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畜牧业论文,稳步论文,持续发展论文,产业化经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五”时期,全省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措施,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整合畜牧资源,全省畜牧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十五”期间畜牧业生产取得的成效
1、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地位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我省畜牧业在国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突出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的形势下,随着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东、西两山草地改良工作的加强以及畜牧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全省畜牧业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2005 年, 全省现价畜牧业产值达到148.59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九五”末2000年增长32.4%,年均递增5.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9.7%提高到30.7%,上升1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肉、蛋、奶产量达到90.59万吨、56.88万吨和73.75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39.3%、41.0%和105.4%,年均递增6.8%、7.1%和15.5%。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全省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76.72元,比2000年增长50.8%,年均递增8.6%,其中,人均出售畜牧业产品现金收入达到350.08元,比2000年增长86.1%,年均递增13.2%。
2、畜牧业结构持续改善,奶业生产迅猛发展
结构调整是新阶段畜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畜牧业效益、促进畜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十五”期间,我省全面实施“稳定猪鸡、加快发展牛羊、突出发展奶业、适度发展特种养殖”的畜牧业发展战略,各地加大了包括畜种结构、畜群结构和产品结构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经过五年的努力,畜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1)草食性动物稳定增长。2001年以来,随着全省大力实施“突出牛羊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发挥饲草饲料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草食畜养殖,并从引进新品种和提高养殖技术入手,提高优质畜产品产量,草食牲畜所占比重明显上升。2005年末,全省牛、羊存栏达到245.22万头、1196.35万只,分别比2000年增长9.0%、13.0%,年均递增1.7%、2.5%;2005 年全省牛羊肉产量20.03万吨,比2000年增长39.7%,年均递增6.9%,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22.10%。
(2)奶业生产强劲发展。“十五”期间, 全省各地适应市场对奶类产品不断增长的需要,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引导、鼓励发展奶业生产,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积极扶持乳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吸引省外知名乳品加工企业人晋,全省奶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全省良种及改良种乳牛发展到29.87万头,比2000年增加17.22万头,增长136.1%,年均递增18.7%,占牛存栏的比重由5.6%上升到12.2%,上升6.6个百分点。牛奶产量突破70万吨,达到71.28万吨,比2000年增长112.6%,年均递增16.3%。全省牛奶平均收购价为1.9元/公斤,比2000年增长11.8%,农民每饲养一头奶牛可增加收入1430元。朔州、太原奶业优势产区呈加速发展的势头,2005年两市牛奶产量达到42.79万吨,占全省的60.1%。奶业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
3、科技兴牧力度日益加大,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十五”期间,我省各地及有关部门加大了对畜牧业的科技投入力度,以畜禽良种繁育技术推广、种畜禽场建设和良种选育为重点,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品种改良由点向面推开。五年来,全省各地把品种改良工作作为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推动畜牧业增长、提高畜牧业效益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品种改良上,既注重实点上的示范推广工作,更主要的是把改良工作推广到千家万户,把面上的改良工作扎扎实实地推广开来。如东西两山突出肉羊、绒山羊、肉牛改良,平川地区突出生猪、奶牛的改良,并依托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以及畜禽优势产区建设,积极加大畜禽改良步伐。二是在猪鸡良种化的基础上,重点在牛羊的改良上突破。全省规划牛羊的重点改良县36个,2005年改良肉牛50万头,奶牛20万头,肉羊30万只,绒山羊60万只。与此同时,以农业部奶牛改良项目为契机,朔州、大同、忻州、晋中、吕梁等市均实施了良种补贴政策,分别采取冻精补贴、发放种羊等措施,加快品种改良步伐。三是种畜禽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为了提高养殖户的效益,各地大批量调进优良种畜,开展品种改良工作,道赛特、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推广面进一步扩大。根据国家对种畜禽管理的要求,从我省实际出发,按照提高单场饲养规模和生产能力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压缩了种畜禽场的数量,全省种畜禽场数量由原来的260家下降到目前的130家,并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不符合要求的种畜禽场进行“回头看”,通过开展技术帮扶,提高其管理水平,使全省种畜禽场发展模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通过先进科学技术与适用技术的配套组合,全省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畜牧业科技含量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全省猪、牛、羊、禽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6%、44%、36%和80%,分别比“九五”期末2000年提高5~6个百分点,全省肉牛、猪、羊、家禽的出栏率依次达到29.4%、134.0%、56.7%和72.1%,分别比2000年提高5.5、16.5、9.6和18.7个百分点。
4、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发展势头良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有序推进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在2001年成功起步的基础上,“十五”期间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生态建设取得新突破。五年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紧紧围绕国家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大力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天然林保护六大生态骨干工程建设,2005年共完成造林18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30万亩;通过大力引进新草种、推广种草新模式,积极引导农民大搞耕地种草、荒山荒坡种草和“三化”草地治理,全年共种草160多万亩、治理“三化”草地360万亩,区内草地维护生态和支撑畜牧业发展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同时,切实加强了村镇绿化、通道绿化和农田林网、环城林带的建设,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效益逐步显现。二是区域比较优势显现。经过几年的发展,区内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的养殖规模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05年区内肉、蛋、奶产品总量达到69.57万吨,比上年增长13.8%,占全省总量的31%。牛羊肉产量7.7万吨,比上年增长6%,占全省的38%,奶类总产量40.35万吨,比上年增长21%,占全省的55%。三是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经过五年的努力,区内风沙天数与过去30年平均值相比减少了13天,其中大同市的二级以上天气达到100天,增加41天。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其中牧业产值达到2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0%。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6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
