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学校文化功能的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学校论文,功能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政治、经济相比,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有着更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有着更深刻、更潜在的影响力。因此从大学产生到今天人们都始终把它誉为“文化的堡垒”,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经济化”、“产业化”、“市场化”等观点的出现和影响,在高等学校的经济功能不断被扩张的同时,却出现了高校文化功能被淡化,甚至被淹没的趋势。我认为这是对高等学校文化功能缺乏深刻理解,高等学校本身对其文化功能没有很好挖掘和充分实现的结果。这种结果是违背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是高校改革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误区。
一、高校文化功能的深刻内涵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在性、无意识性和不可抗拒性。从文化结构角度来看,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部分。由于高校文化处于社会文化的较高境界,它通过知识这一中介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能够直接介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对社会的物质生产、制度建设、精神文明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文化兼容了文化三个部分的各自功能,它包容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人的思想与行为无不烙上文化的印记。高等学校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与中学、小学教育相比,除了通过文化的传递,传播知识,培养能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的下一代外,它还在不断地发展、创造着新文化。我们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它还依靠自身的优势,为社会提供信息咨询、科研成果、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可以把高等学校的文化功能概述为,通过文化的承继、选择、创造,在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中所显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功能。它主要体现在塑造人才和导向社会文化发展二个方面。这是由于它本身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1.高校文化具有承传性。高校文化的承传性表现在它是在历史文化的变迁、发展的背景中形成的,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在承继过程中,它能克服社会文化的简单、杂乱性和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的功利性。因此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者和传播者。通过它的承传可以使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新的时代气息,得以发扬光大。
2.高校文化具有选择性、创造性。高校文化在与其它文化的交流、涵化中,不是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是由于其处于社会高层次文化的地位,它对社会文化具有鉴别、批判和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它能够不盲从于社会文化,可以依靠其自身的权威性,对社会文化加以筛选,并创造出适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层次文化。它既能够剔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将时代特色融汇到传统文化之中,也能够对外来文化进行批判吸收。
3.高校文化具有先导性。高校文化的先导性表现在由于其组成群体的文化层次都相对高于社会其它群体,使得在这一群体中形成的文化具有权威性、感染力。对内可以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规范性,对外可以对社会其它群体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示范性。因此它对社会文化能够起到导向作用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主流文化。
二、塑造教育对象是高校文化的责任和基本功能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价值功能。就高等学校而言,尽管由于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期望的增加,它的活动领域和功能在不断得到扩展,但是在诸多功能中培养人才、塑造教育对象始终是高校文化最初始的、最基本的功能。高等学校是一个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社会高层次组织,它的教育对象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特定群体。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期望和评价都远远超过中、小学生,都殷切期望他们成为具有良好思想素质、扎实专业知识,勇于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社会栋梁之才。但社会期望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却常常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从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实际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他们关心改革,有强烈的参与欲,但社会阅历浅,对国情缺乏深刻的了解,容易冲动,急功近利;他们对社会腐败、不文明等现象,疾恶如仇;他们思维敏捷,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又缺乏理性的思考,容易兼收并蓄;他们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但又贪图享乐、安逸,缺乏锲而不舍的韧性。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高等学校通过其高校文化功能的发挥来塑造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高校文化的塑造功能,主要是通过高校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承传、选择、创造,塑造教育对象完美的人格。从不同文化变迁的方式分析中可以看出,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总体上是以一种渐进方式变迁的,她历尽沧桑而久经不衰,始终成为我们民族的主流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其历史演进中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世界比较文明的研究成果表明,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尽管她有“忠君情结”、“家文化”等历史局限性,但她依然是培养人的品行、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最优秀人类文明。