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态建设的丰富内涵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生态建设论文,内涵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建设不仅仅是植树种草,它还包括诸如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尊重经济规律、依法办事等许多丰富的内容。为此,作者结合西部的区域特点,提出西部生态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设。
一、加大水土保持的治理力度,切实提高水土保持的质量,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地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综合科学技术。水土保持对于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地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水、旱、风沙等灾害,维护生态系统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和发展西部生态环境,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提升水土保持的政策地位,强化领导干部的水土保持意识。二是千方百计调动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的积极性,坚持走科技支撑、科学治理的道路。水土保持在我国已开展了几十年,但年年治理,年年水土流失照旧,总是收效不佳。原因何在?就是只重治理数量,不重治理质量;只讲辛勤劳动,不讲科学用劲。西部大开发中不少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开山炸石、毁草砍树等,由此便要破坏地貌植被、改变原有水系,严重的水土流失将应运而生。所以要重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切不可掉以轻心。在公路建设中,尤其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生态示范区,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探索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的新途径。生态示范区建设,可以有效地遏制自然资源衰竭、荒漠化、水土流失、农药化肥公害等生态环境问题。1995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154个省、市、县被批准为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当前,要做的工作有三个方面:一是试点县、市尽量向西部倾斜,以加速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二是西部要学习借鉴东中部生态建设搞得比较好的县市的经验,以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模式。三是结合资源利用,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林业生态系统工程,强化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措施。西部地区资源保有量大,矿产资源丰富,能源资源潜能大,动植物资源富集,旅游资源独特,围绕这些资源开发,要与发展农业、牧业相结合,这是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新模式。生态农业是持久振兴农业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大计,是对“持续、协调、稳定”发展农业战略的最好体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所谓生态农业,大多数专家认为就是指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关键是要建设生态农业县。这是一个新战略。建议西部在建设生态县发展生态农业时,能遵循专家的有关建议,结合本地实际,创出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二是发展沙漠节水型、技术性生态农业,大力推广沙漠农业新技术。三是发展观光农业,促进区域生态良性循环,西部山川秀美,资源丰厚,有发展观光农业的天然条件。西部发展观光农业有不少益处:首先,有利于促使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其次,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可以带动商业、服务业、建筑业、运输业、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再次,利用一系列高新技术,有利于推进西部生态农业制度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西部发展观光农业不仅可以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具有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的动力机制。当然,西部发展观光农业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常见的观光农业形式有农园采摘型、农园观光型、渔场垂钓型、畜牧观赏猎狩型、观光副业型与观光生态农业型等几种,各地不必强求一律,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四、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还草是当前的一项大战略,如何实施这项战略及确保其效率,则是目前的一大难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根据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必须实现两个转变:第一,要由过去的以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为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把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持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第二,要由以往追求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到积极调整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上来。二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这是推进退耕还林还草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第一,建设高标准农田,减少人均口粮田。第二,经济林建设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第三,集中开发滩地,以移促退。第四,严格植树造林的“三不”原则,即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和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不栽、不进行高标准整地的不栽、不是适合本地优良品种的不栽。三是建构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型利益机制。在广大西部地区,多年来在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时,总是与利益不挂钩,只是单位、政府行为,与个人关系不大,结果收效甚微,甚至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因此,在开展这一工作时,应在坚持土地承包责任制这一大政策的背景下,按照“谁开发、谁受益”和“个人投资、社会投资与国家投资相结合”的开发改造原则,积极建构新的利益机制,以维护中低产田的改造和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
五、坚持按市场和经济规律办事,打好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两张牌。加快西部生态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中应注意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校正政府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一切生态建设都必须按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并依此决策。切忌一哄而起,遍地“生态”开花,避免东中部建设中诸如“庄园热”、“人造景点热”、“森林公园热”等弊端的出现。二是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西部大开发是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背景下进行的,这就需要在生态开发建设中,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更应遵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生态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注重发展生态经济。既要为大开发构筑交通、通讯、水利环境优势,又要构筑生态环境优势。要以生态措施、工程措施和科学管理为手段,抓好重点区域的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与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把生态建设与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结合起来,变广种薄收为精种高产、粗放型养畜为集约化经营,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要强化发展科技教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投身于大开发的主战场,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强化科技成果的引进、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让科学技术在推进农牧业科技革命、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使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的资源数量扩张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大力发展各类教育,积极培育创新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一个真正尊重人才、大力培养人才、积极引进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精心爱护人才的社会环境。
六、制订法规,坚持开发与生态保护并举,注重可持续发展和长远规划。在制订生态法规和生态规划时,首先应明确的是,西部大开发绝不是大开荒,再不能继续乱垦滥伐,破坏植被。要以生态体系建设为基石,以产业体系建设为龙头,以保障体系为依托,逐步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提高开发效益,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态和生活条件。其次要注意防治荒漠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要有科学精神,立足长远、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当前最重要的是,从源头入手进行治理,防止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同时区别轻重缓急,优先启动一批重点治理项目。此外,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生态立法的步伐,统一生态立法体系。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同等重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贫困问题、社会安定问题、民族团结等一系列问题,将难以根本解决,而且可能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要根本解决荒漠化问题,国家必须出台防沙治沙的政策,现在虽然有《农业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环境法》、《水土保持法》,但解决不了所有实际问题,没有一个独立的执法主体。治沙还得治本,管理必须落在责任制上。因此,制定《生态法》已迫在眉睫。二是严格执行已有的各种生态规划,并及时对这些规划进行修订。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在不具备条件又无防护补偿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地滥垦、滥伐、滥牧、滥采和滥用水资源,最终造成了今天这种“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状况。《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态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对此,西部各地要引以为规,照章开发,依规划造秀美山川。同时,国家也应加快生态建设新规划,特别是防沙治沙规划的制订。三是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施西部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开发最严峻的挑战是对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如何开发、保护与利用?原则上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特殊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生态环境良好区实施积极性保护,对矿产、森林、草地等重点自然资源的开发进行强制性、许可性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战场。当务之急是,西部各地应尽快划定抢救性、积极性生态保护区的具体范围、面积、类型及有关区域,研究并制订详细的实施规划,使“生态保护红线图”内化为西部生态保护的行动指南。
标签:农业论文; 水土保持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农业模式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