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刚 山东省寿光市文家中学 262700
曾有一段时间,班内学生起绰号成风。刚开始有几个女生满脸不高兴地向我反映:“老师,他们叫我的绰号可难听了!”后来,又有任课教师反映:“你班的学生竟然给老师起绰号,有时公开称呼,搞得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却哈哈大笑,真是太不礼貌了。”经过调查,几乎人人都有绰号,包括同学、老师、学校领导。我这当班主任的竟有好几个。
学生给别人起绰号,大多并无恶意。但是,有时候因为同学之间乱起绰号,会使有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不经意间对同学造成了心理伤害。例如,比较胖的同学被称为“胖墩”、“水缸”;较瘦的同学被称为“麻秆”、“排骨”、“鸡背”;脸上长雀斑或长痣的同学被称为“满天星”、“黑豆豆”……调查中发现,有超过90%的同学都有过因为长相、名字被起绰号的经历,而其中多数人对此充满了反感,感到压抑、郁闷。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学生因为起绰号而大打出手,影响了学生团结、校园和谐。对于这种同学之间乱起绰号的现象,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不能听之任之,我觉得很有遏止的必要。
一、绰号调查
在班会课上,我以“你为什么喜欢给别人起绰号”为题,对同学们作了问卷调查。有的同学说起绰号古已有之,水浒108将谁没有;有的同学说,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普京、布莱尔都有绰号;有的同学说自己讨厌他,所以给他起绰号;有的同学说别人给我起,我以牙还牙也给别人起——由此可见,他们往往通过给人起绰号这种方式来表示自己的看法、不满甚至反对,他们对别人的绰号带有很大的情绪色彩。
我再以“你喜欢别人给你起绰号吗”为题对学生作了调查。大多数同学对带侮辱性的绰号很反感,认为很伤自尊心;当然,也有少数同学认为起亲昵的绰号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感情,显得“很哥们”。但绝大多数同学反对别人给自己起绰号。
我又以“你的家人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名字背后有什么精彩故事”为题要求学生回家问问父母长辈,然后组织演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李成龙说他要成为李氏家族中一条气宇轩昂的巨龙,像成龙大哥那样作出一番事业;贾伟强说他要像钢铁战士那样伟大坚强;王琨鹏说他要大鹏展翅,搏击长空……每个人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那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一个虔诚的希冀,一个追梦的印证。
二、绰号起不得
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给别人起绰号是建立在一定兴趣之上的动机行为,刺激的大小、强弱是影响动机的重要因素。对于那几个特别爱给别人起绰号的同学,我采用逆向刺激法来调整学生的行为动机,起到了有效的制止作用。
有一天,我对这几个同学说:“你们这些同学给我起的绰号不错,很好听,老师也很喜欢。从今天开始,用三天的时间,你们每人再给我起一个更好听的名字。老师对名字起得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奖品是每人一个软皮本,并且老师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些同学兴趣非常高,每个人都给我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
三天后,我遵守诺言,给这些同学发了一件奖品。接着我又布置了一项任务,我说:“同学们给我起的名字非常好听,我很喜欢。其他老师也想让你们给起个好听的绰号。你们每人给所有的任课教师分别起十个好听的名字让他们选择,但是这次没有奖品,我相信同学们会做得很好的。”
几天后,我又对他们说:“同学们给任课教师起的名字应该说还可以,但不是很让人满意。这样,我要求每人再给全校所有教师分别起五十个好听的名字供他们选择,三天必须完成任务,否则罚扫卫生区一周。”在这种压力下,学生基本上都完成了任务,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抱怨辛苦,学生给别人起绰号的兴趣尽失,感到是一种负担。
三、绰号变口号
绰号叫得少了,班内沉寂起来,没有乱哄哄的绰号叫,好象缺少点生机和活力。我决定用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口号替代绰号,焕发班级的战斗力,增强班级凝聚力。我班以奥运冠军刘翔为学习榜样,命名为“刘翔中队”,学习刘翔刻苦拼搏、不怕困难的精神,长大后也要为国争光。
既然我们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精彩故事,一个美好的愿望,一个虔诚的希冀,包含着长辈的厚望,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成为焦点,我决定给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写出自己的口号,替代那些绰号。要求:内容积极向上,讲究琅琅上口,最好跟自己的名字有联系。我举了几个例子:“(贾)伟强,伟强,伟大坚强。”伟强是体育委员,忠于职守,家长也希望他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干一番事业。“(王)振豪,振豪,真是英豪。”振豪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由于基础差、学习不够努力认真,我告诉他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对得起自己的名字。同学们对这个作业都很感兴趣,在前面调查的基础上,很快和家长写出了关于自己的口号:(李)英辉,英辉,永放光辉;(李)成龙,成龙,望子成龙……大家都非常兴奋,在写、说口号中更加理解了自己名字的意义。绰号被口号替代,口号喊出了班威和气势,激励着我们不断进步!
经过一番治理、疏导,班内乱起侮辱性绰号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响亮的口号。通过口号,同学们都认可了自己的名字,为自己的名字感到骄傲和自豪,消除了绰号带来的压抑、自卑和郁闷,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更加和谐融洽,班内形成了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的良好氛围。
论文作者:刘晓刚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3月总第16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0
标签:绰号论文; 自己的论文; 名字论文; 同学论文; 口号论文; 学生论文; 同学们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3月总第16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