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股票市场均衡基金的质疑_平准基金论文

关于建立股票市场均衡基金的质疑_平准基金论文

建立股市平准基金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准论文,股市论文,基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股市平准基金的资金来源问题

设立平准基金干预股市运行,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该项基金的资金来源问题。一般说,股市平准基金可能的资金来源无外乎以下几种:一是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二是向参与证券市场的相关单位征收;三是向自愿购买的投资者配售。但是,鉴于平准基金本身的官方性质及其所包含的很高的政府信用特征,一旦建立股市平准基金,其中的大部分必将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而由国家财政来承担基金的大部分资金供给责任,显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现实障碍。

财政出资设立基金的最大困难是财政承受能力的限制。近年来,虽然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总额达到61316.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33611.92亿元),但另一方面,财政支出也在不断扩大,这就使得我国财政赤字连年增加。特别是2008年9月份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继续深化,我国经济出现了较大的滑坡,财政收入增速快速下滑、来源明显减少。为了减缓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台了扩大内需的战略决策,由此使得财政收支的矛盾更加突出。比如,增加政府公共投资规模,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三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节能减排,缓解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等等,都需要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显然,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财政将非常困难。根据2009年财政预算,仅中央财政赤字就高达7500亿元,如果再加上代地方政府发行的2000亿元债券,财政赤字总额达到了破纪录的9500亿元。在这种情况下,再让财政为股市平准基金买单,显然是不现实的。

由财政出资设立基金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公平性问题。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公平分配。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分配不公现象日趋严重、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加之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弱势群体更加困难的情况下,在财政收入的分配上更应该强调公平原则。而将本已十分紧张的财政资源用于设立股市平准基金,显然与财政支出的公平原则并不契合。笔者认为,通过设立平准基金的方式,将有限的财政资源和纳税人的钱用来“救市”和帮助部分股民“解套”,显然是对财政支出公平原则的否定,让政府和纳税人为部分股民不谨慎投资行为带来的风险“埋单”也不合情理。

此外,运用国有资金建立股市平准基金也存在一些其他问题。例如,平准基金运作的结果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获得盈利,二是出现亏损。盈亏刚好平衡只能是一种偶然,但是,如果股市平准基金在操作中获利,就意味着政府直接介入股市投资而赚取差价收益,这显然不符合政府在股市中的监管者的定位和职责。相反,若平准基金发生亏损,其大部分也必然由政府财政承担,这就无异于由全体纳税人而不是仅由股市投资者承担了股市下跌的风险。从而也就意味着政府以全国纳税人的钱来补贴股市投资者,由此也必然会引发前面所说的公平问题,引致纳税人的不满。

二、股市平准基金的管理操作问题

股市平准基金的建立不仅牵涉到资金来源问题,也牵涉到如何管理操作的问题。即使基金能够建立,但如果管理操作层面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也必然会使基金的运作效果大打折扣,从而难以实现建立该项基金的初衷。

通过股市平准基金干预股市运行,首要的问题是应该由谁来具体负责管理运作该笔基金。作为一项政策性基金,股市平准基金建立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证券市场的稳定,防止股价暴涨暴跌,其组建、操作、评价、管理的全过程都受政策影响或直接接受政府的指令,是政府对证券市场实施直接调控的手段之一。既然如此,基金运作显然不能交由商业性基金公司负责,只能由政府部门负责。但在各个政府部门中,究竟应该由谁负责也难以合理确定。而且,不管由谁具体负责基金运作,都可能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例如,证监会是股票市场的监管机构,股市平准基金的运作似乎也应该由其负责。但由于股市平准基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股市走势,因此,由证券监管部门负责基金运作必然会与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相冲突,这就相当于监管部门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还如,由于股市平准基金的大部分资金来自财政拨款,因此,由财政部负责基金运作似乎也顺理成章。但作为一个政府机构,财政部门的职责并不在于调控股票市场,由其负责基金运作也存在着与其职能的本质冲突。或许出于平准基金管理运作重要性的考虑,在今年的“两会”上,民盟中央的提案曾提出,“股市平准基金的管理人应当是一个由国务院总理或主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国资委和市场监管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的正职负责人、专家和专业人员组成的临时性组织。托管人应当由中国人民银行担任。”但这种设想的可行性究竟有多大,不能不令人产生怀疑。且不说股市平准基金的重要性是否达到非要由日理万机的总理或副总理亲自挂帅的程度,即使该提案所说的很多“相关部门”恐怕受其职能的限制,也不适合参与股市平准基金的具体管理和运作。因此,如何确定平准基金的具体管理运作者,显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

