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银行的跨国经营_银行论文

论我国银行的跨国经营_银行论文

我国银行跨国经营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经营论文,我国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银行跨国经营是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银行国际化的历史选择。中国的银行业如何在经济、金融改革的关键时期顺应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趋势,积极开展跨国经营,积极稳健地培育和发展世界一流的跨国银行已成为当前紧迫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课题,本文拟就银行跨国经营的若干问题做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紧迫性

1.全球金融自由化的要求。1997年12月13日,世贸组织约7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内瓦达成新的服务贸易协议:各方同意对外开放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新协议将在1999年3月1日开始生效,这意味着全球金融自由化时代的即将到来。目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还很低,国内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也只是初露端倪,金融组织的国际化还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发展,但是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因为按照世贸组织协议,我国最多可争取到发展中国家一般可享有的5年保护期。因此, 为适应未来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我国银行无论是在享受权利方面,还是在履行义务方面,均需探讨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优惠政策,如何积极有效地规避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更有必要促使银行业加快跨国经营步伐,积累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只有在不断深入地参与国际银行业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为我国金融自由化创造条件。

2.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要求。党的十五大提出:“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实施企业战略性重组的目标就是为了构造具有世界水准的中国大企业、大集团,把它们推向国际市场,加快与国际经济的接轨,提高国际竞争的能力。不言而喻,随着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不断深入,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必将会愈来愈多,而任何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银行跨国经营的配合,我国也不例外。国际经验证明,金融支持将比国家行政支持更具说服力和信用保证。这主要是基于国际化的银行业不仅拥有巨额资金,而且拥有大量专业人才,熟悉全球工商业行情和国际金融市场情况,同时与各阶层、各行业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能够为公司的海外投资与经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因此,我国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培养和发展,迫切要求银行加快发展跨国经营,提高其全方位服务的能力。

3.银行商业化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银行商业化改革进入深化攻坚阶段的主要方面,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内部生存环境是国内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外资金融机构陆续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同时,国内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原有市场份额不断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国内发展空间不断缩小。而与此同时,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外部环境又要求我国银行必须走出国门,在这种内外部环境下,我国银行只有主动参与国际金融竞争与合作,大力开展跨国经营,大胆吸收和消化西方商业银行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及金融创新技术,才能有效地巩固原有市场和进一步开拓新市场。

二、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

发展我国银行的跨国经营不是盲目提出的,除了有其客观的要求外,本身我国银行业也已具备了一些参与竞争的内在条件,即我们所说的竞争优势。

第一,我国拥有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政治局面,人民安居乐业,政府的政策保持较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10%,自1993年开始,中央政府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地把我国通货膨胀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从而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政策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90 年代以来, 我国的外汇储备逐年增加, 到1997 年底已达到14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政府应付国际国内金融波动的能力大为增强,这为政府对银行跨国经营的支持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第二,我国银行的一些制度规则正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在企业会计准则方面,继1997年5 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之后,1998年4 月又颁布了第二项《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这说明我国内部会计制度不断健全,会计处理日益规范,信息披露逐渐严谨,从而使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运营情况可以得到如实反映、分析和比较;在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资产管理制度方面,1994年我国就已开始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从199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控制,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管理体制。这些改革将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促使其在激烈有序的国际竞争中规范经营,健康发展。

第三,海外华人金融事业发达。我国六千万海外爱国华人经过80多年艰苦创业,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华资银行、信托公司、金融公司、信用合作社等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化华人金融事业,有的已具备国际型企业集团规模,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在美国,每年平均有10多家华资银行开业,仅洛杉矶一地,近10年就先后开设了30多家华侨银行。在东南亚地区,80%以上的金融事业为华人掌握,数家银行如泰华银行、泰京银行、大华银行等均已列入世界前1000家大银行之中。大多数海外华资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强,基本实现了业务全能化、专业化、电子化,具有先进的国际资迅系统和金融技术,以及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众多的高素质人才。总之,海外华资银行这一“潜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发展。

第四,企业海外投资发展迅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经过80年代的试探性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境外企业已达5000多家,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协议中方投资金额为554亿美元,其中非贸易性企业1883家,协议中方金额为1864 亿美元。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的发展与银行的跨国经营是密不可分的,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具有天然的伙伴关系,跨国公司是跨国银行的理想客户,跨国银行是跨国公司的强大后盾。企业的海外投资需要本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服务,尤其是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更需要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这种要求对我国银行来说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强劲的动力。

