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不仅涉及到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问 题,而且联系到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如果一种理论不能解释现实和对现实给予指导,则将使 理论失去生命力。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西方新古典理论不仅在应用领域取得了支配 地位,而且在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教学中被广泛的采用,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严峻 挑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学者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够解释现实,试图从“另一 种角度”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这些解释似乎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够接 近于现实,目前所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非正统解释正是源之于此,但这些解释 从根本上混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理论)的区别,而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一旦被抛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将从根本上失去意义,或者 说会失去理论经济学的研究价值而只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价值。这里特别需要提起注意的是, 作为主流经济学的西方新古典理论在应用中表现出它的严重缺陷,正是因为这一点,发展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与新古典理论相竞争的理论并用于解释现实变得更为重要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在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是根本不同的 。新古典理论把经济分析的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其理论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技术 关系,对所有现实问题的解释完全从技术关系的分析入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强调的则是 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认为现实经济中的主要问题来自于人们的社会关系,而这一点是新古 典理论完全否认的。这里的问题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或目前经济学所研 究的主要现实问题究竟是由技术关系决定的,还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如果说我们目前所要 研究和解释的现实问题就是技术上的资源配置问题,那么新古典理论的研究方案就是可行的 ;如果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由技术关系所决定的,而是涉及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新古典理论在解释现实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逻辑上的矛盾。
就我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而言,无论是宏观经济中的有效需求、货币与资本市场问题,还 是企业的组织和市场结构问题,都与经济制度有关或本身就是经济制度问题,即使是经济增 长和资源配置这些似乎是最接近新古典技术分析的领域也并不能排除经济制度的分析。从新 古典的技术分析出发来讨论这些问题,一旦涉及到人们的社会关系,必然会导致逻辑体系的 矛盾,剑桥资本争论和关于凯恩斯经济学的争论所揭示的逻辑矛盾正是来自于新古典理论的 分析中不明确地加入了社会关系的假设。要排除这些理论分析中的逻辑矛盾,就必须改变理 论的假设,明确地把社会关系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这正是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的意义所在。
笔者在分析剑桥资本争论和凯恩斯经济学的争论中所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目前所有国 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以货币量值所表示的总量指标与新古典的生产函数或技术关系是完全无关 的,而只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货币金融体系所决定的,(参见柳欣,200 0年)如果这一结论是成立的,那么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所有问题将不是技术关系方面的问题 ,而是社会关系问题,新古典理论把所有这些变量作为技术关系来对待的研究方案从根本上 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这样,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并不是使它适合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而是重新申 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社会关系的基本假设和基本结论,通过与主流经济学的论战而建立 新的理论体系,得出对现实问题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定理
一种理论的基本定理应当能够表明这种理论的核心以及与其它理论在前提假设和结论上的 基本区别。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定理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所表示的剩余价值或 利润的来源,即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的劳动,用马克思的公式来表示,假设资本家用于雇用 工 人的工资或劳动力价值是4小时的劳动时间,然后资本家让工人工作8个小时,剩余价值是4 小时,即8-4=4。这样的推论看似简单,但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即马克思所表述的,价值与 技术是完全无关的(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原子),而只是表示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资本 主义经济中,价值转化为剩余价值,以劳动为基础的交换转化为以剩余劳动或获取利润为基 础的交换关系。
