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我国市场经济的负面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负面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怎样看待论文,价值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生产,提高效率,并且培育人们的时效观念、竞争观念、平等观念等。因此,市场经济对社会发展的正效应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至高全能的,市场经济也不是“万应灵丹”,能包治百病。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认为市场经济只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登不了社会主义的大雅之堂。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我们逐步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还是大有作用的,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的时候。从这时起一些人却把市场经济本来就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功能统统地赋予了它,大有“市场泛化”之势。于是,教育市场化、医疗市场化……,仿佛只要市场化,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有了市场经济,就可万事大吉。他们忘了“文革”时期的“政治泛化”的教训。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只是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经济学家刘国光在1992年10月12日《社会科学参考报》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一文中认为,光靠价值规律解决不了以下几件事:经济总量的平衡;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公平竞争;保护环境、生态平衡等外部经济问题;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同时,价值规律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不适用于道德领域,这是因为,等价交换不是道德领域的范畴;等价交换不能实现道德的社会功能;等价交换不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1〕;社会关系除经济关系这一基本关系之外, 还包括诸如政治思想关系、伦理道德关系、价值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等。仅以经济活动中的关系原则去统摄丰富的社会生活,不仅不现实,而且有悖于社会本质。以道德行为与市场行为为例,道德行为并不以获得经济利益为驱动力,它受主体的道德意识以及社会的道德舆论的策动和制约,主体从道德行为中获得的往往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显然,让道德完全适应,遵从市场经济,是不恰当的。
这就说明市场机制并不是通行于社会所有领域的万能者,市场经济管不了整个社会。不仅如此,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着负面价值。市场经济的负面价值具体表现在:(1 )市场经济的商品货币关系所实现的并不是个人的完整价值,它仅以物化形式实现个人的价值。(2 )市场经济的商品货币关系不足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3 )市场经济也不足以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目标,它对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等问题的解决是有限的。(4)市场经济给商品拜物教的盛行提供了土壤, 它催发或加剧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坑蒙拐骗、偷税漏税、走私贩毒、嫖娼卖淫、偷盗贿赂等许多不健康甚至丑恶现象,助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不顾整体利益的分散主义等腐朽思想。
2
市场经济既然有这么多负效应、负面价值,那么为什么还说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最佳模式选择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负面价值作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把目前所有的道德价值观堕落的罪责全算在市场经济的帐上。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负面价值是怎样产生的?首先,它是由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单纯的市场经济是以分散的小集团或个人为主体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无序性和功利性。市场机制又是在价值规律支配下,以资本、利润、价格、货币等为杠杆的。因此,就会产生对金钱的崇拜,出现人们追求金钱,以金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用货币的个性来代替自己的个性的现象。市场经济并不自发产生公正,它只是要求竞争机会均等,不管结果如何。这样,在市场经济自发运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弱肉强食”现象。
其次,它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有关。从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由此所决定的分配形式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多种经济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即私有经济成分的存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剥削意识、极端个人主义就有滋生的土壤;多种分配方式中的非劳动收入形式的存在,不劳而获思想、享乐主义也就从中产生和发展起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既依附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又受到国家政策、法律的强有力制约,因而在这些经济成分中,也不全是滋生和存在消极腐朽的观念;公有制经济组织内部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并不是绝对的先进,由于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人员素质的差别、各种社会影响的存在等因素,各种消极的社会意识,在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人们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问题。
第三,它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的连结机制紊乱时造成的。旧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刚刚打破,而新的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有些人乘机钻国家政策、法规上的空子,捞取不义之财、牟取暴利。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马克思指出过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开化的人的利己性”。从世界文明发展史看,几乎所有国家在市场经济起步阶段都有这种经历。这是特定阶段上的经济成熟程度所决定的。
第四,它与历史传统和外来影响有关。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改革开放,同时也是思想观念的改革开放,在此过程中,必然要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作重新审视。在吸收、消化、发扬优秀文化的同时,一些落后文化、封建意识和剥削阶级思想也会沉渣泛起。我们现在存在的许多不道德现象大部分是这些腐朽思想观念的死灰复燃。
