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企业论文,中国论文,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要处理好发展小企业与发展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扶持小企业发展各项政策之间的关系,从而配置好资源,就必须解决好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问题。中国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既要与当前的国情相结合,也要与未来几十年中国工业化的任务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相衔接。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是经济结构变动较为剧烈的时期,这必将对以小企业为基础的产业组织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我们认为,从长远角度看,小企业在以下四方面的作用有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大企业所无法替代的,因而对整个国民经济更具有战略性。这四方面是:解决工业化时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产业组织中的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一)小企业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就业及社会稳定问题
工业化与就业。在我国整个工业化及其相伴随的城市化过程中(可能至少还需要40~50年时间),必须创造出4~5亿个非农业部门的就业岗位(注:从我国工业化的全过程来看,以未来我国峰值人口16亿计算,劳动力约有9亿多,还将增加2亿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劳动力;如果以每个农业劳动力耕作1公顷(15亩)土地计算,我国15亿亩耕地最多容纳1亿劳动力,需要从现有的3.3亿农业劳动力中转移出2.3亿人。这就意味着在未来我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将有4亿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中转移出来,换一个角度说,也就是非农领域总共要提供4亿多个就业机会。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平均每年转移800多万人,依此判断,在未来几十年中,平均每年转移1000万农业劳动力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应该的。这样,既不至于使工业化过程久拖不决,也不至于对工业化造成过大的冲击。即便如此,这一过程仍将延续4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无论是从长远来看还是从近期来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而小企业,不但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将是容纳几亿农业劳动力的最广阔的场所。没有小企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就无法吸纳从农业领域中转移出来的众多劳动力,不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难以实现,而且还将受到现代化过程中负面影响的巨大冲击。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有理由把办好小企业摆在一个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加以优先考虑。
一些学者认为小企业的大量存在仅仅是与二元经济时期的结构转型相联系的,这种认识显然是偏面的。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发达国家,小企业在解决社会就业中也发挥了十分突出的作用,美国从业人员中的60%、日本的80%、德国的68%、法国的2/3以上,都在小企业就业。只不过对于转型期国家,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罢了。
工业化与社会稳定。人们很容易看到工业化带来好处的一面,而常常忽略另外一个方面。通观世界各国工业化全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化空前地调动了人类的创造力与生产力,“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大量的人口”(马克思语),使社会积累起无数的财富和资本。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工业化也给各国带来过巨大的社会动荡,人类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是空前的。
工业化过程之所以难以摆脱这些阴影,是因为它不仅是大量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也是巨大物质利益的分配过程,是人们利益格局大调整的过程。在产业结构剧烈变动时期,不断涌流出来的社会财富如何在各社会集团之间进行分配,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强制性的调节方式就在所难免。农民问题之所以成为工业化过程中各国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根源,是因为工业化本身并未提供让农民分享工业化成果的有效机制,当农民不断地成为工业化的牺牲品时,他们也就必然持续冲击工业化本身。对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极为突出的我国来说,小企业不但是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场所,也是农民分享工业化成果的一种有效机制。从这一意义上说,小企业能否办好,将决定中国工业化的命运。
现代性产生稳定,而现代化却产生不稳定。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安然渡过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双重转变这一艰难的发展阶段,不仅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大转折,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因为中国经济稳定了,世界经济就将减少不稳定。在这方面,人们有理由对小企业寄于厚望。
(二)小企业与专业化分工水平及产业组织
小而优的企业是现代化生产的重要基础。没有优质的小企业,就不可能生成优质的大企业;没有小而优、小而专的企业做基础,大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也不可能提高,整个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转换就会出现障碍,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严重限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部署也就难以实现。
