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图书馆跨系统协作研究_图书馆论文

网络时代跨系统的图书馆馆际合作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图书馆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9.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25X(2009)09-0020-04

正如《OCLC 2003环境扫描报告》指出:“如果最近几十年图书馆和信息的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真正重要的、进步而最有意义的、持久的解决方案就是合作。”[1]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开放程度为图书馆间的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长期以来图书馆间的馆际合作多在系统、部门内推进,如我国教育部组织的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缺少跨系统图书馆间的馆际合作。随着国际信息环境的变化、知识创新组织的社会化、用户需求的变化,跨系统图书馆间的馆际合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跨系统图书馆馆际合作问题的提出

跨系统的图书馆馆际合作是利用各系统(公共、高校和科研)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上的互补性,通过信息资源的整体化、社会化和全方位配置,实现信息服务的整体化组织,以适应跨系统、跨部门的集成信息服务的发展需要。

1.1 知识创新主体的社会化决定了跨系统合作的方向

在国际信息化发展中,我国相对封闭的知识创新系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系统、部门为主体的知识创新正向开放化、社会化、市场化、协同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条块分割的合作发展模式必须改变,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开放服务为特征的图书馆跨系统合作战略必须确立[2]。

1.2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多元化

今天,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用户的信息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迫切希望获得从事创新活动所需的内容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知识信息。单一专业化和系统化的信息服务愈来愈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必然求助于各系统图书馆的合作和协作。这种协作关系的发展要求在管理体制上对相对封闭的系统化服务进行整合与调整,形成面向多方用户的共享服务体系。

1.3 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推动

传统图书情报机构的知识信息服务受地域的限制和时间的约束,很难面向范围以外的用户开展系统性服务。信息组织和处理的数字化,基于标准化的数据库资源的共享以及信息传递、提供与服务的网络化使图书馆跨系统合作成为可能。在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新一代网络环境和网络技术,如网格技术、虚拟数字图书馆技术、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简称SOA)和P2P(peer-to-peer)构架等,从各角度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为图书馆跨系统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 跨系统的图书馆馆际合作模式

国际范围内图书馆的跨系统合作具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PRDLA(Pacific Rim Digital Library Alliance,环太平洋地区数字图书馆联盟)等跨国、跨系统的图书馆合作组织,从传统的合作藏书建设、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向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联合编目、联机检索、在线书目查询、网络协作参考咨询等合作业务不断拓展。随着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馆跨系统合作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资源共享和服务协同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展。我国一些地区或行业的图书馆在跨系统的图书馆馆际合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1999年上海地区公共、科研、高校和情报四大系统的19个图书情报机构合作成立了上海市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目前该协作网成员已增至66家。通过协议的方式,各协作单位开展了以外文采购协调、馆际互借、联合网上编目、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建设等为代表的系列资源共享服务活动[3]。

跨系统的图书馆馆际合作模式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合作范围可划分为国际合作、地方性合作、区域性合作;按合作业务可分为联合数字资源建设、网上联合编目、网上文献传递、合作数字参考咨询等;按跨系统合作内容,可分为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人员合作模式及项目合作模式等。

2.1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是指根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分属于不同系统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汇聚、融合和重组,以实现资源共享。跨系统的图书馆联合编目、文献传递以及基于资源整合的文献信息共享服务都属于此类型。

图1 湖北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框架结构图[4]

目前,已经有一些机构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例如湖北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是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建设的跨系统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该平台整合高校、中科院、科技信息系统和公共图书馆四大信息系统(如图1所示);2005年,湖北省科技信息院通过长江技术经济信息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互联,实现了教育网和科技网的整合;长江技术经济信息网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华中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成功集成,实现了在统一平台上的检索,同时,二者还通过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完成无缝链接工程,实现同步传输科技文献信息[5]。

伴随我国知识创新工程的推进,我国很多地区的科技信息机构(如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广东省科技图书文献中心、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都积极开展了图书馆跨系统的区域性合作。这些图书馆跨系统的区域性合作都是在地方政府的推进与部门协调下进行的局部整合,从宏观上来看,都没有摆脱布局分散甚至重复建设的问题,而且,其信息资源存在区域分布和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要将图书馆跨系统合作扩展到全国范围内,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整体推进。

2.2 人员合作模式

人员合作模式是指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服务技能的专业人员通过共享知识来实现跨系统的合作,如跨系统的专家咨询。人员合作模式以不同系统图书馆馆藏资源为基础,以因特网的丰富信息资源和各种信息搜寻技术为依托,突出各行业、系统专家的知识引导和知识交流,发挥图书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为各行业服务的知识导航作用。其中,上海图书馆网上知识导航站是跨系统的图书馆人员合作模式的典型代表。

上海图书馆网上知识导航站是建立在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基础之上的专家问询系统。现有来自上海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图书馆、中科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的20位中青年参考馆员组成导航专家队伍。网上知识导航站建立专题合作模式服务专业群体,专家提供咨询的领域有:社会科学、语言文字、宗教、生物医学、农业、计算机管理、工程技术、化学化工、教育与心理学等多方面。此外,该站还与香港、新加坡、澳门的信息网上服务中心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用户可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向这些中心的咨询专家咨询问题。跨系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跨系统的专家资源的合作和共享。

