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专业镇经济的类型与演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类型论文,经济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06(2001)04-0035-06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在广东经济实力获得了较大发展的同时,专业镇经济也迅速地发展了起来。1998年,全省超过10亿元社会总产值的建制镇为274个,占全省1551个建制镇的17.67%。考察这些社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镇,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镇基本上是靠专业产品支撑起来的,比如,中山古镇的灯饰、小榄的五金制品、黄圃的腊味、沙溪的服装、澄海市澄城的玩具、南海西樵的纺织、大沥的铝型材制品与摩托车、盐步的内衣、平洲和里水的制鞋、南庄和佛山石湾的陶瓷、张槎的针织、顺德伦教的木工机械、乐从的家俱、东莞虎门的服装、石龙等镇的电子产品、厚街的鞋业、茂名市高州和化州的水果、普宁的凉果等等。这种以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为依托的小城镇蓬勃发展,对广东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在“论广东专业镇经济的发展”一文中(注:发表于《南方经济》2000年第12期。)已论述了广东专业镇经济的基本特征、类型与发展前景,但是,并没有从形成专业镇经济背后的决定要素角度来概括和提炼专业镇经济理论。那么,究竟是什么要素决定着专业镇经济的发展类型呢?研究和分析专业镇经济理论对于指导现实发展中的专业镇经济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对此再做些深入的探讨。
一、两种镇区型的生产组织网络
这里所说的专业镇经济,是指建立在一种或两三种产品的专业化生产联系基础上的乡镇经济。换句话说,在一个镇区内,大多数企业都是围绕着一个或少数几个相关产品而形成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网络。所谓的专业化分工网络是按照一定专业化生产要求形成的生产组织方式。从经济理论上看,专业镇经济的形成首先是商品经济和专业化分工发展的结果。在越来越频繁的商品交易中,一方面,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和生产传统的差异,使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形成不同的产品专业化分工,即一个镇区专门从事某一种或相关的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而另一个镇区则从事另外的某一种或相关的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在这个镇区内,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生产同一种产品。从生产的空间分布角度看,不同的镇区就类似于某一种产品的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在一个镇区内,虽然也是生产同一种产品,但企业之间是按照产品生产的上游(upstream)或下游(downstream)联系组织起来的,每个企业只从事某一个产品的某个生产环节的活动,或者说,一种产品分别由不同的企业来完成,从获取原材料开始到产品加工组装、最终产品的分配和销售是由不同的企业来完成的,而不是一个企业内部组织完成的。我们把前者的分工联系看成是镇区型横向一体化过程(horizontal integration),把后者看成是镇区型纵向一体化过程(vertical integration)。之所以我们在一体化前面加上一个镇区,是因为我们论述的是专业镇经济,这是一种专业化区域,而不是专业化企业。这里借用了经济理论分析企业组织的两种方式,即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来说明专业镇的发展类型。
在用两种生产组织方式分析专业镇以前,弄清镇区型生产组织网络与企业组织的联系与区别是十分有必要的。从联系角度看,无论是镇区型的横向一体化还是纵向一体化,都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在镇区内的不同生产组织方式构成了镇区型经济网络的特点。从区别角度看,这种生产组织机制是不同的。经济学家们从企业角度论述企业纵向链条与横向组织扩展的边界,这种边界是根据企业使用市场的收入与成本进行分析的。换句话说,企业究竟是购买还是生产的决策决定了企业纵向与横向规模。比如说,把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放在企业内部作为一个生产或服务部门,即企业的内部化过程,或是把这个环节转移给其它企业经营,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得这种生产或服务,即外部化过程,这是由企业的内部化与外部化的收入与成本比较决定的。如果一个企业把生产或服务活动中的一部分放给其它企业经营,自己通过购买获得,那么,这个企业就与其它企业形成了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如果通过同类产品生产能力的扩展,强化企业规模经济效益,那么,企业之间就形成了横向联系。这种联合生产与联合经销的企业经济被D·钱德勒(Alfred.Chandler.D)看成是一种范围经济。戴维·贝赞可(Besanko.B)等学者详细地论述了这两种以企业为主体的联系机制。
