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心期刊的生存价值与发展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期刊论文,策略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821(2004)04-137-04
在学术期刊的领域内,通过评定核心期刊这一机制,可以不断推动和促进学术期刊之间的竞争,进而不断推动和促进学术研究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因为如此,核心期刊及其评价机制已经受到我国学术研究机构及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同。然而,与此同时,大批非核心期刊的生存和发展也因此而受到了来自核心期刊及其评价机制的严峻挑战。于是,面对实力雄厚且在学术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核心期刊的挑战与挤压,非核心期刊是否还具有其自身的生存价值,它们应当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就成了一个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
一、非核心期刊的生存现状
显然,所谓核心期刊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核心期刊是相对于非核心期刊而言的,没有非核心期刊,也就无所谓核心期刊。因此,从逻辑上说,非核心期刊的存在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然而,由于我国现行核心期刊评价机制的某些弊端及其产生的一些负面导向作用,使得非核心期刊大多都面临着一种十分严峻的生存危机。
首先,马太效应是核心期刊评价机制的必然反应。像许多社会运行机制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一样,核心期刊评价机制及其产生的马太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核心期刊的采集与认定,是图书情报行业科研人员的一项研究成果。人们从事这一研究的初衷,是从图书情报的采集和读者服务的角度出发,以追求情报信息资源采集与利用的最大效度。然而,今天这一评价机制的功能与意义则已远远超出了图书情报专业的范畴。从对于学术研究以及学术期刊事业的影响和作用的角度考察,一方面,核心期刊评价使得一部分学术作用和影响较大的学术期刊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得以确立;同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通过这种竞争机制,有利于打造我们自己的学术期刊精品,提高我国学术期刊参与世界范围内竞争的水平和能力。但另一方面,核心期刊评价机制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术期刊之间的公平竞争,阻碍着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的进程。有关学者在论述核心期刊机制的意义时提出,核心期刊的评定“有利于期刊的合理竞争”,因为“如果期刊被评上核心期刊,那么他们就能吸引优质的稿件,而好的稿件又能进一步促进期刊质量提高,如此又能吸引更多学者的优秀稿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1]殊不知这种所谓的良性循环只是相对于核心期刊而言的,而对于那些被某种标准圈定在核心期刊之外的一般性学术期刊来说,则无异于灭顶之灾。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核心期刊评定标准及其体系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直都在受到质疑,特别是对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用一些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价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批评、指责。“社会科学评价几乎不可能使用单一的量化标准,因为社会科学评价涉及价值判断、时间(历史)判断和性质判断,这些都无法量化。社会科学评价需要时间的积淀和历史的评价。”[2]而这种以量化为主要评价方式和手段的核心期刊评价机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核心期刊阵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仍然没有被接受和认同。另一问题是,核心期刊一经评定就会形成一种定势,它使得划在核心期刊范畴内的学术期刊从此就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处于一种十分难得的优势地位,而且这种优势地位会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得以保持,即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处于一种“良性循环”之中。长时间处于这种“良性循环”之中的一些核心期刊,很容易滋生学术上的霸气、暮气和惰性,并最终导致其学术竞争力的衰退。而那些被排列在核心期刊圈子以外的学术期刊,则从此难得再见天日。一般的图书馆不再收藏这类期刊,发行量每况愈下,优质稿件很难征集,学术质量难以提高,学术影响日渐缩小。今天之所以还有一大批非核心期刊仍然活着,这只是因为一些单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把这些刊物供养着;如果实行完全的市场机制,现有的非核心期刊必然会有一大批被淘汰出局。
