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论文_金学静, 孙璐,刘明洋,蔡静, 李佳桐,王敏

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摘 要】目的:通过研究心律失常患者具有的临床特征,确定可行的心血管内科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患有心律失常病症的患者,共计79例,将其作为回顾性研究活动的主要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患病期间出现的基本临床特征,以治疗方法为标准,将患者分成两组实施治疗,I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心血管内科治疗方法,改组内有患者39例,Ⅱ组患者通过胺碘酮药品来达到治疗目的,该组成员共计40例,完成治疗后,对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确定不同治疗手段在控制心律失常过程中的使用效果。结果:I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74.36%,Ⅱ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达到92.5%的治疗总有效率。结论:治疗心血管内科疾病时,要注重结合患者患病程度来选定治疗药品与治疗方法,面对心律失常的患者可给其运用胺碘酮药品,提升患者患病期间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症状;治疗方法

不少存在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患者都会有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如果治疗不够及时,患者的血流动力系统将会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原本就存有的心肌缺血的问题也会变得更为严重,同时形成心力衰竭的严重情况,患者的安全风险水平提升,死亡率增加。为了有效救治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患者,必须加大对心律失常症状的关注,如果发现有患者存在这种临床表现,必须要立即针对患者形成治疗方案,借此来切实地控制其病情。现对比胺碘酮药品与常规的治疗手段的应用效果,确定控制心律失常现象的最合适的方法,研究过程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本次搜集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某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79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出现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排除肝肾心等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排除并发有肿瘤、感染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无语言障碍、精神障碍。按照采用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Ⅰ组和Ⅱ组,比较Ⅰ组和Ⅱ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0.05,两组患者均具有研究价值。39例Ⅰ组患者中,20例患者为男性患者,19例为女性患者,男女性别比例为20:19,患者年龄区间为38-75岁,平均年龄为(56.7±17.2)岁;Ⅱ组(40例)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各有21例、19例,男女性别比例为21:19,年龄构成为39-76岁,平均(57.3±17.5)岁。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晓,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特征:患者会出现头晕、心悸、胸闷、胸痛、晕厥等症状,老年患者临床表现更加更加明显。心律失常的类型有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心室颤动等。

1.2 方法

I组患者均应用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医疗人员需要先进行吸氧辅助治疗工作,对患者每天盐的摄入量进行控制,指导患者服用心律平药品,用量为0.1g,每天需服用该药品3次。

Ⅱ组患者采用与第一组患者不同的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实施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患者使用胺碘酮药品,注射液运用量为150mg,静脉滴注期间必须把控滴注时间,在30min时间范围内完成滴注,而后调整注入速度为1mg/min,通过泵入的方式继续运用胺碘酮药品,用药时间约为6h,减慢速度至0.5mg/min,持续泵入药品,滴注治疗时间达到3d后,患者直接服用胺碘酮药品即可,每天需服用1片。完成治疗后,即可对患者的实际心律失常控制情况进行对比,确认治疗效果。

观察指标:显效:患者用药后心律失常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显示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好转,心电图检查发现期前收缩减少程度大于 50%;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显效患者、有效患者所占比例之和表示治疗总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整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借助统计学软件 SPSS19.0 进行分析,以 95% 为可信区处理数据,正态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为 %,检验方法为 X 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Ⅰ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74.36%,将其与Ⅱ组 92.50% 比较,P<0.05,详细参见表 1。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其他心血管病伴发。其预后与心律失常的病因、诱因、演变趋势、是否导致严重血流动力障碍有关,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致其衰竭。近年,快速型心律失常疾病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降低日常生活质量。为此,及时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一般来说,心律失常分缓慢型与快速型,其中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类型主要包括有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几个方面。

心律失常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液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液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

心血管内科患者容易出现各类并发症,本次研究的心律失常就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会表现出心悸、胸闷与头晕等症状,年龄增加后,这类症状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突出,患者存在的心肌肥厚问题会使其经常性地出现心肌缺血的危险情况,还会继续向其他症状发展,患者承受病症折磨的同时,还有死亡的风险,治疗工作非常重要。

病情严重患者会出现心肌纤维化、心肌坏死情况,导致患者内分泌、电解质等均会出现变化。因此医护人员在治疗心血管内科患者时,要注意观察患者临床表现,一旦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要立刻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学者指出,胺碘酮能够改善患者心室肌传导功能,促进心肌重构,纠正患者心律失常症状。我院心血管内科近一年内收治了79例心律失常患者,搜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39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将其作为Ⅰ组,Ⅰ组患者治疗1周后,治疗总有效率为74.36%;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了胺碘酮,将其作为Ⅱ组,Ⅱ组患者用药后,3例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应用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数据,P<0.05,这提示胺碘酮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心率失常症状,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综上所述,针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唐杨, 王春雷, 刘林琼.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探讨[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14).

[2]李新源.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与治疗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9):160.

[3]徐桂安.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8, v.41;No.226(02):178+180.

论文作者:金学静, 孙璐,刘明洋,蔡静, 李佳桐,王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  ;  ;  ;  ;  ;  ;  ;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论文_金学静, 孙璐,刘明洋,蔡静, 李佳桐,王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