这一剩余价值理论正是马克思使用抽象方法分析价值理论所要得到的结论,或者说是马克 思所建立的劳动价值论的目的所在,即马克思抽象掉所有的其它因素(如使用价值和劳动生 产率),从而把价值归之为劳动时间,由此来表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来讲,马克思经济学的这一基本定理在逻辑上和在经验上的 正确性是无可置疑的,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是雇佣劳动,利润的来源 肯定是工人的劳动。这种逻辑推论的要点就在于,在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雇 用劳动进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利润,而不是使用价值。因此,为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 ,抽象掉使用价值和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关系对于表明其特殊性质是重要的。例如,就使用价 值的生产来讲,产品的生产需要使用土地和资本品,而不只是劳动一种生产要素,这里存在 着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的问题,这一点是新古典理论所要讨论的核心。但在一个以利润为生 产目的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源配置问题是依附于获取利润的生产目的的,换句话说,为获 取利润的生产将决定资源的配置。
这里特别需要提出资本的概念问题。在新古典理论中,资本被作为一种与劳动并列的生产 因素,但就技术关系来讲,奥地利学派把资本作为一种时间(即迂回生产)是更为恰当的,因 为资本品是劳动生产的,当资本品被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一定是因为所假设的分析的时期小 于生产周期,只要我们把分析的时期延长,资本品存量将转化为劳动流量。这样,资本品在 某种意义上讲只是“过去的劳动”。当然,这并不防碍为了某种分析的需要而划分出资本品 存量和劳动流量,比如,从技术关系的角度讲,如果存在着技术进步,这种存量和流量的划 分就是有意义的。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理论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把资本作为一种生 产要素或考虑存量与流量的时期划分上,而是在于现实中的资本(资本品)的价值(相对价格) 是不是仅仅由技术关系所决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当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利润和采用雇 佣劳动的形式,资本就不是一种生产要素,而是支配劳动的手段,即资本是一笔对货币工资 的预付,资本家用货币购买资本品或生产资料也只是对生产资本品的劳动和以前的劳动的工 资预付,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即这种生产要素市场的交换并不是按照劳动的价值,而是 按照劳动力的价值,其价值小于劳动时间。这样一种资本概念的现实性应当是容易为经验所 证实的。
当采用这样一种资本概念,相对价格和分配的决定将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技术关系, 资源配置也不仅仅是由技术关系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利润和利润率,即由斯密、李嘉图、 特别是马克思所表述的生产价格所决定的。这一点正是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核心所在,即通 过定义价值由抽象的劳动时间所决定和假设劳动力的价值小于劳动时间而得出剩余价值理论 ,由此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性质,相对价格、分配、再生产以及资源配置问题都与这种 获取剩余价值或为了获取利润的生产有关。
二、资本积累和社会再生产
按照前面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定理,可以推论出其基本的比较静态分析的结论,即 工资与利润是对立的,如前面的公式(8-4=4)所表明的,工资率的上升将导致利润的下降。 这一点对于马克思所要推论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矛盾是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推论利润率下降 所涉及的经济波动问题。当然,我们还可以把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或利润称之为剥削,即 利润来自于工人的劳动。然而,从这一基本定理中并不能直接推论出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 否定,众所周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否定是依据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 ,这涉及到《资本论》的全部分析,而不仅仅是剥削问题。当我们离开马克思的全部分析, 就 会导致对前面所述的基本定理的误解。
如前面所表述的,这一基本定理的核心是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利润,当考虑到 资本积累和社会再生产,可以把这一点与马克思讨论资本积累时所使用的一个基本假设联系 起来,这个假设是,资本家的全部利润都用于资本积累或储蓄。当然,马克思在讨论社会再 生产时还采用了资本家也把利润用于消费的假设,马克思加入了奢侈品部门来表明资本家的 消费,资本家的这种消费与工人的消费是不同的。我们这里把资本家的消费放在稍后讨论, 先假设资本家的全部利润都用于储蓄或资本积累。从这一假设中,我们可以推论出对前面的 基本定理一种新的解释,即如果资本家并不消费,则显然,全部产品将是由工人所消费的, 资本家所得到的只是利润和积累的资本,这种利润和积累的资本将永远不用于消费,而是作 为一种符号或标志用于表明资本家的成功和社会地位,这一点是与基本定理相一致的,即资 本主义生产只是为了利润本身。
这里之所以把这种解释称之为新的解释是对于一些人的理解或传统的解释而言的,即把基 本定理理解为工人与资本家在产品分配上的对立,但基本定理所表示的工资与利润的对立并 不仅仅是强调工人和资本家在产品的分配和消费上的对立,而是用价值表示的此消彼长的关 系。这种工资与利润的关系联系到社会再生产和经济波动,即联系到凯恩斯所表述的有效需 求不足所导致的失业。
三、竞争
与马克思的基本定理和资本积累理论相联系的是竞争,只有从马克思的竞争理论中才能理 解马克思的价值、分配和积累理论。
在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中完全抽象掉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或社会关系,其完全竞争的 假设也只是涉及技术关系,如信息传递问题,而并不是现实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新古典理 论相对立,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表现在人们之 间的利益对立或竞争上。
在采用抽象的价值理论表明了剩余价值的基本定理之后,马克思在讨论相对剩余价值时阐 述了他的竞争理论,即资本家争相采用新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和不 在竞争中被淘汰。在这里,给定劳动力价值,对于单个资本家来讲,他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即剩余价值率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当个别资本家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其 他资本家时,他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因此,竞争是劳动生产率的竞争,是通过对新技术的 垄断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现在,我们把马克思的竞争理论应用于讨论工资率的决定或说明为什么劳动力会成为商品 或说明什么因素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预先假设劳动力的价值是外生 给定的且小于劳动生产率,即劳动力的价值由生理和道德因素决定,劳动力之所以成为商品 是因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当我们引进竞争机制,可以使劳动力的价值或工资率由供给和 需求的内生因素所决定。