2.3 项目合作模式

项目是特定目标下的一组任务或活动,也就是说,项目可以成为彼此合作的基础和纽带。对于不同系统的图书馆而言,为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职责,通过项目合作可以联动地走到一起,通过项目共建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项目合作模式是不同系统的图书馆之间以项目为中心组织资源、调度人员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对传统服务形式和组织结构不作大的调整,仅在垂直管理机构中增加数条水平管理链和服务链,彼此纵横交叉,其形似矩阵,也称矩阵合作模式。在这一合作模式中,需要从各系统、部门抽调不同专业人员组成多个横向临时性组织来完成不同的项目任务。各横向临时性组织完全由实际需要和能力来组建,方式灵活,因而组织的柔性大大增强。

在项目合作模式中,项目小组组建后,即按项目要求根据项目小组成员专业、岗位情况进行任务分配,小组成员可在开展各自部门工作的同时完成任务,这样既可节约项目完成的时间,也可以增加日常工作的知识含量。在项目开发和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各学科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在图书馆的技术攻关和系统开发过程中,通常会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集中各系统图书馆的资源和人才优势进行合作开发。

3 跨系统的图书馆馆际合作的推进

跨系统的图书馆馆际合作的推进要求从宏观上解决战略构建问题,以实现基于科学规划的建设与发展。具体而言,要求解决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3.1 建立科学的管理与协调机制

由于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全国缺乏总体上的统筹规划和分工协调。虽然我国从中央到地方设有不少的图书馆学会和工作委员会,但由于它们没有统一协调运作有关图书馆大政方针的自主权,因而能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因此,我国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组织中普遍存在标准不统一、资源重复开发、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面向未来的图书馆跨系统合作推进中,应在组织管理、技术标准等方面摸索出一条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的道路。这就需要在组织管理方面加大力度,确定加强合作、减少重复、实现资源共享的方案。

促进图书馆之间跨系统合作的关键问题在于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和组织、良好政策环境的创造、科学的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建立,如由文化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出台高校和所在地方公共图书馆之间协作共建的指导性意见,为跨系统合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跨系统的图书馆合作需要在国家的整体架构、统筹布局、政策导向、法规建设、经费保障和项目支持下进行全方位定位,既兼顾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要求,又在理顺管理体制基础上通过跨地区、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努力进行合作的规划。在跨系统的图书馆合作组织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如OCLC的会员制度)以扩大图书馆跨系统合作的范围和层次。

3.2 合理选择与定位跨系统合作的目标

图书馆跨系统合作是一项较长期的任务,在实施中宜采用分阶段推进的原则,既制定长期发展计划,也要考虑分阶段目标的选择和定位。图书馆跨系统合作分阶段推进的原则包括:按试验发展阶段、重点推进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和全面普及阶段,根据基础、现状、需求与发展进行组织。选择与定位跨系统合作目标的依据包括: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社会化的用户需求,所依赖的社会基础设施,国际信息环境,文献信息资源结构与分布,国家政策与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规划等。在局部跨系统合作中,则应从局部情况出发,在与全局协调的基础上进行定位。

3.3 加快跨系统合作的标准化建设步伐

标准化是实现跨系统合作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加快标准化建设是实现跨系统合作的基本保障和现实需求。标准规范的建设要有合作共享的全局观念,要确定长远目标,要确保国际标准、国内标准以及各行业规范细则的兼容。在信息资源采集和建设方面,目前必须明确资源选择、数字资源转换、对象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标准规范。在信息组织与存储方面,要确定分类、标引、描述、压缩、存储、编码转换、元数据、标识语言、数据格式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在信息检索方面,要明确全文数据库检索、多媒体信息检索、可视化检索、异构系统的互动操作、传输控制与互联协议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在信息的权限管理和安全方面,要明确加密、水印技术、指纹鉴别等技术的标准规范。

3.4 加快全国性和地区性联合目录的建设

目前,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分别形成了自己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建立了诸如网络基础设施、文献资源管理系统、联合目录、文献传递系统等,而要实现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文献资源共享,完整的全国性和地区性联合目录的建立是基础和前提[6]。事实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都对行业以外的图书馆持欢迎态度,如CASHL(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制定了详细地对非高校系统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协议,其收费标准与高校图书馆完全相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联合目录的538个成员馆就包括来自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各系统的成员(见图2)[7]。各成员间都有合作的意向,都做出了合作的努力。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全国性联合目录的建设,为更大范围的跨系统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2 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字图书馆联机联合编目成员构成

4 结语

随着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以及计算机国际语言化技术等把传统的分离割裂的图书馆推向了全球一体化、网络化的新环境,馆际之间的协调通过网上信息相互传递得以实现。跨系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需要经过馆与馆之间、馆与协调中心之间的反复磨合才能在学科范围和学科结构上形成有机链接,实现资源共享。

标签:;  ;  ;  ;  ;  ;  

网络时代图书馆跨系统协作研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