第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即将达到8%, 国际竞争实力明显增强,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各项金融改革政策的有力实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亦在不断扩大,实力明显增强,已跻身世界100家大银行之列。从1997年10 月《银行家》杂志按一级资本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来看(见表一)中国银行排名第15位,中国工商银行排名第25位,中国建设银行排名第66 位, 中国农业银行第78位。

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力状况表

表一:单位:亿美元

亚洲世界排名 行名一级资本 总资产人员

排名 9796

1 1526 中国银行 137.37 2925.54197079

2 6628 中国工商银行 111.72 4373.92560000

3 6672 中国建设银行

54.83 2561.16387000

4 7874 中国农业银行

48.27 1767.79

5388000

中国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最早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拥有广泛的海外分支机构,强大的人才优势和丰富的国际经营经验,在国际上一直享有良好信誉,在国际银行业兼并、竞争加剧、新排名出现大幅调整的条件下稳中趋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虽国际化起步较晚,但在国内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中国银行一起是亚洲(不含日本)实力最雄厚的四家银行,具备一定的以国内为基础向外扩张的跨国经营能力。1998年3月1日,《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议案已经审议通过,财政部定向发行特别国债2700亿元,所筹资金用于拨补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以使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全部达到8%, 这有利于提高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资信度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也为我国银行跨国经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三、我国银行跨国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跨国经营始于80年代初,并且一直都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经过近20年的海外开拓和经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国银行的海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增强了开拓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银行的跨国经营还存在许多问题:

其一,跨国经营意识淡薄,缺乏全球战略构思和布局。国际银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积极参加欧洲货币市场活动,从事欧洲货币的信贷业务是国际银行业的主要内容。而我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并不活跃,欧洲货币的信贷业务量也较少,另外,我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在地理分布上大多集中在亚洲地区,而在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分支机构少,层次也不高,这些都反映了我国银行跨国经营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对跨国经营缺乏一个全球战略思想和布局,限制了其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政府的政策投入不够,缺乏必要的体制保障。任何国家的银行跨国经营成功与否与政府的指导、规划和扶持是密不可分的。日本银行在国际化过程中,政府一方面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有步骤到推进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一方面直接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导日本银行的国际化进程。美国银行的跨国经营不仅得到政府在法律上的支持,而且美联储还通过不断降低短期利率增强美国银行实力,提高美国银行在跨国经营中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关于银行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较少, 且不健全。 我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1995年成立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司负责监管,其监管内容也主要局限于机构审批。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法律依据主要是1990年4 月颁布的《境外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和1993年7 月颁布开始实施的《银行外汇业务管理规定》。这两项法规离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跨国经营监管法还有一定距离,相比之下,我们还缺乏具体的金融、税收、技术产业政策法规及专管机构对银行的跨国经营进行指导、规划和扶持,政策投入明显不够。

在体制上,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也正在进行,就目前而言,企业的产权关系还较模糊,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此外,在西方银行普遍选择综合化经营模式的情况下,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业管理,分业经营”体制,使我国银行业在与西方银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可见,现行经济、金融体制的缺陷阻碍着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其三,与我国跨国企业和海外华资银行的联系不够甚至脱节。这种状况在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中象分行这样高层次的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而我国海外企业则70%以上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正是这种地理分布差异导致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分离,使金融优势、贸易优势、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等互补效应难以形成,限制了银行和企业跨国经营的融合发展。

其四,金融技术相对落后,严重缺乏高素质的国际金融人才。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跨国银行,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金融品种和金融工具比较单一,结算和收付汇的环节较多且速度慢,金融创新能力弱,金融电子化程度也比较低,全球信息网络尚在进行之中,我国银行还不能提供及时高效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国际金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级专业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是决定银行跨国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发展,无论是机构网点的延伸,还是业务创新,最大的问题是人才问题,具体表现为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国相当缺乏既精通外语、计算机以及国际金融专业知识,又熟悉东道国区位优势、人文状况且政治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而且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凝聚力弱化,这对于稳定金融干部队伍,培养高级管理人才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果这种状况不尽快扭转,势必影响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发展后劲。

