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道工程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大力发展河道治理工程,保障城市河道的顺畅,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然而,当前河道整治工程逐步呈现出多层次的建设问题,本文就河道整治面临现状以及治理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河道治理与保护对策,为城市河道整治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河道;整治;主要问题;保护措施
引言
城市河道是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它不单只承担了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的作用,还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景观、防洪排涝等一系列多方面的功能,在促进城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对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探究城市河道治理的主要问题及保护措施,对增进城市河道功效发挥,完善城市功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河道整治面临现状分析
1.1 水质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生活废水与工业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同时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及下水道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从而致使大量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严重污染城市河道及湖泊。此外,河道内船舶排放的原油及废弃物、河道内底泥二次污染及河道岸边堆放的固体垃圾也易诱发河道水质污染。城市河道不仅入河排污量日益增加,而且河道污染类型呈现复杂多样性,城市河道水质污染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1.2 河面率降低
城市化进程往往伴随着交通道路、商业生活区、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涉河建筑设施的大范围建设,从而严重挤压河道用地及河道空间范围,导致河面率不断减小。因此,城市化建设程度越高的地区河面率反而越低。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部分内陆湖泊面积急剧下降,致使流域破碎、湿地萎缩、城市内涝等水生态危机持续加深。
1.3 水系联通性降低
城市化过程中修建的水闸、泵站、水渠、桥梁等水利交通设施易破坏城市水系联通性,降低水体自净更新速率,干扰河道内水体流态,进而削减河道水质自净功能。同时,水系联通性的降低将会延长河道中洪水滞留时间,从而增强了城区防洪除涝风险。
1.4 河道淤积严重
近年来,大量的城市河道整治工程扰动了河道的流态特性,从而导致河道下泄过程与下泄流量的变动。在闸坝的阻截作用下,滞留的携沙水体将会诱发泥沙的坝前沉积,导致在坝址处发生严重淤积。同时,由于在河床上修筑的柱墩闸阀等设施,将会在造成水流局部迂回不畅的同时,加剧河床的泥沙淤积。此外,部分城市企业、工厂与居民肆意向河道内倾倒生产废弃物与生活垃圾,从而在造成河道淤积的同时,严重污染河道水质。
2 城市河道治理主要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资金投入较大,但在涉及河道整治建设、管理以及维护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部分地区以河道建设开发取得的收入来支撑其余领域的建设实施,从而诱发严重的河道治理问题。此外,污水处理设施、河道清淤设施等河道所必备的维护与配套工程建设设施严重缺乏,从而致使河床进一步抬高、河道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2.2 监管能力薄弱
由于对河道管理治理观念意识,我国相关河道管理人才队伍与机构严重缺乏,河道监管职能划分不明晰且监管能力薄弱,常未能有效管制河道违规违法事件,造成河岸垃圾堆砌、河道污水偷排及无序占用乱象时有发生。
2.3 管理规划缺乏
我国部分城市尚未制定或出台相应河道管路办法与规划,河道界桩与河岸线不明晰。同时,城市河道整治管理规划的制定相较于城市其余领域管理办法的出台具有一定滞后性,从而造成河道用地被无序占用现象频发。此外,政府等相关部门对河道治理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和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个人、单位及社会团体对相关河道法律法规缺乏相应了解,河道保护意识薄弱,从而加重了河道被无序占地使用。
3 河道治理策略
3.1 水质保护措施
3.1.1 采用引水治水策略
通过向城市内河引水以提升河流水质自净更新速率,也可改善河道流态扰动严重、河道比降过小及泥沙淤积等水体与水环境问题。可通过对城市水质及水系河网现状实施调查,构建城市水网调控引水体系。此外,可通过采取引水入城等工程措施,提升城市运河与其他水系的调水调控力度。
3.1.2 采用截污治污手段
