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的原因与条件_恩格斯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的原因与条件_恩格斯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变迁原因和条件的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条件论文,原因论文,理论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2)05-0032-05

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种促进社会制度变迁的行动。研究制度变迁的理论, 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有利于深刻认识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 问题。所以,笔者尝试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变迁原因和条件的理论,将其主要内容 阐述如下。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制度乃至社会各方面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体现于人们手拿木棒去打猎, 或者赤手下到河里去捉鱼。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生产效率极低,每天的劳动成果仅够 甚至不够全体社会成员消费,不可能造成人对人的剥削。与之相适应的是原始共产主义 制度。后来,人们学会了驯养牲畜,学会了种植庄稼,使得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由于生 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成果大大地增多,此时的劳动产品,可以按照当时的水平满足社 会成员的需要,而且略有剩余,这就为私人占有劳动产品和人对人的剥削造成了条件。 于是,人类社会进入以私有制和人对人的剥削为特征的历史阶段。在此种历史阶段的演 变过程中,依次出现的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制度相对于奴 隶社会制度而言,是一种历史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于封建社会制度而言,也是一种 进步。造成社会历史不断进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哲学的贫 困》中提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 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 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注:《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142、277、277、277、274、281页。) 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还写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 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 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注:《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611页。)这些论断所反映 的,就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将造成社会制度不断更新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名著《共产党宣言》中,尤其深刻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由 于其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被共产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趋势。他们认为,生产的不断 变革,社会状况的不停变动,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地方。资产阶 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开拓世界市场,消灭了过去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 它创造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地增加起来。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 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 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 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142、277、277、277、274、281页。)同时 他们写道:“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 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 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 ,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41—142、277、277、277、274、281页。)也就是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下生 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再能容纳它自己创造 的生产力,不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相反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资本主义的 生产关系将被打破,资本主义制度将被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所代替。

列宁高度肯定上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1913年,他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 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写道:“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 ,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 的最大成果。……这种科学理论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 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例如从农奴制中生长出资本主义。”(注:《列宁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列宁不仅高度肯定马克思的思想,而且自觉 地用这一思想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特别是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批判俄国民粹主义历 史观和其他种种错误的历史观,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有 力地指导了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上述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第二代 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弘扬了上述思想。邓小平在这期间指出,社 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 展得更快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这一论述,包含着社会主义 制度同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它能够促进和必须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等思想。1987年10 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 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进,以至共产主义 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 版社1991年版,第57页。)这里的思想是,生产力的发展将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和进步 ,只有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才会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只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共产主义制度的实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 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意义。2000年春,江泽民在有关讲话中提出了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内容之一,是我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生产力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 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 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人 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154页。)这一论断也是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制 度和政治制度变革的决定意义,同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思想完全一致 。

二、先进阶级、先进政党及其领袖人物的积极活动是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克思主义重视先进阶级的社会实践对于社会制度变迁的重大作用。17世纪和18世纪 ,资产阶级是先进的革命阶级。他们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帜,同黑暗的封建制度 进行顽强斗争,经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确 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以后,他们通过手里的政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 进了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肯定了资产阶 级曾经作为先进阶级对于社会制度变迁的重大作用。他们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 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关系都破坏了,特别是它以人与人之间在法律面前 平等的关系取代了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的等级关系,以贸易自由和自由竞 争的制度取代了封建社会用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人压迫人的事实,它消灭了封 建割据的状态,把过去各自为政、闭关自守的许多地区结合成为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 的法律、统一的民族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高度统一的民族国家。他们写道:封建制度被 推翻了,“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 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41-142、277、277、277、274、281页。)。“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 命的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142、277 、277、277、274、281页。)。

19世纪30—40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马克思、 恩格斯充分肯定,无产阶级已经成为先进阶级,他们对于创造共产主义新制度将发挥不 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如他们在有关著作中写道:“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 ,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将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 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 社1995年版,第141-142、277、277、277、274、281页。)意思是说,当时除了无产阶 级正在同资产阶级斗争以外,还有“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 ,也在同资产阶级作斗争。可是,“中间等级”同资产阶级作斗争,是为了使“中间等 级”能够永世长存,这种企图逆大工业发展的潮流而动,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甚 至是反动的。相比之下,无产阶级由于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将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 益壮大。它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

