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补学 双线并进 系统梳理
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都使用统一部编版教材(以下简称“统编版”)。在开始六年级的学习时,因为没有前五个年级的系统性教材学习,知识点、阅读策略、古诗文的掌握等在教材的更迭中是有缺失的。古诗词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块内容。古诗文的学习,一直作为小学语文学习中重要内容之一。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大量增加了古诗词的内容,从原来的69篇变成现在的129篇,约占总篇目数的30%,而这129篇古诗文中仅古诗词就占了112首,在体现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不难发现两个版本的教材中古诗词的选文编排上,无论在数量还是内容,都是有很大差异。
一、比对教材,发现差异
以四、五年级为例,人教版教材与统编版教材在古诗词的编排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人教版 统编版
1.《题西林壁》苏轼(宋)
2.《游山西村》陆游(宋)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
4.《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5.《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6.《独坐敬亭山》李白(唐)
7.《望洞庭》刘禹锡(唐)
…… 四年级共11首古诗
四、五年级
古诗词编排比对 四年级共17首古诗 1.《鹿柴》王维(唐)
2.《墨梅》王冕(元)
3.《暮江吟》白居易(唐)
4.《题西林壁》苏轼(宋)
5.《雪梅》卢钺(宋)
6.《出塞》王昌龄(唐)
7.《凉州词》王翰(唐)
……
1.《泊船瓜洲》王安石(宋)
2.《秋思》张籍(唐)
3.《长相思》纳兰性德(清)
4.《七律·长征》 毛泽东
5.《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6.《浪淘沙》刘禹锡(唐)
7.《牧童》吕岩 (唐)
8.《舟过安仁》杨万里(宋)
9.《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 五年级共9首古诗 五年级共25首古诗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
2.《乞巧》林杰(唐)
3.《示儿》陆游(宋)
4.《题临安邸》林升(宋)
5.《己亥杂诗》龚自珍(清)
6.《山居秋暝》王维(唐)
7.《枫桥夜泊》张继(唐)
……
共20首 共42首
单从四五年级的古诗词编排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古诗词的数量差达到了22首古诗。对比两套教材的教学内容,发现以下这些古诗人教版的教材中没有安排学习,也就是说,这届的六年级之前是没有机会在教材中学习到的。
《鹿柴》 《暮江吟》 《雪梅》 《出塞》
《凉州词》 《夏日绝句》 《四时田园杂兴》 《蜂》
《塞下曲》 《墨梅》 《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
《登鹳雀楼》 《枫桥夜泊》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
《稚子弄冰》 《村晚》 《从军行》 《示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个知识的缺口对于刚升上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加之他们本身要花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新教材,去补学文言文、日积月累等知识点,去迎接小学阶段的毕业收尾时期,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这二十多首诗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双线并进 系统梳理
我们都知道,双线结构是统编版教材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双线,一个是人文主题,即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一个是语文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我们不妨也试着以“双线并进”的思路,来系统梳理这二十几首古诗词,使学生在补学这些古诗词的时候能够提高效率,加深印象。
人文主题 古诗词 语文要素
自然四时之美 春:雷 震《村晚》
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王 维《鹿柴》
秋:张 继《枫桥夜泊》
白居易《暮江吟》
冬:杨万里《稚子弄冰》
卢 钺《雪梅》 从景物描写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自然万物之道 好学自新: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顺势而为: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勤劳奉献:罗隐《蜂》
傲骨气节:王冕《墨梅》 运用身边熟知事物来说理
军旅边塞诗歌 王昌龄《出塞》
王昌龄《从军行》
王 翰《凉州词》
卢 纶《塞下曲》
王之涣《凉州词》 感受景物的情感色彩(意象),从关键字词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满腔爱国热情 陆 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 游《示儿》
林 升《题临安邸》
李清照《夏日绝句》
龚自珍《己亥杂诗》 开展相关语文活动,整合梳理信息。
有了双线结构的梳理,这些原来显得杂乱的古诗变得更具系统性和版块性,既可以把四五年级所遗漏的古诗词补学上来,又可以加深古诗词的印象,对于学生的古诗词积累和语文素养的提升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由点及面 轻负高效
在版块梳理了这些古诗以后,将进入教学实践的阶段。因为总共包含了20多首古诗词,内容量是比较大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节奏不能与平时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一样,否则需要花非常长的时间和精力。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有侧重、有重点地开展,以点及面,比对思辨,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1.学习中建构类别的意识
教师必须从教材研读的高度,较为系统地梳理语文知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总结规律与方法,改进教学研究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中建构语文学习的类别意识,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促进学生母语学习的长效发展。
以被后人冠以“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为例,从“明月”“边关”的意象入手,体会战士们有家不能回,常年过着拼死沙场、艰苦卓绝的生活,那一份浓浓的悲凉。又从战士们“思良将,保家国”的雄心壮志中体会边塞诗歌的壮美,总结出其“悲凉中流露壮美”的独特神韵。并由此延伸,找找《凉州词》、《塞下曲》等古诗与《出塞》这首诗的相似点,提炼出以下几点:常揭露战争的残酷、常见军旅事物(金甲、弓刀、沙场等)、常描写边塞景物(玉门关、雪山、黄河等)、常有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思想……从而建构起边塞诗的通识概念,为今后这一类古诗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事半而功倍。
2.链接中闪现文思的火花
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原点,链接相关的知识与方法。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学生的生命体验,从而拓展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实现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境界。
3.语文活动中渗透德育的理念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中,放于首位的是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同时,又重视语文活动,提倡在有目的的语文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梳理过后的古诗词补学,能够很好的凸显这些理念。
以爱国诗板块为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围绕南宋的历史背景开展语文活动,通过整合、梳理搜集到的历史资料,对南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进而对《示儿》、《夏日绝句》、《题临安邸》等古诗中所提及的“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等战乱所带来的痛苦有更深刻的理解。联系今天蓬勃向上的国家实力,幸福稳定的生活,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有了情感升华的积淀,再加以适当引导,学生自然就明白今日之少年当奋发图强,使祖国更富强、更和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张慧.基于统编教材的"群文阅读"课程探索[J].教育.2018年36期.P49—P50
2. 林乐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10期.P57—P59
论文作者:王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4
标签:古诗词论文; 教材论文; 语文论文; 古诗论文; 临安论文; 学生论文; 鹿柴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