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的模块化管理与全球化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知识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05)03-0017-05
现有知识管理理论太过于强调知识共享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组织效益,忽视了企业及 个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对知识流控制的实际需要,也忽视了企业知识的内部结构特点对知 识管理的影响。尽管人们对“知识就是力量”深信不疑,却没有一种理论可以作为工具 去系统、内在、完整地管理企业知识,多数企业还是借助传统的、零碎的和互不相干的 管理方法去管理企业知识。事实上,在发达国家提出经济全球化之前,已经有学者开始 研究多国公司的知识流及其控制(Baughn,Osborn and Kovach,1990;Gupta and
Govindarajan,1991)[1](P348)[2](P21)[3](P768),技术领先型企业实现对自身知识流 的控制是企业全球化经营的重要前提之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产品的模块化设计和生产(Salvador,Forza and
Rungtusanatham,2002;Starr,1965)[4](P549)[5](P131)。产品模块化趋势使企业知识 结构和知识分布也逐渐倾向于模块化。通过对企业产品知识架构分析,笔者提出了模块 化知识架构模型;基于该模型,对跨国公司的知识管理战略进行详细分析,同时也指出 中国企业与其合作和竞争的模块化知识管理模式。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以发达国家 为核心基地的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背后企业知识管理的真实战略,使中国企业从理论角 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企业知识战略是否有效,也可以为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制定政策 和战略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企业知识的模块化架构模型
(一)企业知识的模块化架构模型分析
笔者以企业技术知识为例进行模块化分析。企业技术知识的模块化架构模型由知识的 可显性、专有性和架构性三个维度构成。(1)知识的可显性维度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 知识。显性知识是以文字或语言记载在相关媒介的那部分知识,可以游离于个人或组织 。隐性知识则是无法以语言表达的那部分知识,难以与相关的个人或组织分离开来。(2 )知识的专有性维度可分为通用知识、核心知识和专有知识。通用知识是指在相关市场( 如人才市场、相关职业培训及设备市场)上很容易获得的那部分知识。核心知识是指少 量企业才拥有的知识,但其已不受相关法律保护。专有知识是指受相关法律(如知识产 权法)保护的那部分知识,具有排他性。(3)知识的架构性维度可分为架构知识、模块知 识和元素知识(简称“元知识”)。架构知识是指决定知识结构的那部分知识,如产品模 块的分割或产品元件的集成知识、模块间功能协调与控制的知识等。模块知识是指由相 关元知识集成、并可以独立完成相关功能的那部分知识(如产品的某个功能)。元知识是 指知识细分的最小元素,也是模块知识最基本的成分(如图1所示)。
在图1中,以技术知识的架构维度为纵轴,在图的左侧从低到高依次为元知识、模块知 识和架构知识,代表企业技术知识的架构维度指标。以纵轴为界,按技术知识的可显性 维度,把模块化技术知识(MBTK)架构图一分为二,即左边的隐性技术知识和右边的显性 技术知识。以技术知识的专有性维度为横轴,在图的底侧依次为专有技术知识、核心技 术知识和通用技术知识。水平单向空心箭头代表技术知识和通用技术知识的专有性随时 间的流逝而递减。这样以三个维度构成了模块化技术知识(MBTK)架构模型。该模型不仅 包含了知识管理理论中的时间性维度特征,而且由于技术知识模块存在于相应的组织模 块的特点,使MBTK架构模型同时具有了知识管理的组织性维度特征。
如果把图1的“技术知识”改为“非技术知识”,而其他不变,就变成了模块化非技术 知识(MBnTK)架构模型。当然,对模型中的三个维度需做补充说明,相对于技术知识的 多样性和复杂性,企业非技术知识在理论上具有更多的共性,但也更难以把握。笔者认 为企业非技术架构知识包括战略、文化和制度知识;非技术模块知识包括市场和组织知 识;非技术元知识主要指人力资源、财会、计划和信息管理等知识。其中非技术架构知 识直接影响企业的非技术模块知识的形成或重组,而非技术模块知识由更基本的非技术 元知识组成。
(二)基于模块化知识架构模型的企业知识动态分析
