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方程建模中的问题填充策略_因子分析论文

结构方程建模中的题目打包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模论文,方程论文,题目论文,策略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1.2

1 前言

结构方程建模,对样本容量有一定的要求。有建议说样本容量应当是题目(指标)数量的10倍以上,或者是自由参数的5倍以上(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2004)。可见,题目越多,所需样本容量越大。题目数量很多时,要估计的参数也多,若样本容量少,直接用原始题目建模容易产生较大的参数估计偏倚。Bandalos(2002)的模拟研究显示,在单维、样本容量为100,严重非正态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原始题目建模可产生高达29.5%的参数估计偏倚。题目打包法(item parceling,也译为题目组合法或题目小组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Landis,Beal,& Tesluk,2000)。题目打包法是将同一量表的两个或以上题目打包成一个新指标,用合成分数(总分或均值)作为新指标的分数进行分析(Kishton & Widaman,1994; Yang,Nay,& Hoyle,2010)。例如,一个量表原来有9个题目,可将每3个题目作为一个题目小组计算合成分数(小组内题目数也可以不相等),形成3个新指标,打包法直接用3个新指标进行分析(Little,Cunningham,Shahar,& Widaman,2002; Rogers & Schmitt,2004)。尽管打包法在结构方程建模中应用普遍,许多结构方程模型应用文章中使用了打包法,但不少应用工作者对于题目为何要打包、打包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用哪种策略打包比较好等问题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在综述打包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指出打包法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介绍并推荐构建题目小组的策略、合适的小组数量,最后给出一个实用分析流程,推荐有子量表测验的打包策略,以帮助研究者正确使用打包法。

2 打包法的好处和缺陷

2.1 指标数据质量变好、模型拟合程度提高

打包可以提高共同度、减少随机误差,使新指标的质量比原始题目更好。共同度是一个题目在各个因子上负荷的平方和,反映了全部公共因子对该题目(指标)方差的贡献。题目打包后,观测变量内部的误差不变,但误差方差进行了重组,由于题目误差项之间不相关,误差项与公共因子之间也不相关,重组后的误差方差显著影响了负荷(Sass & Smith,2006)。题目打包时部分误差会互相抵消,新指标的测量误差相对变小,公共因子在观测分数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因而提高了共同度(Matsunaga,2008)。

从经典测量理论的观点来看,由多个题目打包后的指标,量尺的刻度变多、间距变小,区分能力进一步增强,变成了一个更好的“题目”。打包后的指标可做出更精细的区分,偏态得到纠正(Little et al.,2002),偏态分布变正态(Bandalos & Finney,2001; Hau & Marsh,2004)。即使原始数据严重非正态(如偏度5.0,峰度25.0),打包后也会变成近似正态分布(偏度0.5-1.5,峰度-5.0-5.0)(Bandalos,2002)。由于新指标的误差变小,理论模型与数据的差距变小,模型拟合也变好。拟合指数中即使比较稳定的指数如CFI和RMSEA,打包后也变得更好。Bandalos(2002)发现,打包后建模,三种拟合指数(卡方值、CFI和RMSEA)都得到改善。当模型非正态和小样本(N=100或N=200)时,打包提高拟合程度的效果更明显。

2.2 打包法偏差不大、可校正

应用研究者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使用打包法与直接使用原始题目相比,参数估计是否会产生偏差呢?Yuan,Bentler和Kano(1997)的研究显示,当题目在总体中单维、同质时,使用打包法与直接使用原始题目相比,结构参数估计不变(也见Sass & Smith,2006)。样本分析时,即使产生偏差,这些偏差也可以忽略不计(Alhija & Wisenbaker,2006; Landis et al.,2000)。但当误差很大(题目共同度≤0.25)且样本容量小(如全模型N≤150),不同的打包策略产生的偏差不同,有时可能会导致结构参数和模型拟合度产生改变,好在即便如此,也有软件及公式校正这种偏差(Sterba & MacCallum,2010)。

