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通产业组织及其创新_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论流通产业组织及其创新_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论流通产业组织及其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流通产业及流通产业组织的界定

流通产业的概念目前极不统一,国内外理论界尚未形成一致的解释。笔者认为,对于流通产业的界定,必须以流通为基点。判定一个企业是否属于流通产业,一是看其是否专门从事商品流通;二是看其是否专门为商品流通服务。故而,流通产业包括两大部门:一是商业,主要指批发业和零售业;二是专门为商业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物质供销业、仓储业、运输业、包装业等。前者可以被认为是流通产业的主要部分,后者则是流通产业的外延部分,两者共同构成流通产业的产业体系。邮电通讯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保险业等相关行业,由于它们已不再专门服务商品流通过程,而是服务于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因而不应该在将其划入流通产业的范畴。

1.流通产业组织

所谓流通产业组织是指流通产业内部各企业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组织结构状态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流通产业组织,也可以称作流通组织。通常流通产业组织可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流通主体,二是流通产业内的企业关系架构。流通主体即商品流通业者,是指从事商品流通经营事业的自然人和法人。现阶段我国流通主体主要包括商业企业、物资企业、供销合作企业、粮食企业、外贸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个体经营者、有关市场中介组织等。流通主体的运行以流通客体的运行为内容,充当流通客体的监护人和市场运动的推动者,并且组织流通客体的顺利运行。这样,流通主体通过自身的商品买卖活动使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实现商品交换的职能。

流通产业组织的第二个层面是指流通产业内的企业关系架构。在流通产业内部,这种企业间的关系架构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上述各种关系可以通过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表现出来。

2.流通产业组织与流通企业组织

把握流通产业组织概念的关键是理解流通企业组织与流通产业组织的关系。组织是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或者说组织是一种系统,是一种配合关系。更进一步理解,组织是一个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个人和集体目标的一个社会集合体(或一群人),通过协调活动,某种程度的组织结构得以建立起来,以帮助组织成员处理相互之间以及与更大的组织环境中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流通产业组织作为流通产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架构,与流通企业组织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流通企业组织与流通产业组织是两个密切相关、具有某种同一性的范畴。主要是因为:流通产业组织是流通企业组织(自组织)变化的结果,流通产业组织的命题是在流通企业组织调整与演变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流通产业组织是流通产业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把企业与企业的关系纳入商业学家的研究视野,是流通企业组织演变的结果。

3.中国流通企业规模及产业集中度简约分析

根据文献检索,目前尚无学者对流通业产业集中度进行分析与计算,原因有二:一方面我国在流通产业组织研究领域刚刚起步,研究成果少;另一方面是因为流通产业内部行业众多,业态多元,统计资料分散,对产业集中度加以研究有一定的难度。本人采用“贝恩分类法”,对我国流通产业集中度进行了初步研究。测算结果显示,我国流通产业集中度(以商业百货零售业计算)CR4为0.57,CR8为0.81,CR100为2.81,极为分散。

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流通业的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产业组织的增长模式总体上仍属于粗放型;农村市场流通组织发展滞后乃至缺位。导致中国流通产业组织不合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因素,也有政策因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概括地讲,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流通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产业组织的微观主体;条块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未得到根本变革;市场机制缺陷与行政性垄断并存。

流通产业的不合理表现还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从当前流通业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的关系来看,一方面,流通业规模经济水平较低,产业集中度偏低;另一方面,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因此我们既要大力提高流通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又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消除过度竞争。故在解决和处理流通产业内“马歇尔冲突”的过程中,我国所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更加复杂。

二、中国流通产业组织分析

1.中国流通产业的过度进入

所谓产业过度进入主要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具有较大盈利潜力的行业吸引了众多企业蜂拥而入,造成市场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数量太多,产业经营能力过剩,多数企业效益低下甚至亏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又不能顺利退出,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各种恶意的或破坏性竞争手段,从而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基于对流通业进入、退出的描述,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1979年以来,中国零售业的发展与进入、退出壁垒的高度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尽快制定零售业政策与法规,调整壁垒的高度和流通业市场结构,可以促进流通业的有序发展,使流通业实现有效竞争,并且在加入WTO的几年内承受外资入境的冲击。

研究表明,流通产业尤其是零售行业存在着产业过度进入的问题,而产业过度进入的社会成本又是十分巨大的。流通产业经营能力的大量的闲置,社会资源严重浪费,企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进行技术创新,效率普遍低下。基于此,解决流通产业过度进入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流通的行业管理;二是退出援助和强制退出;三是鼓励并购;四是通过改革消除地方市场分割的微观基础。

