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海南经济特区“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经济特区论文,三农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实现海南经济特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三农”问题必须置放于经济总体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
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两个根本性转变”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的具体化。农业问题,说到底是生产力问题,具体表现为经济的增长方式与经营方式;农业问题,说到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方式问题,具体表现为城乡差别与工农差别;农民问题,说到底是经济关系与经济成分问题,具体表现为劳动力的素质与利益实现形式。因此,在海南经济特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农业的综合开发,逐步、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要大力转换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使之尽快提高商品率,实现市场化;要尽快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迅速地提高,从而为农业的集约化提供基础性支持并缩小工农差别以及脑体差别。海南特区的生态环境如此之好,发展热作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农业上不去是没有任何理由的。
妥善解决“三农”问题,首先面临的是如何使海南经济特区的农业迅速实现市场化。海南经济特区虽然市场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已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是,依然存在着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的转轨问题。海南经济特区由于历史条件所决定,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基本任务在于必须迅速从以手工劳动和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转变以机器操作为主的专业化、产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现代经济。因为,海南农业的基本情况是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农业技术落后、内部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差、土地利用率低、资金投入缺口大、市场化程度低、农民收入相对低、管理经验缺乏、劳动力相对过剩,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发展缓慢(近几年情况有所改变),是海南经济特区经济各部门中最薄弱的环节,已成为制约海南整体经济发展的“瓶颈”。
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对海南传统农业的改造是基本前提。第一,要改变传统农业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要动力的耕作方式,迅速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第二,要改变以粗放耕作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有效提高农业劳动人口的边际生产率;第三,要改变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村自然经济状态,大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第四,要改变海南传统农业的内部结构,大力发展“蓝色农业”(海洋产业中与大农业的相关部分及其加工业),发展山地畜牧业与热带果业,重点建设具有生态意义的农业项目;第五,要改变传统农业基本靠天吃饭的状态,走集约型生态农业之路。这里,内含着两个重要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生产力方面,亦即农业发展的关系方面,亦即农村的经济关系将由自给半自给状态向商品经济及市场化转变。
妥善解决“三农”问题,海南特区同样面临一个重大难题,就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消化”农业人口的相对过剩。由于海南经济特区工业比较落后,工业部门与城市地区对农业大量乘余劳动力的吸纳是有限的,地区间劳动力的迁徙也是有限的;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和城市地区的转移除了要给工业发展和城市就业造成重大压力外,还会因为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而间接影响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当农业工业化刚刚起步时,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反而会使农业工业化滞后于工业现代化;农村中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的流失将会加大城乡人口素质的差距并阻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拥入城市还会引起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下降和城市劳动力就业不足,因而造成消费品市场需求下降,从而既阻碍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也影响农业自身的发展。这就是说,海南经济特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主要不在于向工业部门和城市地区的转移。这一点,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海南经济特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发展乡镇企业,能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中去,“离土不离乡”,既促进了农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加快农业的工业化进程,又可以乡镇企业为骨架促进小城镇建设。这样,一方面以工养农,以农促工,工农并举,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在农业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节余出来的劳动力亦可就地转入非农业产业,进入乡镇企业,从事工、副业生产。乡镇企业的员工虽然离开了土地,但并没有离开家乡,他们并不是作为劳动力流入到城市或以城市为依托的工业部门,而是直接进入了农业的工业化过程。他们的工作有的是季节性的,有的是兼容性的,当然也有长期性和固定性的。从工作内容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既完成了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变革,又实现了农业工业化要求的农业经济多部门化;从生活环境看,他们并没有离开乡村,也没有直接进入城市而造成对城市的人口与就业压力,从而避免了因人口盲目进入城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避免了因农业劳动力流失所可能造成的对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可见,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比较顺畅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同时也为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实现乡村的城镇化提供了现实途径。