2.3 估计稳定、节俭,但降低了敏感性与可证伪性

打包主要是综合多个题目,让指标数量变少。那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指标多还是少好呢?这是一对矛盾。从心理测量的角度,指标多,正确抽取公共因子、定义潜变量的概率大大增加(Little et al.,2002);而从模型的角度,指标多意味着模型复杂,所需样本容量大,测量误差的绝对值也大,估计不稳定,需要更多的迭代次数才能收敛,模型参数也有相对较大的标准误(Little et al.,2002),直接后果是估计不稳定,模型拟合差。

题目打包法很好地解决了这对矛盾:用大量的题目测量潜变量,既正确定义潜变量,又通过打包使指标数量变少而使测量误差总数也变少(Bandalos,2002),模型变简洁,模型中需要估计的参数减少,增大了每个参数的样本容量。或者说,打包减少了获得稳定结果所需的样本容量(MacCallum,Browne,& Sugawara,1996),提高了建模效率。

然而,估计稳定、节俭,与检验敏感、可证伪之间难以兼顾(Raykov & Marcoulides,1999)。模型估计稳定说明即使有比较大的变动,其参数估计、拟合指数等变化也不大。打包让要估计的参数变少(即变节俭),却使错误模型也能很好拟合(过度稳定)。如此一来,造成了模型检验的敏感性降低,且由于过度稳定,难以证伪,这是打包法应用者要注意的(Raykov & Marcoulides,1999)。

2.4 打包法可能忽略了重要潜变量

题目打包也存在缺陷,可能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变量(Bandalos & Finney,2001; Maccallum,Wegener,Uchino,& Fabrigar,1993)。看下面两种情况。

情形一:题目打包减少了协变量。部分题目误差相关模型(见图1)和协变量模型(见图2)的理论意义不同,但从数学上看是一样的,其拟合、参数估计等情况完全一样。如果把Y[,1]至Y[,i]打包成一个指标,减少了误差相关,但也相当于减少了一个协变量X。减少的变量如果在理论上认为不重要,研究者不感兴趣时,打包是合理的(Little et al.,2002)。比如,自尊量表中的方法偏差(王孟成,蔡炳光,吴艳,戴晓阳,2010),许多时候可以不考虑,用打包法是合适的。但是,如果去掉的协变量是重要的,那么使用打包法就不合适。例如,同样是自尊量表,有时候需要考虑方法因子(如Marsh,Scalas,& Nagengast,2010),打包就不合适。可见,在使用打包法之前,需要先对题目的误差相关进行分析与探讨,并从理论上分析是否存在重要的协变量。

图1 误差相关模型(Matsunaga,2008)

图2 协变量模型(Matsunaga,2008)

情形二:题目打包减少了潜变量。设一个多维模型有两个相关的潜变量,把所有题目打包在一起后,两个潜变量就变成了一个,多维模型变成单维模型。这种情况下,模型拟合不但不受影响有时甚至还更好(Matsunaga,2008)。难怪Bandalos和Finney(2001)提醒说,不管模型指定是否正确,题目打包都会提高模型的拟合度。使用打包法,研究者冒着错误指定模型或者将多维测验误作单维测验的危险。可见,打包法可能忽视潜变量,得到错误的量表结构而不被发觉,因此,不适合用打包法来分析量表结构(包括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2.5 小结

总的来说,打包法的优点包括:提高共同度和建模效率(Little et al.,2002; Matsunaga,2008),提高指标信度(Coffman & MacCallum,2005)和模型的拟合度(Bandalos,2002; Hall,Snell,& Foust,1999; Landis et al.,2000),减少随机误差(Little et al.,2002; Matsunaga,2008)和非正态现象(Bandalos & Finney,2001; Hau & Marsh,2004),让估计更稳定(Little et al.,2002; Matsunaga,2008),更易收敛(Little et al.,2002)。然而,使用打包法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若应用不当,可能导致参数估计偏差(Hau & Marsh,2004; Stephenson & Holbert,2003),模型错误及维度错误等问题(Bandalos,2002; Little et al.,2002),使研究结果不准确,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3 打包法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

从上面讨论可以看出,打包法是一把双刃剑。正确掌握打包法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很重要。

3.1 前提条件——单维、同质

几乎所有讨论打包法的文献都强调,在使用打包法时,题目要单维、同质。这是因为,题目打包的有效程度依赖于被打包题目的单维性。当被打包的题目不是严格的单维时,易导致参数估计偏倚和第二类错误率偏高(Bandalos,2008),得到错误的因子结构,拟合指数也会有偏倚(Bandalos,2002; Hall et al.,1999)。