目前我国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从总体来看,受体制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国工业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基本停留在产品专业化阶段,这当然不排除在某些部门、地区和企业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零部件和工艺专业化。
在零部件专业化方面,机电工业企业的外购零部件占企业总产值的45%,如扣除进口散件比例大的日用电子,以及材料购量大的农机具业和建筑机械,比例值仅为15.8%,远低于国外50%~60%的水平。在工艺专业化方面,机械工业全能厂(即同时具有铸、锻热加工和切削、冷冲压等冷加工车间或工段的工厂)的比例高达80%;一些工艺的专业化水平(用企业外销量占产量比重这一指标),锻造为20.1%,铸钢为32.6%,铸铁为22.6%,热处理为14.8%、电镀为35%、模具为10%左右。虽然这是1985年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提供的数据,但10多年来这方面的进展很有限,某些方面甚至还出现倒退。这种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太大。而且,中国的全能厂除了生产最终产品外,还要为本企业职工和家属提供消费性服务,例如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医疗、食堂、住宅,甚至理发、洗澡等。
目前我国的产业组织。我国的经济组织与所有制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企业规模在很大程度上与所有制有关,存在着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规模序列:国有大于集体,集体大于个体私营。按照我国企业规模的分类标准,国有企业的平均规模大体相当于一个中型企业,集体企业的平均规模只相当于一个小型企业,而大量私营和个体企业只能算是微型企业了。
而在国有企业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组有关企业规模的完整序列,即企业规模的大小通常与创办和管理单位的行政层次高度相关:中央企业的平均规模相当于一个大型企业,省和地(市)属企业的平均规模大约相当于一个中型企业,而县属企业的平均规模只相当于一个小型企业。很明显,越是上级机关,实力越大,所能够动员的资源也越多,办的企业规模自然就要大一些。集体企业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例如乡办企业的平均规模大约为村办企业的2.5倍、为村民小组企业的7.5倍。
另外,我国各级政府也是现实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利益主体,它们所代表的“一方水土一方人”,是其所属企业的实际受益者。因此,地方政府所拥有的经济实力,是经济组织规模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我国社会经济的一个特有内容。
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目前的经济组织不但与所有制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与各级条块行政机构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以各级行政机构为代表的利益共同体,事实上已经构成我国经济运行的基础。正是这种被称之为“诸侯经济”、“部门经济”的利益结构,把全社会资金分割成无数捏不拢的碎片,使改革开放后的我国出现了一批依赖行政权保护才得以生存的规模不经济组织。同时,这些由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办的小企业,市场往往局限在本地,倾向于搞最终产品,难以或不愿意生产中间产品、走专业化道路,也难以或不愿意为大企业配套服务。为了维护当地的利益,封锁市场是最为便捷的途径:商品短缺,紧俏产品不准外流,曾发生过各种资源大战;商品略有富余,又想方设法禁止对方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甚至以邻为壑,把对方的优质产品当作假冒伪劣来打击。结果,形成了“优难胜、劣难汰”的局面。这就造就了我国大量“小而全”的企业组织和“小而全”的基层经济利益共同体(如乡镇、县等)。而没有一大批“小而专”、“小而优”的企业做基础,大企业的优质零配件又从何处而来,又如何产生得了“大而专”、“大而优”的现代化大企业呢?如果没有一大批“小而专”、“小而优”的小企业作开路先锋,受需求制约的市场又由谁来开拓呢?
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之所以低,是因为企业之间的合作水平低。因此,为要提高我国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进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就必须调整这样的经济组织,使之与现代工业所要求的专业化生产组织相适应。如果说这样的经济组织在长期计划经济所形成的卖方市场中尚有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话,那么在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的今天,就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小企业与产业结构调整
小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具有十分巨大的作用。过去,我国习惯上更多地寄希望于产业政策,因为在整个80年代及90年代上半期,这方面我们有过成功的经验。但是,在过去那种卖方占主导的市场中,需求一目了然,“短缺”便是产业政策的路标。然而在一个买方占主导的市场中,不仅未来需求难以预测,即便是当下需求也在变化,这就大大削弱了产业政策的功效。我国“九五计划”刚刚确定支柱产业不到半年,便引发了一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热烈讨论,也就是说原定的支柱产业受到了动摇。这意味着原有的结构性产业政策已经过时,需要寻找新的方式和途径来解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问题。
发达国家很少有组织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在一个受需求制约的经济环境中,对未来社会的需求是难以预测的,“人算不如天算”,或者说政府的这种预测风险很大。因此,人们只能寄希望通过制度安排把资源引向最有效率的地方,而不是实施产业政策。这样,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的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身上。
千百万生生息息的小企业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美国为例,小企业是美国充满活力、成长最快的企业,全球闻名的微软公司当年就是由两个人的小企业起家的。小企业的创业精神和自由竞争是美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随着新企业进入市场,伴随的是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服务,老企业必将在竞争中逐步被淘汰,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结构和企业结构、产品和服务的地区分布等都将得到优化。破产和倒闭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在美国每年倒闭和破产的企业占14%左右,而新增和重组的大约占16%,年净增比例约为2%,也就是说,每隔5年就有将近一半的企业消失和重组。可见,小企业的大量增加和大量消亡,是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旋律,构成了美国经济生活中充满活力的一道靓丽而又悲壮的风景线。