继承和传播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们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在当前,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迷惘和扭曲。在大学生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少数人还采取一些唯我所有的方法,用竞争、创新等作为漂亮的借口,否定民族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诚意、正心、宽容、善良、勤俭、忠孝等优良的品德规范;用尼采、萨特等来全盘否定我们的孔孟圣贤;有的甚至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可以不择手段地趋利、唯利,没有什么礼、仪、廉、耻可言。一时间,我们的传统文化在高等学校遭到了严峻的挑战和挫折。校园里兴起了“经商热”、“下海热”、“作弊风”、“新读书无用论”等。这正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到位,在对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没有能够理直气壮地宣传、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的文化塑造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挖掘,因而没有能够形成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文化氛围。高校文化继承和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达到塑造青年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具有“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之道;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具有“精忠报国”、“忧国忧民”、“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通过增加人文课程的教育,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活动过程中去,加强校风、学风和第二课堂的建设来实现。
三、导向社会文化是高校文化功能的外展和充分实现的内在要求
高校文化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它不可避免地将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被动地回避和营造象牙塔中的“长青藤”文化,在现代社会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高校文化应主动承担起导向社会文化,形成良好的社会主流文化的责任和义务。我认为高等学校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为社会提供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生产发展,发挥其经济功能是应该的、必要的。但与此同时决不能淡化、漠视高校文化对社会文化同样具有强烈的导向功能这一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通过其文化功能导向社会文化,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社会价值,远远大于它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有形物质价值。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现代社会所暴露出来的人的心灵与外部环境、科学与信仰、个人自由与社会和谐的矛盾冲突中,从道德沦丧、精神滑坡的社会现实中,人们正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文化沙漠的可畏,呼唤文化、呼唤文明已成了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透视现实社会可以发现,“俗文化”、“粗文化”、“糜文化”不绝于耳。为了“生财有道”,可以津津乐道地炫耀“为富不仁”的技巧;为了寻求刺激可以“与狼共舞”;为了招揽顾客,充满暴力、色情的影像、刊物可以登堂入室,真理与谬误、道德与金钱、正义与邪恶、高尚与卑劣正面临着被颠倒的危机。面对严重的文化沙漠、文明堕落,我们高校文化如不主动出击,又怎么能幸免于难呢?那么高校文化导向社会文化有哪些途径呢?
(1)通过对社会文化的“整合”,形成社会主体的主流精神文化。社会文化由于其自身处于泥沙混杂的状态之中,具有多样性、非正式性、缺乏凝聚力等特点,它需要一定的主导文化加以规范。因此具有高层次性、权威性、示范性的高校文化完全能够在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中发展其“整合”作用。这种“整合”作用是通过高校文化自身优势的影响,对杂乱的社会文化加以调控和规范,提高社会文化的品位,使之与社会发展相和谐。
(2)通过人才培训,扩大高校文化的幅射力和导向性。首先,高等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权威性的学者们的著作、演讲以及其它各种媒体向社会传播知识和高雅文化,对社会不良文化形成舆论压力。其次,更直接地应通过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优势来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在一定的社区中都处于一定的教育者、管理者的地位。他们可以成为高校文化的直接传播者。再次,高等学校还可以通过人才培训的形式,将社区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各类群体之首,如厂长、经理等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倡导社会主流文化方向的培训教育,以促进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城市文化和村镇文化。
(3)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倡导高雅的社会文化氛围。高等学校主动积极地参加社区文化交流,通过交流涵化影响社区文化。高等学校拥有各类特色人才,可以组织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如组织开展科普知识宣传,与社区共建文明单位,在社区举办读书报告会、文学欣赏、社会公德辩论,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比赛,向社区提供优秀的音乐会、演唱会、小品、文娱表演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素养,引导他们处理好闲暇时间,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我认为实现高校文化塑造人才,导向社会文化的功能,一方面需要高等学校牢固确立起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确立起服务社会不仅仅是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而主要地应着眼于文化服务的观念。另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给予重视,积极为高校文化功能的发挥提供政策导向,增加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可喜的是这项工作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领导、学者、社会的关注。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走出漠视高校文化功能的误区,高等学校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中将更加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