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县人民医院内一科 四川成都 611430
【摘 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干预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重症患者70例,70例患者通过入院先后顺序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入选35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待两组患者经护理后对比其护理效果。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28%,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7.15%,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其护理纠纷、并发症、护理差错以及医疗事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经统计对比以P<0.05为差异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可将风险事件发生率降低,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存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心血管内科常见的病症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瓣膜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多数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常常合并有其他一系列并发症,也就增加了医治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需要医护人员严密观察病情,要求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就目前而言,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发生的变化,高热量食物增加了脂质以及糖类食物的摄入量,引起肥胖等问题,而过度劳累也易引发心血管疾病,使得患病人数显著增加。而患有心血管内科重症的主要人群为中老年,病情发展较快,具有较多的合并症,为此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以及要求[1,2]。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如未进行有效护理,会出现护理风险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从而出现护患纠纷。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干预和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研究内容进行如下叙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重症患者70例,70例患者通过入院先后顺序平均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入选35例。对照组是由20例男性患者和15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跨度为55-80岁,(68.6±3.9)岁为平均年龄;观察组是由22例男性患者和13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跨度为56-82岁,(69.4±4.2)岁为平均年龄。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组间数据并未产生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模式选择基础护理,即环境护理、生活护理等。观察组护理模式选择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因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多数均伴有慢性疾病或者脏器功能减退等,同时部分治疗药物会使得患者产生心动过缓、休克、血压降低以及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严重者会出现心脏骤停[3],为此在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进行护理时需要予以其护理风险管理,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1.2.2创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进行预见性护理。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成员为心血管内科护士长以及护理人员,对重症患者的护理进行负责,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而后对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预见性护理计划则是让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目的的护理,按照防治先于治疗的原则对其实施护理,在产生事故之前将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进行消除,同时可以在事故发生的过程中选择措施进行解决[4]。因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无良好的自护能力,极易出现跌倒或者坠床等一系列意外事件,为此科室需要将扶栏设置在病床和墙边上,此外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不应突然站起,避免由于体位性低血压产生摔伤[5]。如患者出现便秘现象,可予以其缓泻剂,并指导患者排便过程中不应用力,避免出现心力衰竭或者心脏骤停等现象。
1.2.3用药干预。护理人员将药物发放给患者的过程中,需要对药物名称和数量进行确定,同时需要对患者的身份进行确定,告知患者服用药物时需要按时按量,此外将用药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进行告知。如患者病情较为特殊,护理人员在进行交接班时需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6]。
1.2.4提升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心血管内科需要组织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培训方面包含护理风险管理和制定应急预案,进而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升,并对其进行考核,监督护理人员对培训内容予以学习,对相关专业技能进行掌握,将自身专业素质提升。如果患者出现误诊或者病情不明确,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等指标进行监测,按照医嘱用药。与此同时,需要增强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的理念[7],使得护理人员可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获取患者的信任,并为后续护理以及治疗奠定基础。
1.2.5设备护理。因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在进行治疗时会使用较多的仪器,包含心电图机、除颤仪以及呼吸机,如上述设备由于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或者维修保养不适等因素,在患者进行检查时出现故障,极易产生护理风险事件。为此护理人员需要对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解且熟悉[8],对设备予以维修和保养,以免因为设备出现故障或者操作失误等因素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1.3 评估指标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选择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问卷分数选择百分制,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对护理模式较为满意,评估指标为满意、较为满意以及不满意;而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如护理纠纷、并发症、护理差错以及医疗事故。
1.4 统计学数据
文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护理纠纷、并发症、护理差错以及医疗事故经过统计学软件计算后(SPSS21.0)数据表现形式和检验指标分别为计数资料和卡方,两组数据经过统计对比后如P<0.05,则形成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经过调查评估后可知其护理满意度为94.28%,对照组患者经过调查评估后可知其护理满意度为77.15%,两组数据通过统计对比后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由表1可知。
3 讨论
人体心血管系统属于重要系统,如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极易加重患者自身的病情,严重者会出现死亡现象。由于此特征,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进行护理时,应选择一种合适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模式[9,10]。而心血管内科为风险事件发生率较高的科室之一,多数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同时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进而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升[11,12]。而引发护理风险事件的因素较多,如用药原因、设备原因、疾病自身原因以及护理人员自身原因。护理风险事件的产生具有突然性,可对患者的临床疗效产生影响,护理重点内容则是防范于未然,将风险事件发生率控制到最低。
在临床中对患者进行护理时,予以护理干预可将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提升。对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排除患者在护理时产生的风险事件,协助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无风险事件发生,进而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降低,患者接受护理后可缓解自身的痛苦,从而提升护理满意度。我院选择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护理,此模式存在相应的预见性,可对潜在的风险因素予以防范,并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护理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则是加大护理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力度,在确保临床护理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可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经过交流后可对患者的内心情况进行了解,创建友好的护患关系,获取患者认可的同时将护理风险降低[13]。
本次研究中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法,创建小组对用药方面、培训方面以及仪器方面等进行护理管理,使得患者可以享受到有效且优质的护理服务。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后护理满意度为94.2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77.15%,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护理纠纷、并发症、护理差错以及医疗事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干预在临床中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后可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保证患者顺利进行治疗,进而将其护理满意度提升,有助于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田宏芳.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50):191,197.
[2]王春华.分析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医学信息,2015,28(47):150-151.
[3]钟林华,张丽丽,叶薇,等. 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s1):208-209.
[4] Shi X,Medicine D O. 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Medicine[J]. China Health Standard Management,2017.12(04)337-339
[5] Krishnasankar R. A study to assess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quality nursing care among patients admitted in cardiac medical units at SCTIMST Thiruvananthapuram.[J]. Journal of Physiology,2009,556(3):675–681.
[6]谢艺珍. 浅谈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防范策略[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5):178-179.
[7]张梅,翟凤平,梁爽,等. 风险管理在临床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08,23(20):58-59.
[8]李亚丽,李程程,于爽,等.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降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3):138-139.
[9] Zheng H. Analysis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severe patients in cardiovascular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J].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2016. 23(20):158-159.
[10] Hou X,Surgery D O. Applic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clinical nursing of severe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J].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2016. 22(12):288-289.
[11]江日磊. 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与体位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与护理风险防范[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7(5):11-13.
[12]郭月. 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风险防控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6):216-217.
[13]锡淑华. 心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2):76-76.
论文作者:王阳,李佳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7
标签:患者论文; 心血管论文; 内科论文; 重症论文; 风险论文; 满意度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