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从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生产者在单 位时间中所创造的价值或其收入要高于劳动生产率低的生产者。例如,甲生产者由于掌握了 新的技术,在每单位时间中可以生产6单位产品,而乙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比甲要低一倍, 单位时间中只能生产3单位产品。这样,如果不存在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甲生产者的收入 将比乙高一倍。现在,我们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假设甲生产者的生产率高仅仅是 因为他掌握了新的技术,如果他把他的新技术告诉乙,乙生产者也将能够生产6单位产品, 但是这里存在着竞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基于对新技术的垄断,即甲生产者决不会把他的 新技术告诉乙,而是要通过市场中的竞争,这种竞争是双方根据各自所掌握的信息进行议价 或通过竞争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价格。在前面的例子中,甲生产者并不是把他的新技术无偿 告诉乙,而是提出一个价格或工资率来雇用乙,其工资率将介于3和6之间,比如为4,一旦 确 定了工资率,甲再把他的新技术告诉乙,使乙的产出达到6,甲支付乙4单位工资后将得到 2单位的剩余价值或利润。这样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就产生了,甲成为资本家,乙成为他的雇 佣工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正是通过这种劳动生产率的竞争来刺激技术发明和知识的增长 。虽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促进了技术进步,但利润并不是来自于技术进步,而是来自于 “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
理解这一问题的要点是,资本家的利润只是按照价值来计量的,而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 原子。在上面的例子中似乎可以得到,利润来自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这种劳动生产率的差 异使资本家可以通过竞争来雇用工人,并使工资率低于劳动生产率,但资本家雇用工人并不 是预先支付一定的实物产品,而是支付一笔货币工资,这里的货币与实物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货币联系到与使用价值或技术完全无关的价值形式,这一点正是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所强调 的,即货币代表一般的价值形式而与使用价值无关。当资本家采用一般价值形式或货币进行 成本收益计算,即资本主义生产是资本家投入一笔货币来购买劳动,但不是按照劳动的价值 而是按照劳动力的价值,当所有的商品价值都是由劳动的价值所决定的,则资本家再按照劳 动的价值出售商品,就将得到剩余价值或增加的货币。这种以货币或价值形式进行的交换与 物物交换是完全不同的,生产和交换并不是为了消费,而只是为了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
四、社会再生产、利润率下降与有效需求
这里先离开价值形式问题,讨论由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所决定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凯恩 斯所称之为的有效需求问题。凯恩斯对有效需求的表述是以总需求与总供给价格的方式进行 的,其要点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收入更高的阶层有更高的储蓄率),由投资与消费支 出所决定的总价格小于企业产出的成本,由此导致企业减少生产和解雇工人的经济衰退。然 而,凯恩斯并没有表明有效需求问题的性质,即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是这样决定的,或者说 为什么会产生需求价格小于供给价格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涉及到价值的决定,凯恩斯经济学 中缺少一种价值和分配理论作为其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理论的“微观”基础。正是由于这一点 ,主流经济学则把凯恩斯经济学完全嫁接在新古典的价值和分配理论之上,由此导致了宏观 经济学中严重的逻辑矛盾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败。完全不同于以技术关系为基础 的新古典价值分配理论,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分配理论对于有效需 求问题可以得到正确的解释,而以社会关系的价值分配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 论已经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而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目的就是要表明资 本主义经济的商品实现问题,这一问题与有效需求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而这一问题联系到资本主义经济 中的价值计算和收入分配。假设资本家不消费,全部剩余价值(利润)用于储蓄或资本积累, 工人的工资全部用于消费,则消费品部门(第二部类)的价值总量必须等于工资,资本品部门 (第一部类)的价值总量等于剩余价值(利润),这是一个简化的简单再生产模型。在这一模型 中,给定上述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则剩余价值率(收入分配或工资与利润在收入中的比 例)必须保持固定不变,否则将使社会再生产的条件遭到破坏。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剩余 价值率或收入分配的变动必须与两大部类的结构变动相一致。这样,假设剩余价值率或收入 分配不变,则只有一种稳定状态模型可以与之相适应。
1933年,卡莱茨基利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推论出了有效需求问题,即在假设工人的 工资全部用于消费的条件下,当资本家的储蓄大于投资时,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利润下降 。卡莱茨基用马克思经济学对有效需求问题的分析不仅早于凯恩斯,而且更深刻地表明了有 效需求问题的性质,即有效需求问题联系到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利润动机和收入分配。1942年 ,罗宾逊在讨论马克思经济学时强调其在宏观经济分析方面与凯恩斯经济学的联系,在充分 吸收卡莱茨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工资和利润的划分为基础的剑桥增长模型,这一模型 是在卡莱茨基模型中加入资本存量,从而导出利润率不变的稳定状态增长条件。
