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化学卷综合能力测试分析报告(国家新课程标准第一卷)_高考论文

2013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卷(全国新课标卷Ⅰ)分析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析报告论文,新课标论文,能力测试论文,理科综合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卷Ⅰ)化学试卷题型及分值分布为:选择题7小题,赋42分;主观题分为必做和选做两大题型。必做题为26、27、28题,赋43分;选做题为36、37、38题,内容分别为《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每题赋15分,三题任选一题。化学共100分。

试题注重测量考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围绕“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全面考查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基本做到了符合“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有利于考试科学、公正、安全、规范”的命题原则,但试卷的内容结构、能力结构和信息呈现方式有所创新和突破。本文结合江西省阅卷数据,阐明这种变化特征。

试题难度总体情况如下:第Ⅰ卷难度系数是0.636,平均分为26.7分,比2012年的28.9分低;第Ⅱ卷难度系数是0.356(数据是以26、27、28和38题计算),低于2012年。但36题、37题和38题难度有差异,36题与38题基本相当。详见表1。

一、突出对主干知识和科学素养的考查

试卷内容与《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基本相符,没有偏题、怪题,突出了化学主干知识,如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合物通式、元素周期表、原电池及电极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物质的量计算、化学式与方程式计算、化学平衡移动等常见高频率考点(详见下页表2)。

从表2的“考查方向”“具体内容”和“要求层次”上,我们可以看出2013年化学试题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变化特征。

(一)重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13道试题中,属于“了解”层次的有1道题,赋6分,属于“理解”层次的有5道题,赋37分,属于“应用”层次的有7道题,赋87分。如果把必做题大题具体分解,再标明相对应的层次,得到下页表3(如果同一小题下有多问,则每一问都标明其考查层次)。

通过表3可以清晰地看到“了解”部分赋15分,占17.6%;“理解”部分赋43分,占50.6%;“应用”部分赋27分,占31.8%。试题以“理解”层次为主,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与《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要求一致。

26题全省平均得分为7.24分,难度系数为0.56,主要考查仪器识别及使用、物质分离的方法、有机物干燥等,具体考查了冷凝管的识别、蒸馏操作细节和仪器选择、分液漏斗的使用等,其知识均出自必修1第一章,可见其基础性。本题“三基”内容占9分,为69%,只有4分与具体的试题情景有关:“最易产生的副产物”和“计算环己烯的产率”。这种设计与2012年的28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今年实验不会考有机”的押题思维的“迎头痛击”。

(二)重视现代内容的选择

试题重视现代内容的选择,今年以“能量题材”为主题,选择了充电锂电池和新型能源甲醚,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体现了内容的现代性与广阔性,展示了“有用的化学”。如27题,以高效锂电池为线索,要求理解其工作原理;同时,以“绿色化学”的理念设计了回收锂、钴和铝的流程。28题第一问“氧化铝”提纯,揭示了矿藏日益减少、矿石品质日益降低的事实,反映了当代社会对科学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化学对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28题的其他各问,是关于“甲醚”的工业制取、甲醚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高能量转化率的运算,体现了用化学方法解决能源危机的有益探索,展示了化学学科和化学家的魅力。

(三)重视对化学用语的考查

试题要求考生应答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计算过程与结果、文字解释、化学用语、绘图等。若从知识的视角看,2013年保持了2012年的命题风格,凸显了“化学用语”的应答形式,赋分有51分之多。“参考答案”中有25处需要填写试剂名称、化学式、结构式、电子排布式、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其中要求书写的反应方程式有16个,远比去年要多。详情见表4。

二、信息呈现方式的变革

2013年试题稳中求新、稳中求变,但在信息呈现方式上变化较大且各具特色,有着浓郁的“化学味道”。原先以文字描述为主的信息呈现方式,转化为以“化学方程式”“实验装置”“数据表格”“坐标图”和“工业流程图”等为主的呈现方式。三道必做“非选择题”各不相同,具有与知识主题相匹配的特征。表5是26题、27题和28题呈现方式的比较。

这是比较常见的反应方程式,但零分率高达79%,难度系数达0.082。

信息呈现方式的这种变革,应引起教学一线教师的重视,这也是2013年试题的一个重要特色。

三、能力考查的合理转换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界定了化学学习的能力,其主要包括三种一级学习能力和七种二级学习能力(详见表6)。

