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环境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分析--兼论世界科技活动中心转移的人文因素_科学论文

人文环境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分析--兼论世界科技活动中心转移的人文因素_科学论文

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兼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人文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论文,活动中心论文,技术发展论文,人文环境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等等诸方面,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对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作一论述,并对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人文因素进行简单分析。

1 科学技术发展人文环境的界定

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包括下面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

(1)人文学科的发展状况。 广义的人文学科是指对社会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史学、法学、伦理学、文艺学、语言学等等。人文学科的普遍繁茂,必然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2)民族文化传统构成了科学技术发展人文环境的第二个方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式和道路必然会打上其历史文化传统的深深烙印。

(3)社会价值观念是科学技术发展人文环境的又一方面。 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甚至在某些时候还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4)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及全民族的人文素质。 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其创造能力的大小,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科学知识及其素养,能在某些意想不到的方面激起创造热情和灵感。而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的高低又决定着科学技术工作者人文素养的高低。

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2 人文学科的繁茂必然会促进科学技术的昌盛

从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来看,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至少需要具备三种基本张力:社会张力、文化张力和科学张力。开放性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和科学结构,就构成了这三种张力产生的基本因素。就开放性的文化结构而言,必然表现为人文诸学科,如哲学、文学、法学、语言学、伦理学等的蓬勃发展和对外来文化的广泛吸纳,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张力,这种文化张力与社会张力、科学张力一道就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文化动力及其内在动力,人文诸学科的普遍繁茂就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人文环境之一。

2.1 人文学科的繁茂对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影响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看,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和转移,无不与人文学科的繁茂有关。有学者曾用统计方法印证了每一个成为科学中心的国家,在其科学高潮来临之前,都有一个哲学高潮〔1〕。的确, 每一个成为科学活动中心的国家,在此之前,都有一个人文学科的繁荣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发端于意大利,它留下了艺术、文学、哲学、教育等的繁荣成就,为意大利成为近代世界上第一个科学活动中心创造了精神环境。

进入17世纪中叶,英国逐渐取代意大利成为第二个科学活动中心,有人指出,英国反对封建势力的清教运动,实际上为英国科学进入兴隆时期提供了前提,众多新教教派共同接受的伦理价值观的核心是功利主义,而这与英国科学发展中的经验论传统是相契合的〔2〕。此外, 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培根哲学,对英国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法国启蒙运动中理性精神的高扬,为科学理性的阐扬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而随后兴起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重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方法论的研究,这就为随即而来的法国近代科学的勃兴提供了哲学武器”〔3〕。 “正是基于启蒙运动为法国科学的腾飞所作的充分的思想、心理和舆论准备,大革命时期彻底改革教育、科研体制,最终促使世界科学中心, 由英国转移到法国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4〕。

18世纪末、19世纪初产生的德国古典哲学,造就了康德、谢林、黑格尔这样的哲学巨匠,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得到了尽情地发展。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客观上为自然科学向综合理论过渡提供了哲学背景,同时,也为德国继法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科学活动中心提供了思想基础。

美国在本世纪初叶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科学活动中心。它似乎是唯一一个在此之前没有经历人文学科繁荣的例外。其实,虽然在此之前美国没有一个明显的人文学科的繁荣时期,但它却受到了英国新教伦理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冒险精神、创业精神和开拓精神,不能不对美国近现代科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2 人文学科的繁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人文学科的普遍繁茂,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扫清障碍, 起到解放思想的巨大作用。近代科学的孕育,是在文艺复兴运动扫清各种思想障碍的基础上完成的。“文艺复兴运动把宗教神学所编织的僧侣主义、信仰主义、禁欲主义这些束缚近代科学发展的思想网罗冲击得百孔千疮,从而使被作为婢女的科学获得最初的思想解放”〔5〕。 科学技术的孕育、产生和发展都需要扫清思想障碍,特别需要哲学的繁荣和昌盛为其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生机勃勃的哲学之树必然会结出丰硕的科学技术之果。反之,哲学的贫困,也难以提供科学技术生长的沃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因哲学的贫困而缺乏生机和活力。

