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我国石油行业的影响及战略对策

加入WTO对我国石油行业的影响及战略对策

郭建强[1]2002年在《加入WTO对我国石油行业的影响及战略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研究入世议定书中涉及石油石化的内容出发,全面分析了入世给我国石油行业带来的影响,阐明了加入WTO后中国石油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打造能够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的中国石油跨国公司为出发点,剖析了我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的弊端,阐明了中国石油行业进行重组和企业内部体制重组的必要性,提出了重组的战略目标、任务、步骤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借鉴国外大石油公司的发展战略,比较全面地提出了中国石油工业应对加入WTO后的八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全文共分叁章。第一章首先从关税减让、取消配额许可证非关税壁垒、原油、成品油的国营贸易和非国营贸易、化肥的进口关税配额和国营贸易、分销服务的开放、油田服务、储运和仓储服务、与工程有关的专业服务等九个方面介绍了入世议定书中涉及石油石化的主要内容;然后就由此对我国石油行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中受到重点冲击的炼油化工业务、油品分销业务、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入世对我国石油行业在体制和机制、管理水平、竞争能力、勘探开发技术、人力资源等六个方面的挑战。加入WTO,中国石油工业面临的首先是对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挑战。所以,在本文的第二章对当前石油行业管理体制的弊端进行了剖析,阐明了中国石油工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控制下所造成的政企不分、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统一对外合作管理、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上下游割裂等对企业成长的制约,由此提出中国石油行业进行体制重组的必要性以及石油企业内部进行体制重组的战略目标、任务、步骤和内容。作为本文的重点,在解决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问题后,本文第叁章根据企业战略管理有关理论,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对国外大石油公司管理模式和战略制定模式进行研究的前提下,以把中国石油企业打造成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大石油公司为战略出发点,面对国外大石油公司纷纷进入中国石油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等挑战,从培养中国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以两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基础,比较全面地提出了中国石油企业在加入WTO后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一体化战略、多样化战略、集团化经营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石油价格战略、石油炼制与销售战略、创新战略和企业形象战略。中国已经迈进了WTO的门槛,这对中国无疑是个深化改革和促进开放的良好契机。中国的石油工业只要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主动。

朱永进[2]2002年在《中石化公司润滑油业面对WTO的战略对策探讨》文中指出在中国加入WTO的新环境下,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润滑油业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是并存的。中石化公司润滑油业作为国内润滑油的主要力量,与国际上的知名公司相比,尽管在生产、研发及到销售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但也拥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只要能顺应环境变化,制定出发展对策,做出适当的调整,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论文从中石化润滑油业的视点出发,介绍了加入WTO后中国润滑油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通过引用大量的数据,分析了世界及中国的润滑油业发展情况,在中国市场层面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竞争对手的状况,同时应用了企业竞争力要素分析方法从组织结构、生产、研发等八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中石化润滑油业的竞争力,最后综合起来,对中石化润滑油业进行了SWOT分析。 以分析为基础,运用战略管理及市场营销理论,探讨了中石化公司润滑油业面对WTO新环境所应采取的一些应对策略,包括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模式的选择,采取“叁品牌”战略及强化营销能力等战略重点,同时讨论了诸如组织机构调整、生产系统、营销体系、人力资源在内的战略实施保障措施。希望对加入WTO后的中石化润滑油业乃至中国的润滑油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何齐聪[3]2003年在《入世后我国施工行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12月10日,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意味着中国真正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分子,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各项产业都面临着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施工行业又是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开展加入WTO后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对促进和加快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并尽快适应国际经济的运行规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系统的介绍了WTO及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运作方式、中国政府对施工行业的相关承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对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全面的阐述。通过对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现状的分析,比较中外施工企业在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市场管理、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行业法规及标准、国际市场的参予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在与国际接轨中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对加入WTO后我国建筑施工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生产经营模式、项目管理体制、地方保护主义、行业队伍建设、重复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融入国际市场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就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应对WTO的近期和长期战略对策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中国加入WTO后,给中国施工行业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从短期看,可能是竞争大于机遇;但从长期看,将有助于中国建筑市场的规范,促进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业务的开展。我们应该不断研究市场环境,积极推进行业改革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抓住机遇,寻求更大的发展。

杨立国[4]2004年在《我国化肥行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化肥行业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成就显着,已成为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化肥最多的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以后,我国化肥行业同其它行业一样将得到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必将受到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化肥行业生产、流通、消费叁个主要领域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当前我国化肥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比阐述了世贸组织化肥行业规则及入世承诺,指出了我国化肥行业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受到的四个挑战和四个机遇,四个挑战是:即化肥进口限制措施的取消将使国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农产品等相关领域的市场准入,也将影响化肥生产总量的波动及品种需求的变化;化肥分销领域的逐步放开,将进一步削弱国产化肥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化肥生产企业的部分优惠政策的逐渐丧失必然导致企业的成本显着增加。四个机遇是:促进化肥行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加快化肥营销体系的改革进程、有利于推动我国传统施肥方法的改进和有利于推动我国化肥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基于上述挑战和机遇,提出了5条战略对策:即关于能源原材料方面的战略对策、我国化肥行业结构调整战略对策、化肥企业与流通市场改革基本战略对策、国际化发展战略对策和科技兴肥战略对策。最后,对化肥行业管理提出了8条建议。