(四)小企业与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增长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近几年开始困扰着我们,并将成为一种长期制约因素。解困的根本之道在于增加有效供给,在于通过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开拓出新的市场。小企业在这方面的作用将与大企业平分秋色。而在产品和技术细分化的领域,小企业还具有一定的优势,是大企业所不能替代的。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批渗透各行各业、具有灵活机制的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将如虎添翼,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势表现为:小企业领导层比较精干,更有利于根据市场的变化较快做出创新的决策,而大企业有复杂的管理结构,在一般情况下决策层更趋于保守,大企业的管僚机制不利于创新的风险投入;小企业宽松的管理环境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而大企业的行政等级制度常常窒息研究人员的创新激情,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常常得益于从大企业“溢出”的科研人员;小企业把创新作为竞争战略的核心,而大企业对研究人员最好的奖励往往是把他们调到管理层去;大企业对那些小的、不太重要的创新兴趣不大,而这对小企业来说正是一个机会,它们对这些创新往往较大企业表现出更大的热情。正由于这些原因,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体现出很高的水平。例如自本世纪初到70年代,美国科技发展项目的一半以上是小企业完成的;进入80年代以后,大约70%的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实现的。20世纪由美国小企业创造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包括:飞机、DNA指纹技术、人造生物胰岛素、录音机、心脏起博器、光学扫描仪、个人电脑等。
二、中国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中国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中国政府确定的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发展战略是,到205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实现这一目标应该说是完全有把握的。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资源禀赋相近,那么企业的水平大致决定了一国经济的总体水平。因此,小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着眼于提高整个国家的产业竞争能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素质和质量,尤其是在不久的将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后,更要着重于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一种综合实力方面的差距。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过程,既是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水平提高的过程。这一“社会组织”,通常包括企业组织和产业组织,而从更加宽泛的意义上,还应该包括社会宏观管理组织即政府,以及各类社会中介组织。这至少意味着,为了实现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即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么中国的企业组织水平和产业组织水平,特别是小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大体上也应该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目前世界各国(地区)的产业组织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水平:第一类是大企业主导型,例如美、德、日等国。这些国家很善于办大企业,拥有一批享誉全球的巨型公司。当然,善于办大企业的国家自然大都能够办好小企业。第二类是小企业主导型,可称之为“中小企业王国”,例如意大利、台湾省等。这些国家(地区)虽然缺少优质的大企业,但其小企业的精品却也琳琅满目,令世人叹为观止。这些能够办好小企业的国家(地区)不一定办得好大企业,但对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似影响不大。第三类则大企业和小企业都办不好,这些国家(地区)将难以在世界上立足。
如果我国大陆的小企业能达到台湾省的水平,那么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应该是1万多美元,总量上世界第一;如果达到意大利的水平,人均就是2万美元。如果我们不但办好了小企业,也办好了大企业,我们就可以达到美国的水平,人均3万美元——这或许就是未来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组织演进的几个阶段。
如果说目前台湾省、意大利和美国三个国家(地区)的人均收入大体上代表了世界上不同发展水平的三类国家和地区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它们的企业组织和产业组织也大体上代表了当今世界企业组织和产业组织发展的三个不同档次的水平,可能也预示了在企业组织和产业组织方面演进的一种顺序和阶段性。因此,可考虑作如下设想:我国人均收入要达到台湾省1万美元的水平,意大利2万美元的水平,美国3万美元的水平,那么我们小企业的素质也应该相应达到它们的水平,即从目前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发展到台湾省的资本密集型,意大利的技术密集型,美国的高新技术(信息)密集型;产业组织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水平,也相应由目前的仅仅是产品的专业化和企业间较少合作的落后方式,发展到零部件专业化和企业间较多的合作方式,工艺专业化和一定程度的柔性生产合作方式,以及生产服务专业化和高水平的柔性生产合作方式。以这三个国家(地区)或类似于这三个国家(地区)的小企业的发展水平作为一种参照,作为我国小企业不同时段的“追赶”目标,可能比较直观,比较形象化。
因此,未来50年我国大陆小企业的发展可以设想分成三步来走:
第一步,到2010年,相当部份小企业(如30%)达到台湾省水平,即具有很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相当的协作能力、包括能顺畅地与大企业实行垂直分工的资本密集型小企业。
表1 各阶段各类小企业所占比重 单位:%
第二步,到2030年,相当部份小企业(例如30%)达到意大利水平,即小企业间具有密切协作关系、并能够与大企业实行水平分工的技术密集型小企业。
第三步,到2050年,相当部份小企业(例如30%)达到美国水平,即小企业间不仅具有密切协作关系,而且是高新技术密集型的小企业。这样,从总体上看,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了。
从动态看,各类小企业在不同阶段的比重可以作出的设想见表1。
三、小企业发展战略任务之一: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
赫克歇尔—俄林的模型(1968)虽然是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但对于我们确定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为不同资源的丰裕程度是决定一国比较优势的基础,也是衡量一国发展水平的标志,当然它同样也是衡量小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提升,是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要素禀赋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任何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都是劳动力丰富而资本严重缺乏。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提高,即资本在要素禀赋结构中的相对丰富的程度增加了,人均资本占有量也就增加了,资本变为相对丰富而便宜,劳动力变为相对稀缺而昂贵,以便宜的资本来替代昂贵的劳动就是经济的自然要求。之后,随着经济发展的继续演进,资本密集型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便宜的资本,进一步使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和资本对产出的贡献逐步降低,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的贡献则相应提高。而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革命又在推翻现存的经济体系,生产函数中的主变量又转向了知识和信息。因此,由劳动密集型而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这种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转移,也即要素禀赋结构的提高,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虽然其中的某些发展阶段可能会有所压缩,但却难以逾越,因为没有前一阶段的哺育,就不会有后一阶段的生成,“穷过渡”显然是不行的。如果说某些部门的大企业能够多少超越该国的要素禀赋而做到跨跃式发展的话,那么绝大多数小企业则是无法脱离要素禀赋结构的制约而独立生存和发展的。
按照要素禀赋类型对各国(地区)的小企业进行划分的话,可以粗略地把我国大陆归入劳动密集型,台湾省为资本密集型的代表,意大利为技术密集型的代表,而美国则是高新技术(信息)密集型的代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特点,将在很长时间内规定着我国小企业的基本性质,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可资利用的一种资源,这就决定了政府为小企业服务的重心和着力点。
资源禀赋的提升虽然是一个不可超越的历史过程,需要分步骤实施,但现实地域方面的客观差距说明,虽然在总体上我国小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但并不妨碍在一些大城市,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却可以有相当部分的小企业是资本密集型的;在沿海大城市及中西部特大城市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地区,可以有一些技术密集型的小企业;而在一些科技园区,则可以出现高新技术密集型的小企业。资源禀赋的提升,既是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历史过程,也应该是政府不同时期政策重点变化的依据之所在。而明了不同地域之间资源禀赋的差距,可以使政府服务的对象在重点明确的前提下,又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然而,有了比较优势并不等于就有了竞争优势,因为比较优势只有通过竞争优势才能够得到体现和发挥,而竞争优势则可以突破比较优势的限制。显然,竞争优势更具有战略性。从国际经济关系角度看,比较优势主要涉及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而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国同一产业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不但要继续发挥建立在我国资源禀赋基础上的比较优势,而且要着力培育和发挥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包括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企业组织水平、产业组织水平,以及改善整个国家的战略行为。
四、小企业发展战略任务之二:技术水平的提升
(一)小企业技术进步的选择
90年代初我国已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作为市场主体重要组成部份的小企业将承担起重要的作用。经济学家根据生产要素投入比率的变化,将技术进步区分为三种形态:(1)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2)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3)中性技术进步。目前世界上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是第一种形态即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占主导地位,这是由于只有发达国家才有能力推进技术进步,而这些国家由于劳动力价格昂贵,因而技术创新追求的是节约劳动。
我国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指向,无疑应以资本节约型和资源节约型为主。由于这类技术相当部分并非发达国家所长,只能立足于自己的创新,因此,我国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技术发展道路。
(二)小企业技术进步与就业
工业化的历史表明,技术进步在总体上与就业并不矛盾。技术进步尽管会在一些领域带来资本排挤劳动的现象,却又会在另外的领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动态来看,未来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份额将不断扩大,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将趋于萎缩。