城市生活生产垃圾、污水及来自河道上游与水面的污染物等均是城市河道水质的重要污染源。可通过建设污水厂和排水管网以阻断排入城市河道的污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区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加,地表径流量在雨水期间显著增加,致使城市地表各类污染物在雨水期间更易纳入河道形成污染。因此,为达到联合治理城市点源与非点源污染的目的,可在截污治污时运用雨水泵站与污水截留联动治理的对策。同时,可在强化河道入河口排污处理力度的同时,拦蓄雨水入河口地表污染源,推广雨水回用及雨污分流,从而减少河道污染物纳入量。
3.1.3 采用生物治理技术
可通过在具有相关生物条件的河道培植人工浮岛与人工水草等水生生物,以消纳降解水中磷、氮、钾等富营养元素,重塑城区河道水生态系统,增强水系自净能力,改善河道水质。同时,可通过将生物、化学、物理等净水方法集成综合利用,利用生物栅、人工湿地、生态河床、前置库等技术净化河道水质。此外,可通过装配视频监控、强化水质质量监测、分析河道富营养物质并探索水生生物增殖规律,开展对河道水质污染的实时监控,实现对河道污染物的科学打捞,清除河道富营养化生物及入侵外来物种,从而提升对河道生态系统及水质的保护。
3.1.4 推行水质净化技术
可通过使用水上、水下增氧机及曝气船等充氧技术设备,使用微生物酶制剂、菌剂及促生剂等生物修复净化药剂,实行对河道污染水吸附、过滤、曝气增氧、微生物分解、酶分解及混凝沉淀与气浮等强化净化技术,以达到对河道受污水体高效处理与净化的目的。此外,可采取过滤、吸附、混凝沉淀、气浮以及化学氧化处理等方法对河道水质的进行实时应急处理。
3.2 河面率保护措施
增加和保护城市河面率,应在河道保护需要及城市发展定位基础之上,明晰河道界桩范围及河岸线,选定合适的城市区域河面率。此外,为便于规划和管理,应制定明确合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城市河道因其具有独特的资源及地理优势,易造成河道用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被侵占使用。鉴此,可通过规划城市河道保护区,合理提升河道与周边区域的土地使用价值,从而将此土地差价补充至河道维护建设领域。通过抬升河道土地价格,不仅可有效抑制河道用地被侵占现象,同时可将河道土地使用补偿收入补充至河道维护运行管理方面,以实现通过有偿使用激励制度有效保护城市区域河面率。此外,可通过强化执法监督的力度,查出违章侵占河道行为。同时,应定期或不定期巡查河道违法侵占使用行为,依法对沿河居民及河道建设方侵占建筑物予以拆除,释放河道空间,增加及保护城市河面率。可通过将河道区与城市公共设施结合的方式,增加城区蓄水设施及区域,缓解城区河面率的降低。同时,可通过在城市沼泽地、湿地等适宜地区建设滞洪区,通过构建人工湖泊,从而在改善城市景观的同时,提升城市河面率。此外,可将污水经深度处理后引入河道,以增加城市河道水资源量及缓解河道淤积问题。
3.3 优化河道结构
可通过加强河道护岸工程建设、疏浚河道底泥、整合与保护非骨干河道、优化城区水系结构、提高城区河道联通性等措施,增加城市防范洪涝风险的能力,逐步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3.3.1 河道形态建设
针对流速及水面落差较大、河岸冲刷严重的河道岸坡建设,可通过采用干砌或浆砌石、预制混凝土及现浇混凝土等安全系数较大的材料,使用L型混凝土挡墙、重力式块石挡墙等河道直立式护岸结构形式。此外,针对流速较小、水面落差较低、防洪风险较低的河道岸坡建设,可使用生态护坡技术。
3.3.2 河道生态建设
建设生态河道护坡,可在城市河道建设中采取三维植被护坡、混凝土草坪地毯式护坡、河岸绿竹护坡等生态护坡技术。此外,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可采取生物珊、植物浮岛等生态恢复技术。
3.3.3 河道景观建设
可通过结合城市河道整治规划与环境建设规划,强化河道防护林建设力度,加强对河滨环境及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加强河道生态系统修复与环境改善力度。同时,加强规划实施力度,优化城市河道景观系统,形成水城一体、结构完整的景观体系。
3.3.4 河道整体建设
不断推进河道整体建设,可实行中小河道与骨干河道结合整治并举的措施,以加强骨干河道与中小河道的连通性。可通过开挖隧道、竖井在涝期储水,将涝水引至骨干河道。此外,可将水闸、泵站等防汛设施建于骨干河道的连通点,整治河道断流点,从而加强河道水流的畅通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的科学整治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和形象建设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现阶段河道治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不断探索适合我国河道治理的方法和对策,如引水治水、截污治污、生物防治、强化净化技术、保护城市河面率、优化河道结构等治理对策。并认真积累经验,使之成为今后河道治理建设项目的宝贵财富。河道治理是一项复杂且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社会不同阶层、部门的人们相互协作,制定相应的综合治理规范,以推动和提高城市河道治理、保护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影.有关城市河道整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企业文化月刊.2012(1)
[2] 韦勇.城市河道综合整治探讨[J].绿色科技.2014.(12):18-19.
[3] 赵瑷珲,韩广阔.浅谈河道整治工程常见整治措施[J]. 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1):00154-00154
论文作者:侯卫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河道论文; 城市论文; 水质论文; 可通过论文; 河面论文; 自净论文; 护坡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32期论文;