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业与金融体系的相互作用——从亚洲金融危机看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产业论文,亚洲论文,相互作用论文,金融危机论文,重要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7月,从泰国开始, 一场金融危机迅速波及东南亚及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这场金融危机来势猛,蔓延广,持续长,影响深,可以说是1971年8月15 日美国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从而使布雷顿森林协议体制(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固定汇率制)崩溃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
人类对于“上帝”创造的自然现象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对于人类自身创造的社会现象的认识水平却依然不高。金融市场、股票市场就是两个例子。尽管事后对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头头是道,事前却没有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发出过像样的警告。相反,“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亚太新世纪”、“历史重心东移”之类的言论不绝于耳。金融市场的这种不可预测性更加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防范和化金融危机的重视。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在透彻地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并就加强金融监管、大力促进出口、保持人民币基本不贬值、保持增长速度等作出了重大决策。这些决策和措施已经并正在产生积极的效果,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国际社会的赞扬。
下面就高科技发展与金融体系的相互影响谈几点看法。
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改变了金融市场机制和运作方式
在信息时代,金融市场机制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金融业务操作速度大大提高,进入市场的形式更加多样,运作方式灵活便捷,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资金流动的数量和速度。今天,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人们依靠一台个人计算机上网和信用卡便可以在家里“炒股”。今天,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投入成亿美元的资金,或者将它抽走,这在过去凭单据、依靠电报、电话的年代是难以想象的。高科技在极大地提高金融操作效率的同时,也使金融风险大大增加。
信息化已经不是金融业的一种选择,而是金融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适应信息化以及更快地适应信息化的金融体系和银行就具有某种优势。在近年美国银行业的一系列兼并或合并活动中,信息化领先的银行往往就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来自于信息化装备,更来自于组织结构对信息化的适应性。
信息—通信技术还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最重要的技术支持条件,巨额资金迅速地跨国界流动使得各国的经济、金融体系连成一体。总的来说,全球化通过更大规模的竞争,促成全球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国经济发展。但是,全球化使金融风险增加,不仅是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也使“麻烦”全球化,“问题”全球化。“一处打喷嚏,半球都感冒”的现象将不足为奇。1929年美国股市在“黑色星期四”一天狂泻,3年内企业破产率达48%,道一琼斯股票指数到1955年,即过了26年才回复到1929年10月24日以前水平。但是由于贸易规模较小,金融还谈不上全球化,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影响还较慢、较缓。这次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很小,但已经影响到许多国家和地区,还不能不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金融全球化程度有关。
信息时代金融业的另一个特点是信息量增大,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非常快捷便利。因此,金融市场运作者或投资家,以及投机家所掌握的信息量和及时程度,几乎与政府领导人或金融业监管者没有太大差别。这意味着,信息时代带来了很高的透明度。但是,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充分准备,这些国家的政府总以为透明度多大是由他们决定的。实际上,金融业一旦实现了信息化,透明度便不能完全控制,而金融业的管理制度却仍停留在信息化以前的透明度很低的阶段。
上述特点在1997年7月2日泰国猝发金融动荡事件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国际金融投机家们正是依靠他们掌握的关于泰国短期债务、外汇储备等方面的信息,选择短期债务集中到期的时机,凭借先进的信息一通信手段,在极短的几小时内突然抽走巨额美元,从而整瘫了泰国金融体系。
也许可以说,信息面前人人平等。政府、执法者可以利用,投机家也可以利用。任何试图影响金融市场的人,无论是政府或投机者,都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信息并及时果断地利用信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权力仅次于总统的人物”,因为他手中掌握调整利率的大权。格林斯潘年逾古稀,但每天要花几个小时注视计算机屏幕,为的是及时掌握金融、股票、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觉问题或者探寻蛛丝马迹,及时作出决策。这说明信息时代金融业的决策过程、监管手段和运作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然,善于利用信息的前提是有必要的专门知识,懂得金融市场运作。
遗憾的是,不见得所有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和金融市场监管执法者都有这方面的认识和知识。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评论东南亚国家政府领导人在对待和处理这场金融危机的表现时说,这些证明目前东南亚国家的某些政治领袖与信息时代的金融市场运作者在思想认识上存在明显的鸿沟。李光耀认为,新一代亚洲领导人必须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有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必须跟上信息时代世界发展的步伐。我认为,李光耀的这点评论比他有关“亚洲价值观”的长篇大论重要得多。