上述三种一级学习能力的内在关系:“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是“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这是由人类思考的次序所决定的;而“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又是“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的核心,这是由化学学科的特征所决定的。但从微观的角度看,即从个别题目(比如27题)来看,实际是三种能力的多重交汇,而且不只是二级学习能力(3)(5)(7)的综合。鉴于这种实际情况,试题命制人员往往会把上述能力合理转化为操作性强的“相关能力”,这样有利于命题人员对试题的把握。从试题的特征分析不难发现“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本次命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基本对应关系如下:

26题和大多数选择题对应考查的能力——理解能力。27题对应考查的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知识迁移能力。28题对应考查的能力——化学反应原理的迁移能力。选做题对应考查的能力——自学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启示与建议

(一)中学对“选做题”的理解存在偏差

每年高考阅卷一结束,就有很多教师、学生关心选做题的平均分和难度系数,以选择高三主攻方向。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由于高考命制人员从试题结构和层次要求上对选做题有统一的要求,从而保证了三道选做题基本等效。

教师与学生应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课,才能取得优良的成绩。但从高考阅卷的数据来看,各地对选修课的开设情况确与上年高考选做题难度相关。

表7是2012年与2013年选做题平均分与难度的比较。从最后成绩可以看出,由于人为选修因素影响,2011年37题得分较好,则2012年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的人数是2011年的2倍多,远高于选修《化学与技术》的人数。2012年37题难度为0.161,2013年选做此题的人数则最少,少于选做36题的一半人数。近三年,选做38题的人数比例仍然高达74%。一方面是教师不愿改变以往的教学习惯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有机试题得分相对较高的缘故。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教师改变自己,挑战习惯,也希望更多的学生按照兴趣和特长选修课程,以便达到三道题选做人数的分配均衡。

2013年各选做题的人数分布见表8。

第一,认为新课程在以“探究教学”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的大背景条件下,实验能力主要是指探究能力。在看到2012年理综卷36题以后,较多教师在当地报纸上惊呼“回到20年前了”(如2012年6月9日的《江南都市报》)。这是对实验教学一个误读。按照韩家勋老师的理解,实验应该包括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实验设计、实验评价等层次。他在“科学探究与化学测量”一文中专门指出,“化学实验仪器的装置原理、仪器的清洗、药品的保存、物质制备实验和造气反应、物质的检验和提纯”为“多年积累的化学重点知识题”。从这种角度去理解实验教学、理解2012年和2013年的实验题,就能把握继承与创新、实验与探究的内在关系。

第二,没有正确理解试题情景与实验内容考查的关系。26题以“环己醇消去制取环己烯”为情景,教师马上把这个实验题划为有机化学领域,然后如2012年一样,得出“有机化学所占比例最高,选学有机的性价比最好”云云。实际上,试题要求考生作答的只有一空与有机化学知识相关,其他都是与实验基础有关的。试题无论给出什么样的情景,其设问都必须围绕实验基础进行设计。2012年的28题也是如此。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急需提高

自学能力是高考必考的重要能力之一,主要反映在对新信息的理解、重组和转换上。吴俊明老师全力引导“学案设计”,旨在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在施行的过程中,有两种错误做法必须更正:只学习了模式,少了内涵;只以试题的形式诊断学生学习,少了推动学生自学的文化底蕴。从27题得分如此之低(难度系数为0.174),可以想见自学能力的严重匮乏。如果一定要推动“学案设计”教学,笔者认为最好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入手,借助自我监控自我发展,自己设计实验用实验解决问题,自己阅读化学经典用知识解决问题,自己进行网络搜索辨别真伪信息。自学能力是“大教育观念”下的自然产物,绝对不是模式学习下的必然结果。

(四)对考试中心的三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像28(5)题的计算,应该提供法拉第常数或电子的电量。江西省此问回答正确人数仅78人,便与没有提供上述数据有关。

第二个建议:答案需要符合高中知识体系的要求。今年试题答案有两处不太符合高中知识体系,它们是36(5)题和38(2)题:

36(5)题中的草酸是中强酸,中学是以分子形式表示的;38(2)题有机化学方程式,在中学是需要配平的。为了与中学教材保持一致,建议改为:

第三个建议:理综试题命制质量很好,但要在规定时间内将150分的题目做完较难。所以,各学校应进行大量训练,以提高解题速度。并建议在保持理综试卷长度和风格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30min考试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思考,使优质试卷达到最佳检测效果,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学“限时训练”的强度。

标签:;  ;  ;  ;  

2013年高考化学卷综合能力测试分析报告(国家新课程标准第一卷)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