但是,技术进步与就业也存在着相矛盾的一面。这是因为:(1)工业化时期的大部分技术进步发生在制造业领域,而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通常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当市场饱和即市场扩张受阻时,这种技术进步必然会排斥劳动。(2)在工业化阶段,农业劳动力是被“吸入”收入较高的工业部门的,而在后工业化时期,工业劳动力是被“挤入”服务业领域的。(3)此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农业、工业部门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服务业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人们的精神需求可以说是无限的。
由此可知,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中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极为繁重的国家来说,当然应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就业的技术进步方式。但是,对于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排挤工业领域劳动力的技术进步,仍然应受到鼓励,否则我们将失去工业品的世界市场,就业问题会更加突出。而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应该在服务业领域。
因此,正确处理技术进步与就业两者之间关系的原则可确定为:在不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前提下,就业优先;如果这种优先有可能影响到竞争力,则调整为技术进步优先。
(三)促进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战略
促进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应该实施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这包括适应小企业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灵敏的特点,发挥体制优势,实施用体制创新促技术进步的战略;适应小企业资金筹措能力较弱的特点,采取不同于大企业将技术进步定位于技术领先或在技术开发中占主导地位的方式,而推行注重实效的技术创新战略;适应小企业对外部技术资源依赖较大、而又对技术创新需求较强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单个企业独立的技术创新、企业间单向技术转移的状况,实施技术资源网络化战略;对一些涉及面广的成熟技术,可以采取国家收购措施,实施保护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相结合的战略。
制度重于技术。我们不但要重视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的指向,更要注重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因为唯有制度,才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潜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进步的动力问题,从而保证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生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下面我们探讨这一问题。
五、小企业发展战略任务之三:企业组织水平的提升
(一)企业制度与产权关系
从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的角度,我们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判断:传统企业制度以两权合一为基本特征,受聘者最多出任中低级管理职位;近代企业制度则以两权某种程度的分离为特征,企业的中层经理人员及少量的高层经理人员已不是所有者;而现代企业制度则以两权的彻底分离为特征,所有者已很少过问经营,企业的经营由支薪阶层所控制。这种产权关系的变化过程,也就是企业组织水平提升的过程。当然,现代化的社会经济不仅需要现代企业制度,也需要近代企业制度,同时还需要以自然人为基础的传统企业制度。只有多样化的产权制度才能够满足不同所有者的需要,才能够适应不同生产过程的需要。而各国小企业基本上都采取单一业主制、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公司三种形式,也就是说,属于传统企业制度和近代企业制度的范畴。
(二)企业的法律地位类型
各国的企业形态,经历了从个人独资企业到合伙企业,又从合伙企业发展到公司企业的由低到高的渐进的历史过程。这三种企业形态,虽然后一种比前一种更发达、更复杂,但不能互相替代,各有其存在理由。因此,至今在各国仍是三种企业形态并存的局面。而在立法上,将企业的法律形态确定为独资、合伙和公司的“三分模式”,反映了各国的共识,在实践中也证明是有效的。
我国过去对于企业形态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而直接依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所属行业和部门以及所在地域等分别立法,这无疑会造成各种有关企业的法律规范的交叉重叠和整个企业法体系的混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的确定,我国也借鉴了发达国家企业法律形态的“三分模式”。1999年8月30日人大通过了《个人独资企业法》,这是继1993年《公司法》、1997年《合伙企业法》之后,按企业的投资方式与责任形式划分的第三部企业组织法,标志着我国企业法体系混乱的局面行将结束,市场经济主体立法体系框架的大体形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从产权关系合作的难易程度来看,显然是独资易于合伙,合伙易于有限责任公司。因此,我国的小企业首先应把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这类传统的自然人企业制度办好,然后才是有限责任公司等各类法人企业制度。这正像一个人,小学、中学的基础打好了,上大学就不难了。各种产权关系的巩固和顺利发展,还有赖于民法系统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这是一个孕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做这样的考虑,比较合乎历史的发展过程,也符合事物的内在逻辑。
此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小企业形式仍在我们的视野之外,这就是以非盈利为目的的农业合作社。这是世界各国广泛流行的一种农业组织,是与政府农业保护政策相辅相成的农民自我保护性组织,也是农民分享工业化成果的重要方式。合作社还容纳了大量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使各国农村劳动力的数量数倍于农业劳动力的数量,这就大大缓解了对城市就业的压力。在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中乃至后工业化社会中,合作社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至少说明,只有政府的保护而没有农民的自我保护,农业和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可能还是难以解决的。
