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络用户,而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新生力量,网络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互联网+”的模式已成为当下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使大学生尽快的适应这种潮流并加以把握,是当下各大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的发挥互联网有利的一面,加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重要的突破口,这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正确有效的使用互联网,还能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投身于校园生活中,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势;方案
1导言
习近平主席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互联网全面到来的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资源和信息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习惯。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鉴于此,文章针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优势及方案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2互联网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优点
互联网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优点主要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增加社会适应性等。首先,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互联网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不同,互联网所构建的知识网络是网状的,没有固定的规律,与传统教学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过程不同,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互联网上直接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改善了传统教育教学中思维狭隘性的弊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其次,互联网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人际关系。这也是互联网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社交、沟通,可以增加学生沟通范围,打破传统沟通交流的局限性,使沟通交流更直接、更有效,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心理素质。例如:目前较为常见的贴吧、微博、邮件等,学生可以在网络交往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见解,打破传统交往中身份地位等的限制,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人人平等,为实际生活中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人提供交往平台,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还能保证社会充分挖掘大学生人才,发挥大学生真正价值,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优化方案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互联网+”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网络的融合度,网络信息的传播也更为迅速,这就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复杂环境下,首先需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以及警觉性和洞察力,增强自身免疫力。同时教育者也要不断加强网络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自己获取、辨别、处理信息的技术素养,拓宽网络知识面,完善教育、教学、研究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素养,使之能够在良莠不齐、富于变化的网络环境中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心态问题,进而做到教育的时实性与针对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又会再次融入新的外来文化,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使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承担授人以渔的责任,并在面对互联网信息时提高其思考与反思的能力,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进而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动态。
3.2加强互联网客户端的开发,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高校应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这个平台的作用,贴合当代学生的特点,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校园中热点、难点心理问题开发出针对性较强的互联网客户端,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此客户端可整合心理咨询、心理课程选择、心理活动参与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知晓自己可获得的服务项目和具体的内容,自主选择并参与相关的活动。通过客户端的使用和推广,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3.3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积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互联网+”为心理健康工作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例如,美国哈弗大学和弗蒙特州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一个算法程序,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来识别抑郁症患者,可以更早地发现异常,并非常迅速地通知相关人员为个案做相关检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可将大学生有关心理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如家庭情况、成长中的重大事件、心理普查的结果,选修的有关心理健康的课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活动项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其心理健康曲线图,分析出不同人群心理困惑的产生情景并制定出解决方案,今早的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3.4加强网络监管机制建设,注重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舆情监控作用
“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具“智慧”的教育监管方式,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针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具有身份匿名性与现实的冲突性、双重个性与角色混乱、有限感知与虚拟存在等特点,高校应采取多维度、灵活的监管方式,根据学校实际特点,健全学校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同时,高校需建立网络心理异常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异常现象,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切实解决他们心理问题,提升他们的应对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可建立网络预警机制。通过舆情、调查、收集、分析、研判、报送和处置,及时掌握网上动态,及早发现潜在矛盾和隐患,采取相对应的有效措施,努力把矛盾、隐患控制和处置在萌芽状态,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4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具备的各种特点导致在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心理健康受到了影响,有一些大学生网络成瘾更是成为了家庭和学校的忧患。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合理地使用互联网,让大学生在互联网中放松心情、获取知识、表达个性。
参考文献:
[1]王淑梅.“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35):66-68.
[2]赖连生,薛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0):255.
[3]陈娜.“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06):31-35.
论文作者:郑宗耀,李敏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互联网论文; 网络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论文; 大学生论文; 心理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