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流亡文学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宋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20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1999)-02-0050-04
一、南宋流亡文学应时而生
公元1127年4月20日,北宋灭亡。南宋流亡文学在民族的灾难、 耻辱和转机中诞生,其首篇便是宋高宗的祭天册文:
嗣天子臣构,敢昭告于昊天上帝:金人内侵,二帝北狩。臣构以道君皇帝之子,(奉宸北极星)旨以总六师,握兵马元帅之权,倡义旅以先诸将,冀清京邑,复两宫,而百辟卿士,万帮黎献,谓人思宋德,天眷赵宗,宜以神器属于臣构。辞之再四,惧不克负荷。万口一辞,咸曰不可。稽皇天之宝命,栗栗震惕,敢不钦承!
(《续通鉴》)
其文虽古板迂回,但哀伤之情溢于字里,激昂之气横贯文中,不愧为南宋流亡文学的纲领性篇章。
与之呼应,宋徽宗赵佶被囚塞外,作《在北题壁》七绝一首: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徽。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宋人诗词文皆有全集,无须皆注出处)
其诗哀痛有余,刚正不足,全无帝王气概,纯系无计奈何抱恨乞怜之作。
其子钦宗赵桓则于悔恨之余不乏恢复之心。其《西江月》一首为:
历代恢文偃武,四方晏粲无虞。
奸臣招致北匈奴,边境年年侵侮。
一旦金汤失守,万邦不救銮舆。
今我父子在穹庐,壮士忠臣何处?
可想如果钦宗再为帝,决不会任童贯、张邦昌、蔡京之类奸臣当权,也不会再以求和图存。
普通宋民亦多任其侵凌。开封府阳武知县蒋兴祖以家殉国,其女妙龄,被掳北去,至河北雄州,作《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词一首: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两三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当时,激昂之士壮烈死节,强壮之家随朝南迁,其诗辞行文名正言顺;唯此屈辱弱女,不忍舍生取义,却又不甘平庸忘本,故作此哀痛低吟,诚实写照,亦属难能可贵。
以李纲为代表的抗战派则与金兵、投降派顽强拼搏,但李纲任相职72天,即匆匆下野,于是悔不曾率军亲征,故作《苏武令》词一首,其下阙云:
谁信我,致主丹衷,
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
调鼎为霖,登坛作将,
燕然即须平扫。
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廖廖数语,即可保李纲终生不被重用。倘果然效西汉故事,将十万众横行朔漠,迎回二帝,则高宗何处安置!
1132年2月2日,宋高宗到临安(杭州)定都。其时官僚士绅、文人墨客多追随皇驾奔波,苦不堪言,却也将流亡文学推向了高潮。
河南人朱敦儒辞高宗之召,避乱于岭南雄州,于中秋阴雨之夜坐寺门前,作《浪淘沙》一词:
圆月又中秋。南海西头。
蛮云瘴雨晚难收。
北客相逢弹泪坐,合恨分流。
无酒可销忧。但说皇州。
天家宫阙酒家楼。
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
词句阴冷穷愁,写出了几个流浪汉相逢于异乡,食宿无着,忧心国事的凄苦。这种凄苦在李清照笔下则更加沉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建炎元年(1127年)44岁,自青州载书十五车,随夫赵明诚南奔,两年后夫死,书籍文物亦多丢弃。绍兴四年(1134)避乱金华,次年填此(武陵春》,其心情沉重岂一舟能载得!
那时的忧愁恐惧何止于一二骚人。李清照绍兴四年写的《打马图序》中透露了当时的混乱惊恐:
今年冬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卜所之。易安居士(清照)亦自临安溯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
然而文人并不全是忧愁,也多有愤激英烈之语。江苏武进人胡世将作《酹江月》之词,“栏干拍遍”,“问谁是一范(仲淹)一韩(琦)人物”。江西清江人向子湮作《阮郎归》,称“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福建人张元干作《贺新郎》,“气吞骄虏”。如此激扬文字亦不胜数。
其实为害国民者并不仅是金兵,宋人亦自相劫杀。御史韩璜记曰:
自江西至湖南,无问郡县与村落,极目灰烬,所至残破,十室九空。询其所以,皆缘金人未到而溃散之兵先之;金人既去而袭逐之师继至。官兵盗贼,劫掠一同,城市乡村,搜索殆遍。
(《宋人轶事汇编》)
如此残杀,连高宗都不过意,帝曰:
朕思贵溪两时间二十万人无辜就死,不胜痛伤。
如此凄惨的社会,自然会有诗词记之。杨万里作诗《旱后郴寇又作》,末四句为:
去秋今夏旱相继,淮江未净郴江沸。
饿夫相语“死不愁”,今年官免和籴不?