第五,它与我们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工作中的“一手软,一手硬”有关。只注重抓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2 〕这一世界肯定不是我们要努力建造的世界,而正是当年马克思竭力批判的世界。因此,当代社会发展必须重视人的精神因素,而不应单纯囿于物的因素。
3
发展市场经济是否必然要以道德沦丧为代价?答案是否定的。道德并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祭品”。我们需到市场经济的根底处去寻求答案。
市场经济是以经济人的存在为前提的。经济人在进行活动时受着个人利益的驱使,其行为本身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工具性,并不具备道德价值行为的崇高性和纯洁性。但我们不能由此消除经济人的活动,那样无异于从根本上取消了市场经济的运作。其实,在市场竞争中,经济人追逐利润、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乃是一个人、一个企业安身立命之根本,任何人要想获得经济的成功,就得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服从市场法则,用廉价物美的产品击败竞争对手,以高效率的企业淘汰低效率和无效率的企业。
不错,人在进行市场行为时,一般总是遵循“最小—最大”原则,但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在排除欺诈和暴力的情况下,几乎每一桩交易的达成都是在双方自由意志的前提下以互利的结果而告成的。就此而论,市场经济促使人们追求自己利益的行为不仅不应遭致贬抑,甚至任何一个社会都应赞同,以使民众和国家走向富庶。这种所谓追求利益的行为便是人人能清楚地意识到在法律界限内的自己的正当权益,并且要勇于面对和争取。我们不敢说这种行为具有高尚性,但它毕竟少了一些虚伪性。
人的经济行为并不是一个人的所有一切行为,人在经济活动时追逐自己的私利与在其他社会活动时为着自己的私利毕竟是两回事。在这里,我们既要把作为市场行为的利益追求与作为其他社会行为的利己主义分开,也要把市场经济行为中的以道取利与背道牟利区分开,还要把社会行为中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区分开。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在市场行为中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又在市场之外毫不吝惜、不图回报地把金钱捐与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社会福利事业。这两种行为并不矛盾。
实际上,市场经济并不是没有道德,它有自己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如互利互惠、自负盈亏、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注重实效、诚信守约、依靠法制等。市场经济并不是不需要道德,如果任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泛滥,违法乱纪、丑恶现象丛生,那么最终也要危及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认为这种价值观强调的“不受束缚的自我”和“享乐主义”,其恶性发展已威胁着资本主义的正常运转,使“美国资本主义已经丧失了它的传统的合理性”,并“构成了西方所有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文化危机,这种文化矛盾作为关系到社会存在的最重大分歧长期存在下去。”
4
市场经济虽不必然派生出道德价值观堕落,但它毕竟具备了滋生不道德现象的条件,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加剧、催发和助长了一些丑恶现象。怎样才能既不压制人们对正当物质利益的追求,又能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主旋律,从而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和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首先,要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措施可以包括对某些价值观念的选择在内。在市场经济运作目标上充分考虑到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生活的多种要求和愿望,创设一种既宏观调控又微观灵活的经济世界,把科学的经济与神圣的道德协调起来。一方面,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介入价值因素。比如,在应用某些原则进行利益的分配时,可以向老、弱、病、残适当倾斜,这本身就体现出公平和正义等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用社会公正来弥补市场经济自身的不足,其中包括建立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险、保障制度以缓和社会不公给受损者造成的痛苦。因此,宏观调控不仅能使经济生活走向有序,也能使社会生活、道德生活走向有序。
其次,在加强“法制”的同时,重视“德治”的作用。市场经济应该是法制经济,但仅靠“法治”,而不重视“德治”的作用恐怕也是收效甚微的。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律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它也有顾及不到的地方,而道德的作用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在某种意义上还是策动人们自觉遵守法则的原生力量。众所周知,日本经济在战后之所以能取得飞速发展,除了其他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主要靠植根于自己民族的一种道德力量。日本人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创造出“儒教资本主义”——“义利两全”、“致富经国”〔3〕。 正是儒教的集体主义精神,导致日本企业成员的组织化、成员行为的规范化。
最后,充分发挥宣传教育部门的舆论导向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一种全新的时代精神,即建设社会主义宏大事业的精神。“金钱只具有诱惑力,事业才具有凝集力。”历史上,我们民族在危急存亡之秋,凝聚人心的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四万万人齐蹈厉,一心一德一戎衣”、“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共鸣。我们注意到,当今精神力量正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大有作为。
我们要倡导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呢?这里面有两个层次:从广泛性、群众性、大众性要求讲,凡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益于社会进步的观念都要加以提倡;从先进性、崇高性、纯洁性要求讲,我们倡导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观、价值观,这是思想导向的本质。
市场经济在我国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经济运行机制,它有负面价值,但我们更有对付它的负面价值的办法、措施。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市场经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就为最终克服它的负面价值创造条件。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负面价值的掘墓人!
注释:
〔1〕参见《道德与文明》,1993年第6期第2~4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4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一份材料说:80年代初对日本3000余家企业调查, 在企业经营目标中,强调为社会提供可靠产品的占56.7%,强调谋求经营者及家族繁荣的仅占40%。研究日本的学者们越来越注意到这种由追求利润到满足顾客以及为社会谋福利的决策目标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