(2)人文学科的普遍繁茂,为科学技术的发展, 提供了思想基础。但是,科学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借鉴人文学科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在寻求科学技术新的生长点的过程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譬如,近代科学革命最先是从天文学和人体解剖学这两个领域兴起的,而这正与人文主义思想的确立密切相关。人文主义思潮的伟大思想成果是自然的发现和人的发现,正是由于自然与人这两大发现,奠定了天文学与解剖学领先发展的直接思想基础。

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生长点,这些新的生长点也必然同人文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譬如有专家认为,21世纪将是地球科学的世纪。地球科学只是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才获得了新的活力和推动力,而这种新的活力和推动力就蕴含在深刻的人文背景之中,它“来源于人类对本身与地球关系的反省,”来源于“全面深入地认识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这种推动力与人类自身的前途休戚相关”。〔6 〕还有专家认为,地球科学中的“地球动力学将是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总趋向的重要组成,是建立中国地学理论框架的重要支柱”〔7〕。 而地球动力学中有关地球变动的韵律性和非对称性的提出,就与研究者对诗和音乐的造诣有着很大的关系。

(3)人文学科的普遍繁茂,是促进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促进新学科诞生的酵母。人文学科蓬勃发展的影响,并不会仅仅囿于人文科学研究的圈子,而会广泛地渗透到文明所及的各个领域。譬如医学、数学,等等,在文艺复兴时期,甚至神学也渗透了人文主义因素。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分化、迅速综合的时期,人文学科同样渗透到了文明的每一个领域,成为新学科诞生的酵母。譬如,伦理学向自然科学的广泛渗透,就催生了诸如医学伦理学、计算机伦理学等一大批新的边缘学科:人文知识向地理学的渗透,催生了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新的学科;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反思,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和新的契机。总之,由于文人知识的渗透,许多古老的学科将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也会催生一大批新的边缘、综合学科。

3 民族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深刻影响

民族文化传统是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括。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民族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也是异常深刻的。

3.1 民族文化传统对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传统,这实际上是对宗教文化传统的一种反叛,正是这种叛,标志着人的解放和人性的解放,与人有关的人文学科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这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7〕的年代,在意大利出现了但丁、达·芬奇、布鲁诺、 伽利略等一批巨人。意大利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科学活动的中心。但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另一面——宗教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也导致了意大利科学的衰落。

英国有着与欧洲大陆迥然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尽管欧洲大陆的文化传统曾对英国有过巨大的影响,但17世纪的英国却要清算这种影响,这主要表现为新教伦理价值观的兴起。新教伦理重视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新教伦理还强调功利主义,提倡应用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并以此来行善;新教徒们提倡刻苦与勤奋,崇尚教育,提倡与经验主义结合的理性主义。正是新教伦理价值观构成了17世纪英国的民族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同弗·培根倡导的经验主义是暗合的。17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不单是纯粹的理论,而必须同社会生产需要结合在一起。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个新的特点同新教伦理价值观的核心功利主义契合在一起,就促进了英国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科学活动中心。

“法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深深地根植于法国的社会历史之中。随着社会历史变迁,法国民族文化逐步展现出其独特的自由主义与专制主义交织、唯理主义怀疑论与唯物主义决定并存的风格传统”。〔4 〕这种文化传统集中地体现在蒙田的怀疑论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怀疑论和唯物主义决定论中。正是这种传统决定了法国科学家的研究旨趣摆脱了培根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而由实用方面转回到科学理论方面。同时,到了18世纪,伴随着牛顿思想的植入,法国民族文化传统由渐进式变革发展为彻底变革,迎来了法国历史上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使法国科学实现了职业化和体制化,建立了现代教育制度的雏形,从而使之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但是,法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固有弊端,如自由主义与专制主义的矛盾心态,唯理主义怀疑论与唯物主义决定论的纠结,同时也在阻碍着法国科学的健康发展,最终又使法国失去了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4〕。