郭海风[5]2002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从经济全球化对服务贸易及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出发,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国际服务贸易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发展态势,以及旅游业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文章接着分析了我国国际旅游业的现状、面临的形势以及加入WTO后对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具体影响,指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还不强,并分析提出了增强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着手点;最后,结合对影响国际旅游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因素的分析,文章重点讨论了面临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国际旅游业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应当采取的战略对策,主要针对目前我国国际旅游业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的发展、旅游促销、出境旅游以及旅游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徐国铭[6]2002年在《WTO条件下中国化学制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WTO相关准则,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医药经济影响的研究基础上,分别对国内和国际医药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内外部环境分析;进而对国际国内医药产业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由14个子目标构成的战略目标体系,建立了化学制药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巴斯夫等跨国制药企业及中国制药企业进行了比较测算,提出了中国不同类型化学制药企业的战略对策。最后,在实证研究上对中国Vc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制定了中国Vc产品发展战略方案。

褚祝杰[7]2003年在《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加入WTO,它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实现真正对接的关键一步。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取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企业对WTO这个贸易组织的规则的了解程度及能否将企业成长与国际竞争水平的提高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汽车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兴衰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汽车工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生产规模小,市场秩序混乱及技术开发能力弱等等。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战略对策,力图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为汽车工业在国际竞争力赢得一席之地提供理论依据。

薛泽洲[8]2004年在《中国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建国五十多年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部地区的经济同全国一样,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从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上看,中部地区的经济在全国所占比重还比较小,人均水平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居于全国的中间和腹心位置,是全国区域关联度最强的地方,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枢纽,是全国范围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战略支点。因此,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不仅关乎中部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直接影响到全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中部地区现代化建设应当采取什么战略,如何加快中部地区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次以博士论文的形式比较全面深入系统地探讨了中部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问题。文章以层层递进的形式,综合运用演绎法、归纳法、统计法、类比法、实证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首先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现代化的基本理论、现代化发展模式以及世界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接着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地区现代化发展进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和阐述了我国中部地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阐明中部地区的特点,以及在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探索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的方向、道路和“空间”,进而提出了我国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构想和实施的五大基础保障,最后文章对我国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中的七个重要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围绕这些战略重点,探索中部地区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途径。文章认为,中部地区现代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它既需要科学的现代化理论,又需要正确的现代化战略,还需要发达国家和周边地区成功的现代化建设经验。对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指出,首先是发展不足;其次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叁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背离;再次,中部地区内部相互的经济联系较少,缺乏整体性和统一的基本框架。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贯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但中部地区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东西夹击”的严峻挑战和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带来的难得的历史机遇。文章认为,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但需要克服的劣势也较为突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动力和后劲明显不足;产业结构层次较高,但结构转变机制和能力有待加强;体制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市场化水平以及外部资源的利用水平还不高。挑战与机遇并存,这是制定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客观基础。中部地区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中部地区现代化建设,要把握好以下五点: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给中部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科技进步加快条件下的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有利于加速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基本<WP=4>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中部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扩大内需和西部开发战略,明确了中部未来发展中内需主导的内需和外向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多方面分析中部地区未来发展面临的内外形势、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具体内容、阶段和步骤,以及对策措施。在判明国内外经济环境变迁所带来的机遇与风险的前提下,文章指出,中部地区现代化的战略取向应当是:根据利用机遇、规避风险的原则,立足于本地区的资源开发、对经济结构的重构和对空间结构的重组,实现各种经济发展力量的整合,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经济自我发展机制,提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崛起。文章分析认为,制定中部地区发展模式,既要考虑本区域的特点和条件,也取决于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变化。中部地区各省地域大,产业体系比较齐全,各地发展程度和发展条件不一致。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和国家发展战略大背景,中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模式总体上应该采取非均衡战略,并充分运用梯度和反梯度理论。在发展思路上,文章认为,中部地区应当突出发挥比较优势,将经济发展的立足点真正转移到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上来;确定一批国家重点支持的经济核心区,作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以知识经济为依托,实行跨越式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搞好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城市化为重点,促进都市经济圈的形成;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加快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区”、“科技兴省”;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发展,切实解决“叁农”问题。文章在分析中部地区相关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部地区现代化建设中七个重大发展战略对策,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科教兴国战略对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对策,城镇化战略对策,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对策,“走出去”战略对策和发展“叁农”战略对策。