面对东南亚金融风暴,我国政府采取了加强金融监管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措施,这对于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建议,在改革金融体制、制定金融监管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这个重要因素,体制和制度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环境,监管和运作必须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只有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金融体制和监管制度,才能确立一个健康的金融环境,不适应信息化的金融体制和监督制度,是孕育金融危机的温床,必须及早予以改变。
二、一个健全的金融体制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性正越来越被各国政府所认识。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呢?概括地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三大要素是:核心技术、管理和资金。
目前,最普遍的意见是,应该增加科研开发经费投入,尤其是在科研成果转化环节上增加投入。我赞成这种意见,但是,同样重要的是,如果不彻底改变现行的科研立项、评审、投资机制,增加投入恐怕难以收到预期效果。这里的关键是必须从头至尾引入市场机制。
首先,科研立项,尤其是应用型(即以应用为目的)科研项目立项该谁说了算?过去是行政领导,现在专家意见的权重越来越大。专家说了算,难道不对?英国前几年发表一份科学技术政策报告提出,应用型科技项目的选题,立项不应该由科学家、工程师等专家来决定,而应该由掌握市场情况、动态的经理们来决定。也就是说由市场部经理们告诉科学家、工程师去研究什么应用课题。主要理由是,科学家、工程师等专家在立项、选题时往往从专业兴趣出发,从学科发展出发,而不顾及市场需求和应用可能性,他们也不了解市场动态。应用型研究和开发,选题和立项十分重要,如果是没有市场、没有应用可能的项目和课题,就会造成浪费,等到有了成果,还要寻求“转化”,恐怕会造成更大的浪费。这种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
有了成果,评审、评奖很重要,这不仅是肯定和奖励成果,往往是决定能否得到继续投入和支持对“成果转化”。近年来,在评奖、评审标准中,应用型成果都有“应用前景”的要求。评审委员都是专家,但要他们决定哪个成果有应用前景,可以投资,恐怕难为了专家。问题仍是没有引入市场机制。
因此,我们需要的不单单是一笔资金支持成果转化,而是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能够把合适的资金投在合适的人员和合适的技术上,从而生产出合适的产品去满足市场的某种需求,或者开发出新的市场。构成这样一个机制的核心部分正是健全的金融投资体系,它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行政命令的投资体系,也不是拿“咨询”、“评估”、“可行性研究”当装饰品的投资方式,而是由市场机制起决定作用的投资体系。健全的金融体系是一种不仅提供资金而且提供汇聚发展高技术产业必需的核心技术、管理、资金等要素的机制。在关于硅谷的大量报道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场面:几个二三十岁的青年,穿着T 恤衫、短裤,光脚穿一双拖鞋,稚气未脱,带着信息技术新成果来到金融机构和银行要求贷款,正是金融服务机构决定是否值得投资,并把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聚合成高科技产业。又如雅虎公司,上网的同志都很熟悉,雅虎公司在创立之初只有一个要素:技术。公司创建者相致远果断地以出让股权的方式换取必要的资金和延揽管理人才,取得了极大成功,股票价格一年前为14美元,现已上涨到118美元, 如果没有健全的金融市场是很难实现的。
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途径之一是利用风险投资,我们也曾用大笔资金办了“风险投资”公司支持高技术产业,但收效甚微。这里的关键是,风险投资需要健全的金融环境。例如风险投资往往不以一次性投资收益为主要追求目标,而是着眼于资本长期增值。许多高科技公司负债经营并亏损多年才成长起来,没有健全金融体制支持的风险投资,公司是难以承受的。而且,风险投资不以技术为唯一的判据,还必须考虑管理,考虑人才。首先资金管理班子要有信誉,投资人才信得过。随便拉一个班子,给一笔钱,是不可能办成真正的风险投资基金的。而且,投资人的权利应该得到体现,比如可以介入投资对象的管理,担任董事。没有健全的金融体系是不可能实现这些要求的。
三、高科技产业是一国金融安全、经济安全的有力支柱
亚洲金融危机给各国的教训是,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克林顿在就任美国总统后曾说,国家安全就是经济安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当今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在美国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1.信息产业(狭义的)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从1985年的4.9 %提高到1996年的7.5%;
2.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1994年以前,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致与其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相等;尔后,其对增长的贡献超出在经济中的份额,逐渐接近两倍,预计1998年,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为8.2%,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4.7%。
3.信息产业的特点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和服务价格下降。大家都知道,前一阵访华的美特尔公司总裁A ·格鲁夫是技术和管理大师,另一位创始人G·摩尔在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贡献, 尤以“摩尔定律”出名。摩尔定律不是普通的自然定律,它说,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或者说芯片单位面积(或体积)的功能容量每隔18个月翻一番。影响集成度的因素非常复杂,居然有一个简单的规律在几十年内大致符合,实在令人称奇。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性能更高的芯片的成本却降低了,这就是高科技的威力。这就是技术创新时代的威力。考虑到价格下降的因素,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更大了。近年,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率贡献了接近一个百分点,而使通货膨胀率下降了大约一个百分点,这是很了不起的。
