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并在此后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问题导向,贯穿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既给予广大干部直面问题的勇气,又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基层干部应当在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指引下,认真分析基层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弘扬直面问题的担当精神。
关键词:问题导向 基层问题 基层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方法。
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党和人民共同奋斗出来的。我们的党是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一刻也不能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像鱼儿离不开水;我们的人民群众是在党的领导下赢得了独立自主,一刻也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就像万物离不开太阳。基层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因此,基层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利益密切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相连。
基层问题不仅关系到基层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基础的稳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基层的问题,既是小问题,也是大问题;既是百姓的问题,也是党和国家的问题。解决基层问题,是为党为国为民的一件大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欲兴其势,必先固其本。”基层是国家安定的根本之所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之所在,是百姓幸福的依托之所在。抓好基层工作,功在固国本,利在谋发展,益在保家安。抓好基层工作,重在解决基层问题,解决基层问题重在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的解决需要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是解决基层问题的主体力量,其中,基层干部是关键少数,是实现和谐社会的“稳定器”,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润滑剂”,是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助推器”,是解决基层问题的“诊疗仪”。基层干部对基层问题的认识水平、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直接关系到基层问题能否妥善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并在此后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问题导向,贯穿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既给予广大干部直面问题的勇气,又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基层干部应当在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指引下,认真分析基层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弘扬直面问题的担当精神。
一、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基层工作的常见问题
县级及县级以下单位的工作统称基层工作。其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每个县的工作都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对上负责,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工作部署;对下负责,要领导乡镇、社区,促进发展、服务民生。正所谓“郡县治,天下安”,一县之域的平安与发展,与十几万甚至几百万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息息相关。
县委是“一线指挥部”,指挥基层工作首先需要认清基层的问题。每个县的情况不同,也会遇到不同的具体问题,但通常而言,都会面临纵横两个方面的问题。纵向问题涵盖“接天线”和“接地气”两个层面;横向问题涵盖发展和历史两个层面。
(一)“接天线”问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到实处,关键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现在,县级政权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需要办的事情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上级负责,“接好天线”是事关国家战略布局的大问题。
(二)“接地气”问题
县一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直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能接好地气,中央和省市的部署是否能接好地气,关键在县一级。百姓过得好不好,百姓满意不满意,关键也在县一级。“接好地气”关键在于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让百姓懂”,重点在于百姓学习好、理解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二,“让百姓好”,重点在于让百姓吃得好、住得好、过得好。第三,“让百姓赞”,重点在于让百姓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的领导。
(三)发展问题
这是关涉一县之地目前状况和未来状况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新时代要有新发展,新发展就会面临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新判断新提法新做法,县一级都面临如何实现新发展的共同问题。
(四)历史问题
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之上。在发展的历程中,曾经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留下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过去是正确的,现在未必是正确的;过去是错误的,现在未必是错误的;过去存在的问题,现在不一定存在;过去没有的问题,现在不一定没有。因此,县一级普遍面临如何看待历史和衔接历史的问题。
二、处理好四大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对基层干部而言,坚持问题导向是必须学习的方法,解决基层问题是必须掌握的本领。《道德经》载:“政善治,事善能”,就是强调解决问题要讲究方法。同样,解决基层问题也要讲究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为指导,抓住基层的突出问题和关键问题,抓住问题的“牛鼻子”,处理好四大关系。
(一)处理好问题与任务的关系
上级的部署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上级有交代,基层有回应;上级有任务,基层有执行;上级有政策,基层有落实。唯有如此,才能执行任务不走样,才能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在实处。
在处理任务与问题的关系上,基层干部应当发挥“稳定器”的作用,既稳扎稳打,又稳中有进,既要认真完成任务,又要彻底解决问题。
基层的问题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任务中提到的问题,刻不容缓;任务没有提到的问题,不容忽视。有问题必须查,查问题必须细,看问题必须全,除问题必须尽。只有牢牢把握这四个“必须”,才能解决问题不含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统一的,在完成任务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完成任务。忽视问题的存在,为完成任务而解决问题,只能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无视任务的导向,违背任务而解决问题,只会偏离主题,南辕北辙。
