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思想道德面临的挑战及工作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思想道德论文,对策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带来的挑战
1.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被不同程度地疏远。
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等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正被看做是超越了当前时代发展的空中楼阁。许多学生正在以身边现实的参照系进行独立思考,一旦发现老师和家长所讲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现实并不相符,便会有一种被蒙蔽的感觉,便怀疑传统、排斥传统。近几年中学生当中的几起恶性刑事案件,或多或少与这种情形有关系。虽然这种情形在全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特点中所占比例很小,但这种触目惊心的事实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2.现实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务实。
当前,市场经济社会承认个人合理利益,提倡个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学生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开始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标准而不是传统的道德标准。他们注重个人利益的维护,注重个人能力的锻炼,不断强化效益观念和经济意识,关心家庭、关心朋友、关心环境和国家的现实经济运行情况,而把诸如理想、信念、未来等放置在了较轻的地位。这表明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逐渐形成了务实的特点。对长期争论不休的“义”和“利”的问题,他们持有自己的态度,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和人生道路。在他们看来,既不能见利忘义,也不愿求义舍利。对于包括道德操行在内的各种生活领域,他们希望在“利”的基础上实现“义”,认为能够义利兼顾才是理想结果。
3.竞争意识和平等观念在思想道德中占重要地位。
现实社会强调前瞻式进取意识。在现实社会的影响下,青少年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在机会和人格上是平等的,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以能力取胜负的竞争关系。他们既有平等合作的道德要求,又有平等竞争的道德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法治、契约的外在约束下,当代学生张扬的个性和开放、诚信的行为习惯正在形成,公平和效率也正在成为他们价值观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上的困惑。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一些非主流的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原则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分配不公、贪污腐败、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带来了社会经济和生活层面的种种混乱。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们在疏远传统、主体意识增强、主张务实的思想道德观念的背景下,再加上生活阅历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很容易从表面现象出发,得出偏颇的结论,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他们看到有时候正义得不到伸张,邪恶反而得逞时,心中对法律的权威性和公平正义的时代价值就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家庭、学校忽视或放松了对学生的引导,那么思想道德上的困惑就会形成心理上的“真空地带”,他们的思想道德就会偏离健康积极的主流方向。
二、多元文化的交汇给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带来的挑战
1.思想道德的兼收并蓄和思想道德的是非混淆。
多元文化结构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每一种文化教育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都会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光彩照人的魅力。置身其中,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的机会便大大增多,而且很容易失去一个明显的文化权威和价值判断标准。所以,当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各种以“新派”自居的言论、行为向学生们走近的时候,他们会怀着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和单纯的动机,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来者不拒。不少学生缺乏明确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导致他们在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上十分矛盾。文明与落后、高尚与平凡、现代与传统、激进与保守等完全相反的思想道德水准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学生头脑中。在某个文化环境下,他们会表现出某种思想觉悟和道德言行,换了新环境,他们又可能马上表现出另外一种文化观念下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言行。
2.对本土思想道德观念的妄自菲薄和对外来思想道德观念的盲目欣赏。
在近百年来的中国史上,文化多元和文化冲突的现实境况都是本土文化处于被动地位和弱势状态,相反,由于经济落后的原因,参照和模仿西方文化已经深深地积淀到人们的心理结构中。面对多元的文化和社会变迁,当前,学生们多用西方文化的长处来衡量中国本土文化的缺憾,常把社会中不合乎自身价值判断标准的现象甚至中西文化的所有差异都习惯地抨击为“民族的劣根性”。个别情况下,有些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多元文化选择中,轻视民族文化传统,表现出崇洋媚外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3.思想道德认识的全面性和思想道德修养的片面性。
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因此,学生的思想道德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全面观察和理解之上的。他们的认知领域,他们对外界思想现象的敏感程度以及接触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但是,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与思想道德行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学生活跃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和薄弱的思想道德修养之间形成的差距,首先表现为典型的双重价值体系。他们一方面对他人的自私自利表示不满和愤慨,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又过分注重自我。其次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脱节,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不能变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第三是学生在道德评价方面多采取双重标准: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讲求权利,不愿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
4.学生的思想道德状态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随时变化的外界文化给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许多的视角,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不再是平静的湖水。虽然某时某刻学生会表现出某种思想道德状态,但那只能说明在那一个特定的时刻,该思想道德状态在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并非学生当时思想道德状态的全部内容。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可以概括为“在变化中思考,在变化中选择,在变化中寻求,甚至在思考、选择、寻求中变化”。