宗教纷争和30年战争导致了德国文化的衰落。“当英国产生了莎士比亚、培根、弥尔顿和洛克,法国贡献出蒙田、高仍依、拉辛、莫里哀和笛卡儿的时候,德国学术界却以使用本族语为耻。贵族们说法语,学者们用拉丁文写作。”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哲学启蒙和哲学革命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德国启蒙运动本质上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独立运动”〔4〕。以康德的批判哲学肇始,形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繁荣局面。 德国古典哲学的繁荣,形成了德国注重理论思维的新的民族文化传统。

这种民族文化传统就成了19世纪上半叶德国科学的体制化以及随后德国科学在各大学超越了牛顿力学而取得更为大胆发展的原因之一。这种民族文化传统,在德国,造就了像高斯、黎曼、赫尔姆霍兹、基尔霍夫、波尔兹曼、普朗克和爱因斯坦这样一批集科学家与哲学家于一身的大师,他们擅长理论思维,具有广泛的兴趣和渊博的知识。现代物理学革命这样重大的科学变革之所以发端于德国,恐怕与此不无关系。但是,德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消积一面: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抗,最后以自由主义的衰落为标志,导致德国科学走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道路,最终削弱了德国的科学。

3.2 民族文化传统对科学传统的影响

民族文化传统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科学传统的形成,特别是通过影响科学传统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世界图象的形成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

在科学的历史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而各具特色的科学传统,这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科学传统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科学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崇尚人伦关系的处理,是君臣父子,江山社稷;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重历史经验、轻逻辑推理。这种民族文化传统就直接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传统在顺应自然基础上的重实用、轻理论、重历史、轻逻辑,重整体功能、轻内部结构的特点。这种科学传统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尚能促进科学的发展,但却无法促使近代科学的诞生。明清以来,中国曾有三次孕育、产生近代科学的机缘,〔5 〕但都由于民族文化传统所直接决定的科学传统缺乏近代科学精神而丧失掉。

希腊人崇尚理性,把智力放在首位,以探索自然的奥秘,追求科学的真理为人生的最大乐趣。他们把思想、知识凌驾于信仰之上,把逻辑和科学凌驾于权势、迷信之上。与希腊的这种民族文化传统相适应,产生了自由探索、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善于理论概括、量的抽象、理论化和体系化的研究艺术等科学传统。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使希腊科学传统得到了恢复和张扬,怀疑精神、冒险精神、求实精神和理性精神得到最大限度地阐扬,近代科学不可避免地孕育、产生于欧洲。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民族文化传统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打上了自己深深的烙印,特别是对科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任何民族文化传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历史发展,随着新的文化形态的涌现,随着外来文化的融入,民族文化传统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改变”〔4〕。事实上, 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互动的。我们相信,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在当代,当它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之后,必将朝着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在未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巨大作用。

4 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所具有意义的认识,即人们对于事物的好与错、可望与不可望、可行与不可行等的认识。它在人们头脑中起着认识向主观意向、向决策观念转化的中介作用,并最终决定着人们的实际行动。

社会价值观念对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人类活动起着导向作用。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宏观导向作用集中地体现于国家的科技政策之中,微观的导向作用则体现于科学家个人的价值观之中。

4.1 科技政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导向作用

科技政策集中地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对这种影响,马克斯·韦伯(Marx Weber)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科学就象一张地图,它可以告诉你到某个地方。“去什么地方”这是价值观念的任务,只有提出这个目标和方向之后,科学认识才能指出如何到达这个目的地。〔14〕科技政策就必须依据社会价值观念才能提出究竟“去什么地方”这样一个目标和方向。方向和目标正确,科学技术就会发展得快一些,反之,则会慢一些。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这并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的错,科学技术本身是无所谓善恶的,“用它造福人类,那是价值观念的善;用它毁灭人类,那是价值观念的恶”〔8〕。

