重视,相关人员需对现场进行全面勘查,分析可能引起边坡稳定及滑坡问题的原因,对边坡结构稳定性进行准确的判断,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方式,对山体周边地表及地下积水做好开渠排水工作,联合抗滑桩、挡土墙、压脚及锚固等方式进行施工,切实做好边坡滑坡问题的预防及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欧鹏.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6,35(24):55-56+59.

[2]贺欢.分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J].低碳世界,2016(26):128-129.

[3]李正忠.分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6,31(02):176-177.

[4]刘海波.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15,27(08):5-7+9.

论文作者:杨玉春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论文_杨玉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