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论文_邬慎新 罗建江

邬慎新 罗建江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 725000

摘要:目的: 研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效果,为破裂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探寻安全稳定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150例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患者发病期均<3d,处于发病急性期,占同期栓塞动脉瘤的4.0%。6例患者在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后收缩压均上升至200mm Hg左右,其中第1例和第4例患者出现瞳孔扩大症状,显示动脉瘤破裂,经血管造影确诊为破裂。动脉瘤破裂时机分别为:第1例发生在微导管及导丝导入过程中,第2-5例患者发生在栓塞过程中,最后一例患者发生在最后1枚弹簧圈脱落之时。经过术中栓塞和CT检查发现,第1-5例患者预后恢复状态良好,第6例患者在术后24h内死亡。后经DSA复查,5例患者均未出现动脉瘤再通。结论: 对急性期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有效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降低患者病死率与致残率,对患者治疗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破裂 血管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破裂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期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由于具备入路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自2014年9月~2015年8月,我们共对150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1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150例患者均接受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其中6例患者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6例颅内动脉瘤再次出血患者中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2例,年龄分布在22-68岁,平均年龄为(44±3.2)岁。经临床造影和CT检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眼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Hunt-Hess分级显示:Ⅰ级患者2例,Ⅱ级患者4例。6例患者发病到治疗时间间隔均小于3d。

1. 2 治疗方法

患者术前行常规消毒处理,全麻下实施手术。患者取仰卧位,完全暴露穿刺位置。由股动脉入路,穿刺置入6F动脉鞘,进行脑血管造影,准确掌握载瘤动脉位置及动脉瘤大小、形状,造影包括双侧颈内动脉与双侧椎动脉,选择2个及2个以上角度确认。拔出造影管及替换导丝,插入导引导管至颈内动脉C2水平位置,选用塑形微导管带微导丝经导引导管内进入颅内动脉。控制微导丝缓慢进入动脉瘤腔中外1/3位置,微导管顺行微导丝进入动脉瘤腔相同位置,撤出微导丝。选用柔软性3D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填入动脉瘤腔,填入后通过造影检查载瘤动脉通畅情况及填塞情况,解脱并根据造影观察情况最大限度填塞动脉瘤腔。

术后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速避林0.4ml 2次/日)皮下注射3天。应用支架的患者术后口服硫酸氯吡格雷75mg/d,疗程2个月,及肠溶阿司匹林100mg/d,疗程6个月。监测出凝血时间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对患者除应用尼莫同解痉对症处理外,给予腰穿或腰大池引流。对有手术并发症的患者给予对症处理。

1. 3 治疗效果评判标准

患者在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后通过脑血管造影观察栓塞程度及评价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根据GOS评分。两个及两个以上造影角度,连续观察动脉瘤。治疗效果良好:动脉瘤腔填塞程度95~100%;中残:动脉瘤腔填塞程度80~90%;重残:动脉瘤腔填塞程度<8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由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百分率表示统计结果。其中P<0.05代表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6例患者发病期均<3d,处于发病急性期,占同期栓塞动脉瘤的4.0%。详细情况见下表2.6例患者在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后收缩压均上升至200mm Hg左右,其中第1例和第4例患者出现瞳孔扩大症状,显示动脉瘤破裂,经血管造影确诊为破裂。6例患者动脉瘤破裂时机分别为:第1例发生在微导管及导丝导入过程中,第2-5例患者发生在栓塞过程中,最后一例患者发生在最后1枚弹簧圈脱落之时。给予动脉瘤破裂后的患者继续栓塞填充。对于有支架或球囊辅助栓塞的第4例患者,借助球囊将动脉瘤颈进行继续填充,以此抑制出血。经过术中栓塞和CT检查发现,第1-5例患者预后恢复状态良好,第6例患者在术后24h内死亡。对5例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经DSA复查,5例患者均未出现动脉瘤再通。

3、讨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会大幅度增加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需要谨慎对待。尤其是针对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症状,随着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种。在相当比例的患者,出于对动脉瘤解剖表现、占位效应以及患者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载瘤动脉闭塞仍不失为可靠的选择。

随着显微外科和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以及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日臻成熟。尤其是对单纯型颅内动脉瘤,无论是手术或者栓塞,均可以取得较满意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6例患者动脉瘤破裂时机分别为:第1例发生在微导管及导丝导入过程中,第2一5例患者发生在栓塞过程中,最后一例患者发生在最后1枚弹簧圈脱落之时。由此可见,血管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积极借助全脑造影判明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出血状况,并在操作过程中严谨规范,避免导管导丝的误入以及防止弹簧圈脱落,增强预后对患者的护理,将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置管失败、致密填塞率低、术中破裂出血以及术后易复发等风险与不足,随着医师经验的积累、相关介入治疗医生的培训以及介入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破裂颅内动脉瘤将会得到更及时、更安全的治疗,介入治疗的风险与不足等问题也将不断得到很好的解决,国内介入治疗也将更加普及、更加规范。

参考文献:

[1]李庆民,李亚娟.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破裂38例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6-67.

[2]龙飞,秦坤明,冯大勤.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附42例报告)[J]. 微创医学,2012,03:252-254.

论文作者:邬慎新 罗建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  ;  ;  ;  ;  ;  ;  ;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论文_邬慎新 罗建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