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湘西民歌语言特点和与英语语言对比角度出发,探讨影响湘西民歌英译的因素,主要从语言、文化和译者三个因素展开。
关键词:湘西民歌;翻译;对外传播
随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湘西民歌英译并进行对外传播也成为当务之急。很多国内著名歌唱家在伦敦亮相、美国放歌,其中不乏唱湘西民歌,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歌词在翻译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浅则翻译不地道,重则语法错误、漏译、误译。这也直接揭露了在对外传播中国民歌文化时只让听众感受到歌唱家声音之美而没有发现文化之美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歌词中有太多因素阻碍译者正确且地道的翻译。
一、语言因素
湘西民歌语言主要分为苗语与土家话。苗语和土家话都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其中,苗语的语音有71个声母,16个韵母,六个声调,有连续变调现象。词汇,苗语词汇丰富,有多种构词方式,按语音可分为单音词,多音词。按词的结构分,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一)湘西民歌中的双关与英语中的双关存在差异
英语双关语(pun)在《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词典》(Webster,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的解释为:The humorous use of a word in such a way as to suggest different meanings or applications or of words having the same or nearly the same sound but different meanings;a play on words.英语双关多使用同音异义,同形异义去达到幽默的效果。像“altogether”与“all together”在读音上完全一样,但all together的意思跟together的意思类似,可以解释为“with each other”,即一起、同时的意思。而altogether是副词,表示完全地(相当于completely)或者总共地(in total)。像“light”有轻的;浅色的;明亮的;轻松的;容易的;清淡的等意思,在很多句子中也容易形成双关。但汉语中的双关比英语的复杂很多,如果是像英语的同音异义应用在汉语中就太多了,单第四“yi”就有92个,当组成汉语单词又是另外一种意思。谐音双关像“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与“情”双关。汉语中还多了语义双关,多出现在歇后语像“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二)湘西民歌中的语法与英语语法存在差异
在湘西民歌中,一是西南官话(即湘西方言,但因为历史原因,县之间、民族之间的语言都有区别)形成思维与英语不同,有些句子语法结构也与英语语法结构不同;二是汉语的多样性与方言的不准确性,造成了以下两点问题:
1、主语的省略和不可省略。
汉语主语省略形式灵活,有承前省略、蒙后省、隔句省、泛指省等多达八种省略,而英语主语省略则受许多语法规则约束,仅有承前主语省略、蒙后省及对话省等四种情况。(袁宇辰 黄凤钨《<边城>及其杨译本中“主语省略”现象对比研究》大众文艺.语言学研究,)同时,汉语的主语形式k比英语主语多。比如就湘西民歌歌词:时间名词开头,《十二时辰想起姐》中“子时想姐半夜中”就省略了主语“我”。如果翻译省略主语会造成语法错误以及让听众不知所云吗,特别是在音乐会等场合需要一句歌词对应一句翻译时。但不省略又会造成翻译没有美感或者太过于冗长。
2、湘西民歌中独特的语法
一方面是方言是地区或者民族的,虽然与汉语在词汇与语法上很多共同点,也不是独立语言,缺少正式语言;二是很多民歌为了有音乐韵律而没有遵循语法原则。综上原因容易造成现在民歌翻译错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民歌《花大姐》“两个妹子舍”“三个妹子三”中“舍”和“三”是为了韵律。
(三)湘西民歌中的词语
1、叠音词
湘西民歌中有大量叠音词,在韵律和意思上都起到很大作用,如:《高山有好水》中有很多叠音词,水弯弯、水灵灵、火辣辣、甜悠悠。英语也有很多叠音词,像名词fuddy-duddy(大惊小怪的人)、dum-dum(笨蛋);形容词zigzag(弯弯曲曲的)、go-go(活跃的);拟声词hubble-bubble(沸腾声)、drip-drip(雨水声)。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中英叠音词存在很大的不同,英语叠音词很多不能与歌词中的叠音词对等,如山重重、山青青。因为英语中没有相同意思的叠音词,所以只能用其它词语代替,这就不能很好表现出巧妙的用词与音乐的韵律性。
2、方言专属词
民歌中存在大量方言词,其中很多言简意赅,两三个字能表达出很多意思,在英语中又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单词或短语。因此翻译不完整会让听者不明白,翻译完整又会影响韵律甚至繁琐。如:“西兰卡普”( “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如果翻译为“Brocade of Tujia”根本不能从字面上就想象出西兰卡普的美丽花纹。“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
3、语音词
湘西民歌中存在大量独特的语音词,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又很有韵律,并且不同的语音词也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如:《滴格儿调》“一根滴格儿树枝”中的“滴格儿” ,调皮的语气能表现出唱歌者的开心雀跃。
二、文化因素
湘西是多民族地区,湘西州少数民族中世居人口比较多的有6个,即土家、苗、侗、瑶、白、回。湘西民歌也是由不同民族的民歌组成,每首民歌都能直接表现此民族的历史、风俗、生活、思想等等方面 。歌词翻译字数受到限制,从而很难体现出文化与情感。“半坡有个土地堂,土地问姐要香纸”中土地公的风俗文化外国人就很难从歌词中体会出来甚至可能会误解,只有深入了解才知道土地公是保护这片土地的安宁,老百姓节日都会去土地庙拜一拜,或者是为某件事情祈福。就像中国人如果不了解美国贫民区诞生的嘻哈文化也很难从翻译过来的歌词中理解这是在描写底层人民真实喜怒哀乐、矛盾、反抗与对公平、自由的追求。
三、译者因素
在湘西民歌对外传播过程中,译者是至关重要的角色,歌词翻译是否能准确无误甚至是注重音乐韵律性就是由译者本身素养决定。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湘西民歌翻译不严谨,基本错误很多,这是译者对民歌翻译的失责,而且歌唱家在国外演出时用了这些翻译,例如:《马桑树儿搭灯台》中译者将灯台lampstand,但灯台其实是一种树。这影响了国外听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而且因为译者具有主体性,很多时候译者在翻译其它文化的时候不能跳出自己文化的禁锢而容易出现翻译误差。并且由于大部分民歌都是由人来一代代传承,民歌传承具有了不稳定性,很多歌词意思会因为当地文化书面资料极少与译者不了解此文化而造成翻译错误。
四、结语
从对湘西民歌的例子和与英语的对比中可看出,湘西独特的文化、译者主体性、湘西民歌的词语、语法、双关都是影响湘西民歌翻译的因素。湘西民歌翻译者如果能了解这些影响因素,也许更能够注重湘西文化、翻译过程中用词的准确性,进而更好的翻译湘西民歌,让湘西民歌能够传播出去。
参考文献
[1]吴雪梅.民族认同的象征——湖北苗族的语言使用特点[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2]潘广琴,崔静,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民歌英译研究——以宋祖英民歌英译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论文作者:张慧真 李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湘西论文; 民歌论文; 英语论文; 双关论文; 主语论文; 汉语论文; 译者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