5、种草与养畜配套结合,草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五”期间,通过狠抓生态发展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以草定畜和以畜定草相结合、耕地种草和天然草地改良相结合,我省草地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在生态建设上,我省利用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首都水资源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的良好机遇,把草地建设和生态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实施退耕还林的同时,寻求多种办法,扩大种草面积。神池等县推广的“六”+“一”种草模式,即种植六行苜蓿、一行柠条,既保护了生态又为农民创造了发展畜牧业的条件,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目前全省开展“六”+“一”模式种植牧草的面积达到15万亩。二是围绕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在平川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园区牛羊草食畜发展中,合理规划人工种草,实现草畜配套。三是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大耕地种草力度,推广了一批牧草新品种。青贮玉米、饲用甜菜、高丹草、苜蓿、柠条、沙打旺、无芒雀麦等形成了草地品种结构的多元化。五年来草地建设面积达到969万亩,保留面积达558万亩。2005年全省新增种草面积181万亩,其中人工种草121.65万亩,改良草地59.35万亩。全省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306.8万亩,干草产量40多万吨,草产品加工企业30余个,年加工草产品8万吨。
6、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
“十五”期间,我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肉牛、肉羊和绒山羊由分散放牧向舍饲半舍饲养殖转变,生猪、蛋鸡和肉鸡由散养户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奶牛由家庭分散养殖向养殖小区、养殖园区转变。目前,全省各类养殖规模户达到1.3万户;建设集中连片、分户饲养的养殖园区800多个,其中肉牛、奶牛、肉羊养殖园区占到60%以上;建设规范化养殖小区近200个,饲养畜禽近4000万头(只)。全省猪、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45.1%、70.9%、58.2%,比2000年提高16、18、25个百分点。全省牛、羊等舍饲半舍饲饲养规模达到750万头(只)。朔州市已建设高标准养殖园44个,各类养殖企业60多家,其中奶牛存栏100头以上的园区11个,5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大户230个,上百头的奶牛养殖专业村288个。
随着养殖园区的蓬勃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据统计,全省各类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20个,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 可带动上千养殖农户的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47个。大同夏进乳业公司总投资1.6亿元,日加工鲜奶300吨,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可带动农户养殖奶牛0.6万头,每年为每个农户增加纯收入4000元以上。广灵县围绕草地建设,成立“森江隆牧草发展有限公司”,年加工各种饲草4万吨,带动周边农村种植苜蓿6万亩。运城市在短短的两年内涌现出彦昂乳业、鹤雀楼乳业、丰润乳业和超人乳业四大奶业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奶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牛奶产量成倍增加。原来从事煤焦、运输、生铁生产的外行业大户纷纷转产畜牧业,兴办畜牧养殖园区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给全省畜牧业发展增添了活力。目前,全省民营畜牧企业达600多家,其中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50家,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有300多家,总产值达96亿元。这些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而且还带动了各种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对接,提高了农民从事养殖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效益。
二、“十一五”时期畜牧业发展前景展望
回眸“十五”,我省畜牧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为“十一五”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展望“十一五”,我省畜牧业充满活力,前景广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全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的方针政策,为“十一五”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我省畜牧业结构调整效益的显现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效益的体现、农民养殖技术的提高和各级政府对畜牧业生产工作力度的加大,今后五年我省畜牧业生产将会得到长足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一五”时期内, 山西畜牧业将会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阶段, 预计到2010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将分别达到120万吨、70万吨和135万吨,分别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长32.5%、23.1%和83.1%,年均递增速度将分别保持在5.7%、4.2%和12.8%左右;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达到40%。 为了促进“十一五”畜牧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着力推进区域化
在建设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晋西及太行山种草养畜区、中南部优势畜牧业生产区三个大区。在吕梁山及太行山地区要大力开展种草养畜建设工程,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保持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在中南部优势畜牧业生产区要以猪、鸡、肉牛为重点,明确主导品种,建设生产基地,培育名优品牌,打造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城郊型和外向型畜牧业,进一步提升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强力推进规模化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规划,选择具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建设一批成本低、效益好的标准化养殖园区和养殖小区,力争全省新建各类养殖小区500个,其中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150个,逐步带动其它区域的发展。要围绕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综合配套技术,开展无公害标准化认证工作,统筹解决好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公益性基础设施、畜牧兽医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有关问题,引导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大力推进产业化
针对我省畜产品加工比重低、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带动能力较弱、效益偏低的问题,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十一五”期间,各级畜牧部门要积极落实国家支持民营畜牧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肉食品、乳制品、饲草饲料等重点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养殖户的利益关系,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开拓市场,进一步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技术服务部门要积极提供市场信息、产品营销、技术咨询、人力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发展水平。要积极引导和扶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与龙头企业对接,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4、努力增加资金投入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畜牧业投入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大幅度增加对畜牧业和养殖户的资金投入,制定和完善投资鼓励政策。要围绕畜牧业结构调整,依托我省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畜牧业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我省畜产品规模扩张和档次提升,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对有希望做大做强的畜产品龙头企业,重点予以扶持,并创造有利于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为其进一步发展壮大保驾护航。要积极策划、组织、举办、参加国际性和全国性畜牧业贸易和招商引资洽谈会、展销会,为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贸易洽谈、招商引资的平台,提高我省畜牧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