3.2 适用范围——结构模型分析

如果研究者的兴趣在于理解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打包法很有用(Little et al.,2002)。如前所述,打包可以将特定因子效应(如方法效应、反应偏差)的方差变成共同方差,去掉这些效应的影响。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将这些效应的影响降到最低,研究者能更精确地揭示结构间的关系,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这里要小心的是:打包前应先确定这种特定效应是否由其它重要变量导致?若此效应由其它重要变量所致,则通过打包构建的结构关系可能存在偏差(Bandalos,2002; Hall et al.,1999)。此时,通过打包法隐藏特定方差不可取。

在满足前提条件的情况下,适合使用打包的其他情况还有:已有数据的心理测量特征不理想(如非正态);违背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假设(如误差相关);样本容量小、模型复杂和共同度低的数据分析(Marsh,Hau,Balia,& Grayson,1998; Meade & Kroustalis,2006)。

总之,如果研究目的是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分析量表结构,在确定不存在其它重要变量的情况下,尤其是当数据质量不是很理想时,使用打包法可以减少许多建模问题。

3.3 不适用情形——测量模型分析

(1)测量模型的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中不适合用打包法,因为打包隐藏了因子分析关注的信息,如题目是否存在跨因子现象(即一个题目在多个潜变量有高负荷)。模拟研究显示,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中,小样本时,使用打包法并不能增加收敛;对参数估计的准确性如标准差,并无显著影响。这是因为将多个题目合并成较少的指标(例如2个)时,准确度会由于每因子的指标数量减少而下降,但每个指标是由多个题目合并而成,故每个指标的准确度上升,两相抵消后令打包法并无显著好处。非正态条件下,无论从收敛、参数的偏差及标准误等角度,将数题打包为一个指标均没有任何好处,若合并至每因子两个指标时,问题更大。将题目打包进行因子分析,可能导致不收敛、高标准误、及偏差参数等问题,不值得推荐(侯杰泰,成子娟,马殊赫伯特,1999)。

(2)测量模型的多组比较。测量模型的多组分析时将题目打包,会掩盖组之间的方差变异,错误地得出各组相同的结论(Meade & Kroustalis,2006)。一般来说,题目打包后,模型的拟合情况比直接使用原始题目好。但比起打包得到错误的研究结论,用原始题目建模更可取。当检验测量模型的跨组不变性时,还是应当使用题目作为指标,不过,如果最终兴趣在于结构模型的跨组不变性,可以将题目打包以提高模型的拟合度。

3.4 小结

打包法的前提条件是单维、同质;适合进行结构模型分析。满足前提条件后,若已有数据的心理测量特征不理想(如非正态);违背了SEM分析假设(如误差相关);样本容量小,模型复杂、共同度低(Marsh et al.,1998; Meade & Kroustalis,2006),可以尝试使用打包法。但如果前提条件不满足,不应当使用打包法,否则,运用打包法产生的小组误差足以使研究结果发生实质性的改变(Sterba & MacCallum,2010)。特别要注意的是,打包法不适合用于测量模型的因子分析或测量模型的多组比较。

4 题目打包的策略和效果

4.1 打包策略

满足了打包的前提条件后,使用何种打包策略好呢?文献上可以找到6种打包策略:因子法、相关法、对称法、随机法、独特信息法、误差相关法。这些策略可总结成三种不同的思路:(1)缩小组内差异,增大组间差异。如因子法中的类似负荷打包法,相关法、对称法、独特信息法;(2)忽略组内差异,尽量缩小组间的差异。如因子法中的平衡法;(3)随机打包。

第一种策略是因子法(factorial algorithm,Rogers & Schmitt,2004),也称“项目-结构平衡法”(item-to-construct balance,Little et al.,2002)。Rogers和Schmitt(2004)指出因子法在模型拟合方面有优势,缺点是不能影响误差(独特因子)。这种策略根据题目的因子负荷来打包,有三种方式:

①平衡法,通过打包缩小组间差异。先进行因子分析,把题目按负荷大小由高到低排列,然后根据小组数将题目轮流由高到低、再反过来依次排列。比如说有9个题目,要组合成3个小组,则这9个题目按照负荷由高到低(1表示负荷最高的题目)排列后,再按照如下方式排列:

1 2 3

6 5 4

7 8 9

第一个小组包含题目1、6、7;第二个小组包含题目2、5、8;第三个小组包含题目3、4、9。这种方法平衡了题目独特成分之间的关系,意欲让每个小组有差不多的负荷和方差。

②高中负荷法。看上面那个例子,将9个题目按照负荷由高到低排列后,再按照如下方式排列:

1 2 3

4 5 6

7 8 9

一列作为一组,打包后,第一个小组包含题目1、4、7;第二个小组包含题目2、5、8;第三个小组包含题目3、6、9。

③高高负荷法,通过打包扩大组间差异。先做因子分析,然后将负荷大小类似的题目打包(Yang et al.,2010)。看上面那个例子,将9个题目按照负荷由高到低排列后,一行作为一组,打包后,第一个小组包含题目1、2、3;第二个小组包含题目4、5、6;第三个小组包含题目7、8、9。这种方法将负荷类似的题目打包在一起,组间差异被放大了。

第二种策略是相关法(correlation algorithm),这需要多步才能完成。首先计算两两题目之间的相关,然后按照相关大小由高到低排列。如,有10个题目,组合成3个小组,设两两题目相关顺序为,r[,1,2]>r[,3,4]>r[,5,6]>r[,7,8]>r[,9,10],将题目1、2放到第一组;3、4放到第二组;5、6放到第三组,组成3组后,将剩余的题目逐个与各小组算相关,如依次算题目7、8、9、10与组一的1、2,组二的3、4,组三的5、6的相关,然后挑出与各组相关最大的题目组成小组。如果有新题目加入,则重新计算相关,其它步骤类似。这种策略把相关最大的题目组合到一起,组内差异变小,组间差异变大了。

第三种策略是对称法(radial algorithm),由Cattell(1956)提出。这种策略结合了因子法和相关法,做法是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像相关法那样将负荷类似的题目两两组合分配到需要的小组中,当每组包含两个题目时,将组合后的题目和剩下的题目一起重新因子分析,根据负荷大小,每组挑出负荷最高的题目组成小组。通过这样的方式,小组之间的差异被加大了(Rogers & Schmitt,2004)。

第四种策略是随机法(random algorithm),即题目随机打包,包括完全随机、奇偶、对半随机打包等。这种策略假定所有题目都是随机样本(Little et al.,2002),打包后,每个指标有类似的共同度和误差方差。

随机法简单易行,从概念上说,不受既定量表和样本的影响,因此值得推荐(Matsunaga,2008)。然而,如果每个题目测量潜变量的能力不完全相同的话,打包后的指标也可能不完全等值(Landis et al.,2000);如果题目方差不等,打包结果会产生偏倚,更加偏向方差大的题目(Little et al.,2002)。

第五种策略是基于独特信息打包的策略,也称先验问卷结构法(a priori questionnaire construction,Little et al.,2002)。例如,根据题目内容或表述方式(如每个小组各包含一个反向表述题目)等打包,Afifi和Olson(2005)就曾使用了根据题目内容打包的方式。

第六种策略是误差相关法(correlated uniqueness approach,Hall et al.,1999)。在结构单维的假设下,根据CFA结果中误差相关的修正指数,将修正指数高的题目组合在一起。

4.2 打包效果

三种不同思路的打包策略中,哪一种打包的效果最好?总的来说,让组间差异变小的打包策略(如因子法中的平衡法)模型拟合比较好(Bandalos,2008; Kim & Hagtvet,2003; Little et al.,2002),不足是容易掩盖真实的结构,参数估计偏倚较大(Bandalos,2002,2008; Hall et al.,1999),打包后指标的含义也比较混乱。让组内差异变小的策略,如因子法中的高高负荷法、相关法、对称法等,通过增加指标的一致性,提高了潜变量的单维性(Hall et al.,1999),打包后的指标含义清楚、结构清晰(Hoyle & Smith,1994),参数估计偏倚相对较小(Hall et al.,1999),模型拟合方面尽管比让组间差异变小的策略要差,但比直接使用原始题目要好(Bandalos,2002,2008)。