现行核心期刊评价机制对大批非核心期刊生存空间造成的挤压,除了这种机制本身所具有的马太效应之外,更有甚者是这种评价机制功能的异化所造成的恶果。目前,有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在对科研技术人员的科研状况及其成果进行检验、评价时,成果所发表的刊物是否具备核心期刊的资格成了一个重要的尺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其身价要远远高出一般学术期刊,不仅职称评定时如此,平时计算科研工作量酬金,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就要高出一般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好几百元钱。另外,非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二次传播率极低,几乎是相差无几的文章,在核心期刊上就有可能被复印、转载,但如果在非核心期刊上则希望十分渺茫。这一状况对于作者队伍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它进一步削弱了作者对这类学术刊物的信任感。这些恐怕是那些进行核心期刊研究的人们所始料不及的。核心期刊评价机制功利化倾向的如此扩张,对于那些非核心期刊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试想,一般的科研工作者,真正有一些学术质量和研究价值的科研成果,谁还会往一般学术期刊投寄呢?学术期刊的质量与水平说到底就是科研论文的质量与水平,一份刊物,哪怕编辑队伍学术水准再高,如果作者不把高质量的论文投寄给你,编辑们终究也是无力回天。尽管有的学者说“目前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以学术期刊的质量(笔者以为这里如果将“质量”一词换为“等级”更恰当)来评价学术论文的质量,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3]但这种“选择”毕竟是现实的一种评价机制,它对广大科研工作者正在起着现实的导向作用,它对那些非核心期刊所造成的负面作用和影响更是不可估量。正因为如此,有人尖锐地指出,核心期刊只应适用于图书情报专业范围内,不能用于期刊评价,最好是废除“核心期刊”一词。[4]
笔者当然无意全盘否定核心期刊及其评价机制,本文只是想揭示这样一个现实,即在核心期刊评价机制下,面对强大的核心期刊阵营的挤压,许多非核心期刊正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生存危机。当然,笔者也不是要否定在学术期刊领域内引入竞争机制,那些学术质量十分低劣、本身毫无生存价值的刊物最终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正是竞争法则的具体体现。但是,现阶段非核心期刊作为学术期刊的一个层面或一种类型,却在整体上受到了生存危机的挑战,而这种危机和挑战则又主要来自于核心期刊评价机制所导致的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显然,这种状况是不正常的,因为它不利于学术期刊之间的正常竞争及其持续健康地发展,并最终破坏学术期刊领域内的“生态平衡”。
二、非核心期刊的生存价值及发展策略
对于非核心期刊生存价值的探讨,首先还是要从分析非核心期刊自身的学术地位和作用入手。我们肯定非核心期刊的生存价值,归根结底又是由于社会对于科学研究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决定了这样一类学术期刊的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和作用。通常,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刊载论文学术质量高、科技情报含量大,刊物学术影响广泛,被公认为能反映某种学科(专业)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学术期刊。因此,核心期刊登载的论文一般都具有尖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的特点。然而,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科学技术都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都需要结合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推广和应用。这些阐发性、应用性和推广性研究成果则完全可能由一般非核心期刊组织刊发。非核心期刊对这种阐发性、应用性和推广性科学研究所进行的组织、引领和整合的功能与作用当然是应当予以肯定的。其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于科学技术和思想理论研究需求的广泛性和多样化,使得有限的核心期刊不可能完全涵盖为社会所需要的科学研究的所有内容,那些具有地方色彩、行业特征的研究课题以及某些边缘性、专门性的研究项目就有可能成为一些非核心期刊开展科学研究的特殊领地和空间。另外,从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的角度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核心期刊更不可能包揽全部优质稿件,许多研究表明,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优质稿件散落在不同的非核心期刊里。总之,核心期刊研究范围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科研领域和内容,社会对于科学研究需求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样性以及学术期刊编辑的特殊规律,决定了非核心期刊必须承担起与其功能、特征相适应的科学研究的任务,并因此而确定了这类学术期刊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和特有的生存价值。
其次,一大批得到充分、健康发展并有着一定的学术质量和特色的非核心期刊,是我国整个科学研究事业及学术期刊发展进步的一个高起点的平台。一方面,非核心期刊的健康发展和长足进步必将不断地促进核心期刊及整个学术期刊事业的持续进步。核心期刊相对于非核心期刊来说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学术期刊群体,从动态的角度看,核心期刊必须在学术研究方面始终处于一种相对超越、超前的状态。正因为如此,如果大批非核心期刊都能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具有较高水准的科学研究平台,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动力,推动核心期刊向更高的学术研究的巅峰登攀,进而推动整个学术期刊事业的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相反,非核心期刊的过度萎缩必然会削减核心期刊的竞争压力,也不利于一部分核心期刊集中主要精力进行高、精、尖科学技术和学术理论方面的研究;同时还会因此而造成学术期刊的结构失衡,影响学术期刊事业整体上的发展进步。
另外,高质量、有特色的非核心期刊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它可以充分地发挥其培养后进,提携新秀,发现人才的作用和功能。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的确有人一开始就出手不凡,一鸣惊人,在科学研究的初期就显示了其卓越的科研才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有所成就的研究人员,一般都经历了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许多历经沧桑的老编辑们都还记得,今天一些小有名气的专家、教授们,他们的科研最初就是在那些所谓的非核心期刊上起步的。看来在当前这样背景下,通过学术刊物培养学术新人的重任非非核心期刊莫属了。