然而,尽管专业镇经济也会形成纵向与横向的生产组织联系,但是,其形成机制是有所不同的,显现出来的分工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一个镇区的横向性生产组织方式只是在一个镇区内聚集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不一定有产业分工联系。整个区域内都是生产或提供基本相同的产品或服务。专业化分工只是相对于这个镇区与另外一些生产或提供不同的产品与服务的镇区而言的。在专业化镇区内,企业之间通过相互配套形成的产业链条关系是有限的。镇区型的纵向性生产组织联系是在这个镇区内形成了企业在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基本链条关系。显然,这两种企业之间的生产组织范围是不同的,横向型生产组织的区域体现了专业镇经济内部的聚集效应,即通过专业化生产、经营,使生产和提供这种产品与服务的外部资源向这里集中。比如说,美国硅谷就是一个专业性的软件开发基地,相对于其它地区来说,这形成了一个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由此聚集了大量的世界各地的软件开发资源。纵向型生产组织的区域反映了专业镇经济的分工效应,即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内存在着上下游分工联系。如果从分工层次上考察,对于一个专业镇经济来说,横向型生产组织方式是专业化分工发展的初期阶段,而纵向型生产组织方式则是进一步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因此,如果从企业角度观察两种生产组织方式,那么,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即无论是横向生产组织或纵向生产组织,都是企业战略选择的结果。而从区域角度进行判断,那么,两种生产组织方式就反映了专业化分工层次的差别。
二、横向一体化的特点与局限
观察现阶段广东的专业镇经济,我们发现,两种一体化分工联系的专业镇都是存在的,其中,依靠自身的资源和专业化市场自然生长起来的专业镇经济大多数属于横向一体化的分工联系。比如说,东莞市虎门镇的几百家企业都生产不同款式、品种和类型的服装,每个服装企业基本上从进料、设计、加工成型和销售都是自己完成的,整个服装的生产环节并没有分配给不同的企业完成。南海县的大沥镇的铝型材生产、西樵镇的纺织品、中山市张槎镇的针织、小榄镇的五金生产、顺德市乐从镇的家具生产、佛山市石湾镇的陶瓷生产等等,都具有这种横向一体化分工联系。而通过引入方式形成的专业镇经济基本上是纵向一体化过程。比如,中山市古镇基本上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的灯饰生产链条。从原材料、配件到组装分别由不同的企业完成。有的企业专门从事设计,有的企业专门进行塑料生产,有的企业提供玻璃制品,有的企业进行钢管制造,有的企业进行组装、包装,还有的企业专门从事运输和销售等。东莞市清溪镇在一些生产计算机的台商大企业进入后,一些中小台商纷纷进入,与进入的大企业在本地配套,从而形成了“嵌入”型的专业镇经济。据调查,目前大约一台计算机的95%以上零配件和组装件都可以在清溪镇配齐。这就是说,在清溪镇内,大企业生产计算机的核心件,大量的中小企业则生产相关配套的组装件和零部件,它们之间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然而,从两种专业镇经济在广东经济中的分布情况看,目前,广东的专业化经济是以横向一体化分工联系为主的。除了东莞市的少数镇以引入型的生产计算机为主的专业镇实行了纵向一体化分工联系以外,广东省的绝大多数专业镇经济是以横向一体化分工联系为主的。之所以形成这样一个特点,主要有四个原因:
1.贴近市场。广东省的大多数专业镇经济主要是围绕着专业化市场建立的。这种专业化市场是原来的农村集市交易演化的结果。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的提高和市场交易频率的增加,许多以农副产品为主的集市贸易逐步演变为以加工制品为主的专业化供求关系。参与集市交易的经济主体主要是有一定资金和市场经验积累的农民和个体户,然后逐步发展成为以提供专业化工业加工产品为主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个体、私营等中小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反应最敏感、最及时。在缺少长途运输能力条件下,他们与周边市场之间形成了直接互动的供求关系,也使专业市场成为连接大量中小企业的结点。所以,专业化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就使一个乡镇里面和周围的大量中小企业与市场需求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联系。南海市到1999年底,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69349户,比1998年增加了5102户,实现经济总收入为420亿元,这些个体、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各个专业镇里。
2.技术与生产组织简单。大量的以家庭为基础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能积累,只能选择个人资金需要量不大、生产技术门坎不高的简单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比如,纺织、鞋类、制衣、陶瓷、玩具和家具等。这类行业的技术主要以适用的、简单技术为主。此外,这些中小企业没有雄厚的资金力量雇佣更多的专业人员来建立各种信息机构、收集信息资源、开办营销网点,这也就决定了这些中小企业主要围绕着周边的市场来投资设厂和作出反应。因此,这些中小企业多数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外请经营管理人员较少,但请帮工的企业较多。比如,在南海西樵镇中,大多数家庭都从事纺织品生产,主要是家庭的核心人员进行管理和经营,雇请外来工从事生产、运输和搬运等环节的工作。