笔者以模块化技术知识(MBTK)架构模型为例,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动态分析。在图1中 ,所有箭头表示MBTK架构模型的动态特征。从专有技术知识指向核心技术知识、从核心 技术知识指向通用技术知识的箭头表示技术知识随着知识的扩散和传播,少数企业垄断 的专有知识、核心知识逐渐为多数企业所掌握,使其核心技术创新逐渐演变为通用技术 知识。如以硅晶体为基础材料的芯片制造业已正由少数几个企业垄断过渡到众多企业互 相竞争的局面,其核心制造技术知识也逐步为多数企业所掌握。从最终产品角度看,最 简单的芯片是普通的电子元件,而高度集成的芯片(如计算机的微处理器)则是产品的重 要模块。从元技术知识指向模块技术知识,表示随着元件制造技术的成熟,多元件向模 块集成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代表从元知识向模块知识集成,目的是提高和强化模块的功 能,如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正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模块技术知识与架构技术知 识之间的箭头,表示模块技术知识与架构技术知识的互动关系,即模块技术知识是架构 技术知识形成的基础,同时架构技术知识是技术知识模块化的重要依据。如从PC(个人 电脑)工业的发展历史可知,PC架构技术知识的演化带动其模块知识的创新,便携式PC 架构使原PC模块产品进一步小型化,而微处理器的性能不断提高和增强使PC架构技术不 断推陈出新。隐性技术知识与显性技术知识之间的箭头表示两类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关 系。显性技术知识是以书面、电子文档或图纸等介质形式表达的产品技术知识和实际的 产品;隐性技术知识是员工和组织的技能与经验。按Nonaka等的知识创新理论,隐性知 识与显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6](P96)[7](P14)[8](P40)。
图1以三个维度把技术知识分割成十八个知识分区,纵轴左边是九个隐性知识分区,以 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次序分别是通用元知识(GEK)、核心元知识(CEK)和专有元知识(P EK),通用模块知识(GMK)、核心模块知识(CMK)和专有模块知识(PMK),通用架构知识(G AK)、核心架构知识(CAK)和专有架构知识(PAK);纵轴右边是九个显性知识分区,不难 以上面命名方法进行区分。实际上,模块化知识同样具有嵌套的功能,即每一模块知识 又有与图1类似的架构,模块知识由自身的架构知识和相关的次一级模块知识和元知识 组成,由于企业知识专长和产品模块的优化,众多模块知识可能往往分属许多不同的企 业,这为解释当前复杂的知识网络提供了理论基础。
至于非技术模块化知识架构模型的动态分析,其实也与上面技术模块化知识架构模型 分析类似,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非技术知识受到的法律保护远比技术知识少得多,所以 其扩散的速度要比技术知识快。当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从这方面获益,它不仅与企业 管理层的观念及主动性有关,还与企业现有的非技术能力有关。由于非技术知识的实际 理论化程度相对比较低,而且与企业具体实践的相关性相对比较高,即与企业所处环境 和条件密切相关,所以非技术知识转移的完整性比较差,能力比较弱的企业掉进非技术 知识陷阱的风险比较高。如果处于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没有能力及时、系统、全面地 理解和驾驭这部分知识,所带来的损失或风险难以估量。
二、基于模块化知识架构模型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一)基于知识模块化架构模型的企业技术知识管理战略
与传统的一体化、难以分割的技术知识相比,模块化技术知识使企业对知识管理具有 了更佳的灵活性,特别在企业全球化扩展过程中,企业对技术知识流可以“像水一样进 行控制和分配”,这是所有领先型多国企业或跨国企业梦寐以求的境界。
当然,隐性知识像水面下的冰山,也给这些企业制造了困难。但实际工作与生活的地 理环境及人们的语言能力所造成的障碍,又为这些企业创造了便利条件,即虽然企业对 隐性知识难以控制,但客观原因也造成其流动的难度。尽管企业不能像理想状态下自由 地控制企业技术知识,但其毕竟为企业提供了可以进行相关操作的有效工具。正因为如 此,绝大部分企业在实际操作时留有某种程度的“安全裕度”,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 技术知识一般要滞后二代以上,而且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其目的是为企业知识控制提 供必要的裕度。
大部分老牌的跨国公司都是采取这种模式降低技术知识扩散的速度,延长其产品优势 的持续时间,同时为产品创新赢得必要的领先时间。如产品的原型研发在母公司所在地 的发达国家,产品的增值设计在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而最后的产品大规模生产在发展 中国家。产品技术的专有架构知识、专有模块知识和专有元知识主要滞留在发达国家, 核心架构知识和核心模块知识由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增值创新,而发展中国家仅用 通用知识就可以生产产品,并在当地市场销售相关产品。其结果是这些跨国公司的目标 ,也与目前的现实状况基本相符。