邓肃作词《长相思》曰:
红花飞,白花飞,郎与春风同别离。春归郎不归。
雨霏霏,雪霏霏,又是黄昏独掩扉。孤灯隔翠微。
两篇作品一缺钱粮饿夫频死,一少人丁寡妇自悲,都是战争、流亡的结果,真实生活的写照。
1133年春至1134年春,吴玠、吴璘两次打败金军,收复凤、秦、陇诸州。1134年7月,岳飞收复襄阳六郡, 屯兵鄂州(武昌),作《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蹄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刃);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
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岳武穆集》)
宋高宗绍兴六年十一月(1136),岳飞在唐州(河南唐河县)大败伪齐兵,退驻鄂州,作《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与北伐胜利的高潮同步,南宋流亡文学至此达到了顶峰。岳飞的壮烈词句道出了流亡军民的心声,显出了宋代文人的英雄气概。
随着抗战派和投降派斗争的发展,流亡文学开辟了内线战场。从绍兴七年(1137)开始,宋高宗、秦桧派王伦往返金宋间,商讨议和称臣。军政大臣及广大军民群起反对。绍兴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丁未(1138年12月28日),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疏曰:
臣谨案: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敌,专务诈诞,欺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谤议汹汹,陛下不闻,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臣窃谓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然……孙近傅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
此疏一出,京都上下喧腾,数日不定。胡铨疏文之壮美永垂不朽。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壬子(1141年12月17日),宋金和议成。其后20年宋金以淮河为界罢战,南宋流亡文学进入低谷。
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九月五日甲戍(1161年9月25日)金兵侵宋, 战端再启。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十日乙亥(1162年7月23日)宋高宗退位,孝宗赵慎即位,帝脉转入太祖一系,抗战派一度执政,朝野振奋。辛弃疾轻骑入敌营,擒杀叛徒张安国,率万人投宋,将如此气慨,谱成了许多词句: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同父见和》)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贺新郎·送杜叔高》)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鹧鸪天·念少年时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北固亭怀古)
陆游胸怀壮志,不得伸张,却将抗金报国之情寓于诗词: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水调歌头·多景楼》)
三万里河入东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范成大出使金国,一路悲愤一路诗: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州桥》)
许多诗歌在和与战、进与退、上与下之间颠簸,最后筛选出一些千古绝唱,难到列表。
宋理宗端平元年正月初九戊申(1234年2月8日)宋蒙联军攻破蔡州(河南汝南),金灭。
南宋由此赢得了岁贡蒙古银20万两、绢20万匹的和议,投降派奸臣贾似道升官进爵,独揽朝权。张绍文刺曰: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
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
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
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
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
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试山河影。
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酹江月·淮城感兴》)
果然,十年后,蒙古又大举攻宋。宋恭帝德佑二年三月三日戊辰(1275年3 月19日),元掳恭帝北行。刘辰翁作词《柳梢青》,叙临安惨状: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骨,不是歌声。
宰相文天祥出使被扣,逃回途中作诗《扬子江》,叙不屈之志: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头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五月一日乙未(公历6月14日),宋端宗即位于福州。 文天祥仍不得志。领偏师兵败被俘,拒修书劝降张世杰,作《过零丁洋》以诗言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祥兴二年二月六日癸末(1279年3月19日), 张世杰崖山(广东新会县南海中)兵败,陆秀夫抱宋帝昺投海,宋亡。南宋流亡文学以文天祥的绝命诗为尾声。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乙未(1283年1月9日),文天祥从容就戮,其衣带有诗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续资治通鉴》)
文学铭刻治乱,南宋流亡文学史也是一部辛酸的民族抗战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生命的脉搏。
二、南宋流亡文学的思想意义
1.弘扬民族气节。大量的流亡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弘扬了民族气节,如张元干词《石州慢·吴兴舟中》有言:
心折长庚光怒:
群盗纵横,逆胡猖獗。
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
(《芦川词》)
词句慷慨,气贯天河,为寻洗中原的民族耻辱而呼唤民族气节。
2.声讨投降卖国。激愤之余,许多流亡文学作品或明或暗地声讨投降卖国行径,如陆游诗《追感往事》:
诸公可叹善谋身,
误国当时岂一秦?
不望夷吾出江左,
新亭对泣亦无人。
诗句遣责了南宋的投降卖国集团,讽刺了不忧国事的官僚。
3.哀伤战争苦难。南宋文人多把战争苦难作为创作的主题,如范成大《劳畲耕》一诗把战时农民的沉重负担写得明明白白:
不辞春养禾,但畏秋输官。
奸吏大雀鼠,盗胥众螟蝝。
掠剩增釜区,取赢折缗钱。
两钟致一斛,未免催租瘢。
重以私债迫,逃屋无炊烟。
文天祥的《南海》诗则把崖山海战的惨景说得令人发指:
朅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
腥浪拍心碎,飚风吹鬓华。
诗文告诉人们,宋人的兵丁粮饷填不满战乱这苦难的深渊。
4.警戒偏安偷生。南宋文人常在诗文中巧妙地警戒苟安偷生者,如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一个醉字,写绝了南宋官僚士绅的昏庸腐败。
南宋流亡文学为民族斗争提供了永恒的警戒和借鉴。许多诗词名句永远鼓舞着爱国志士们。
标签:宋朝论文; 南宋论文; 文学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文天祥论文; 历史论文; 文化论文; 绍兴论文; 宋高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