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国家战略目标_科技论文

科学技术与国家战略目标_科技论文

科学技术与国家战略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目标论文,科学技术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将要进入21世纪,人类亦将开始谱写新的千年史,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已经提前实现了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按照邓小平的设计,中国将进入第三步发展战略阶段,即再用50年左右的时间,在下个世纪中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是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理想的历史机遇。中国社会各界无疑应以这个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来重新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根据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根据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国情,中国科技界必须而且能够在实现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中做出重要贡献。

冷战结束后,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在内的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世界形势发展看,世界正逐步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区域化的某种国际联盟加速发展,一方面,多边性国际机构的协调作用正在日益加强。从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看,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方兴未艾,经济竞争与合作已超越了地区、超越了国界,越来越显示出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大趋势,而这种竞争与合作已经从原来的争夺世界资源与能源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能力,表现为优秀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从世界科技发展前景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从以数理科学为核心的系统科学逐步发展到以数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为基础,以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环境与能源科学、系统科学等领域为重点,这些科学领域将会显得更具有生命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革命已经发生,信息产业将成为国际经济中最宏大、最具有挑战性的产业,信息科技将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和竞争要素;生物科技也发生了质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水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基因工程的成就将引起农业新的绿色革命;新的功能材料与结构材料及其工艺、先进制造技术改变着传统产品的结构和性能,改变着生产方式和效率。新的科技革命必将引发新的产业革命,从而推动新的经济结构、消费结构的调整和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新的变革。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且布局很不合理。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一条节约、精益生产、文明消费、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12亿人口的中国不能只靠商业和贸易发展经济,也不能像某些国家那样依靠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中国必须有稳定的农业、大规模的先进制造业和高度发展的第三产业,这一切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撑,需要全社会重视科技和教育,把科技和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兴邦之源。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现有国情,中国科技界应为实现国家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做出决定性贡献,责无旁贷。中国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抓住了历史机遇,在世界性经济结构调整中取得了很好的发展,顺利实现了国家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但是,我们所取得的发展多数还是依赖于投资的增长,依赖于外延型生产规模的扩大,依赖于引进外国资本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而达到的。为了实现国家发展第三阶段战略目标,我们的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整个社会运行管理的水平与效率都要和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相适应,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走一条“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此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发展无疑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中国到下世纪中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将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即从现在到下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解决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及促成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第二阶段,即再用二三十年时间,全面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和合作能力,通过在若干领域的科学技术的优先发展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科学技术经过建国后近50年的发展,具在相当的规模,拥有一定的综合实力。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继续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中国科技界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当前,为了实现国家下世纪发展战略目标,中国科技界应从战略层面上进一步凝聚,集中力量在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战略领域拓展新的科学知识、创造新的高技术、创造新的产业方面做出决定性贡献。

农业与粮食问题将是影响中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我们的农业发展道路无疑应具有丰富的科技内涵,要在现有耕地的面积上,充分利用综合科技手段,大幅度提高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农产品及其食物的产出能力,在中国主要产粮区实现由传统农业方式向现代农业方式的转变;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提高育种水平,缩短育种所需的农作物生长周期,大力提高病虫害防治和防灾能力,在发达地区大面积建设高技术农业,促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人口与健康问题将会随着中国进入小康社会、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而成为与“食物”问题相当的影响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随着人口增加与人均寿命的提高,中国将面临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国政府既要解决十几亿人口丰衣足食,又要解决医疗与保健的问题。中国科技界理应针对当前中国和未来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发出类似历史上的预防疫苗、抗菌素的防治细胞变异或机体代谢与神经失调性疾病的新药,为中国人口健康做出贡献,并由此创建宏大的战略科技产业工程。

能源以及资源与环境问题将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瓶颈”问题。由于连续十几年的调整发展,由于中国这块土地养育的人口超过了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由于我国科技水平和生产力尚处在初级阶段,在获得经济效益、拓展经济规模的同时,能源与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采用更多的绿色科技,比如洁净煤技术、洁净水技术与高效可循环用水集成示范技术,在提高使用效率、持续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在做好“节流”工作的同时,战略上应进一步开展“开源”工作,充分利用现代地球科学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探明中国能源与资源储量。比如,最近的地球深部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某些地区在深层地下以及广袤海域都存在着发现新的矿产资源的可能性。

信息革命导致的信息化社会已经来临,信息已成为当前世界合作与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并将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为了使国家能适应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需要,目前迫切需要在战略上将信息科技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国家未来的信息效率和安全作综合考虑。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我们应抓住当前信息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进而推动国家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一种对资源依赖较小、对环境压力较低而能取得较高效率的经济结构,从而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

总之,在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确实存在着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有相应的科技发展战略作为支撑才能实现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

21世纪将是全球合作与竞争的世纪。现代化的通讯和交通网络将世界联接成一个整体,各国之间的经济与科技交流和合作变得更加频繁、广泛,各国之间在经济和科技上的相互依赖关系也与日俱增,国家之间科技合作与共同研究开发变得更加重要,科技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其中,文化是先导,科技是关键,经济是基础。科技创新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将成为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最宝贵的也是取之不竭的资源与动力。因此,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先进的科技与文化成果、重视和鼓励科技创新,将是每个国家在21世纪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过程中取得积极主动地位的根本所在。

(本文是作者在中日科技经济交流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本报略有删节)

标签:;  ;  ;  ;  ;  ;  ;  

科学技术与国家战略目标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