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江县联合中学 李 荣
闲暇无事,偶尔翻了几本书,有幸接触到了时下正在热论的问题:中学语文应怎样走进新课程。于是对此产生兴趣,作了一点肤浅的探索,拿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顺利地走进新课程。
一、用对话心,辩论激趣,沟通师生心灵,强化亲和力——放教者师道尊严架子
处在新时期的中学生,大都对长辈、师长有着一种本能的逆反心理。你如果不尊重他,不跟他主动搞好关系,你说一千道一万,他不一定会听你的。你尊重他,师生关系融洽了,亲密无间了,你对他实施的教育才具有有效性。否则,你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所以,我们必须放下架子,协调好同学生的关系。其乐融融,你才会迎来教育的成功。
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
1、对话课不失为调节师生关系的一种好途径。对话课上,师生互问互答,实话实说,如实招来,零距离接触,亲切融洽,合谐自然。
例如,笔者曾在所教的初2006级,2009级两个班中搞了两堂对话课,主题是如实招来,问题涉及恋爱、婚姻、家庭、职业、理想,如何才能学好语文以及父爱,母爱和其它一些当前的热点问题。结果,同学们无话不问,无话不答。一节课不够,还加了一节课,仍然余兴未了。通过这节课,我和学生们的距离拉近了,感情沟通了,师生之间进一步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
2、谈心时刻,促膝而谈,畅所欲言。以过来人的身份同学生交谈,指引她们怎么做,我教初2006级时,我班上有一个女生学习不努力,一个劲的沉溺于爱情之中。我找她到学样的操场边的草地上谈心,把她当做我的孩子一般,用自己年轻时的一段失败的恋爱经历启发她好好把握好学习机会,别在思想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玩感情游戏。这样的交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个女生后来考上了本县的县高中,听说她顺利地高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这种方法我常常使用。屡试不爽。
3、开辩论课也是一种加深师生感情的好方法。可以师生互辩,老师作评,胜过老师者有奖。可以师生互辩,学生作评,胜者有奖。这种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进了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友谊。
开赛诗会也是一种不错的活动,老师同学同台献艺,尽展老师才华于学生面前,既能增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又能提高师生的亲和力的含量。
二、使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生活语文化——走大语文教育路子。
实践表明,课堂小世界,生活大课堂。处在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若仅仅只是抱着一本语文课本教学,永远把自己囿于狭小的课堂教学的小天地,而不把鲜活的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那么,你的语文教学就注定要失败的。
应对的措施及方法:
1、有效地引生活的活水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课外知识向课内辐射,使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走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的路子。平时电视里广告很多,我就叫同学们评最佳广告词;学校里有很多名言警句,我带同学们到校园里一游,然后请同学们评最富有诗意的、最具有教育义的名言警句。评论会上,同学们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结果往往是各有千秋,都是佳言丽句。再就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往往因一句话表述不清,而造成听者理解歧义的现像。
如此种种,可以说是枚不胜举。这些活动,拉近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做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既让学生们把知识学牢了,学活了,又让学生们觉得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生活。
2、利用好学校的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得用好学校的板报校报,文学期刊,让同学们在这些阵地上展示语文才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注意开发可资开发的教材资源。例如,我很喜欢对对联,曾撰写了六七千字的文章《对联的美学价值赏析》我就把它作为一个文学鉴赏专题,讲给同学们听。既让同学们大开了眼界,又增加了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三、还课堂与学生,使师生双边互动,激活两个积极性——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模式。
自主学习就是一种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学习。它的前提是老师要不断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绝大部分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不断成功,不断满足的愉悦体验,从而由“要我学”而进入到“我要学”的自觉学习的佳境之中。
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互动性和共进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依赖于每个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环境中不仅能主动承担个人的责任,而且还能相互支持与默契的配合。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具有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学习方法。学生一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将使学生终生受用无穷;我们若教会了学生并让他们掌握这种学习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掌握了终生学习的钥匙。
可操作的方法:
1、老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真正还课堂于学生。真正做到学生双边互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机会。
要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就应当以《读本》和学校阅览室里的报刊杂志为学习平台,并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目标,并定期检查。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就应当主要通过语文实践来进行。如根据课本内容合作改写课本剧在班上表演,或是下去采访某人,某事,然后合作撰写文章等。
要培养探究的学习习惯,就可以以依托教材为平台,也可以依托时事中的热门话题为平台进行,让学生在教材中和平时的生活中去探索,寻找学习的规律.
3、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以趋日臻完善。并上升形成为理论,形成体系,构建成模子。
四、强化文学教育,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学生心灵中牢牢地扎下文学素养根子。
具体方法及措施:
1、尽力发掘教材中作品的文学素养,并有效利用好这些文学素养资源。
2、尽力开发学生作品中的文学素养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
3、强化实践手段,让文学素养成为学生的思维意识,并进而转化成文学能力。
五、激励学习热情,激活创新意识——铸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的主题,而培养创新人才,既是党和政府规定我们每个老师必须完成的严肃课题,更是我们每个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我们理应担当起这个神圣使命。
1、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时时处处在心灵深处绷紧创新弦。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法的选择、使用以及对教材的拓展与开发都要时时处处体现创新意识,使用创新手法。
2、要有效指导并教会学生创新。在作品透析时指导学生创新;在写作教学中启发学生创新;在班务活动中指导学生创新。在对时下的热门话题和热点问题的透视中向学生昭示创新。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都要激励学生创新。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热情鼓励学生任何具有创新思维特色的举止和行为。要毫无保留地加大赞赏学生平时的具有创新思维的观点和见解。要高度评价和热情讴歌学生创作的崭露思维灿烂光芒的优秀作品。
综上所述,便是笔者在20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商讨。是耶?否耶?实难逆睹,企望大方之家不吝斧正。
论文作者:李荣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9
标签:学生论文; 同学们论文; 语文论文; 师生论文; 素养论文; 文学论文; 老师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