3.模仿跟进。在现有的专业镇经济中,由于大多数加工产品都属于形成最终产品前的少数几个环节的简单加工和装配,或从原料到最终产品之间本身就不需要复杂的生产链条,如纺织、鞋类、制锁和小五金等,因而开办这类企业需要的专业化技术水平相对不是很高,生产规模不是很大,这对开办初期的资金需求压力也不是很大,因而从技术和资金来看,进入的门坎都不是很高。当乡镇内的一些企业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首先成功地创立了某一类企业后,它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经验就会通过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等各种非正式的信息渠道传递给其他人,他们也就通过模仿性的学习,进入这类产业。于是,在少数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带动下,由少数人进入的行业就变成了整个乡镇大多数家庭都进入的专业镇经济。
4.聚集扩展。随着市场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聚集资源和市场信息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这会吸引外部的生产同类产品的资源和企业进入到专业化市场周围,或在一个乡镇的专业化市场中设立销售网点,一些同类产品的企业也会直接将一部分资源投入到这里设厂。中山市的古镇灯饰生产就是一个例子,在灯饰生产初期,主要是本地企业进入,随着专业化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外地的企业也纷纷在古镇投资设厂,目前,在古镇生产灯饰产品的外来企业就有几十家。这就是当本地市场与生产规模同时扩大后,形成了同类产品的资源聚集效应。南海市大沥镇铝型材和摩托车配件市场、张槎的针织市场、乐从的家俱市场等等,都吸引了大量的外部资源和外来企业加盟,从而促进了本地专业化市场规模的扩展。
无疑,这种以横向一体化为主的资源配置类似于日本50年代出现的“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区域生产组织形式。它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竞争使各地区生产和资源逐步向本地最具经济优势的产品和生产环节强化和集中形成的结果。通过以乡镇为单位的区域专业化路径,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成为推动广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业组织形式之一。
然而,这种以横向一体化为主的专业镇经济,虽是专业化分工发展的结果,但这种分工还是经济发展中的初级阶段,它还不能看成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一种产业分工组织方式,因为它还没有深入到企业层次上。现有的专业镇经济是以乡镇为单位的区域之间专业化分工为特征的,而不是以企业为单位形成的一种专业化分工。不同的乡镇,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历史传统和地缘优势,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分工,并通过资源的市场化流动,使资源的空间布局发生了变化。通过空间分布的变化,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然而,在专业镇内部,大量的中小企业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经济学家所说的一种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即每个企业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直接相关的加工、处理活动等都是在该企业内部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加工过程所包含的获取原材料,加工产品和组装,处理过程所包含的运输、仓储以及市场销售等活动以及每个加工和处理的步骤所要求的一系列专业的支持性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战略规划等基本上都是通过企业内部组织资源进行的。专业镇内部的几乎所有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是松散的,甚至没有发生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比如说,在以家俱为主的专业镇经济中,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生产以最终产品为主的家俱,只是款式、品种、档次和类型有所不同。虽然通过市场竞争与分工,每个中小企业都找到了自己的产品定位,有的档次高一些,有的大众化一些,有些家俱体现了现代特色,有些家俱继承了传统风格,但是,整个专业镇经济中的企业并没有形成纵向的产业链条关系,即有些企业专门从事木材采购和运输,有些则专门从事设计,另一些企业专门进行加工生产,还有一些企业专门从事仓储、运输和销售等。按照一些管理学家的说法,产业纵向链条的形成有利于整个产业提升价值的增值。迈克尔·波特(Porter.M)提出的“价值链条”概念描述了这个企业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过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虽然纵向链条是更有利于提升价值增值的一种分工形式,但为什么广东的大多数乡镇没有选择这种纵向一体化的专业镇经济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