原永胜[9]2004年在《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文中指出跨越式发展作为一种超常规的快速发展方式,是后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追赶先工业化发达国家的一种理想途径。进入新世纪,我们面对着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国内外形势。今后五到十年,能不能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向第叁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新的征程上取得良好开端,这是历史对我们提出的考验。本文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讨论了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的含义与特征,剖析了河南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优势与潜力,系统分析了河南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环境条件,提出了河南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构想;在深入探讨信息化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剖析了河南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水平及其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河南信息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对策;从河南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的角度,对河南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结构调整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讨论了河南工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提出依托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对策;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叁资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等角度深入探讨了河南工业企业制度创新战略,并对在加入WT0后的过渡期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原崛起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的实证分析发现,目前,河南正面临着加速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后发优势凸现。河南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物产、市场、人力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明显。河南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质量效益逐年改善,产业优势较强。经济发展的空间较大,具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投资拉动动力强劲,消费需求潜力较大,非公有制经济将增添新的活力,城市化和信息化将有力促进工业和第叁产业的发展。河南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实施终身教育,确立终身学习制度,构建学习型社会,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施信息强省战略,建设数字河南。<WP=4>本文通过对河南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信息化战略的系统研究,认为河南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河南省情出发,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与科技进步为动力,面向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体制创新,加强宏观调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确保重点工程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发挥后发优势,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河南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通过对河南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结构调整战略的研究,认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跨越式发展的主线。进入新世纪,河南要着眼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在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宜遵循市场导向、效益优先、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外向带动、区域合理布局和存量调整为主等原则。调整和优化工业产品结构应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继续推行和实施名牌战略,加大产品创新投入,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河南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应从河南省情出发,确立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战略地位,并把它作为主导产业顺利成长和发展壮大的根本任务来抓,有重点有选择地加大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合理化政策力度。本文通过对河南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的系统探讨,认为提高技术水平是企业增强国内和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技术创新为内在机制的发展模式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核心的措施便是从发展战略到具体政策都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实行以技术创新为内在机制的发展模式。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目前,河南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尚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产品创新力度不大,技术创新的直接成果不多、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够。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河南工业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技术创新需要很多与企业有关的特定知识,科研机构和大学都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河南工业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机构和大学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体系是沟通知识流动尤其是科研部门在中小企业间知识流动的重要环节;在WTO框架下,政府更多的作用是促进有利于技术发展的组织措施建设,政府不必干预商业化技术,但应当干预技术基础设施,发展共性技术。<WP=5>本文通过对河南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制度创新战略研究,认为以制度创新推动河南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推动工业企业制度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对于河南来说,当前工业企业制度创新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重组、改

郑仰南[10]2003年在《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入世”的成功,给中国的生活节奏、管理方式、思维模式和政策制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事业和社会经济各项政策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进出口贸易政策和贸易措施都要有重大调整,关税水平按计划要进一步下调,非关税政策措施逐渐完善。 面对世界森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供需格局,世界各国根据地区、时区的不同相继制定了各自的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不断调整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但是许多政策仍不完善,无法适应世界森林产品市场的要求。对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有一定的研究,但是都较为零散和单一,比较研究不够深入。进行系统的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还不多见。 对世界不同国家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其成功经验,不仅有利于国家调整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为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定位,而且能够为国际贸易条约和协定及WTO的规则对口衔接提供依据,还可以为从事森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公司取得国内外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比较信息提供理论方法,对中国成功地调整和制订符合中国实际的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政策科学理论、比较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博弈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和比较研究了世界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的发展历程;剖析了中国森林产品的进出口现状及其森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通过比较分析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森林产品关税政策措施的趋同性和差异性,指出了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中关税的“多元化效应”。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非关税政策措施在世界不同国家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中所起的作用,揭示出商品经济给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带来的单一的利益原则,针对非关税政策措施的特殊性,指出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首先要体现的是“贸易政策的绿色化”原则,这要成为各国制定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的一个“程式化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本文比较研究了不同国家森林产品的进出口政策,提出中国非木质森林产品产业是一支“异军突起”的朝阳产业,中国非木质森林产品的进出口政策措施应该定位于提高技术标准和卫生检验标准,尽快同国际化标准接轨。 本文通过对中国两大国有森工企业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实例比较分析,揭示了森工企业森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所遇到的宏观管理弱化、森林产品贸易单一化、缺乏信息化等一系列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塑中国森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战略对策:动态弹性发展战略;市场激活战略;以质取胜、刺激出口战略;立足国情、跨出国门战略;龙型配套战略;人才互动战略。为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的调整与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本文借鉴不同国家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的已有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以系统思想为指导,采用发展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以关税和非关税政策措施为出发点对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进行系统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 加入WTO对我国石油行业的影响及战略对策[D]. 郭建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2]. 中石化公司润滑油业面对WTO的战略对策探讨[D]. 朱永进.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3]. 入世后我国施工行业发展战略研究[D]. 何齐聪. 重庆大学. 2003

[4]. 我国化肥行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发展战略研究[D]. 杨立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研究[D]. 郭海风. 南京理工大学. 2002

[6]. WTO条件下中国化学制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徐国铭.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7]. 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D]. 褚祝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8]. 中国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D]. 薛泽洲. 中共中央党校. 2004

[9]. 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D]. 原永胜.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10]. 森林产品进出口政策比较研究[D]. 郑仰南. 东北林业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加入WTO对我国石油行业的影响及战略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