总之,非核心期刊作为学术期刊的一个层面或类型,其独特的学术地位和价值不可抹煞。只有真正对其在学术研究、学术竞争中的功能与作用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我们才有可能自觉地纠正和克服现行政策、机制中不利于非核心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因素与影响,从而对这类学术刊物的发展、进步作出科学的决策,并制定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国家要通过各种政策机制给予非核心期刊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核心期刊评价机制,使得一大批非核心期刊能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下与核心期刊展开竞争,使其中一部分水平较高、实力较强的刊物真正有机会、有条件、有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进入核心期刊的行列。譬如,可以相对缩短核心期刊评定周期,使获得“核心期刊”称号的刊物其垄断地位和竞争优势受到时间的限制,而那些非核心期刊则因此可以获得较多的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要重视非核心期刊的学术地位和作用,激励这些学术期刊在自身这个层次内不断提高质量,为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譬如,这些年来全国和地方省市高校学报研究会开展的优秀学报评选活动,使一批非核心期刊先后获得了“全国学报百强”、“优秀学报”等称号。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把竞争机制进一步引进到非核心期刊这一层面内,使得一批实力较强、刊物学术质量较高的非核心期刊受到表彰、奖励,使其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相应地得到加强和扩大,因而普遍受到欢迎和重视。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如何对学术期刊中的非核心期刊这一“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与保护更显重要。如果失去了必要的政策扶持与保护,非核心期刊中的绝大部分刊物几乎就没有继续生存的可能;而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对于我国的整个学术期刊乃至科学研究事业都是一个重大损失。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学术期刊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及规划的时候,必须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
就非核心期刊自身来说,首先是要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和竞争实力,要敢于面对强手,参与竞争。在社会各方面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在不可避免的科学研究的马太效应下,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激流勇进才会有生存和发展的天地。一些自身具有较强的实力,并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的一般学术期刊,更要勇敢地投入核心期刊的竞争之中,通过自身多方面的努力,全面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质量与档次。从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来看,核心期刊的办刊质量与水平也是极不平衡的,其中的确不乏一批滥竽充数者,一般学术期刊中的佼佼者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对其取而代之。何况,现行的核心期刊评价机制也还是为非核心期刊参与竞争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与条件。当然,更多的学术期刊还必须继续保留在非核心期刊的行列之中,而且必须继续为着其生存与发展而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与奋斗,因为核心期刊及其评价机制所产生的竞争态势是不会停滞的,尽管这种评价机制还需要大力加以完善。
但是,无论是想通过竞争跻身子核心期刊的行列,还是为了刊物的生存、发展而拼搏、奋斗,非核心期刊都必须十分重视自身发展策略的研究。一个学术刊物的学术地位与档次,通常与刊物举办单位的科研力量和学术地位相联系,这对于许多非核心期刊来说是一个几乎难以改变的事实。因此,一个基本作者队伍的整体科研实力较为薄弱的学术期刊,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学术竞争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或发展空间,就必须认真分析自身及其在学术研究的大环境中的位置,并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及科学研究的发展,寻求一个与自身的实力、地位相适应、相匹配的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或研究对象,并力争在这一研究领域内形成一定的优势、特色与风格。对于非核心期刊来说,这特定的研究领域或研究对象也许不具备十分突出的尖端性、前沿性,但它同样应具有一定的社会需要,拥有一定的读者,并因此而产生一定学术影响。尽管在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上,这些非核心期刊还是难以与核心期刊匹敌,但他们所引导开展的学术研究却因其特殊的学术价值和作用而不可替代。总之,非核心期刊切不可盲目地与那些实力雄厚的核心期刊去进行学术质量与水平的较量,而应尽可能地致力于刊物自身的特色与风格的建树;特色与风格是非核心期刊生存与立命之根本,有其则生,无其则死,势在必然。
收稿日期:200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