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同意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吗?_恩格斯论文

恩格斯同意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吗?_恩格斯论文

恩格斯认同黑格尔“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观点”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黑格尔论文,同质性论文,思维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409(2006)03-0047-04

一、事体重大,不可不辨

俞吾金先生在《哲学研究》2005年第12期上发表了《从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到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变中的一个关节点》[*](以下简称俞文)一文。该文梳理了马克思探索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历程,引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结论,这是应该肯定的。但俞文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把恩格斯与马克思对立起来,这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

俞文说:“恩格斯一生都认同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观点,并主张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探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而“马克思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探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观点乃是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观点”。据此,俞文认为,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上的差异”。

在俞文看来,恩格斯不仅认同上述所谓“同质性观点”,而且是“一生认同”;相反,马克思主张所谓“异质性观点”,而且这是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观点”。如此说来,这岂止是俞文所认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上的差异”,而分明是“本质的差异即对立”。[1] (P254)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这种思想上的对立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俞文“想像的存在”呢?在我们看来,不是前者,而是后者。

特别应该指出,俞文关于恩格斯认同黑格尔“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观点”这样一个结论,涉及一个根本的、原则性的问题,即关系到对恩格斯哲学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判定,关系到对恩格斯和马克思关系的正确认识,因此事体重大,不可不辨析清楚。

二、黑格尔的一个唯心主义基本观点

俞文认为,恩格斯认同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观点。那么,什么是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观点呢?对此,俞文作了说明:“在黑格尔那里,存在是被思维化的存在,而思维则是无条件地渗透、贯穿于存在的思维。简言之,思维与存在具有同样的性质,即它们具有同质性。”

俞文的这一说明,大体是到位的。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因而需要加以补充和进一步予以说明。这里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存在与思维谁是本原的问题上,黑格尔认为,思维是本原的,存在是思维的派生物,是“抽象精神的产物”。也就是说,在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问题的说明上,黑格尔坚持的是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观点。因此,第二,存在是思维中的存在,也就是说,在黑格尔那里的存在,不是思维借助于现实手段和条件,转化为的“现实的存在”,而是思维中“想像的存在”。[2] (P115)第三,在黑格尔那里,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是存在与思维的同质,而不是相反。用黑格尔的话说:“客观世界即是——理念”[1] (P421),或者说“存在即思维”[3] (P232)。

不难看出,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观点,不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一般的观点,而是集中体现其哲学唯心主义性质的一个基本观点。如果这个认识不错的话,那么结论必然是:谁认同这个观点,也就是认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谁反对这个观点,也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

三、恩格斯并未认同黑格尔

俞文说,恩格斯一生认同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观点。我们认为,事实真相并非如此。

早在1845年,恩格斯在《“傅立叶论商业的片断”的前言和结束语》一文中就批判了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他指出:不要相信黑格尔的“绝对的精神王国,不相信有和无的同一以及永恒范畴的交配”。[4] (P656)

31年以后,即1876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又指出:“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就是说,在他看来,他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的事物和过程的或多或少抽象的反映,相反,在他看来,事物及其发展只是在世界出现以前已经在某个地方存在着的‘观念’的实现了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5] (P363)

也是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在叙述了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观点之后,接着指出:“杜林先生的相反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它把事物完全头足倒置了,从思想中,从世界形成之前就永远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的模式、方案或范畴中,来构造现实世界,这完全像一个叫做黑格尔的人的做法。”[5] (P374)

此后,又过了10年,在1886年发表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恩格斯在评论青年黑格尔派时再一次指出:“唯物主义把自然界看作唯一现实的东西,而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自然界只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可以说是这个观念的下降;无论如何,思维及其思想产物即观念在这里是本原的,而自然界是派生的,只是由于观念的下降才存在。”[6] (P221、222)

以上所引,出自恩格斯从青年到晚年的各个时期的著作,其时间跨度40多年。从这些引证中不难看出,在这40多年中,恩格斯对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观点的批判是深刻的,其唯物主义立场是坚定的、一贯的,是不容置疑的。因此,俞文所谓恩格斯一生认同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同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是有悖于历史真实的,是武断的、不能成立的。

四、如此“思维跳跃”搞不得

为了说明恩格斯和马克思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存在“差异”,俞文认为马克思主张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观点。但在我们看来,俞文的这一结论并没有如实反映马克思,当然也包括恩格斯的有关思想。因此,必须加以分析,予以澄清。

无疑,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观点是持坚决的批判态度的。但是能否由此断言,马克思主张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观点呢?我们认为,不能做这样的引申和推断。

在论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认为,思维和存在是有区别的,但他们没有孤立地讲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区别”,而是把二者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加以说明,从而与唯心主义及二元论划清界限。