1.市场化分工交易范围还没有演化到这个阶段。专业化分工发展的历史表明,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强化和市场交易的扩展,乡村集市由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多种产品交易演变为每个乡村集市越来越专业化的产品,在这个乡村内的企业大多数就会从事由提供多种剩余的产品变为专门从事某一种产品的生产。随后,每个乡镇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分工的细化,乡镇内的企业会进入到生产链条更长的产业,于是,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也会沿着产品分工、产品内的生产环节分工方向发展。显然,由产品分工到产品内的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是市场交易扩展和竞争的结果。广东现阶段的专业镇经济是由以提供农副产品为主的乡镇集市贸易演变而来,这既是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一种提升,也是分工交易范围扩展的结果。现阶段广东的以横向一体化生产组织方式为主的专业镇经济特征表明,广东省的大多数乡镇经济基本上已经完成了由乡村集市贸易的多种产品生产向专业化产品生产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把乡镇经济纳入到了越来越大范围的市场分工体系之中。但是,企业向着产品内部生产环节的分工则是初露端倪。
2.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比较高。这种交易成本包括,企业的生产流程中的某些环节向一家独立的市场厂商购买,而不是内部生产,由此产生的协调费用;与独立的供应商、分销商签定与执行购销合同的交易费用;与独立厂商合作中出现的信息披露与监督费用等。降低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之间在纵向链条关系中的交易费用往往需要建立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加以维持,一是非正式组织的合作关系,比如,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等长期形成的重复博弈关系,使企业之间恪守信誉关系;二是正式的制度规则,即通过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规则,激励遵守合约者,惩罚背叛者。在正式的制度规则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之前,非正式组织的合作关系起着主要的作用。目前的广东专业镇经济主要靠这种关系来建立企业之间的产业链条关系。在企业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资源流动越来越明显的环境下,这种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合作约束力就显得薄弱了,由此使企业之间合作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因此,在缺乏有效的保护产权的制度规则条件下,仅靠非正式的组织来形成产业链条,必然使产业纵向链条上的交易费用较高,这构成了当前广东专业镇经济以横向一体化为特征的制度性原因。
三、转向纵向一体化的推动力量
随着市场交易的扩展和生产分工的细化,广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分工会由专业镇之间不同产品和产业之间的相互分工进入到专业镇内部的企业之间在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生产环节上的分工,这种转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广东专业镇分工层次与水平,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目前,在广东专业镇经济中,形成这种分工细化的推动力量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以大企业为主的网络化资源的进入;自发生长起来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以及支持上述两种力量发展的制度规则的建立与完善。
