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明珠医院影像科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41
【摘 要】目的:探讨鼻咽癌诊断中的磁共振成像与CT应用比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30例临床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与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鼻咽部扫描诊断MRI检出率为93.33%(28/30),CT 检出率为80%(24/30),颅底扫描诊断显示MRI与CT在对鼻癌检测时,MRI检出率为33.33%(10/30),CT 检出率为36.66%(11/30)。结论:由于MRI软组织分辨率高于CT且为多平面成像,因此能显示较小病灶,对淋巴结转移及颅内侵犯的显示也优于CT。有助于区分放疗后局部纤维化与肿瘤复发。但MRI显示较小的颅底骨质破坏不如CT。
【关键词】鼻咽癌;CT检查;磁共振成像
鼻咽癌是鼻咽部粘膜上皮发生的癌肿,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病早期症状隐蔽,主要症状有鼻阻塞、鼻出血、耳鸣、耳闷塞及听力减退。鼻咽镜检查肿瘤呈紫红色,触之易出血。临床上即使医师警惕性高,能不失时机地予以诊断,也多属于晚期。从鼻咽癌的治疗效果来看,早期鼻咽癌的治愈率可达70%左右,而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8%~12%,足见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之价值。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30例临床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与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鼻咽癌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3±5.5岁。患者均表现为鼻塞,涕血、头痛、中耳炎、听力下降等症状。
1.2 方法 CT扫描以横断面为基本方法,范围以会厌游离缘(或舌骨平面)开始,向下达环状软骨下缘。必要时冠状面或矢状面重建图像显示。体位与口咽部相同。螺旋方式扫描准直器宽度2mm,重建间隔小于或等于准直器宽度的50%,FOV为20cm×20cm~25cm×25cm,矩阵≥512×512,软组织算法重建(需观察骨质改变的患者同时采用骨算法重建)。
MRI扫描采用颈部正交线圈(或头颅多通道线圈、头颈联合线圈)[1]。横断面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冠状面根据扫描的器官、部位或需显示的结构确定,矢状面根据扫描的器官、部位或需显示的结构确定。扫描序列常选用SE序列,横断面采用T1WI或(和)T2WI,冠状面(必要时加矢状面)采用T1WI(病变在横断面显示不佳时,需在显示较好的冠状面或矢状面行T2WI)。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CT表现:鼻咽癌的软组织肿块在CT平扫时呈等密度,与周围肌肉密度相同,一般无囊变或钙化,癌肿多呈浸润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增强后肿瘤有中等度较均匀的强化,密度略高于肌肉组织。鼻咽癌局限于黏膜间隙时,表现为鼻咽部黏膜增厚、咽隐窝消失、咽鼓管隆突膨隆、咽旁间隙变浅、一侧鼻咽侧壁僵直。癌肿向深部浸润发展,使鼻咽侧壁增厚,正常的肌间隙消失,咽旁间隙向外、向前受压、移位,甚至消失。癌肿向前方可侵及翼内肌、翼窝,破坏翼板;进入翼颌间隙可破坏上颌窦后外壁侵入上颌窦;经眶下裂侵及眼眶。癌肿向前内可侵及筛窦和鼻腔后部。癌肿向后伸展可至鼻咽后壁,超越中线可至对侧鼻咽部。癌肿沿侧壁可蔓延至口咽侧壁[2]。邻近淋巴结转移时,在软腭平面可见9中大的咽后淋巴结,淋巴结中央坏死形成时,表现为中心区低密度。在CT横断面骨窗图像上,有时能显示各种颅底骨质破坏,海绵窦受侵及时,在增强CT扫描可见患侧海绵窦区增宽,同侧蝶窦窦壁破坏;CT横断面上还可了解破裂孔、卵圆孔、棘孔、颈动脉管、颈静脉孔是否破坏,在CT冠状面上,可以了解蝶窦底、蝶骨大翼、翼板、破裂孔、圆孔及翼管的破坏情况。鼻咽癌对颅底的侵犯可以分为单纯骨质破坏、骨质硬化或两者兼有。单纯骨质破坏较常见,表现为虫蚀样溶骨性破坏,骨边缘不齐、模糊不清。骨硬化者CT显示骨质密度普遍增高,皮质与松质辨别不清,骨小梁增粗模糊。