(二)基于知识模块化架构模型的企业非技术知识管理战略
企业非技术知识虽然不像技术知识受到相关法律某种程度的严格保护,但也是企业竞 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一般情况下只有相当成功的企业才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 ,由于非技术知识的理论抽象要比技术知识困难得多,也无法在实验室进行控制条件下 的研究,而且研究者为了简化研究,会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某些相关因素,诸如流程再造 理论一般不涉及企业文化背景及企业家的个人情况等。
如果说技术知识流动的主要障碍是因为人为的控制,那么非技术知识流动的主要障碍 是因为这类知识实践性偏强,人们对其认识有限,特别是企业文化的发生与形成对企业 其他非技术知识的影响、企业家个人素质与行为的影响、企业当地环境与条件对企业非 技术知识形成的影响。本文的企业非技术模块化架构模型为系统分析这类知识提供了基 本的逻辑和方法。
由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或合作企业一般仅是产品制造或研发过程中的某个或某些 不涉及其现有的专有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环节,所以其在中国所转移的管理模式也是该企 业某个或某几个管理模块,而不是完整的。企业非技术知识实际上也是同时随着跨国公 司技术知识的转移而转移,即企业非技术模块知识与技术模块知识存在一体化的现象, 为跨国企业实施全球化知识管理与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三)基于知识模块化架构模型的企业网络化知识管理战略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模块化知识具有多样、相对独立和嵌套等特性,拥有不同模块知 识特长的相关企业形成了复杂的产品知识的网络关系。由于拥有同一模块知识或功能类 似的模块知识的多家企业相互构成了替代关系,以及知识网络中知识创新所导致的知识 分布的动态变化,使得知识网络的战略管理更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如在汽车行业,部分汽车制造巨头(如福特、通用和丰田公司等)控制着相关的汽车配 件企业,各自领导着复杂的相关知识网络。这是多个优势企业共同领导的知识网络,在 某些模块知识上可能有重叠,但显然它们在知识网络内有各自的联盟和合作者,以便与 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形成差异及竞争优势。这些扮演汽车制造知识网络领导者角色的企 业都拥有核心或专有的架构技术知识、部分核心或专有的模块技术知识,同时还有很强 的非技术架构知识和能力,所以汽车制造业知识网络的战略管理模式是综合架构知识主 导型。
在高度模块化和高速创新的全球PC业,知识网络呈现复杂、快速的动态变化。如果说2 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还存在过以核心架构技术知识和专有模块技术知识拥有者主导知 识网络的现象,如IBM、康柏和苹果公司等,现在已不复存在。即使原来以生产计算机 硬件著称的惠普公司,现在也以采购产品模块为主;而以产品组装兴起的Dell公司在PC 产品方面仅拥有核心架构知识,所有产品模块向许多生产商采购或外包,它的真正核心 知识和专有知识是其专有的网上营销架构知识和模块知识。类似于Dell公司的组装型PC 企业数量不计其数,也有不少成为区域巨头。在目前PC制造业知识网络中,没有企业能 成为真正的领导者,仅存在有影响力的企业,甚至部分重要模块制造商(如芯片制造商) 的影响力或重要性超越了整机集成商。所以PC制造业知识网络的战略管理模式是非技术 知识主导型。
基于模块化的企业知识网络,为企业在采购、外包、合作与联盟等方面提供了丰富多 样和灵活的知识管理战略。这对于中国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是竞争更激烈、 知识创新要求更高、全面和完整地掌握产品知识的难度更大;机遇是通过全面了解模块 化知识网络,寻找突破机会进行知识创新,成为相关知识网络中有影响力的企业,甚至 是局部知识网络的领导者,如韩国的三星公司等。
(四)西子电梯集团与OTIS公司的知识管理战略案例分析
西子电梯集团是一家创建于1981年的村办企业,起初主要生产农机配件及加工电梯配 件。通过创业者们抓住机遇、开拓市场、边干边学、吸引和培养人才以及务实的精神, 与美国OTIS公司合作,迅速成为国际电梯业中的重要制造基地之一。