即使能够确定基金的管理运作主体,通过股市平准基金干预股市运行,还存在着如何具体操作的问题。首先是平准基金操作所指向的对象如何确定的问题。从历史上看,利用平准基金干预市场运行最早是在外汇市场领域,后来才出现了国债平准基金、粮食平准基金、股市平准基金等。无论外汇平准基金、国债平准基金还是粮食平准基金,其买卖操作所指向的对象都相对较少,操作起来也简便可行。例如,尽管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货币,但在国际外汇市场买卖的货币种类却比较少,大量交易是在少数几种货币之间进行的。而且由于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世界货币,因此,外汇平准基金的操作对象主要是美元。股市平准基金却不同,由于我国两个交易所目前已有1600多家上市公司,因此如何确定股市平准基金的操作对象便成为摆在基金管理者面前的现实问题。考虑到大盘股在指数构成中的比重较大,平准基金要想通过其运作来影响股市,自然应该选择银行、保险、钢铁、石化、电力、航空等大盘蓝筹股作为操作对象。但这样做的结果又会带来一些其他负面效应:一是可能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某些个股或某些板块,从而加剧市场的波动,有违基金的初衷。二是由于两个证券交易所定位的变化,大部分大盘蓝筹股集中在沪市,如果针对大盘蓝筹股进行基金操作,必然使沪市成为基金运作的主要场所,而使深市成为被基金遗忘的“角落”,这对深市的平稳运行、维持两个市场股价的平衡显然十分不利。其次,运用股市平准基金干预市场还存在基金入市时机如何选择的难题。尽管从理论上说基金应该“低吸高抛”,但与外汇、国债价格的波动边界相对容易确定不同,股票市场的特征就在于其大起大落,而且没有一个衡量股指合理区间的客观、公认的标准。如果基金的操作者在自认为的最低点时进场托市,或者在自认为的高点时进场抛售,而股市却继续下行或上行,不仅会造成基金亏损,也会因入市时机选择不当而难以达到平抑股市波动的目的。以上情况说明,通过平准基金来解决股市平稳运行问题,并不是一种理想的途径。

三、股市平准基金的效果问题

建立股市平准基金的目的是在股市出现暴涨暴跌时进行干预,保证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既然如此,进行股市平准基金的决策就不能脱离对基金运作效果的客观预期。如果不能保证未来基金的运作产生足够的调控效果,则该项基金的成立就将失去其必要的价值。然而,无论理论分析还是既有经验都使股市平准基金稳定股市的效果难以获得充分验证,因此平准基金的建立或许并不像赞成者所描述的那样迫切。

平准基金的调控效果首先受制于基金的规模。一般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基金调控效果与基金规模呈正相关。就是说,基金规模越大,在股市出现异常波动时调控的效果越明显。因此,为了保证基金的运作效果,必须使基金达到应有的规模。从目前设立股市平准基金的中国香港、日本和中国台湾来看,其规模最高时占当时股市总市值的9%左右。按照这一标准,即使不考虑以后的扩容和股市的低迷,而以2009年2月中旬沪深总市值15.68万多亿元计算,也需要约1.4万亿元的基金规模。即使以同期沪深流通市值6.3万亿元计,基金规模也需约5700亿元。可以想见,依当前的经济和财政状况,要让国家拿出如此巨额的资金来建立平准基金,显然缺乏现实性。即使基金能够建立,其规模恐怕也与上述要求相差甚远。如果基金规模相对于股市市值过小,无疑将使基金的调控效果大打折扣。