六、小企业发展战略任务之四:产业组织水平的提升
(一)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
自工业革命以来,企业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变化表现为几种不同形态的演进。按照历史顺序,首先是产品专业化,即以完整的最终产品为对象的专业化,例如汽车、电视机等的生产;其次是零部件专业化,即一个企业仅生产某种最终产品的一部分,例如在汽车工业中,某些企业只生产发动机,甚至只生产发动机的一种零件;再其次是工艺专业化,即专门进行产品或零部件生产的一个工艺过程,例如专门进行铸造、锻造、热处理、电镀等工艺过程;最后是生产服务专业化,即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但又为生产过程服务的那些职能的专业化,例如专门进行工具及其他工艺装备准备、维修设备、运输等服务活动。
(二)企业间的合作方式
企业间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深化,离不开企业间合作水平的提高。而小企业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两类,第一类小企业由于生产的都是最终产品,因此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多,只是与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的企业发生联系;而第二类小企业生产的是中间产品,为其他企业提供零部件及其他生产资料,因此与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或其他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关系就比较密切。从企业分工的角度说,第一类小企业的分工处于产品专业化水平,第二类小企业的分工则处于零部件及工艺专业化的水平。值得重视的是,还有一类小企业,它们之间存在着另一种合作方式。
根据西方的最新文献,可以把产业组织形式分为三大类:(1)等级形式,即大企业组织;(2)纯市场形式,即无序的小企业组织;(3)网络形式,即有序的小企业组织。与垂直一体化相对,在发在国家很多产业中出现了密切的企业间长期关系。有证据表明,在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垂直一体化正在减少,汽车、机床、录像机、工业机器人、光学设备等制造业的垂直分离正在发展。由于专业化的发展,尤其是减少风险、发展技术和降低成本的需要,使在“本厂生产”与“市场交易”之间的中间形式越来越重要。这种可称之为柔性生产方式的产业组织,把具有产业联系的生产分工到数个企业进行,各个企业实现专业化,它们往往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形成合作网络。这种产业组织的特点,是发达的社会分工和频繁的市场交易,企业通过转包、战略联盟、服务合同、销售合同等联系在一起,获取外部范围经济,生产的各个过程由不同的企业完成。认识到在等级形式和纯市场形式之外,还存在网络形式,这是产业组织理论上的一场革命。西方文献高度评价了网络形式,认为它是在信息时代本身的组织需求决定的。这种组织形式是伴随精干柔性生产方式出现的,而意大利和硅谷的新产业区就被称之为“柔性生产综合体”。
为使我国小企业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由目前的产品专业化,提升到零部件专业化、工艺专业化和服务专业化,小企业合作方式由目前的与其他企业交往不多,提升到较密切的合作关系、以至于网络形式的柔性生产方式,就需要由政府提供基础性制度来保障。这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缺乏法治、尤其是缺乏民法传统的国家来说,对于长期以来以人治、礼治作为社会的基本控制系统的国家来说,还将有一段十分艰难的路程要走。
七、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中国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政策的扶持,它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政策的扶持。中国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应逐步形成一个体系,这一体系大体上包括政策重点、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等内容。
我们认为,在第一阶段,为使相当部份小企业在2010年达到台湾省水平,应重点围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着手,使小企业有一个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第二阶段,为使相当部份小企业在2030年达到意大利水平,应重点围绕建立健全良好的、面向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着手,使小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阶段,为使相当部份小企业在2050年达到美国水平,要重点围绕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培养大批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着手,使小企业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
本报告仅就第一阶段(2001~2010年)的政策要点提出一些建议。
(一)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为了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使整个经济充满竞争活力,要大力提高小企业在经济上和社会上的地位,使之由计划经济时代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国民经济拾遗补缺的附属物,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生力军。
要克服制约小企业发展的经济上和社会上的不利因素,积极改善和营造有利于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法律和市场环境,协助解决有关小企业的重大问题,帮助小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把培育良好的小企业作为优化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能力、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二)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重点