2.2MRI表现 不同病理类型的鼻咽癌在MRI上信号相似,在T1WI上多呈等信号,少数为略低信号,T2WI上信号增高,介于脂肪与肌肉信号间,Gd-DT-PA增强后肿瘤组织呈轻度或中度强化,可与周围组织区分。但在骨质破坏时,显示不如 CT,仅表现为正常无信号的骨皮质被肿瘤组织取代,高信号的黄骨髓被中低信号的肿瘤组织取代。由于鼻咽部有较丰富的淋巴引流,故较早出现淋巴转移,表现为咽旁及颈深部淋巴结肿大,直径大于1.0cm。
2.3 诊断结果
鼻咽部扫描诊断MRI检出率为93.33%(28/30),CT 检出率为80%(24/30),颅底扫描诊断显示MRI与CT在对鼻癌检测时,MRI检出率为33.33%(10/30),CT 检出率为36.66%(11/30)。由于MRI软组织分辨率高于CT且为多平面成像,因此能显示较小病灶,对淋巴结转移及颅内侵犯的显示也优于CT。有助于区分放疗后局部纤维化与肿瘤复发。但MRI显示较小的颅底骨质破坏不如CT。
3 讨论
鼻咽癌的临床症状视其原发部位、发展方向和波及范围而异。有耳鼻、脑神经及转移3个症状群。最有代表性的症状为回缩性涕血(占26.4%~70%)、一侧耳鸣、耳堵塞感及偏头痛(57%~68%)和颈部肿块(36%~45%)。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发病高峰为40~60岁,儿童及老年人少见。
鼻咽癌较大时,鉴于 CT对骨质破坏的显示优于MRI,CT检查可以作为首选方法,但是在癌肿早期,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明显优于CT。因此,CT和MRI两者结合为最佳选择。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鼻咽镜检查可以做出初步诊断,CT和MRI影像诊断可以为较早期病变、肿瘤累及范围、临床分期、周围淋巴结转移做出准确诊断,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
CT表现咽隐窝闭塞、消失、隆起,咽顶、后、侧壁肿块突向鼻咽腔,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3]。病变向前突向后鼻孔,侵犯翼腭窝,破坏蝶骨翼板及上颌窦、筛窦后壁进入眶内;向后侵犯头长肌、枕骨斜坡、环椎前弓侧块,侵犯舌下神经管;向外侵犯咽鼓管圆枕、腭张肌、腭提肌、翼内肌、翼外肌,侵入颞下窝、颈动脉鞘、茎突;向上破坏颅底并通过卵圆孔、破裂孔进入颅内累及海绵窦;向下侵犯口咽、喉咽等[4]。同时可见颈深淋巴结肿大。MRI表现为TlWI肿瘤呈低至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呈不均匀或均匀强化,MRI检查易显示斜坡转移、海绵窦受侵、下颌神经受侵等。本病多能经鼻咽镜下活检而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肿瘤向深部浸润的范围,为临床精确分期及放疗提供客观依据,并用于放疗后随访。
参考文献:
[1]杨波,夏军,周义成,等. 磁共振成像在鼻咽癌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4(1):101-103.
[2]吴斌,李建清. MRI与CT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0):149-150.
[3]郑辉,郑海澜,陈运奎,等. 核磁共振成像与CT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3):2006-2008.
[4]吴斌,李建清. MRI与CT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0):149-150.
论文作者:李海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9
标签:鼻咽癌论文; 鼻咽论文; 癌肿论文; 骨质论文; 冠状论文; 检出论文; 肿瘤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