马克思主义尤其重视先进阶级的政党对于社会制度变迁的重大作用。近代社会以来, 阶级通常是由本阶级的政党来领导的。先进阶级的优秀分子会组成政党,通过政党的领 导实现本阶级创造新社会制度的历史使命。在法国大革命过程中,先进政党即代表下层 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雅各宾派于1793年6月上台。此后,他们领导下层人民群众采 取了一系列建立新制度的措施。如,制定和颁布土地法令,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 ,用分期付款的办法卖给农民,把被地主夺去的公地归还给农民,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 建义务;通过共和国新宪法,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权利,保障公民有受教育的 权利,规定凡年满21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针对当时阶级斗争十分尖锐的形势,他们 还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加强革命专政。列宁高度地评价雅各宾党人的业迹。他认为 :“雅各宾主义是被压迫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种极大的高涨。雅各宾党人给法国作出了民 主革命和抗击反共和国的君主联盟的最好榜样。”(注:《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 版社1985年版,第347页。)

马克思主义要求无产阶级在自己的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创立新社会制度的伟 大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 件强调,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群体中的先进队伍,它懂得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 般结果,即懂得斗争发展的规律,能够引导斗争取得胜利。它坚强有力,能够带领工人 群众展开斗争,并且不断地推动工人革命运动向前发展。这个文件还就无产阶级掌握政 权以后应采取的措施,作了一系列规定。这些内容,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党 领导无产阶级创建新社会制度的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国际工 人运动的经验,更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 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 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 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第32—33、611页。)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在本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创建 新制度并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最经典的论断。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上述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 众展开了建立新社会制度的实践,如他们把一部分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政权有关机构 组织生产活动;在所有企业展开“计算和监督”,由工人组织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分配 过程实施监督,对有关帐目进行计算;建立肃反委员会,打击少数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 ,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红军,反对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和干涉,保卫苏维埃政权。19 20年,列宁在总结这一阶段斗争的经验时指出:“没有铁一般的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 ,没有为本阶级一切正直的人们所依赖的党,没有善于考察群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 党,要顺利地进行这种斗争是不可能的。”(注:《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 6年版,第24、21页。)即认为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无产阶级不是在本阶级的 先进政党领导下进行斗争,则不仅不可能有效地建设新制度,甚至不可能保持无产阶级 已经取得的政治统治地位。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并不断论述了上述思想。我国人民民主专政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共产党所领导的事业。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实践,也是共产党所领导的事业。我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 是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所以,邓小平1979年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自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就证明了没有无产阶级的政党就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自从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 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他强调:“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 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注:《邓小 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页。)即认为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则 不可能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建立起新的制度,中国则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

马克思主义还重视先进政党的领袖人物对于社会制度变迁的重大作用。历史事实表明 ,当广大劳动群众为创建新制度而斗争时,必然会产生一些领导运动的领袖人物。列宁 曾经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 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注:《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 版社1984年版,第336页。)他认为:“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 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注: 《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21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重视领 袖人物对于社会制度变迁的重大作用,是因为领袖人物由于各方面条件和原因,看事物 比一般人更深、更远、更明,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能够为先进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领导党的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并且能够就新社会制度提出科学的方案,领 导党和全体人民成功地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

三、国际国内重大的政治事件及其造成的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是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 契机和条件

近代社会以来,国际政治生活与一些国家内的政治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政治生活 的各个方面以及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社会制度变迁作为 一种政治事件和政治生活,与国际国内重大的政治事件密切相联。马克思主义认为,国 际国内重大的政治事件及其所造成的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是社会制度变迁的契机和条 件。