从实用的角度看,不少应用工作者可能会选择让组间差异变小的策略。如Kishton和Widaman(1994)对内外控的实证研究发现:当使用让组间差异变大的打包策略时,参数估计不稳定、出现异常值。相反,使用让组间差异变小的策略则参数估计都很稳定,可接受。尽管使用组间差异变小的策略后,指标的含义混乱,但模型参数估计会更稳定,模型拟合更好,为了得到漂亮的研究结果,不少应用工作者会“剑走偏锋”。就具体的打包法而言,在单维的情况下,所有策略都不会引起参数估计偏倚问题(Bandalos,2002);各种策略在参数估计方面都差不多;相比之下,因子法的模型拟合最好,相关法的模型拟合最差(Rogers & Schmitt,2004)。对称法在参数估计和模型拟合方面没有明显优势,且分析复杂,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错,不推荐使用。

4.3 打包后的指标数量

指标数量影响模型拟合与参数估计偏倚。指标数少,要估计的参数个数少,模型拟合度提高(Bandalos,2002)。但指标太少(如1个指标),需要额外指定参数,否则模型无法识别,而且容易导致参数估计偏倚(Bandalos,2002)。全模型中打包成多少指标比较好呢?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1)一个潜变量直接打包成一个指标;

(2)潜变量有多少个维度则打包成多少个指标(相当于每个维度打包成1个指标);

(3)潜变量中每个维度打包成多个(如3个)指标。

打包后合适的指标数量要综合考虑样本容量、模型的复杂度等因素。样本容量大、模型简单时,指标数可以适当多一点;样本容量少、模型复杂时,指标数则可相应减少。研究发现,打包成3个指标的拟合情况比4个、6个要好,也比直接使用原始题目要好(Bandalos,2002; Rogers & Schmitt,2004)。把所有题目打包成一个指标不好:第一,在参数估计方面,可能会膨胀路径系数(Matsunaga,2008)。第二,存在模型识别问题(Bollen,1989)。第三,有更多的不适当解(Ding,Velicer,& Harlow,1995),因此最好打包成多个指标。至于是每个维度打包成一个指标还是多个指标,可以根据模型的复杂度及样本容量、测量精确度等综合决定。如果模型复杂,样本容量少,可以将每个维度打包成一个指标;反之则每个维度内打包成3个指标。

5 打包步骤

在使用打包法前,首先要确定是否满足前提条件,然后再打包。Matsunaga(2008)总结了一个打包流程,我们根据前面的讨论和以往打包的实践经验做了修改,给出新的打包流程图(见图3)。

第一步,确定研究目的是结构模型分析。如果是进行测量模型分析(包括因子分析和测量模型的多组比较),则不要使用打包法。

第二步,检查量表(或子量表)是否单维:

(1)理论上、前期研究中量表(或子量表)是否单维?

(2)单维CFA拟合如何?

(3)修正指数显示的误差协方差是否大?

(4)理论上是否有重要的外部变量?

CFA分析可以检验是否单维。将本是多维结构当作单维处理,模型拟合会不好(Hall et al.,1999)。因此,CFA拟合不好,说明模型的维度不正确,或题目质量不好,需要重新检查和提炼测量结构;CFA拟合好,则进一步检查修正指数,防止结构多维或者存在其它重要的外部变量。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单靠探索性因子分析(EFA)检验单维(Gerbing & Anderson,1988),因为即便是多维,EFA也可能得出单维的结论(Hattie,1986)。

如果模型本来有两个潜变量,但做一个处理,则相关题目的误差协方差会很高。看模型拟合指数和题目误差协方差的修正指数值,就知道是否隐藏了因子。

如果最初的CFA模型拟合不好或修正指数比较大,有三种可能性(Matsunaga,2008):

①尽管量表是单维的,但取样误差使得误差相关很大,这种情况在小样本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因此,通过增加样本容量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②如图2所示模型,有一个外部的未知因子(但我们不感兴趣、不重要)在影响,如受到共同方法、负向表述、社会期许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增加样本容量并不能解决问题,打包可以解决。但如果这个外部因子是重要的,则不应通过打包掩盖。