1.围绕厘清政府职能,为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在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体制变革的深度,其基本标志则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是掌舵而不是划桨。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政府应努力做到从政府调控为主让位于市场调节为主;各级政府要从热衷于办小企业真正转变到全心全意为企业、特别是为小企业服务的轨道上来;要真正形成小企业“开业容易,退出方便”的进退机制,以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济立法应破除“官本位”,树立以市场主体为本位的立法思想,使市场主体完成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变;要用法治代替人治,即用法律来约束、规范行政部门的权力,从而使民法系统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在近期,要抓紧研究制定《小企业促进法》。
2.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小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要继续加强小企业的管理机构,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在小企业逐步做到产权明晰、政企分离的基础上,将有关部门中涉及小企业的管理职能进行归并,组建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国家小企业管理局。另外,可考虑在人大和政协设立小企业委员会,成为倾听小企业呼声、维护小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机构。
要制定全国统一的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强小企业的统计工作。现有工业企业规模的划分标准是与传统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已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和经济工作者,重新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小企业划分标准,为政府宏观管理和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对小企业的统计工作,尤其要加强对就业影响很大的服务业领域小企业的统计工作。
3.制定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指导规划,引导小企业健康发展。为了切实解决目前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规模不经济、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过度竞争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在“十五”及长期规划编制中,有关部门应制订促进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定期向社会发布具有指导性质的《小企业发展产业指导目录》,发布相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和发展信息,以引导小企业健康发展。同时,还应制定小企业发展的具体计划,如小企业创办计划、技术创新计划,教育培训计划,结构调整计划,管理提高计划和出口促进计划等。
4.继续推进小企业的改革。进一步推进小企业自身的改革,仍是加快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放小”是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意味着国有经济要逐步退出小型企业的组织形式。因此,小企业的改革应以涉及产权改革的形式为主,通过出售、拍卖等有偿转让的方式,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即负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和负无限责任的自然人企业。小企业要真正做到政企分离,因为这是从根本上杜绝利用公共行政权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重要措施。在解决国有小企业这一问题的同时,也要逐步解决集体企业和其他类型小企业的类似问题。政府各项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向新的体制倾斜。对尚未改制的企业则应弱化以至停止政策支持。
(三)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
1.政策目标。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可从企业功能、企业资源禀赋类型和企业所处的产业周期等不同角度来确定。从企业的功能角度看,可包括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就业,反贫困,促进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完善所有制结构,以及促进出口;从企业的资源禀赋类型看,可分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以及高新技术(信息)密集型;从企业所处的产业周期看,可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停滞衰退期。此外,还可以按产业类型来划分。
2.政策措施。主要包括金融支持、财政支持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金融扶持政策。加强和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进一步完善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设立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积极发展竞争性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小企业股票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渠道。
财政支持政策。建立和规范对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坚决清理对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加大财政对小企业改革的支持力度;增大财政对小企业资金融通的支持力度;建立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财政对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支持。
建立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要大力支持向小企业提供各类中介服务的工作,如采取民办“官”助的方式等,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商会,尤其是作为政府和小企业之间桥梁的小企业协会等机构,积极开展面向小企业的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为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以提高小企业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和资本运营的能力。
标签:资本密集型产业论文; 资源禀赋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