三、科学技术给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带来的挑战
1.电子时代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经受了检验。
在我国大中城市,多媒体电子文化培养起来的青少年队伍正逐步壮大,被称为“新新人类”或“网上一代”。虚拟化的电子空间构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也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经受了检验。在他们的电子世界里,真实的自我被隐藏起来了,彼此不用暴露身份就达到了面对面交流和交互式相处的效果。当这些“网上一代”在信息网上活动的时候,传统的道德规范和思想顾虑不复存在。这样,他们就要完全依赖个人的道德自觉和责任心来进行自我约束。面对网络时代,学生们对新事物接受得越来越多,而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信念则接受得越来越少。美国、印度、日本等国的游戏软件在网络空间上的全方位开放,就是对于青少年学生的抗腐蚀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有力挑战。
2.生态和环境伦理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开拓了新的内容。
当前,人们普遍认识到技术问题只是环境问题的表面征候,环境问题是价值取向问题,并由此产生了伦理道德的一个新兴科学——环境伦理(或称生态伦理)。当前中小学生表现出来的生态伦理修养和环境意识,甚至超过了我们许多成年人和专门的社会组织。如前几年在各大媒体引起广泛关注的北京几名初中学生给朱总理写信,反映他们对当前社会上的人们肆意践踏环境、无视环境伦理的困惑和迷茫。生态伦理作为当前的社会思潮,从它在中国传播之初就被中小学生接受,并很自然地被认为是“对的”。很快他们就投入到了对环境的关注当中,甚至开始向那些最初告诉他们环境意识的成年人“叫板”。
3.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得更高了。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侵蚀着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主导价值观念。因此,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中容易出现沉迷于物质追求和贪图享乐的倾向。一部分学生已经露出了重智轻德、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和人生观迷茫的端倪。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要求得更高了。
面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我国的道德教育必须遵循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走一条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道德教育体系。
——新时期德育工作应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统一起来。
社会本位主张教育目标应依据社会要求确定,忽略个人发展的需要;个人本位主张教育目标应根据个人的需要确定,将社会需求置于次要地位。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偏重社会需求。21世纪的道德教育应以人为本,把道德教育作为人的内在需要,把学生作为成长着的道德主体,提高学生是非善恶辨别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道德实践能力。同时,应把社会需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类道德文明与群体自律精神的集中体现,致力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建设需要的新型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这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的养成教育。要让这些规范内化为主体“自律”的要求,从而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使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协调发展。
——新时期德育工作应将现实性与前瞻性统一起来。
我们在确定德育目标时,既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求,把目前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想规范、道德准则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准则,又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对未来人的期望和要求,以先进的思想道德教育人,为创造共同富裕、高度文明的未来社会而奋斗。德育内容如果不立足于社会和学校的现实情况,就会流于空洞的说教,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样,德育内容如果缺乏一定的超前性,仅仅就事论事,也不能有效地发挥德育工作的导向功能。因此,德育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现实情况和问题的研究,增强理论教育的真实感,另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充分反映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要求,使学生真正认清社会发展方向,坚定理想信念。
——新时期德育工作应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践履统一起来。
我们的道德教育应改变以理论灌输为主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式,注重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地投身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实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和谐发展。要更多地运用观察、调查、实验、个案分析等科学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实施道德教育,把集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践履、体验和修养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反复实践,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信念。
——新时期德育工作应将整体性与层次性结合起来。
我们的德育工作要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内容和要求。学生的思想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同时,德育内容是一个包括多层次、多方面的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整体,有着整体功能的优势,其中每一个方面又都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开放的、适应社会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的思想道德结构体系。所以,我们在选择德育内容时必须把整体性和层次性结合起来,一方面要考虑各个阶段教育内容的衔接和德育内容系统自身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阶段性。
——新时期德育工作应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
青少年是对时代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的群体,学校德育如果缺乏时代精神,不能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地理新和充实新的内容,就很难被学生接受。但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教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并通过大量的经书诗文、生活习俗、人物典范等流传了下来。其中有许多东西虽产生于封建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抱负,“天下为公”、“先忧后乐”的集体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人伦原理,“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诚实守信”、“勤俭廉政”的道德品质,“修身养性”、“慎独德己”的修养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五四”以来在社会变革与前进中开创和形成的新思想、新道德等,也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将它们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吸古纳新,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