(二)处理好问题与群众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几十年前曾经担任过大队党支部书记、县委书记,十分熟悉基层的情况和问题。他曾告诫县委书记们:“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解决好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基层工作的重中之重。
处理好问题与群众的关系,应当发挥基层干部“润滑剂”的作用,关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着力解决群众的问题。群众之事无大小,一个都不能落。群众生活有问题,就要解决实际困难;群众与群众之间有问题,就要积极协调矛盾;群众与政府之间有问题,就要及时沟通化解。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在实际工作中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
二是善于发动群众解决问题。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依靠群众取得胜利,也必将依靠群众解决问题。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让群众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处理好问题与发展的关系
不容否认,“有问题就不发展或者慢发展”的想法在基层并不鲜见,在问题面前,千难万难,畏缩不前,终将错失发展的大好时机。这种想法的症结在于没有处理好问题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解决问题是发展的必经之路,要理顺发展与问题的关系,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展。
在处理问题与发展的关系方面,应当发挥基层干部“助推器”的作用:
一是大力发展解决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基层,这个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发展跟不上。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发展的转型升级,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是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这决不能成为停止发展的借口。“病发于内,而表与外”,问题是表象,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根本。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制约发展的枷锁。坚持问题导向,对问题进行“望闻问切”,既是解决问题的好药方,也是解除发展枷锁的金钥匙。原因找对了,问题解决了,发展自然就顺畅了。
(四)处理好问题与历史的关系
在基层工作中,不仅会遇到现今发展的新问题,还会碰到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不及时解决新问题,新问题就会变成老问题;不彻底解决老问题,老问题就会产生新问题。因此,不管是老问题,还是新问题,都应当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认真解决。
问题是不断变化的,基层干部应当充当“透视”问题的“诊疗仪”,诊断问题的“病灶”,对症下药,有效“祛除”问题。
老问题要辩证解决。有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是“越老越辣”,越拖越顽固,成为制约发展的难题。这样的问题要下大功夫解决,只有破解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才能办成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有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是“越老越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这些问题会逐渐弱化并消失。这样的问题要做好善后工作,及早完结,不能总是旧事重提,揪住辫子不放只会拖延解决问题的时间,甚至会引发新问题。
新问题要深入解决。新问题有其复杂性,需要深入解决。一方面,新问题有初发期、爆发期,在初发期看起来不起眼,容易被忽视,一旦进入爆发期,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带来巨大损失。另一方面,新问题往往与老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新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带出老问题,新老问题并发;新问题解决得好,就会带动老问题的解决,新老问题并除。因此,遇到新问题,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其所处阶段及其与老问题之间的联系,既要防患于未然,又要除患务尽。
三、弘扬担当精神,扎实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全党同志要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在基层工作中,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更是“第一责任人”,应当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基层干部弘扬担当精神。
海瑞身为古代官员,却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他的心里,一个百姓生活得不好,一件事情没办好,都是知县的责任,正如他在《令箴》中所写:“知县者,知一县之事。一民不安,一事不理,皆知县之责也。”于成龙到广西罗城任县令时已经40多岁,当地动荡不安,问题百出,前两任知县一个死亡一个逃跑,而他胸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追求,潜心治理,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古代官员尚且对百姓有如何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何况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干部。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是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问题;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人民担当,为人民解决问题。没有担当精神,问题就是洪水猛兽;具有担当精神,问题就是纸老虎。
我们党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县委书记,他们在问题面前无一不具有强烈的担当精神。焦裕禄在兰考,面对盐碱、风沙和内涝“三害”,他迎难而上,治一方水土,保一方平安。谷文昌在东山,风沙侵袭村庄、田园,他毫不退缩,带领东山人民植树造林、挖塘打井,修筑起护佑百姓的“绿色长城”……
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只要下定决心、勇于担当,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任何困难和阻力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党敢于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解决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问题、“富起来”的问题。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带领全国人民解决“强起来”的问题。
反观近代历史,不管是清政府,还是国民党政府,回避问题、掩盖问题,甚至粉饰问题,最终都走向失败:新问题变顽固的老问题,小问题变成严重的大问题,简单问题变成棘手的复杂问题。日积月累,问题层层叠加,危如累卵,一朝崩塌,丧失民心,悔之晚矣。
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任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任何事业是毫无问题的。不回避,不害怕,不退缩,不畏难,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应当是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的正确态度,也是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
正所谓:问题千千万万,说难就难;方法万万千千,说难不难。基层问题系百姓,百姓幸福万事兴。古有海瑞为民除害,今有焦谷为民担当。使命要在心中记,责任要在肩上扛。回避问题终自毁,解决问题谋发展。问题导向要看清,担当精神不能忘。
论文作者:黄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5
标签:解决问题论文; 基层论文; 导向论文; 新问题论文; 基层工作论文; 群众论文; 百姓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