罗宾逊的模型可以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模型中推导出来,即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模型 中加入资本积累,其稳定状态的条件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保持稳定的比率( 实 际上,这一稳定状态的条件也是马克思价值到生产价格转型问题中两个总量相等的条件)。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最让人们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型问题,而马克思在讨 论利润率下降时却同时使用了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概念,即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利润率的下降。然而,马克思对经济波动问题的这一分析却是非常 重要的,即马克思表明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来自于按价值计量的收入分配与按生产价格计量 的利润率之间的不一致,从而必须考虑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一致性。这种从价值到生产价 格的思考方式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表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经济波动来自于其特有的收入分 配和价值计量(或利润率),而与技术是完全无关的。
1956年,索洛以新古典理论的生产函数为基础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这一模型在资本与 劳动完全替代的假设下,得出通过工资率与利息率的变动而达到充分就业的结论,这一结论 完全排除了社会关系的分析,而把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问题归之于技术关系。资本被作为一 种代表实物资本品的生产要素,货币和以货币量值计量的所有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统计变 量 都只是实物的符号。1962年,克洛尔发表了《凯恩斯经济学反革命》的论文,把凯恩斯经济 学的微观基础归之为瓦尔拉斯均衡,8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 (理性预期学派)开始融合,把宏观经济学完全建立在瓦尔拉斯均衡和索洛的增长模型基础上 ,凯恩斯革命完全被倒转了。
然而,以新古典理论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的实物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的货币经济分析和现实 经济是根本不能融合的。1953年,罗宾逊提出了资本的加总问题,以斯拉伐的著作为导火线 所引发的剑桥资本争论揭示了新古典理论的矛盾,这种纯理论的争论直接联系到现实问题, 即对卡尔多程式化事实的解释。1956年,卡尔多所提出的程式化事实和随后的经验研究表明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统计资料显示其长期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即所有的 宏观变量在长期都保持稳定增长状态。以技术分析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试图用存在着中性的 技术进步来解释这些事实,而这种解释显然不能与经验相吻合,因为技术进步是随着时间加 速的,如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技术革命,显然已 经 使技术进步呈现出爆炸性的趋势,而美国经济的增长率依然保持其3%的长期趋势。再来看“ 加总”问题,即如何把不同质的消费品和资本品相加,这里并不存在线性的恩格尔曲线,可 以说,不论技术发明是计算机和航天飞机或摇滚音乐,它们都将与面包加总在一起,作 为一个价值量并与程式化的事实相一致。结论应当是明显的,这些事实并不能用新古典的实 物分析来解释,新古典的生产函数不仅不能解释技术进步,而且这些由货币量值计量的程式 化事 实与技术是完全无关的,而只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采用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分析,上述经验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说明。如加总问题,不同质 的 资本品和消费品的加总来自于“雇佣劳动”,即无论是计算机和面包的生产,还是摇滚音乐 和电影明星的工资,都是资本家或厂商的货币资本预付,其目的只在于获取以货币价值表示 的利润,正是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使不同质的商品得以加总为价值量,而这些价值量与技 术是完全无关的。卡尔多程式化事实所表明的所有统计变量的规律性,正是来自于这种以获 取利润为目的的价值计量,即只要在这些程式化事实中加入利润率,则将得到唯一的稳定状 态增长模型,换句话说,所有这些统计变量的规律性来自于稳定的利润率。宏观经济波动正 是围绕着由资本存量价值与收入流量表示的稳定的利润率的波动,由货币量值表示的资本存 量价值与收入流量共同构成内生的货币供给体系,其稳定性和围绕稳定的利润率的波动来自 于作为商业银行资产抵押的资本存量价值对货币供给的制约,资本并不是一种生产要素,而 是一种以抵押为基础的信用关系,从而资本与货币具有同样的性质而不可分离,所有的以货 币量值所表示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总量指标都只是内生的货币供给体系的组成部分,这 种货币经济的运行与主流经济学的实物经济是根本不同的,决定所有宏观统计变量的只是表 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货币金融体系,而不是生产函数的技术关系。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所揭示的正是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决定的现实经济关系。如前所述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基础正是表明了,价值与技术是完全无关的,所体现的只是特定的经济 关系,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价值与分配并不是取决于技术关系上的边际生产力,而是由社会关 系所决定的利润率支配的。马克思揭示了其价值决定与货币的关系,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只 是 表示社会关系的价值形式,只有这种价值理论才能表明以货币量值为基础的货币金融体系的 内在结构,才能作为凯恩斯货币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马克思以这种价值理论为基础所讨论 的社会再生产和利润率下降的经济波动分析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增长 和经济波动问题是极端重要的,以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础重建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 义。
标签:经济学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劳动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收入利润率论文; 劳动价值论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剩余价值规律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社会再生产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凯恩斯论文; 货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