总体上看,中国流通组织形式的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的组织形式大量出现,如超级市场、仓储商店的崛起,方便店、连锁店的涌现,各种类型的流通企业集团的兴起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有的流通组织体系;另一方面是原有的流通组织为适应竞争的需要纷纷进行了组织创新和经营制度创新,如传统的小型百货商店和专营副食品店转化为综合商店和专业化商店,一些仓储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改建成仓储式销售或工业品批发贸易市场等。上述两方面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的变化汇成了20余年来中国流通组织变化的主旋律。

流通组织是产权安排的具体形式。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资本拥有产权,可凭借产权获得在产权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权利;企业的员工对劳动力拥有产权,可凭借产权获得相应的权利。流通企业的规模、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管理制度乃至经营战略都是与企业产权安排紧密相联。产权作为流通制度安排与组织创新的关键性因素,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具体的流通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设计层面。

中国流通组织形式的演化,无论从20世纪50年代以科层组织取代市场机制,还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重新发挥市场作用并创建新型的流通组织,其间虽然有各种原因及因素影响,但从总体上看,这些组织形式的变化均与交易费用有根本的关系。

2.中国批发产业及流通组织

在流通产业中,批发商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也是流通领域不可取代的重要环节。1979年以来,我国批发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1979年至1984年,中国开始恢复集贸市场;第二个时期是1984年至1992年,属“贸易中心热”和批发市场自发发展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992年至1998年,为中国批发市场数量型扩张时期;第四个时期是1999年至今,中国批发商及批发市场进入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效益型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由于体制调整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原来作为流通体系和市场网络中心的批发产业受到猛烈的冲击,处于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的“双重挤压”之中,陷入较为困难的境地。在这一关键时期,批发商需要从制度、组织、经营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并充分发挥其功能,进一步拓展批发产业的发展空间。

与零售组织不同,批发商是从事将商品和服务销售给转卖者、产业和事业用户活动的流通组织。因此,可以将批发组织的销售对象归纳为企业或事业单位,而将零售组织的销售对象归纳为家庭或个人。

应该指出,中国批发商与零售商经营边界的模糊化现象日益明显。从我国流通业的现状看,生产企业的自销、零售企业向生产企业的直接进货都是批发机能的具体表现,对传统批发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批发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社会存在机能进行再发展、再构筑,抛弃传统批发业的定义和固有观念,按照新的流通服务业对批发业的要求进行重新定义。现代批发企业的基本机能主要包括:商品集中机能、商品配送机能、商品企划开发机能、信息机能、金融机能和零售支援机能。但时间、市场不同,批发企业所应重视的机能也是不同的。即使同一机能,在不同的时间、市场,其内容也应有所不同。目前批发和零售的界限正在逐渐淡化。对我国的批发企业来说,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信誉优势、渠道优势和人才优势等自办零售。通过向零售领域的拓展,可以直接了解零售企业和消费者需要,有助于科学地组织货源,提供优势服务,扩大销售。批发企业向零售领域延伸还可以将批零交易内部化,以节约交易费用。特别是小型批发企业,避开与大型批发企业的直接竞争,向零售领域发展不失为一种摆脱困境的好方法。

零售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决定批发企业的效益,零售企业是批发企业的主要交易方,不同的业态对批发企业要求的服务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业态中,企业不同,对批发企业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故批发企业在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同时,需要对不同业态特点进行充分调查,了解不同业态的交易条件或配送服务要求,根据特定的零售业态,开发适合特定零售业态的批发机能,并注意建立与零售业一体化的体系。从这一角度分析,批发业应该逐步走向合并和协作之路。但这种合并与协作之路不仅仅是将所有经营资源纳入同一组织,借以扩大经营规模,更多的应该是相互独立的组织通过经营资源的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在现阶段,可以借助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力量,在明确不同企业责、权、利的基础上,明确分工,以网络组织原理重组批发业。通过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国有资产,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结合国内批发企业的改革,使国内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型批发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控股或连锁等形式,向多领域拓展,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商品流通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向国际市场发展。