4.信息产业发展有助于整个经济提高生产率,许多企业通过在信息技术设备上的投资,提高了生产率和工作效率。预计,依靠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美国到2007年,生产力将可再提高20%~40%。
5.信息产业成为美国吸纳人员就业最多的行业,最近5 年里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新就业机会,为降低失业率做出了很大贡献。以信息业为主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相当于美国产品出口额的40%。
因此,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确保经济有效增长,实现金融安全、经济安全的重要支柱。
四、从科技创新和质量管理看日、美两国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表现
日本经济自进入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泡沫经济破灭,银行连续倒闭,日元持续疲软,实际上,日本经济金融状况是促成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原因,并使得不少亚洲国家和地区受“雪上加霜”之苦。到1997年,日本出现战后最大的负增长,今年4月, 日本政府宣布经济进入衰退期,接着桥本内阁因改革乏力、处置失当而下台。尽管对于日元贬值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分析,但日本经济自泡沫破灭以来一蹶不振却是不争的事实。
再看看美国。美国经济形势近年来一直很好,出人意料地好。正象对于亚洲金融风暴事先没有人发出警告一样,对于美国经济形势也没有经济学家事前作出过近似的预测。
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很好,失业率为28年来最低点,通货膨胀率也很低,预算赤字减少,甚至出现盈余,道琼斯股票指数连创新高,连经济界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这三个通常相悖的参数能同时进入佳境,于是“新经济学”成了时髦名词,等待专家学者用理论去填充。即使亚洲金融危机对美国影响也不大,除了影响向亚洲的出口以外,因好几种亚洲国家货币贬值而使从亚洲进口的商品价格低廉,从而既使大众受惠,又降低了通货膨胀率。
但是,人们清楚地记得日本赶超美国的历程。50年代,日本基本上是美国的“学生”。到60年代,日本经济就进入高速增长年代,增长率长时期保持10%左右,日本GDP (国内生产总值)1966 年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法国,1968年超过西德,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到了70年代,日本在许多制造行业——超过美国。在美国传统的支柱产业——汽车业,日本也超过了美国,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技术上、质量上超过了美国,日本还成为半导体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到80年代末,日本人均GDP接近并超过美国,富有的日本人拿着坚挺的日元, “买夏威夷”、“买好莱坞”、“买曼哈顿”。但是不到几年,似乎历史倒转了,美国一片繁荣,从1997年以来,流入美国的资金超过1万亿, 光从亚洲流入美国的资金就有7000亿,投资家拿着坚挺的美元买亚洲的工厂、银行,买日本的公司。造成日本、美国优势逆转的原因很多,这里我提出日美两国在科技创新和质量管理上的差异,作为优势逆转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的经济增长和赶超美国,有三个因素起了很大作用:技术、管理、质量。例如,日本到70年代,每年申请汽车设计、制造领域的专利数量超过美国,标志着制造技术水平已经领先。日本的管理素以“严厉”、“彻底”、“机械”著称,象建筑施工这类十分依赖管理的领域,日本在总体上已超过美国、德国的水平,日本的质量管理更是领先于美国。因此,可以说,在同一个技术平台上,设计制造产品,日本人凭借技术、管理、质量上的实力,综合水平优于美国人,美国的特点或者优势是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美国人凭借科技、创新、结构调整上的优势,在创造和建立一个新的技术平台上的综合实力优于日本人。
分析二战结束后半个多世纪的工业技术,我们看到了两个主要的技术平台,一个是50年代开始至70年代形成的以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激光技术等为基础的“加工制造”技术平台(简称PM技术平台)。这个技术平台是以美国、欧洲技术为主,在美国首先建立的,美国保持了一段时间的优势后,终于被日本后来居上。第二个技术平台是正在迅速形成的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网络为基础的“信息—通信”技术平台(简称IT技术平台),整个工业、甚至农业、服务业都将以此技术平台为参照系进行改造。“信息——通信”技术平台的关键技术大都掌握在美国人手里,美国企业在近10余年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和信息技术建设,因而形成了超过日本企业的优势。
下面我们看一张图,这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21世纪的信息革命》课程中的一张图,该课程的教材中说,“该图说明了企业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全面质量管理在开发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这张图虽然简单,却相当形象地说明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巨大作用和明显局限,也有助于解释日美两国技术经济实力在战后半个世纪的竞争中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
在本世纪60年代,世界工业经济的基本趋势是连续的改进和增量的变化。这种趋势有技术发展的原因,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战后第一个技术平台——PM技术平台已经基本形成。同时,大家知道,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运动的开始,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在日本,日本许多公司把全面质量管理与公司核心业务过程相结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表现在生产增量(产品的数量、质量提高)变化较大,这种趋势延续到70年代,日本在制造业的技术、生产率等方面已经从整体上赶上并超过欧洲和美国。
美国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发祥地,但是美国公司大都不重视质量管理,戴明、费根鲍姆等“质量管理大师”在美国的知名度和影响恐怕远远低于在日本。美国的公司更加重视依靠产品革新、工艺革新、技术革新来提高生产率,美国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环境更加有利于革新、创新和变革。