因此,体现价值观念的科技政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战后,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国家基金会法案,旨在通过国家基金会资助基础科学的研究。这一法案的通过它为美国科学技术的长盛不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80年代初,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政策,这对日本在短时期内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日本的技术和工业的发展越来越缺乏后劲,恐怕与此不无关系;中国在80年代中后期,相继制定“863计划”和“火炬计划”, 这对中国的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863 计划”说到底只是一个高新技术的“追踪计划”,如不及时调整,恐难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潮流,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9 〕这是异常深刻并值得我们制定科技政策的人深思的。

4.2 科学家个人的价值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微观导向作用

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科学家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除了对科学的热爱之外,还有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功利观。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科学家个人的研究旨趣。这种研究旨趣可能使一些人获得名垂青史的发现,而使另一些人虽经百折而终无所获;一些人生前就能享受到发现带给自己的喜悦和功成名就的幸福,而另一些人只有在死后才能享有如此殊荣,生前却历尽艰辛与屈辱。前者如牛顿、爱因斯坦等。后者如法卡斯、亚诺什、加伽罗瓦、布鲁诺等。众所周知,布鲁诺等人是为科学而献身的勇士,他们生前历尽艰辛与屈辱,甚至为科学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们依然执着于科学的研究和传播。是什么促使他们进行这执着的追求呢?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价值观使然。

也许,能更好说明这一点的是牛顿晚年转向研究神学和爱因斯坦晚年致力于统一场论的研究。这两位巨人晚年的选择,除了他们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外,是其它任何原因都很难解释的。当然,科学家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要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那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5 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5.1 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技工作者个人的思维方式

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的指导作用是通过影响科技工作者世界观的形成和改变,进而影响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方式,并最终对科学研究产生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来实现的。这里最为关键的是思维方式。

一般地说,个人思维方式是包含于个人的世界观之中的。而世界观的形成和改变具有多种途径:有的是自觉地、有意识地发生的,有的则是不自觉地、无意识地、通过潜移默化来实现的。而不自觉地、无意识地、通过潜移默化形成和改变世界观的途径,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而,自觉地,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从哲学的历史形态中吸取营养,就有助正确思维方式的形成,并同人类整体思维方式相吻合。历史经验证实,任何一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和哲学的发展与普及相一致。

思维方式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现已得到世界各国科学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普遍认同,即使在西方,一些有名望的科学哲学和科技史专家也承认这一点。譬如,英国物理学家、科学社会学创始人贝尔纳就曾写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认识科学在历史上的地位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可能还只是关于宇宙以及控制宇宙的有效秘诀这类有趣的资料的不断堆积”〔10〕。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P.莫兰地说,“直至到了今天,恩格斯的这部著作(《自然辩证法》——引者注)对于认识思维范畴的辩证关系和运用辩证法来探讨自然科学的各种问题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8〕。可见, 思维方式对于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来说是何等重要。而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转变又同每个人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哲学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5.2 较高的人文素养可以使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一个通晓历史和哲学的科学家和一个对历史和哲学不甚了解的科技人员,他们的创造能力是不一样的。通晓历史和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在进行本学科研究时,特别是在思维通道受阻时,他就能不囿于本学科的限制,而具有开阔的视野,善于进行类比和联想,从而突破思维障碍,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少年时代就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四岁开始读书,十一岁那年就写出了关于感知理论的哲学论文,曾被人称之为“神童”,十八岁就获得了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1〕本世纪的30—40年代,维纳积极参与了罗森勃吕斯举办的每月一次的科学方法讨论会,并成为其中的活跃分子。在讨论、思考的过程中,维纳等人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从莱布尼兹以后,似乎再没有一个人能够充分地掌握当代的全部知识了。从那时起,科学日益成为专家们在愈来愈狭窄的领域内进行着的事业。”这种状况就造成了各学科之间被人忽视的无人区。维纳将之称为“未开垦的科学处女地”。正是这种哲学思考和分析,开阔了维纳的视野,他着意在“科学的处女地”上进行开拓、耕耘,越来越注意到数学、统计物理、通讯理论中的内在联系,并最终创立了现代控制论。