3.中国零售业态组织分析

从规模上看,我国零售业态中以中小企业为主。我国零售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在上海试办超级市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单体形态的非连锁性的自选商店和连锁形态的超市公司出现于流通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连锁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中国流通业态中大型零售商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超常的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型零售商业一直是我国流通规模扩张的主导型商业形态。1996年以来,一些城市的大型商场在经过前些年销售大增长、效益大提高以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销售额微增甚至下降,效益更是难以保障。

从整体上看,我国零售业态尚处于较低层次的非均衡发展阶段,传统的商业经营方式与相对发达的商业组织形式同时存在并将相对稳定一个时期。同时,我国流通企业组织化水平较低,势必缺少一种整体的规模效益,这除了历史原因外,主要是客观条件还不成熟所造成的。

根据世界各国零售领域产业组织形成发展轨迹和我国流通领域产业组织现状分析,我认为今后中国零售组织发展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零售组织将向规模化、整体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零售业态将向多样化、细分化、差异化方向发展;零售组织将面临一场新的“零售技术革命”。

三、流通领域敏捷企业组织设计

在新经济形态下,流通产业创新的路径之一是敏捷企业组织设计,流通业敏捷竞争的主要手段就是敏捷地把握知识和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利用一系列的动态联盟与合作,及时抓住市场对新产品或服务需求的机遇,迅速组织新资源和提供新服务,抢先占领市场。结合流通业特征,流通敏捷竞争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流通组织具有活力、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流通组织对市场变动的反应灵敏度高;满足消费者要求的反应时间短;充分和有效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流通组织和员工都善于学习。

在流通敏捷竞争概念指导下,敏捷经营是指流通组织能够根据技术与市场变化合理组织商品购、销、运、存业务并正确实施自己的经营战略。敏捷经营客观上要求流通企业同时具备以下3种基本资源:(1)有创新精神的管理结构和组织;(2)有技艺、 有知识且被适当授权的人员;(3)先进经营技术(柔性技术和智能技术)。 这三种资源的有效集成将产生敏捷竞争力。应当指出,只有当上述三种资源分别处于较高发展水平且这三种资源只有有机组合与有效集成才能产生最大的竞争优势。

1.流通敏捷企业组织

流通敏捷企业组织是指能够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与市场机会,迅速实现流通企业内部或若干企业联合的各种资源有效集成和开发的,具有某种动态经济组织形式特征的企业组织。由此可以将流通敏捷企业组织的特征归结为:流通企业组织是应变的,具有高度柔性;流通企业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工作团队且充满活力;工作团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耦合方式是多样的、可变的,并且快速有效;流通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是可重组的扁平状网络组织结构;具有上述特点的流通敏捷企业的具体形式一般是企业的动态联盟,是为了及时响应已经出现的或即将出现的市场机遇而组成公司或集团。一方面,动态联盟一般都有一个或几个或掌握关键技术,或掌握市场,或掌握品牌的发起企业作为核心;另一方面,联盟中的每个公司或企业都具有自身的优势,都愿意承担共同的风险和分享共同的利益,建立和分享共同的敏捷竞争力。

2.流通敏捷企业的组织设计

在实际工作中,流通敏捷竞争不是通过流通敏捷企业创建时的一次性行为能够实现的,而是要经常进行的企业活动,是一个流通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的过程,是在流通企业敏捷竞争战略指导之下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不断改善和重组调整。流通敏捷企业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组织形式,是一种战略思想指导下的组织管理行为和市场竞争战略。流通企业实施敏捷竞争是不断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过程,以企业的业务流程不断改善为基本工作循环。通过一系列流通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创新,是实现流通企业资源有效集成并获得敏捷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中国流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政策取向

其一,总体上说,在流通产业内部形成一种企业组织进退自由的氛围,尽快制定和实施降低流通产业内企业组织退出壁垒的具体实施办法;其二,政府应根据流通产业内不同行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进入退出壁垒,促进流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其三,政府的流通产业组织政策的引导方向必须与市场信号引导的企业利益相一致,这样才会得到企业的认同和自觉执行。

建议一:制定系列的流通产业组织政策。主要包括流通企业兼并政策;流通企业联合政策;对大中型流通企业的直接管制政策;流通产业国际化经营政策;流通企业竞争政策。前4 个方面的政策主要属于流通产业的市场结构政策,而流通产业的竞争政策则属于市场行为政策。流通产业的市场行为是众多流通企业的竞争性经营行为在市场上的综合反映。因此,流通产业竞争政策的目标导向就是要规范流通企业的竞争行为,使流通企业的竞争行为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从而抑制流通产业的无序竞争,实现有效竞争。