1.以大企业为主形成的纵向一体化网络。对于广东的一些专业镇来说,大企业进入是形成纵向一体化网络的直接推动力。这有几种情况:一是随着大企业的进入,与大企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也相应地跟进,由此形成一个网络性资源全面地进入。东莞市清溪镇就提供了这样的例子。90年代以来,在几个生产计算机核心件的台资大企业将生产基地迁入清溪镇后,这个大企业的供应商以及在台湾与其相配套的大量中小企业也随之安家落户于此地,这种大企业的进入本身给中小企业进入产生了较大的需求机会,从大企业手里接到稳定的定单,并给大企业提供稳定的配套产品形成了许多中小台商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二是在大企业收购本地企业后,通过整合本地资源,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的网络。顺德提供了这样的例子。90年代后期,“爱德”品牌的电饭锅企业被“海尔”集团收购后,海尔集团便开始以这家生产线进入电饭锅行业,被收购的企业便成为海尔集团生产电饭锅产品的配套部门。品牌更换后,电饭锅产品借用了海尔的品牌和市场销售渠道,使其市场得到了迅速的扩展,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于是,原有的企业生产能力已经无法适应这种需要,周边的一些企业看到这个机会后,纷纷加盟到为海尔电饭锅产品提供零部件、原器件的行列中。这样,通过海尔集团的品牌和市场销售渠道所建立的供应商网络就远远超过了原来的爱德企业形成的产业链条。三是在大企业进入一个乡镇后,如果本地资源难以整合到产业链条中,那么,就需要引入外部资源,与本地的大企业形成相互需求的合作网络。东莞市石龙镇正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尝试。石龙引入了日本最大的多媒体、复合型数码复印机制造商——京瓷公司,这家公司不仅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了石龙,而且,准备在石龙建立一个500人规模的研究与开发基地。这成为吸引内地计算机制造与软件开发人员和企业的巨大力量。北大方正已经将生产基地迁入石龙,一些产学研机构也正在陆续进入石龙,这将构成一个外部人力、技术资源在石龙聚集的网络。当然,把近4万人的本地人力资源吸引到与这些大企业相配套的产业链条中还需要一个过程。
2.通过市场竞争,在原有乡镇的中小企业群体中成长起来一些具有带动效应的较大型企业,以这些大企业为龙头,形成与原乡镇内大量中小企业之间纵向一体化网络联系。目前,在大多数横向一体化专业镇经济中,基本上是与外部的大企业进行配套的。比如,南海的一些电子产品零部件和原器件生产、一些机械配件的生产就是以佛山和广州的企业为核心的。随着市场交易与分工的扩展,一些中小企业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展和资本积累,开始对没有品牌、附加价值有限的配套供应商角色不满意了。于是,这些企业便开始抓住核心技术,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从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推进,或者依托核心环节做大规模,把本来与其它企业配套的供应商吸引到为自己配套的产业链条上来。日本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联系就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在日本,许多企业就是在抓住某一产业的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基础上,通过分包关系把大量的中小企业网络在自己周围,由此降低市场交易风险和大企业管理费用。日本的总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既没有资产联系,也没有组成一个企业,而是通过长期的生产经营联系,使两者变得相互依赖。比如,日本本田公司汽车零部件的外购率已达到70%以上,即对承包企业的依赖性很高,而承包企业所采用的设备和技术都是为母公司设计的,除了母公司外,其产品别无销路。日本企业的分包商与承包商之间不是在市场竞争中寻找交易伙伴的,而是多数与熟悉的老关系做买卖,这实际上产生了一种排它性贸易,使得外国产品难以进入日本市场。
3.推进制度规则的建立与完善,保证供应商、分包商和代理商之间的合约得到有效地执行。如上所述,广东专业镇经济之所以在推进纵向一体化产业分工上出现困难,是与市场交易中正式合约的执行有密切关系的。事实上,企业之间形成上下游网络关系的核心是契约。如果交易出现问题,在契约能够有效执行条件下,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凭借契约的约束,相互依赖对方,那么,双方就可能会努力缓和各种争议。如果双方不能签定一个可执行的、能够包括重要的意外事件和惩罚逃避责任行为的契约,那么,这种供应链条就会中断。因此,有效的契约是保证这种网络关系得以长期发展的根本。目前,在一些纵向一体化的专业镇经济中,企业之间形成纵向一体化的基础在于非正式的契约关系。这种合约关系在一个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源流动有限的条件下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在广东省特别是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专业镇经济多数是在要素流动条件下出现的。要素流动会降低人们退出合约的成本,使合作者双方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损害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这也正是专业镇经济难以推进纵向一体化网络的一个制度性因素。因此,建立正式的以合约的有效签定与执行为核心的制度规则,有利于在要素流动条件下形成企业之间的纵向链条关系。通过正式的制度规则,保证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会极大地促进专业镇经济向产业内生产流程中不同环节的分工转变。
收稿日期 2001-02-26
标签:纵向一体化论文; 横向一体化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产品专业化论文; 生产类型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市场类型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