在乡镇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通过建立生活小区和完善社会服务系统,就可以实际建立起一个个小城镇,若干个小城镇联成网络,便可形成一系列大、中城市的卫星城。大、中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可以促进卫星城的发展,卫星城的发展又推进了城市化进程。这样,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城市化又促进着工业化,其突破口与生长点均在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可见,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妥善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艰难与复杂的过程,不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且必须长期奋斗。虽然国家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无论从哪方面看,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几近杯水车薪,农业的发展,更多地是依靠农业自身的积累与农民辛勤的劳动。要真正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首先必须科学地认识与把握如何在海南经济特区现实的经济环境中实现农业从家庭小生产到社会大生产的飞跃,从而完成工业化、市场化、集约化的任务。
第一,进一步变革农村的生产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在潜力发挥到一定程度就难以有更大的后劲,难以摆脱传统农业粗放式的经营以及商品率很低的状况,不能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的专业化、联合化、规模化、集约化将使“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大有前途,从而大力推进市场化的进程。
第二,严重问题是教育农民,包括文化教育、素质教育、技术教育等方面。这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所在。首先是要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培育市场经济意识;其次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科技水平;再次是提高农民的经营水平。因此,要一方面改造传统农业,促使农业的发展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另一方面,改造农村经济,使农民自给半自给经济转向商品经济与市场化。农业工业化,自然也就集约化、市场化了。农民在农业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就“脱胎换骨”了。
第三,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广泛开拓合作领域,特别是在引进农业开发资金与技术方面多作努力,在经济特区的“特”字上多动脑筋,下足功夫,用够政策。
第四,充分认识海南热作农业的生态与反季节特点,既要注重海南经济特区农业工业化过程中“热”的特点,更要把握好“反季节”的优势,紧紧抓住、抓好保鲜、储藏、运输、营销等环节,千方百计提高市场占有率,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应注重海南热带果业及其加工业发展,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五,加快发展以热作农产品为原材料的轻加工业,如食品、饮料、果品、保健与营养品,在提高商品率的同时增加附加值和提高科技含量,打好“绿色”与“生态”品牌,提升海南“绿色农业(环保+生态)”含量。
第六,确立发展大农业的思路,在科学布局大农业的同时,从海南经济特区的实际出发,着力调整好大农业的内部结构,讲求结构效益与生态效益,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特别是要大力开发“蓝色农业”、热带果业与山地畜牧业。
第七,管理是大问题,无论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管理都要认真加强并优化。要注意发展农村金融业,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网络。
第八,建立农业科技与信息的培训、服务网络与农业机械制造、维修网络,为农业工业化服务。
妥善解决“三农”问题,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工业的支持。从整体看,海南经济特区的工业基础仍很薄弱;各市县工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差别呈扩大之势;以农副土特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如纺织、橡胶、海产加工、制糖、盐业等发展速度不快且技术程度不高;工业经济整体经济效益不理想,经济运行质量亟待提高;乡镇企业在装备水平、职工文化素质、内部结构及资源依托方面还有明显差距。这种情况表明,一方面,海南经济特区工业的发展,并没有表现出以农业为依托,也没有出现围绕农业发展工业的情况;另一方面,海南经济特区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支持不够,特别是在带动并促进农业工业化、市场化、集约化方面;当然,具体到一个经济区域,工业的发展不一定非要依托农业或本地资源如深圳经济特区,也不一定非要发展支农工业。但就海南经济特区而言,首先它是全省性的大区域经济特区,周围也缺少具有明显经济优势的现代工业地区;其次,农业占相当的比重,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7%;再次,具有明显的海岛经济特点,运输线长且运输成本甚高。因此,海南经济特区农业的发展,不仅离不开工业的支持,而且必须支持工业的发展。
第一,在设计并制定海南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海南农业发展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意义。
第二,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鼓励乡镇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以农业为依托,围绕海南农业的“热”、“反季节”及“市场容量小”的特点,在市场定位及其准确性方面下功夫。
第三,针对海南经济特区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区域差距扩大的特点,强化工业支农,发展资源型加工业,走“短平快、近体快、高吊快”的发展道路。
第四,进一步调整并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对具有明显经济优势及经济效益的农业资源型加工业要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上市场占有率,保证其优先发展。
第五,进一步转变、转换政府职能与功能,遵守WTO规则,充分利用我们所享有的权力,切实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为增进人民的利益服务,为海南经济特区农业的腾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