进入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主要的竞争已经从在同一技术平台按照基本相同的设计如何提高产品质量转移到采用不同的技术组合生产新产品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在此期间,全面质量管理还在起作用,但效果在逐渐降低,实际上,任何一种技术,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不可能永远占据优势。
到80年代末,美国已经形成了业务过程重新设计和企业组织结构改组的概念。今天,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公司,甚至国际组织、政府、社团、 研究设计单位都只津津乐道地向来访者介绍他们如何进行reengineering的,reengineering还找不到贴切的汉译,姑取“重组”、“改组”之意。为什么需要重组?因为信息技术已经与业务过程紧密相连。在信息化初期,企业添置几台计算机主要是替代原先由雇员完成的工作,并使信息存储得更多,处理得更快,更方便,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过程没有变化。但是,到了计算机网络促使全面信息化的阶段,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过程必须变革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具体地说,就是消除企业的等级制度,把企业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改变为平行的实体结构,消除层层叠叠的冗余管理。美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企业重组过程大致在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已经完成。
因此,经过10余年的信息化基本建设,加上企业改组得更加合理,美国的大企业和许多中小企业的面貌焕然一新,尽管日本在加工制造某种产品或者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综合优势,但是,美国企业在信息化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已经形成了较高的生产率。
随着IT技术平台的形成,美国企业经过改组后的组织结构和信息化设施已经确立了很大的优势。
下面举两个具体例子
一是关于HDTV(高清晰度电视)的竞争。大家知道,日本从70年代起就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研制下一代的电视,当时提出的目标是提高现有电视系统的象素数目和分辨能力。现用的电视技术,主要是欧洲和美国的贡献,但是日本人凭借严密的组织,严厉的管理,严格的质量保证,很快赶上和超过欧美,而且就象钢铁、汽车制造业一样,日本不仅在产量、经营上,而且在技术上都超过欧美。日本凭借在电视研制和生产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在HDTV研究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而美国已经没有象样的电视生产企业,虽然也想利用HDTV重振消费电子产业,但支持力度不大,而美国政府是不愿介入企业间的竞争的。日本走的是在模拟制式下提高清晰度的路子,欧洲唯恐落后,到80年代下半叶也紧跟日本走同样的道路,但提出不同的模拟高清晰度电视制式。日本、欧洲都花了上百亿美元的经费,取得了很大的进展,HDTV的发射系统和接收机已有上市的商品,应该说HDTV研究开发过程中也有很多技术创新,但是,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技术平台上。而已经开始登上IT技术平台的美国人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即真正信息化时代的眼光看问题,终于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数字电视,这种创新的思维和构思,非模拟制式HDTV的技术创新所能比拟,欧洲和日本分别花了2~3年的时间才接受了数字电视的方案,痛苦地放弃了经历10余年,花费上百亿的模拟制式HDTV方案。由于美国掌握了IT技术平台的几乎所有核心技术的领先权,在数字电视研发中掌握了主导权。1996年底,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发布了数字电视技术标准,并制定了9年内全面实现数字电视系统的计划。 这个例子说明了创新的威力,说明了两个技术平台造成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生产率。
第二个例子是“数字化经济”。今年4月15日, 美国商务部发表了题为“崛起的数字化经济”的报告,报告概述了近年来因特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带动美国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商业化应用的迅速发展,将对未来全球的经济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因特网是IT技术平台的核心技术,美国具有巨大的领先优势;因特网用户中美国占大多数,1997年底上网用户超过一亿,美国占了60%以上,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和改组,已经很适应IT技术平台,具有利用因特网创造商业价值的能力。在利用因特网开展电子商业,以数字化方式提供产品服务,以及有形产品零售方面,美国企业拥有相当大的优势,据预测,到2000年,美国电子商务营业额可达1万亿美元, 而且美国正在开发传输速度比因特网快一百倍的新一代因特网,这将进一步扩大美国的优势。
亚洲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人们正在从各个角度分析研究,反思经济发展的道路,确立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战略,更加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加积极地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更加有力地发展高科技产业,正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本文根据作者今年5月22 日在中央统战部召开的有关亚洲金融危机的一次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标签:金融论文; 亚洲金融危机论文; 美国金融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平台经济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政府信息化论文; 信息化农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风险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 美国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