建议二:合理规划工业企业的分销体系,为加快制造业的运行节奏提供政策指导。近来,中国制造业强调要借鉴欧美企业集团产销合一为主导的流通组织形式,而流通界则强调要借鉴日韩产销分离为主导的流通组织形式。其实,脱离具体产业和产品生产、消费特点,搞“模式争论”没有意义且容易绝对化或片面性。面对买方市场,工商之间相互挤压不是出路,必须探索新型的利益关系或利益共同体。鉴于我国工业企业众多而规模过小,信息化水平低,资本实力有限,建议除少数实力较强的大企业自设分销机构以外,其他大多数企业应当以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为基础,实行产销分离、工商关系协调的产销模式。

建议三:加强和加快反垄断新立法,改变阻碍流通的条块分割体制和政策。目前形势下,在所有法律法规当中,反垄断法的重要性应当位居第一,而绝不可以同其他法律法规平起平坐,任何淡化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立法中头等地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过去国家政府垄断经济,在今天要出台自己的反垄断法,其难度和重要性都不可低估。从这个意义上说,“入世”后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国外,而是来自国内;不是来自竞争对手,而是来自曾经拒绝市场竞争的我们自己。

四、流通产业创新与流通组织创新

就流通产业而言,产业创新是流通产业的调整与更新过程,它是流通产业发展根本性的推动力量,流通企业创新与发展是流通产业创新的基础。在流通产业质量增长的过程中,流通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是相互推动的,但创新在其中起着核心作用。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需要创新的支持。通常,竞争是在两个范围内进行的,一是存量的竞争,二是增量的竞争。市场扩大有可能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数量扩张,一种是层次增长,后一种增长的实质是,当人均收入不断上升时,人们不会只停留在原来的消费水平上,这时的市场扩大要求供给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是不断创新的。增量竞争发生在第二种情形下。显然,参与竞争的流通组织如果不具备创新能力就难以在增量市场上获得需求的承认,进而就不会得到这一市场份额。可见,创新是提高流通组织竞争力的基础,当然这里指的创新是企业创新。

流通产业创新以企业创新为基础,是企业群体的创新。企业群体的创新是激励企业创新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是提高一国整体创新能力的中间目标。在流通领域,当一个企业被众多具有旺盛创新能力的企业包围的时候,这个企业会通过与这些企业的交流与比较,切身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并学习创新的思维方式,从而会在企业间的要素交流过程中获得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讲,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企业的动力,如果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流通产业创新动力是不存在的。

1.流通组织创新

流通组织创新是流通企业市场营销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流通组织的调整和变革。韩国综合商社的产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断适应消费者需求是流通组织创新的永恒主题,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消费心理的变化,为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会出现一些新的流通组织形式。与此同时,科技发展及其在流通业中的运用,也是促进流通组织不断创新的重要因素,美日等国已逐步实现了销售、管理信息的计算机化,虽然我国信息技术在流通中的运用不如西方国家普遍,但已显示出对流通组织形式的重大影响,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流通组织创新的条件和环境,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认真对待,必将迎来流通组织形式的创新。

2.流通组织的市场营销创新

市场营销创新是流通组织在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方式与营销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变革与重组。市场营销创新是组织创新得以巩固的重要保证,是技术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和市场实现的根本前提,也是管理创新的先导。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没有市场营销创新就没有流通组织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就谈不上流通组织活力的提高。具体地,流通组织市场营销创新包括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方式创新,营销组合创新和营销管理创新。

3.流通组织的企业文化创新

就流通组织而言,企业文化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对不完善契约的补充。从我国流通组织方面分析,企业文化总体的特征是创新不足。因此,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流通组织的企业文化建设要重视创新的力量,通过创新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具体地:一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流通组织企业文化,中国流通组织的企业文化构建不能照搬或套用国外的企业文化,而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二是立足于流通组织的制度创新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必须与我国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公司体制相适应,体现出市场意识、人才意识、竞争意识和经济文化一体化意识;三是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视野下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流通组织的企业文化创新要注重同一性、统一性和包容性,以便既能使企业文化得到组织内部和社会的认同,又能够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其他文化兼容。此外,流通组织企业文化的创新还应把握好发展方向,把内在的文化建设与外在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文化附加值,做到流通组织内在文化与外在形象的统一。

标签:;  ;  ;  ;  ;  

论流通产业组织及其创新_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