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业路在何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路在何方论文,基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试点办法的推出意味着银行系基金公司的法规障碍已经不复存在,银行系基金公司正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银行系基金浮出水面
截至2005年3月1日,短短8天已经有7家商业银行向监管部门提交了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他们分别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
2005年3月,民生银行也提出申请成立基金公司。
2005年4月6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成为首批直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值得注意的是三家试点银行都有“洋股东”。
2005年4月28日,中国银监会批准中国工商银行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基金公司筹备组已提前酝酿基金产品设计,产品结构将呈多元化,投资对象包括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固定收益债券等。中国银行可能成为其所发行基金的托管银行。
2005年6月4日,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国工商银行成立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
2005年6月21日,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成立。公司注册资本为2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出资比例为55%,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出资比例为25%,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出资比例为20%。
2005年7月26日,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推出第一只基金,托管银行为中国银行,至此银行系基金终于浮出水面。
目前,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办中。由交通银行和国际知名的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国际集装箱海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这个基金公司,三方持股比例分别为65%、30%、5%。公司总部拟设于上海,注册资本为2亿元。
预计2005年9月,三家试点银行的基金公司将陆续将其基金产品投放市场,给基金市场带来新一轮的冲击。
从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发展动态,我们可以看出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时代即将来临。虽然我国目前法律规定的仍是分业经营的模式,但是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目前已在政策上打破了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之间的资金壁垒。它们之间的合作与业务交叉有了明显进展,为下一步规范的混业经营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8月19日颁布了《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管理规定》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管理规定》,允许证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1999年10月,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同意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200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2001年10月8日开始实行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可以接受基金管理人委托,办理开放式基金公司的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可以受理开放式基金公司的注册登记业务。这些政策的出台,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得以相互融通,银行、证券、保险三业的资金能够直接流动、渗透和补充,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框架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从目前国际上混业经营的模式来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它是以银行为主导,在银行内部设立若干业务部门经营证券、基金、保险、信托业务;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控股集团下的综合经营模式,它是在金融控股集团内设立若干公司从事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业务。究竟哪一种模式更加适合我国基金业的发展呢?对此我们从国际基金业的发展角度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比较。
国际基金业的发展趋势
1868年,世界上第一只基金“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产生于英国伦敦。40多年后美国才引进基金机制,之后基金开始在美国蓬勃地发展起来。1924年,美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马萨诸塞投资者信托”成立。1974年,能够提供比银行储蓄账户更高的利率和支票功能的货币市场基金诞生。进入21世纪,美国基金业继续保持其高速增长。1940年,美国基金个数只有68只,管理的资产也只有4.5亿美元,1990年,基金个数为3079只,管理资产10651.9亿美元,而截止到2004年年底,基金的个数就已经达到8044只,管理的资产也已经有81068.7亿美元。
从全球范围看,20世纪90年代共同基金行业出现爆炸性增长。美国在90年代年增长率达到22.4%,在欧盟地区年增长率也达到17.7%。从1998年到2004年,世界共同基金的数量从50835只增加到了55528只,管理总资产由9.34万亿美元增加到了16.15万亿美元。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年来世界基金的迅猛发展。
表1 1998年和2004年全球共同基金情况的比较
附图
(数据来源: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每个地区只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在表中列示)
在地区分布上,美洲国家目前控制全球一半以上的共同基金资产,是世界最大的共同基金市场。仅就2004年来看,美洲的基金业管理着全球资产的54.43%,其中美国管理着50.19%,加拿大管理着2.56%;欧洲是目前世界第二大基金管理市场,在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市场份额仅次于美国,2004年更是达到了34.84%,欧洲的基金资产主要集中在七个国家,其中法国和卢森堡的资产规模比较大;亚太地区共同基金资产为全球规模的10.39%,基金资产处于前三位的是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香港;从图1和图2中,我们还可以发现,美洲、欧洲和非洲基金管理的数量和规模都是共同增长的趋势,只有亚太地区1998年和2004年相比来看,基金的数量减少了,但是基金资产总额却增加了。这说明亚太地区的基金发展与经济发展相比是比较落后的,基金的发展远没有跟上经济,现有的基金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基金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都是相当大的。
附图
图1 世界共同基金1998年和2004年的数量比较
附图
图2 世界共同基金1998年和2004年的资产规模比较
虽然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在发展共同基金这种集合投资工具,但从共同基金产业发展模式看,世界各国存在明显的差异。