四、推进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若干建议

1.强化跨国经营意义,进行全球战略构思。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与金融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强劲,各国跨国银行纷纷致力于全球战略的制订与实施。根据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国际金融环境,我们也必须为我国银行跨国经营构造一个总体战略目标:即通过跨国经营与发展,提高中国金融和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建立起多个综合型、全能型的世界一流跨国银行并确立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经营主体地位,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国际环境。

为了确保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及保证银行自身体系的有效运行,我们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战略以指导实践。我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在战略选择上既要充分利用国际银行业已经形成的国际业务方式、国际联系网络、国际化管理方式等有利条件和成功经验,又要树立超前意识,准确地把握未来银行业发展脉搏;既要强化跨国意识、危机意识,又要结合中国国情及金融业现状规范发展,稳健经营。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可以构思这样一个跨国经营战略:即把国内金融市场看作是全球市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内竞争为基础,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和经济贸易为依托对外扩张,从效益最大化和竞争的角度出发,在全球布点,选择相应的跨国经营组织形式,建立合理高效的全球分支机构网络,在发展上突出区域和业务两个重点,并以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三个重要业务领域。

2.借鉴国外经验,扩大政府的政策投入。任何国家的银行业跨国经营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管理。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待我国银行的跨国经营活动,根据目前银行跨国经营现状,通过政策、法规等对我国银行的跨国经营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协调、监管、扶植,使得跨国经营活动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首先,应尽快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权威专管机构,以统一研究制定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方针政策、战略规划,来协调和监管跨国经营活动。其次,加快跨国经营的立法步伐,尽快制订《银行跨国经营法》。银行跨国经营的专管机构可以针对银行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先行起草一个指导性规章,然后再由有关部门形成较具体的实施条例,最终形成一部《银行跨国经营法》,使得跨国经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再次,加强税收,信贷政策支持。根据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各银行的对外扩张能力对比,在税收方面,对于积极、健康、有序开展跨国经营的银行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其巩固和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其汇回海外利润;在信贷方面,选择跨国经营竞争实力相对较强的银行给予重点支持,增加其信贷资金投入,增设网点,扩大经营规模,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银行,从而带动其他银行的跨国经营;另外也可以利用政府担保的形式,提高我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誉等级,为发展银行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加大经济、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力度。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理顺现代经济、金融关系,建立起产权制度明晰,组织制度科学,财务制度完善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一套能够适应国际市场运行的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

3.积极与海外华资银行建立密切的金融联系,加速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中国银行的跨国经营,首先应加强与海外华资银行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得到其支持与配合,逐步与其建立密切的金融联系:在具体业务经营方面,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推动国际证券投资业务,引进侨资投资国内证券,拓展小额投资国外有价证券信托资金业务;在增设海外分支机构方面,设立区位应向侨资和侨民集中的国家或地区倾斜,以便于适当争取海外华人银行的有效支持与配合;在全球金融资讯网络建设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海外华资银行先进的国际灵活资讯系统,缩短我国资讯网络建设周期并降低建设成本。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联合与渗透是现代化生产的内在要求,也是跨国经营向高级阶段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标志。为了实现产融结合,首先,我国银行在海外分支机构设立区位的选择上应倾向于与我国经贸往来密切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中心,以便于为我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商工贸投资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其次,主动与我国跨国工贸企业取得直接联系,深入了解其服务需求,不断完善和创新金融服务品种和工具,努力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向跨国银行方向发展。

4.提高金融技术创新能力,搞好人才培养及其储备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包括银行设备水平的现代化,而且包括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我国银行业应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加快银行电子化建设,即利用先进的电子计算设备,建立电脑化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效率。与此同时,我国银行应加强学习能力系统的建设,不仅要积极引进和消化西方先进金融技术,优秀的经营管理经验,以提高其跨国经营管理水平,而且要根据客户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参与开拓国际零售、批发和中间业务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形成并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提高自己的金融创新能力,从而增强竞争力,获得稳定的客户源,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为了实现银行跨国经营战略目标,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我们应从战略高度出发,采取多种途径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从业人员队伍,具体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利用海外华资银行的关系派人出国学习;二是银行内部培训和高校培训结合。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从而搞好人才储备工程。有了坚实的人才后盾,我国银行的跨国经营发展才能成为“有源之水”,获得最根本的动力。

标签:;  ;  ;  ;  ;  ;  

论我国银行的跨国经营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