恩格斯晚年认为,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将成为西方国家社会制度变迁的导火线和 契机。19世纪末,西方一些国家已经有半个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广大工人群众已 产生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无产阶级政党已经积累了较多的革命斗争经验。这些国家已 经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条件,可是这些国家自身难以爆发革 命,需要有一种外在导火线或者契机,才能激发它们的革命。恩格斯认为,这个导火线 和契机就是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当时的俄国,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剧烈 社会动荡,特别是造成了对农民的打击,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沙皇专制制度 的束缚,社会矛盾十分复杂和十分尖锐,一场猛烈的革命爆发在即。恩格斯预见到了这 一点。1885年4月,他在给俄国革命家的信中,在分析俄国的政治形势时写道:“这个 国家正在接近它的1789年。革命一定会在某一时刻爆发;它每天都可能爆发。在这种情 况下,这个国家就像一颗装上炸药的地雷,所差的就是点导火线了。”(注:《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0页。)恩格斯肯定地认为,俄国的资 产阶级革命将激起西欧的社会主义革命,并加速其取得胜利。他1890年在《俄国沙皇政 府的对外政策》中指出:“整个西欧,特别是西欧的工人政党,关心着,深切地关心着 俄国革命政党的胜利和沙皇专制制度的崩溃。”(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 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56页。)“一旦沙皇政权这个全欧洲反动势力的最后堡垒 垮台,整个欧洲的风向就会完全改变。”“而这样一来,西方就有可能不受外来干扰地 、一心一意地致力于自己当前的任务;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把资本主 义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57、56页。)即认为俄国革命的发生和胜利以及沙皇政权的垮台,将加速西欧 革命的胜利,结束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俄国结束了资产阶级统治制度,产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苏 维埃制度,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制度的变迁。然而,列宁认为,这次制度变迁与第 一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1914年7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之间 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先后参入战争的有30多个国家,持续时间4年多。这无疑是国际 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同俄国社会制度变迁的联系,在于它激化了俄国的社会 矛盾和阶级矛盾,在俄国形成了工人革命和农民革命的形势,并且造成了这两种革命相 结合的态势。对此,列宁曾有明确的论述。1923年初,列宁在逝世前夕留下的文章《论 俄国革命》中指出,孟什维克攻击说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 ,俄国还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可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问一问自己:面 对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毫无出路的处境逼迫下,难道 他们就不能奋起斗争,以求至少获得某种机会去为自己争得进一步发展文明的并不十分 寻常的条件吗?”(注:《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370、9页 。)他坚信:“这是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这样的革命势必表现出 一些新特征,或者说正是由于战争而有所改变的一些特征”(注:《列宁全集》第43卷 ,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370、9页。)。他的意思是说,俄国的生产力水平确实 不很高,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确实不够好,但是由于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激化 了俄国国内的矛盾,工人和农民都行动起来,开展了革命斗争,无产阶级政党应该趁机 领导工农群众夺取政权,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然后以此为条件,发展生产力,创造物质 文明,全面地建设社会主义制度,走向社会主义胜利。列宁认为,这就是俄国革命的特 殊性,这种特殊性根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1年3月,苏维埃俄国由原先的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转向为新经济政策体制。这是在无 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实现的经济制度变迁。列宁认为,它同苏俄国内战争及其造成的经济 政治生活方面的严重后果有关。1918年夏至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处于阶级斗争和军事 斗争十分激烈的国内战争时期。十几个帝国主义国家把军队开进俄国,对俄国革命进行 武装干涉。国内的各种反革命分子也纷纷发动叛乱,力图颠覆苏维埃政权。为了以革命 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并且取得战争的胜利,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如实行 余粮收集制,认为农民满足其家庭必要消费之外的粮食是余粮,余粮必须无偿地上交给 国家;封闭市场,禁止买卖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实行劳动义务制,规定所有具有劳动能 力的人都得参加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实行军事化管理,不允许有任何怠工行为 ,像惩治逃兵一样惩治怠工者;大规模地实行国有化,消灭城市私人经济。这些政策和 措施对于保证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损害了工农群众的利益,尤其损 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农民不愿意扩大再生产,甚至不愿意搞好生产。这样,国家收 购粮食的任务越来越难以完成,广大群众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困难。1920年底 战争结束后,国家仍在执行这些政策,广大群众由于难以忍受生活中的困难而反对这些 政策,甚至对苏维埃政权产生了不满情绪,加上反革命分子的煽动,1921年3月发生了 喀琅施塔得事件,即一部分水兵反对苏维埃政权的事件。在这种形势下,俄共(布)举行 十大,决定改变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此后,苏俄的 经济管理体制称新经济政策体制。它的内容主要是:实行粮食税制,规定农民将自己劳 动收成的一部分(很少的一部分)作为实物税,上交给国家,大部分劳动产品归农民自己 所有;允许自由贸易,农民可以自由地出售归自己所有的那部分劳动产品,购回自己消 费必需的工业品和扩大再生产必需的生产资料;允许私人工业企业的发展;实行租让制 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商业原则即经济利益原则引入国有企业,调动国有企业的积 极性和国有企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政策体制和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相比较,是体 制或制度上的重大变迁。由于前者是一种激进的限制资本主义发展或者同资本主义作斗 争的体制,后者是一种利用资本主义积极作用的体制,列宁称这一转变为“战略退却” 。他认为,这种“战略退却”或者体制转变同国内战争及其造成的经济政治生活上的严 重后果有关。1921年3月,列宁在党的十大报告中指出:“过去我们一直是生活在极端 激烈艰苦的战争条件下,因此我们在经济方面也只能按战争方式行动,此外没有别的办 法。……但是同时,我们做得超过了理论上和政治上所必要的限度,这是不容置疑的事 实。”(注:《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所以需作战略转变 ,以新经济政策体制取代战时共产主义体制。1922年3月,他在有关讲话中又补充道: “在经济空前困难的条件下,我们不得不同实力百倍于我们的敌人作战。很明显,在这 种情况下,我们在采取非常共产主义措施方面走得太远了,超越了需要的范围……现在 我们说,我们保持不住这些阵地,我们在退却,因为我们获得的战果足以守住必要的阵 地。”(注:《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370、9页。)意思是 说,退却是由于过去走得太远造成的,政策和体制的转变则是战争形势和战时体制的必 然结果。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的原因与条件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