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观念改革的未来趋势_基础教育论文

我国基础教育观念改革的未来趋势_基础教育论文

我国基础教育观念变革的未来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观念论文,趋势论文,未来论文,我国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改革中走向21世纪,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急切地呼唤现代化教育观念的确立,理应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导。

由接受教育观向自主教育观转变

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活动模式仍在很大程度上受接受式教育观的支配与影响。往往认为,教师自身是知识权威与教育的主体,认为把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故独占讲台,主宰一切,以“灌输”为主,不惜讲得天衣无缝,很少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究的余地,致使学生被动接受,养成了俯首贴耳的习性,难以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缺少生动活泼、自主发展的个性,有意无意地妨碍了学生视野与思路的开阔,扼杀了人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

诚然,这种接受式教育由于以课堂传授为主,教师为学生提供完整而系统的知识,并通过课内外反复练习,会使多数学生能比较系统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使我国中小学生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基本概念清楚,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我国选手成绩突出,与这种接受式教育无疑有着直接关系。

但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若仍把学生视为教育的客体,把传授知识的方式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满足于教师讲、学生听,那与飞速变革的时代所要求的现代教育观念是格格不入的。而自主式教育不失为可靠的选择,建立在对儿童尊重、信任并使其自由发展基础上的自主式教育应成为今后基础教育的主导形式,这恰恰意味着基础教育的思想观念应由接受教育观向自主教育观转变。

自主教育观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施教的前提,认为人的成长取决于个体的特性和潜能的发挥,取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能力。它首先要求把学生真正视为有主体性的人,赋予他们以应有的权利,尊重其人格,平等相待;其次是给学生以适当的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与诱导,发展求异思维,开展创造性活动,而不是唯书唯师;再次,尽可能为学生心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去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让处于发展中的学生去发展自己潜在的能力,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学习或做事,并在边学边做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诚然,自主教育观的落实,也许会使学生在求知和探索人生之路上出现种种挫折,但学生一旦掌握了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规律和主动权,就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由共性至上观向注重个性发展观转变

世界发达国家在现代教育改革中普遍形成了发展个性的观念,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其个性的自由发展为目的,坚持教育目标、课程、教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灵活性与个别化,而反对教育的划一与僵化。世界教育思想观念变革的这一趋势,对我国今后基础教育观念的变革,无疑有着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教育中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个性的发展,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及各种活动,往往过分地强调共性,盲目追求服从、统一与一致,形成“大一统”格局,很少考虑个体差异,也很少留有各自灵活选择的余地,使千差万别的学生难以得到主动发展,使丰富多样的个性失去了活力。“应试教育”现象对学生个性的压抑是显而易见的。在考试与分数的重压下,一方面,使大批分数线下的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扭曲,丧失了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另一方面,也使分数线上的学生常常是缺乏个性,唯书唯师是从,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创新意识与活力,有些学校随意砍掉了与升学和就业无直接关系的音、体、美等课程,加剧了学生个性的贫乏。

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社会发展的活力是每个人活力的体现,社会或群体对个性的约束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必然会因个性的窒息而使社会失去活力,致使社会的生命力衰竭。培养富有个性的人,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而且符合社会的需要。西方早就确认:“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也有理由说:世上绝无两位个性完全相同的人。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必定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一个千人一面的、缺乏多样化个性的社会或群体是不应存在的,如果存在,也只不过是僵化而无活力的社会或群体。基础教育理应在适应和推动学生社会化的同时,注重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必须确立个性发展观,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不仅符合教育规律,而且具备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若不确立个性发展观,就难以实现全面发展,也就难以使人才培养获得成功。教育者不可能根据一个目标或一种模式把学生塑造成完全符合教育者自己意愿的标准产品,否则,只能给儿童少年的个性与主体精神带来极大的摧残。可以预期,未来基础教育观念,必然引向对个性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一重大问题的反思与确立。充实受教育者的个性,使之健全而和谐地发展,将成为教育目标的核心追求。

增强人的整体素质观

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今后必须长期实施的两大基本战略。这两大战略的实施,有赖于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中国要走向富强,迈向现代化,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持续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十几亿人口的素质问题。从普遍意义上说,我们国民素质是较低的。

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承担着重大使命,必须有所作为,必须立足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既应注意提高所有受教育者的素质,又要注意提高每个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将对人才整体素质提出更高的基本要求。在市场经济下,各生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将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将越来越注重人才素质本身。而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素质低能力差的人员将望而却步。从人才交流趋势看,没有一个单位愿意选择品德修养水平低、个人名利至上、责任心差而胸无大志者;那些只会背书本知识、智力平庸、实际能力低下者,势必难以谋生;体质弱、心理疾病患者,势必难以找到合意的出路;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和美丑不分的人,在各种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碰撞的社会条件下,在日常生活中难免到处碰壁;蔑视劳动、靠投机发财的人,终将被淘汰。而那些品德、智力、体质获得全面发展的人才,将日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基础教育把全面提高素质的质量观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突出培养创造能力的人才观

爱因斯坦曾指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每位社会成员只有发挥出创造性,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早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就把“培养创造性”作为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重要目的之一,重视通过教育培养与发挥人的创造潜能。90年代,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为了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财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逐步重视。80年代以来,我国创造教育的悄然兴起与逐步推广,正是因应国际潮流与社会发展之需。

国际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潜能的发挥,以便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然而,“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在我国,直到如今,压抑创造精神的教育现象依然存在,创造能力的培养相当薄弱。其突出表现为,教育质量的标准往往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轻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实际操作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了实现国家“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别需要有大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面对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客观上越来越要求培养创造型人才。为此,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使学生从小学会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志向,运用获得的知识去选择、获取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那种认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是专业教育的事的意识是极端片面的。基础教育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渠道是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创作活动。基础教育所安排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中分析和论证原理的思路,都应有助于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大脑的感知、理解、记忆等心理活动同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潜能相结合,以求得开发人的创造潜力的最佳效果。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基本保证。创造能力的真正获得,首要的在于创造精神、创造性格与创造习惯的养成,在于学习主体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尊重与爱护。在那种鼓励听话、鼓励无怀疑、无批判地接受的气氛中,是很难形成创造的精神性格与习惯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标签:;  ;  ;  ;  

我国基础教育观念改革的未来趋势_基础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