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动力_心理学论文

论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动力_心理学论文

论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心理学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虽然历史短暂,但100年中,它在西方已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成为一门有广泛影响的热门大学科。然而,在我国,心理学不仅在国际上的发展处于“第三世界”,而且在国内与其他学科相比也处于小学科地位。在学科分类中,仍被划分在哲学、教育学或生物学学科领域。这不仅限制了心理学自身的发展,也严重地限制了其社会效能的发挥。

一、阻碍心理学发展的因素

阻碍心理学发展的因素来自其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就外因而言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和为之所提供的条件,内因取决于其内在推动力,包括其性质和从业者的素质两方面。

1.外部动力缺乏

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十分丰富,但长期以来,仅停留在观点和思想的水平上,未能形成理论学说,且与政治、哲学、教育等学科观点长期混杂,缺乏个性,未能形成独立学科。

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宣扬的是对集体和权威的依赖与服从,人的尊严、需求、情感、价值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丧失了作为人的独立性、主体性,使得以人为对象的心理学缺乏应有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土壤;加之封建政治制度的腐败,政策与文化的封闭与保守,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使得科学包括心理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此外,由于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低,未能向心理学的发展提出迫切的应用需求,社会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的训练机会和受雇岗位极为有限,心理学专业队伍力量弱小,也限制了学科的发展。

2.心理学性质和发展水平的限制

心理学诞生于哲学与生物学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母体学科,因而从诞生起,就存在着学科性质之争,是属于自然科学还是属于社会科学长期以来纷争不休。虽然后来趋向于认为它是一门介于两者之间的两栖学科,但由于这两类性质不同的学科之间研究的取向、理论基础和方法各有特色,对许多问题的揭示尚存在分歧,由于文化和人种的差异,使得研究对象本身样本多样而复杂,无论就其趋同性还是差异性来说,都缺乏一种泛文化的标准。有广泛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尚需要跨国家、民族、地区的多学者合作,并是一项历时长久的浩大工程。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学派林立和理论纷争的分裂状态,呈现出理论主干脆弱,学科分枝茂盛的危机。

3.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偏差

中国心理学起步晚,基础差,发展道路尤为曲折。心理学专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学校和研究单位。一方面,科学知识仅掌握在少数专家手中,应用范围狭小,宣传力度不够,心理学仍未被社会各行各业所认可。心理学是什么,心理学工作者能做什么,在绝大多数老百姓心目中尚是一个陌生而朦胧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另一方面,心理学工作者作为专业知识的拥有者,也成为其附庸。长期以来,在主流心理学的正统领域一直有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应用研究的倾向,认为应用研究水平低,学术价值小。这使得一方面心理学的社会认同度低,人们不能自觉地寻求心理学的帮助,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科本身的发展。

二、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无论从何种角度讲,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心理学的问题,凡是人们生活的地方,都有心理学的活动空间。

1.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

就社会意义而言,社会是人组成的社会,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从根本上来说,其基础是人的心理建设。凡是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都需要心理学,小至家庭气氛、子女教育,大至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商业贸易等领域无不存在,万物之间的协调和动态平衡问题,无不存在着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遵循这些活动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掘人的潜能,充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的发展与普及能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就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文艺心理、司法心理、社会心理、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心理、服装心理、环境心理、人际心理、婚恋心理、教育心理等知识的应用能极大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而军事心理、劳动心理、广告心理、营销心理、医学心理、工业心理、管理心理等知识的发展与应用则能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物质文明的建设。

归根结底,心理学的发展将有益于我国经济、科技与社会的整体发展。

2.维持人的正常的心理功能

人的心理是对现实的一种反应。这些反应因个人主观需求的满足与否而影响到人的情感与精神状态。当生存的压力是个人不可承受之重负时,就使人的自我防卫系统出现故障,甚至导致精神崩溃。因而就一般意义而言,每个人都要善待自己与他人,这就需要具备必要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构筑强大的精神大厦,开发自身潜能,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不仅确保生活幸福,而且充分展现个人潜能与价值,促进事业成功。

三、心理学发展的动力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两种动力,一是科学的内在动力,一是外在动力。前者是科学本身发展的动力,包括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动力;后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科学国际化的冲击与引力。概括起来,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四方面的力量,即社会动力、交流动力、人才与实践动力、研究与应用动力。

1.社会动力

社会动力包括社会向心理学提出的客观要求和为之提供的支持条件。

①社会需求是最持久强大的动力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都在发生着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导致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社会变革时刻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需要心理学不仅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健康幸福提供有力的帮助,而且能够为国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②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保障条件 社会需求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活动领域,但心理学的发展还取决于良好的社会条件,包括先进的政治制度,发达的经济水平,重视科学与人才的开放政策。心理学的发展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只有在人成为独立的主体,而非工具的社会,只有在个人的尊严与权利得到高度重视的社会,人的个性才有充分发展的可能,心理学才有广阔的用武之地。但我们不能等待经济发达了再去培养心理学家,应具有政策的前瞻性。

2.交流动力

科学无国界。我国心理学起点低,在理论、技术、方法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上,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应加快我国心理学的国际化步伐。在研究成果、交流信息上加强沟通与合作,时刻触摸到学科发展的前沿。在更大范围内加大教育市场的开放,双向合作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使心理学的生力军能在一个高起点上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活动。

3.人才动力

我国是世界上心理学落后的国家,每百万人口中心理学家尚不足两人,而心理学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每1500人中就有一名心理学家。无论是学术的提高还是事业的发展都依赖于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从基础来说,应调整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扩大专业口径,增强适应能力。

①调整培养目标,突出培养应用人才 应改革现有培养模式,不再局限于培养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人员,而是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大量培养各种层次和规格的应用心理学工作者。在培养模式上,应走向市场,多采用与各行业、团体、协会合办的形式以扩大就业途径。

②应做到理论、技术、实践并重 在基本素质中,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最终目标。除了科学理论素养与实验测试技能与技术外,尤其对从业者的人文素质有特殊的要求,应具备自信、宽容、同情心、沟通技能(语言、书面、口头)和交往协调技能等。

4.科学研究与普及动力

科学的创新其根本动力来自于科学的研究与普及应用。我国心理学长期以来的弊端表现在科学研究与应用分离,科学的创新与普及分离,使心理学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今后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①理论与应用研究并举,加快成果普及与转化 心理学发达国家一直重视心理学应用及其研究工作,而我国尚未形成重视应用研究的风气。只有从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与课题入手,并加快成果转化的步伐,突出应用研究,关注心理学的意义,才能获得社会承认与支持,并获得持久生命力。

②理论与实验研究并重 在科学心理学的殿堂中占据主流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虽然具有客观和量化的优点,但却是以“物”的研究范式来度量人,无视人类心理规律与“物”的自然规律的差别,具有机械主义与还原论的倾向。在坚持实证主义方法的同时,应予释义法以足够的重视,确立以人为中心的适合万物之灵的多元方法论。我们不必总是试图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而应该积极地去理解和阐释人类生活的意义。

③移植与创新并重,创出民族特色 我国的心理学缺乏独立的学科个性,这源于长期的崇洋媚外,应重视民族心理的本土化与现代化研究。在研究策略上,应从战略高度,采取集团和战役式作战,避免遭遇战和孤军奋战,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

标签:;  ;  ;  

论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动力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