由于发展模式不同,不同国家基金产业在发展规模和基金品种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基金在其经济中的地位也非常不同。在一些国家共同基金在金融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共同基金资产规模明显超过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例。2004年,美国的GDP占全球GDP总额的28.60%,而其基金规模却已经占到了世界水平的50.19%。而另一些国家虽然经济在全球已经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其共同基金资产规模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如日本和德国。2004年,日本和德国的GDP在全球排名第二和第三,分别是11.33%和6.65%,但是基金的发展却相当落后,仅为2.47%和1.83%。(见表2和表3)
表2 2004年全球GDP前十名国家的基金管理情况
GDP
国家
GDP
GDP占全球
基金管理净资
基金占全球
排名 (亿美元)
份额(%)
产(亿美元)
份额(%)
1
美国
116675
28.60 81068.73 50.19
2
日本
46234
11.33 3994.62 2.47
3
德国
271446.65 2959.97 1.83
4
英国
214095.25 4927.26 3.05
5
法国
200264.91 13709.54 8.49
6
意大利
167234.10 5117.33 3.17
7
中国
164934.04 439.03 0.27
8
西班牙
99142.43 3175.38 1.97
9
加拿大
97982.40 4137.72 2.56
10
印度
69191.70 328.46 0.20
(数据来源: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中国新闻网2004年世行公布的GDP排名)
2004年GDP排名前十名国家的基金规模比较,基金规模遥遥领先。其它国家的基金水平都处于较低水平,法国略高一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日本和德国的基金业是银行主导型的,这就促使基金种类的选择必须依附于银行的职能,这种环境约束限制了基金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美国的基金业是市场主导型的,它的基金发展完全由市场决定,这给了基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基金业发展模式的过渡
基金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取决于金融体系的自身情况。以银行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和以市场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对基金的作用有不同的要求,这种金融体系的差异制约着基金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我国基金业起步于1991年,但证券投资基金业起点以1997年10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为标志。1998年,我国第一只封闭式基金诞生,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封闭式基金一统天下的局面。2001年8月,华安创新作为第一只开放式基金打开了僵局。2002年,两只平衡型的股票型基金——鹏华行业成长和富国动态上市。2003年,首批合资基金公司推出产品。2003年5月,诞生了第一只保本基金——南方避险增值。2004年8月,LOF(可以在股市交易的开放式基金)产品问世。短短几年间,我国基金业迅速成长。
但是我国目前的发展仍然滞后于国际基金发展的步伐。探究主要原因,一是整个资本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主体投资人都尚在发育中;二是与经济增长总量相比,证券化水平和各种证券的总规模仍然很低;三是股权分置的历史性变革正处于攻坚的关键时期,证券市场处于冷却期。
在从商业银行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发挥主导作用的现实来看,由于自身缺乏内在扩张动力,基金产业规模和质量主要与银行业保持同步发展。中国基金产业目前选择了银行主导发展模式,以更有效地利用银行的金融资源,加快发展步伐。但德国与日本的经验却表明,银行主导型发展模式不利于基金长期的规模扩张,降低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但是如何选择长期发展模式存在着两难状态,我国基金业长期采用银行主导的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有可能会延缓金融体系的转型。然而现实中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较低,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市场容量极其有限,同样不能满足以市场为核心的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
由此可见,中国基金业目前发展仍然必须依靠商业银行,但这只是阶段性的,基金业要想真正在经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并且资产管理规模有较大水平的提高,就必须在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下寻找自己的机会。因此,在选择基金发展模式时,既要考虑现实条件中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和其经营特性,也要统筹兼顾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战略,做到基金产业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
基金品种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由基金的发展模式来确定。由于我国目前是以银行为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因此基金品种必然是顺应银行运行的需要,选择风险较小,而收益也较低的品种,如货币市场基金;而美国是以市场为主导型的发展模式,高风险与高收益相匹配的股票基金则大行其道。考虑到股市将在近期将保持低水平调整的事实,以企业短期融券市场发展为契机的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可能成为主旋律,同时股票和国债衍生产品的适时(重新)推出也将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里程碑和兴奋剂。与之紧密相关,衍生产品基金和对冲基金都将丰富基金类产品,推动基金市场的快速发展。
表3 1984年和2004年美国不同品种共同基金的数量的比较
种类
1984年(只) 2004年(只)
权益型基金 459 4550
资本增值
306 2939
全球型
29 819
全部利润
124 792
混合型基金 89 510
债券型基金 270 2041
公司债券
30 301
高收益债券 36 198
全球型1 107
政府型
45 313
策略收入
47 356
州市政债
37 516
国家市政债 74 250
货币市场基金425 943
征税型
329 639
免税型
96 304
合计
1243 8044
(数据来源: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www.ici.org)
2004年我国基金业的表现来看,货币市场基金是独占鳌头,权益基金和债券基金的表现则相当令人失望,资产规模也在大幅度缩水。而从美国的发展情况来看,货币市场基金在刚发展的时候确实风头抢尽,在1984年就已经达到总体基金的34.19%,但是随后它的发展却不再迅猛,2004年仅为11.72%。而权益型基金却很有发展后劲,从1984年的36.93%猛增为2004年的56.56%。因此基金公司在发行基金时,基金品种的选择应该从多角度考虑,不仅要关注目前市场上比较看好的基金品种,也要关注未来基金可能的趋势。这样才能在基金的发展中处于领先的位置,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在利率市场化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我国虽然开始试行有隔离的混业经营,但是竞争性市场远没有形成,只好采取迂回推进的方式,先采用以银行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使各种金融产品能够在平稳的环境中发展壮大,然后再适时突破,过渡到更加有利于金融产品自身发展的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兼顾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提高的策略下,基金业的发展将包含在资本市场体系以至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