也许,维纳并不是绝无仅有的。众所周知,年青的爱因斯坦在1902年曾和哈比希特、索洛文组成了仅有三个成员的“奥林匹亚科学院”,正是在这所奇特的“科学院”中,爱因斯坦通过学习科学大师和哲学大师们的著作,通过热烈的自由讨论,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为尔后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创造准备了必不可少的哲学思想与科学思想基础。

5.3 渊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可以激发各种非逻辑思维的产生

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的六边形环状结构的戏剧性过程是大家熟知的事情,但是,我们考察一下这一戏剧性过程的背景,就不难理解凯库勒为什么会出现灵感和顿悟了。一是当时有机化学已经有了相当发展,二是凯库勒思考苯的结构问题已经有12年之久。与此同时,还有两件事情是不能不注意的。一是他曾于1847年进入吉森大学学建筑,建筑艺术的容间结构美的薰陶不能不对他的研究产生影响,二是他年轻时曾当过法庭陪审官,见过许多作为物证的首饰,其中不少是蛇形手镯。是梦这种下意识的活动将沉积在大脑几十年的经历调动出来与苯的结构式产生联想,导致了灵感和顿悟的产生〔12〕。同时,对人文知识的了解,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磨炼人的意志,从而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地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5.4

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质状况及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前不久,笔者曾在几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过一次有关科技工作人文素质状况的调查,结果是令人忧虑的。调查对象中75%的人具有副高以上的职称,但竟有18.2%的人从来不阅读哲学类书籍,只是偶尔看看的也竟有50%之多。这一结果至少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我们的哲学界拿不出什么象样的东西来吸引这些科学技术工作者,并对他的研究真正有所帮助;

二是我们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受文理分割大环境的影响,对哲学、对人文科学不屑一顾。这实际造成了这两部分人在思想、思维方式上的分离,这是否就是西方学者所说的两种文化——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

这种分离似乎并不鲜见。何亚军等人在《文化的基频——科技文化史论稿》中写道:“现在理工科大学生,由于高中阶段即接受文理分家教育,到大学后又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因此,写不出文章,写不好论文的已非个别,甚至连苏步青教授都因他修改博士论文还要当‘语文教师’,为博士们修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而发出呼吁: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人文学科教育”。〔4〕这种分离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这就是在我国造就不出爱因斯坦式的世界级科学大师。早在十多年前就曾经有人提出,我们能否贡献出几个爱因斯坦?这是十分深刻的。爱因斯坦具有较高的哲学素养和音乐素养,可以说正是哲学素养和音乐素养,促使他成为世界大师级的科学家。

一般而言,世界大师级的科学家应该既是科学家,又是哲学家,诸如牛顿、笛卡尔、莱布尼兹、马赫、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人。

在我国则缺少这类科学家,即缺少集科学家、哲学家于一身的巨匠。其实,我国涉足于哲学领域的科学家并不在少数,但他们是在在本专业、本学科领域再也无所建树后才涉足哲学领域的,而一旦涉足哲学领域,他们就几乎切断了与科学界的联系,再也不去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因而,他们无法成为科学巨匠,也不能为后来者树立榜样。因此,要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造就爱因斯坦式的世界级科学家,就必须提高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哲学素养。而我国科技工作者人文素养和哲学素养的提高,还有赖于全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全民族人文素养和哲学素养的提高。

收稿日期:1998—09—03 收到修改日期:1998—10—07

标签:;  ;  ;  ;  ;  ;  ;  ;  ;  ;  ;  

人文环境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分析--兼论世界科技活动中心转移的人文因素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