除了规模制约以外,具体操作层面的一些问题也会影响平准基金的调控效果。如前所述,面对1600多种股票,平准基金如何选择买卖的对象?如果选择大盘蓝筹股作为操作对象,有限的基金规模能否撬动全部大盘蓝筹股?由于每只蓝筹股的走势未必与股市的整体走势相一致,如何协调熨平市场波动与防止个别股价大起大落之间的矛盾?由于我国股市的大盘蓝筹股多集中于沪市,以大盘蓝筹股作为操作对象又如何兼顾深市的平稳运行、维持两个市场股价的平衡?由于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计算出股市的合理均衡价格,平准基金又应该如何合理确定买进或卖出股票的最佳时机?虽然上述问题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但这些具体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最优解决方案,平准基金的运作将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如果再从更深层次上去分析,股票市场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平准基金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股市波动,但绝不可能改变由其自身规律决定的市场运行的大趋势。理论和实践表明,股票市场的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经济因素也包括政治、政策、社会、投机、心理等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公司、投资者个人等微观因素;既有经常性因素也有突发性因素。由于上述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大起大落便成为股票价格波动的公认特征。既然如此,我们显然不能指望股市平准基金来扭转股市运行的根本趋势,彻底消除股市的大起大落。以中国A股为例,2007年10月以后股市的暴跌就是市场投机性过强、监管不力、投资者不成熟、国际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前一时期股市的持续低迷则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深、国内经济快速滑坡、投资者信心受挫等因素的客观反映。面对这种状况,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股市的颓势,显然必须解决股市发展中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在这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的背景下,股市平准基金的任何操控行为都必然显得苍白无力。

如果把考察的视野扩展到全球,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股市平准基金的运作效果并没有获得国际经验的广泛认证。首先,世界上建立股市平准基金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多。到目前为止,比较典型的国家和地区也只有日本、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除此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还未见到设立股市平准基金的先例,这或许说明绝大多数国家并不看好股市平准基金的干预效果。其次,即使在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少数几个设有股市平准基金的国家和地区中,基金运作的效果也没有得到普遍验证。除了香港还算比较成功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类似基金的运作效果都不明显。例如,上世纪90年代,在泡沫经济破灭后,为了挽救暴跌的股市和低迷的经济,从1992年开始,日本政府曾数次动用邮政储蓄基金入市。尽管每次动用邮政储蓄基金及其他保险基金、养老基金进入股市的当时均有一定效果,但总是好景不长,股市不久又出现下跌。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好转,整体经济仍处于衰退之中。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实际年增长水平仅为1.3%,到2001年甚至出现了-1.4%。2002年到2005年间虽有一定恢复,但仍处于低迷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救市是与经济规律背道而驰的,虽然能起到一定效果,但也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台湾也是如此。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1999年7月台湾当局提出设立“国安基金”的设想。2000年1月15日经台湾“立法院”通过有关条例,于当年2月9日公布施行。“国安基金”可运作资金总额为5000亿元新台币,2000年3月16日,“国安基金”首次动用514亿元新台币入场托市。在以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国安基金”先后动用1200多亿新台币进入股市和期市,最多时股票投资额达到1700亿元。2004年初,台湾当局再次动用包括“国安基金”在内的“五大基金”为股市托盘。“国安基金”虽然屡屡出手入市,但并未阻止股市的下跌,2000年从入市前一天(3月15日)的8640点直落到12月27日的4614点,跌幅近一半。2004年再次入市后也是涨涨跌跌。几年搏杀下来,“国安基金”不仅未能托住股市,而且账面亏损曾高达800多亿元新台币。尽管“国安基金”失灵有很多原因,但至少说明股市平准基金并非“救市”的灵丹妙药。既然设立股市平准基金并非国际通行的普遍做法,既有的类似基金也没有提供多少成熟和成功的经验,我们又有什么必要热衷于建立此项基金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股票市场的运行有其自身的法则,股市平准基金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股市的波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股市运行的内在规律。当前,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证券市场本身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同时加快发展实体经济,最大限度地减缓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便为证券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和经济基础。忽视这一根本任务而将中国股票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希望寄托在股市平准基金上,无异于舍本逐末,也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标签:;  ;  ;  ;  ;  ;  

关于建立股票市场均衡基金的质疑_平准基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