③量表实际上是多维的。如果每个维度的题目不重合,各自组成一个子量表,参考下一节有子量表测验的打包策略,否则不能使用打包法。因为即便将多维错误地处理成单维,打包后,模型的拟合指数也可能不错,却掩盖了数据的真实结构。当看到修正指数比较大时,还是要借助于理论分析,重新探讨理论。毕竟,借助于观察修正指数不足以区分到底有多少个潜变量,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寻找答案才能得到真正的解答(Silvia & MacCallum,1988)。

图3 打包流程图

总之,当修正指数很大时,先看看样本容量是否太小、然后从理论上探讨是否有重要的外部变量,是否可能是多维结构。如果理论上不能确定是单维还是多维,可以同时参考EFA结果。

第三步,决定使用打包法,选择合适的打包策略及指标数量。具体策略及指标数量的确定参考本文第4节。

第四步,在论文中报告打包详情,如过程、策略及合成指标的数量。这一步大部分研究者很容易忽视,却很重要。报告打包过程、策略等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解释研究得到的结果与结论。

6 有子量表测验的打包策略

如果量表包含多个子量表,应先按照上面打包步骤中的第二步检查各个子量表的情况,确定单维后才能打包。有两种打包策略(卞冉,车宏生,阳辉,2007):内部一致性法(internal-consistency approach)和领域代表法(domain-representative approach,Little et al.,2002)。内部一致性法,也叫独立打包法(isolated parceling),是把同一因子下的题目打包,强调各小组内题目的一致性,实质是让组内差异变小;领域代表法,也叫分配打包法(distributed parceling),是在每个因子下各抽出一个题目打包,强调各小组间的一致性,让组间差异变小。比如,一个量表有三个维度共9个题目,维度1包含题目1、2、3,维度2包含题目4、5、6,维度3包含题目7、8、9,要组合成三个小组。内部一致性法就是把同一维度内的题目打包:第一个小组包含题目1、2、3,其它类推;领域代表法的组合方式为:第一个小组包含题目1、4、7,第二个小组包含题目2、5、8,第三个小组包含题目3、6、9。

量表有多个子量表,进行结构模型分析时,推荐用内部一致性法将维度内的题目打包,若模型拟合不好,才使用领域代表法。但要留意,领域代表法可能掩盖了真实的结构,参数估计可能存在偏倚(Bandalos,2002,2008; Hall et al.,1999)。具体到每个维度内部,可以使用缩小组间差异的思路,如用因子法中的平衡法打包题目;负荷差不多大小时,可以随机打包,也可以根据内容、特殊信息或修正指数等来打包。

7 总结

应用工作者在结构方程建模中使用打包法往往会存在一些误区,一方面是有人会担心使用题目小组导致偏倚过大而不敢打包,因而错失了得到更好的结构模型和研究结论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有人会不顾研究目的与前提条件强行打包,因而分析了不当的模型并得出似是而非的研究结论。本文可以告诉读者,什么情况下值得将题目打包,以及如何打包。若满足了前提条件(单维、同质),由打包引起的偏倚不大,且可校正。尤其当模型复杂、样本量少、数据分布呈现偏态时,用打包法进行结构模型分析,能有效地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打包法不适合用来进行测量模型的因子分析、多组比较。打包法最大的隐患是错误地将多维处理成单维,忽略了重要的变量,因此,排除多维和其他重要变量的影响是打包前很重要的步骤。除了在打包前使用CFA进行单维性检验外,最好同时参考EFA结果,如果EFA结果显示多因子结构,应当避免打包。

在根据图3所示的流程图决定打包后,如果量表有多个子量表(多维结构),可用内部一致性法在子量表内打包,即以维度为单位打包;具体到每个维度内部,可以使用缩小组间差异的思路,推荐使用因子法中的平衡法打包。若题目负荷差不多,可以随机、根据内容、特殊信息或修正指数等来打包。至于小组个数,应根据模型的复杂程度及样本容量、测量精确度等综合决定,一般情况下,打包后每个维度包含3个新指标(即3个小组)为宜,必要的时候一个子量表也可以打包成一个指标,用于结构方程建模。最后,研究者还应该在论文中报告打包流程、策略及合成指标的数量。

收稿日期:2011-06-01

标签:;  ;  ;  ;  ;  ;  ;  ;  ;  

结构方程建模中的问题填充策略_因子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