西子电梯集团于1997年与OTIS公司合资成立西子—OTIS公司。从业绩上看,合资后的 三年内平均新梯增长率仅6.8%,而OTIS公司控股后的五年间平均新梯增长率达45.6%。 实际上,西子电梯集团控股时,OTIS公司除了投入30%的股份和引入产品的质量管理要 求外,没有其他的投入。因为合作是临时的,其目的显然是为了了解市场环境和投资环 境,而不是培养潜在的竞争对手。合作三年后,当OTIS公司提出控股要求时,西子电梯 集团技术管理战略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半途而废还是通过合作继续寻找突破的机会 ?西子电梯集团选择了后者,并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于2002年成功研制了世界 先进水平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即使在OTIS公司内部也无此项新技术。技术上的突 破赢得了合作者的尊重,西子电梯集团顺利通过了OTIS公司严格的产品创新证书系统论 证,在电梯产品上的主要模块技术之一——主体系统赢得了一席之地,并在OTIS公司电 梯产品的技术平台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为西子电梯集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随着合作的深入,OTIS公司对西子—OTIS公司注入了其成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 为西子电梯集团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也为日后该集团凭借企业管理能力资源 的优势进行多元化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OTIS公司是始于1853年的国际电梯业巨头,也是国际上最大的电梯制造企业。它于20 世纪90年代初完成了基本的产品模块化设计,使其产品技术的全球化战略管理游刃有余 ,这在与西子电梯集团的合作中一览无遗。OTIS公司以美国作为母公司的基地,其产品 制造以低成本、高质量为导向进行全球化扩张,并逐渐形成全球化技术知识网络。如新 产品试制在德国的子公司、调试在日本的子公司、装潢设计在韩国和日本,而制造基地 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但其产品的核心技术知识仍控制在母公司手中,如主机系统 的控制软件和门驱系统的控制软件等。因此,OTIS公司的任何一个子公司都无法独立完 成完整的全新产品开发,或逐渐退化成只能完成部分模块技术或架构技术知识的创新能 力。
由此可见,多国公司通过企业知识的模块化分解,不仅可以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相 关知识及其创新能力的控制,减少母公司向位于其他国家的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不必要 的知识溢出,而且同时以比较高的效率吸取各子公司的知识特长和能力,提高公司整体 知识的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在分析知识管理理论和模块化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企业知识的模块化架构模型 。与以往知识管理理论相比,这一模型阐明了企业知识的“半透明”内部主要结构与相 互关系,为企业知识的可控性提供了必要的思路和方法,使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应用更 具实际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更确切地解释目前跨国或多国公司通过模块化知识管理战 略实现在全球范围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经营战略。跨国或多国公司经过几年的对中国市场 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熟悉,倾向于独立投资是必然的趋势,这样可以更有效地通过公司决 策控制公司内部知识及相关创新能力的流动。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而言,单个企业全面学习和掌握复杂产品相关知识的难度 在不断加大。但就国内现状而言,有目的地在几种重要产业中选择某些核心技术模块或 架构知识进行集中学习和创新,争取在产品的某些方面形成专有知识、跻身国际先进行 列,从而在特定产品的知识网络中取得重要影响地位、甚至领导地位,形成内在有机联 系的、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内知识网络。以华为、方正等公司为代表的中国通讯网络设备 制造业和汉字排版业中的产业知识网络已初具规模。但在知识网络中有领导力或影响力 的中国企业实在太稀缺,这也与中国企业对非技术知识的长期忽视、相关能力比较弱有 关。技术知识的管理与创新最终需要合适的非技术知识与能力的配合来实现,企业界与 理论界尚需密切配合、互相支持才能提高驾驭这方面知识的能力,以真正实现具竞争力 的国际型企业的梦想。
收稿日期:2005-01-23
标签:模块化设计论文; 企业架构论文; 全球化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知识管理工具论文; 网络架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