比如,马克思说:“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又处于统一中”。[7] (P123)又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4] (P112)

恩格斯也说:“如果完全自然主义地把‘意识’、‘思维’当作某种现成的东西,当作一开始就和存在、自然界相对立的东西……那么意识和自然,思维和存在,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如此密切地相适合,就非常奇怪了。可是,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界产物的人脑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关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5] (P375)

由此可见,必须从上述的“区别”和“联系”这样两个方面来全面把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来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唯物主义论述,而不能像俞文那样,撇开思维是存在所派生,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等二者之间的本质联系,把思维与存在的区别绝对化,定格为所谓“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俞文把马克思关于思维与存在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观点,说成是马克思主张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观点,这里的思维跳跃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维统一于存在的唯物主义观点,也难以与二元论划清界限。

俞文还把这种所谓“异质性观点”说成是马克思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观点”,在我们看来,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观点,只能是以实践为中介的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观点,而不可能是别的观点。

五、这种“文字技巧”玩不得

为了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存在“差异”,证明马克思主张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观点,俞文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四本著作中的有关论述,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其中,《手稿》是马克思独自撰写的,恩格斯在世时,还不知道有这部《手稿》。《提纲》是马克思撰写的,恩格斯从马克思1844~1847年的旧笔记中发现了它,在做了文字整理以后,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出来,并且给《提纲》以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6] (P213)以上事实说明,恩格斯是完全赞同《提纲》的观点的。而另外两部重要著作《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的。

俞文在引用《手稿》和《提纲》中的有关论述时,不提恩格斯,这理所应当,不会有人提出异议。但是俞文在引用《提纲》中的有关论述时,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是把“恩格斯观点”放在与“马克思观点”相对立的意义上,来证明马克思观点的正确的,这样一种引证,就很不妥当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俞文在引用《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有关论述时,只是说“马克思写道”、“马克思又写道”等等,而压根儿不提恩格斯。这样做也是甚为不妥的。

六、这般“移花接木”使不得

为了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存在着“差异”,为了证明恩格斯一生认同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观点,为了能提供这一方面的证据,哪怕仅仅是一点证据,俞文把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对黑格尔关于世界可知性思想的肯定,说成了恩格斯对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的认同,这里姑且称之为“移花接木”。

在《终结》这本著作中,在论述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二方面,在谈到世界的可知性问题时,恩格斯指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6] (P225)接着谈到对不可知论的批判,并分别论述了黑格尔“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所做的“驳斥”、直观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所做的机智的批判,特别是论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诉诸“实践,即实验和工业”的驳斥。也就是说,黑格尔、费尔巴哈和恩格斯分别从各自不同的哲学路线,都对世界可知性进行了肯定,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共同的。

在谈到黑格尔关于世界的可知论时,恩格斯写道:“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也就是那种使世界成为绝对观念的逐步实现的东西,这个绝对观念是从来就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世界并且先于世界而在某处存在的;但是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这是十分明显的。”[6] (P225)

俞文在引用了恩格斯的这段论述之后,写道:“虽然恩格斯不同意黑格尔把绝对观念理解为先于世界而存在的东西,但在‘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这一点上,他又肯定了黑格尔。正是这种肯定表明,恩格斯一生都认同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观点。”

恩格斯这段话到底认同了什么?很显然,这段话表述了二层意义:一是概括说明了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同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是恩格斯所批判的;二是文中用“但是”标明,黑格尔的这一观点中又包含了世界可知性的思想。因而在恩格斯的这一整段论述中,前文用了“不言而喻”一语,最后用了“十分明显”一语相呼应,只在于证明一点,即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黑格尔也是承认世界可知性的。可见,这里的“十分明显”,根本不是如俞文所认为的是对黑格尔所谓“同质性思想”的认同。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在谈到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时,也明确指出,关于世界可知性的肯定性的回答,“不仅是所有的唯物主义者,而且也包括最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例如,绝对唯心主义者黑格尔”。[8] (P74)很显然,肯定黑格尔的世界可知性的观点,并不等于认同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正如在《终结》这本著作中,恩格斯肯定了费尔巴哈关于世界可知性的观点,也并非是认同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一样。

总之,俞文关于恩格斯一生都认同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质性观点的结论,是没有一点证据的,是不能成立的。以这个观点为前提所引伸出来的关于恩格斯和马克思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存在“差异”的观点,也是不能成立的,是错误的。当然,这样说,并不否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走过的哲学道路、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哲学的风格和对哲学的贡献等方面,各有特点,两人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他们是完全一致的,都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这是两位巨人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团结奋斗、肝胆相照,共同锻造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哲学武器。

*该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6年第4期,(本刊编辑注)。

标签:;  ;  ;  ;  ;  

恩格斯同意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吗?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